包装盒夹持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48762发布日期:2020-11-06 17:04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包装盒夹持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包装盒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包装盒夹持单元。



背景技术:

木皮包装盒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产品愿意采用这类包装盒进行包装。但传统木皮包装盒的夹装输送线难以适应不同尺寸包装盒的输送需求,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产品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尺寸包装盒的生产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原来的生产线进行改进,实现不同尺寸包装盒的夹装输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包装盒夹持单元,其能够适应不同高度尺寸的包装盒的夹装需求。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包装盒夹持单元,包括a夹持机构和b夹持机构,a夹持机构和b夹持机构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和容纳包装盒的夹持区域,夹持区域的上部形成供包装盒进入夹持区域的夹持口,所述夹持口处于a1和a2状态;a1状态为:夹持口打开,包装盒进入夹持区域;a2状态为:夹持口关闭,对进入夹持区域的包装盒进行约束;所述夹持区域的高度设置为可调节式结构。

优选地,夹持口上设置有引导段,引导段使得夹持口沿a方向的尺寸自上而下逐渐减小,a方向为a夹持机构、b夹持机构的水平间距方向。

优选地,a夹持机构包括a安装座和a安装座上设置的a夹持件,b夹持机构包括b安装座和b安装座上设置的b夹持件,a夹持件活动安装在a安装座上,b夹持件活动安装在b安装座上,a夹持件、b夹持件与限位组件和/或复位组件相连接,限位组件用于对a1或a2状态的a夹持件、b夹持件进行限位,复位组件用于提供驱使力,该驱使力驱使a1状态的夹持口向a2状态进行转变。

优选地,a夹持件沿b方向活动安装在a安装座上,b夹持件沿b方向活动安装在b安装座上,a夹持件、b夹持件与调节单元相连接,调节单元调节夹持区域的高度,所述的b方向所在铅垂面与a方向平行布置。

优选地,a夹持件包括用于夹持包装盒的a夹持部和用于实现a夹持件活动安装的a安装部,b夹持件包括用于夹持包装盒的b夹持部和用于实现b夹持件活动安装的b安装部,a夹持部、b夹持部之间形成所述的夹持口。

优选地,a夹持件、b夹持件为弹性材料构成,弹性材料形变后提供所述的驱使力。

优选地,复位组件包括a安装座、b安装座上分别设置的调节a夹持件、b夹持件进行复位的a复位件、b复位件,a复位件、b复位件均为绕簧构成,a夹持部、b夹持部分别通过绕簧、铰接轴铰接安装在a安装部、b安装部上,铰接轴水平且垂直于a方向布置。

优选地,a夹持部、b夹持部结构相同,包括第一板面部和第二板面部,第一板面部、第二板面部呈“<”或“(”状布置,且第一板面部、第二板面部的交接线/交接面沿铰接轴的身长方向布置,第一板面部、第二板面部之间形成的夹口指向夹持区域的外侧。

优选地,a安装部、b安装部分别包括沿输送带的带宽方向布置的两安装杆,两安装杆的下端分别设置有齿条部,两安装杆的上端与a夹持件/b夹持件两端相连接,调节单元包括两齿条部旁侧分别设置转动安装在a安装座、b安装座上的调节齿轮,两调节齿轮通过沿输送带的带宽方向布置的调节杆件相连接,转动调节杆件调节a夹持件、b夹持件进行升降。

优选地,b安装座包括b1和b2安装座,b1和b2安装座相对应布置在b1输送带、b2输送带上,构成b安装部的两安装杆分别装在b1安装座、b2安装座上。

本发明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包装盒夹持单元,其通过a夹持机构与b夹持机构之间的夹持区域夹持和容纳包装盒,通过在夹持区域的上部形成夹持口以供包装盒进入夹持区域,具体是通过打开夹持口允许包装盒进入夹持区域,通过关闭夹持口对进入夹持区域的包装盒进行约束;并通过将夹持区域的高度设置为可调节式结构,以供夹装不同高度尺寸的包装盒。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够适应不同高度尺寸的包装盒的夹装需求,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包装盒的夹装输送线难以适应不同尺寸包装盒的输送需求。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发明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包装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能够适应不同尺寸包装盒夹装输送的输送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2的轴测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能够适应不同尺寸包装盒夹装输送的输送装置的轴测图;

图7为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表示a轴、b轴、c轴、a主动带轮、b1主动带轮、b2主动带轮、同步运动调节机构和差速运动调节机构的装配关系的俯视图;

图9为图8的一个视角的轴测图;

图10为图8的另一视角的轴测图;

图1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胶液固化装置的主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胶液固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加热通道;

图13为图12中c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a加热体、b加热体、a滑块、b滑块、调节丝杆以及升降支架在装配完成时的轴测图。

各附图标号对应关系如下:

100-包装盒,110-盒板,120-盒皮,121-盒盖;200-输送线,211-a输送带,212-a主动带轮,221a-b1输送带,221b-b1主动带轮,222a-b2输送带,222b-b2主动带轮;300-夹持单元,310-a夹持机构,311-a安装座,312-a夹持件,312a-a夹持部,312b-a安装部,320-b夹持机构,321-b安装座,321a-b1安装座,321b-b2安装座,322-b夹持件,322a-b夹持部,322b-b安装部,330-夹持区域,331-夹持口,340-调节齿轮,350-调节杆件;410-a轴,420-驱动源,430-a1单向轴承,440-a2单向轴承,450-a3单向轴承;511-b11传动件,512-b21传动件,513-b31传动件,521-b1单向轴承,522-b2单向轴承,523-b3单向轴承,530-b轴,541-b12传动件,542-b22传动件,543-b40齿轮,550-c轴,561-a调速齿轮,562-b调速齿轮,571-c1单向轴承,572-c2单向轴承,580-调节把手;600-加热通道,610-a加热体,611-a1加热体,612-a2加热体,620-b加热体,621-b1加热体,622-b2加热体,631-a滑块,632-b滑块,640-升降支架,650-调节丝杆,660-升降驱动组件,671-掀盖件,671a-掀盖部,672-楔形块,672a-楔面驱动部,673-导杆,674-浮动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申请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申请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在传统的木皮包装盒生产方式中,木皮包装,100的夹装输送线难以适应不同尺寸包装盒100的输送需求,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产品单一,无法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生产需求。

参阅图1至图1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适应不同尺寸包装盒夹装输送的输送装置,其包括用于对包装盒100进行输送的输送线200,输送线200对包装盒100实施输送的输送方向为a方向;输送线200上设置有夹持单元300,用以对包装盒100进行夹装;夹持单元300沿a方向间隔设置,从而能在输送线200上装夹输送多个包装盒100,包装盒100相互之间间隔排布,以防输送过程中相互干扰;其中,夹持单元300包括沿a方向间隔设置的a夹持机构310和b夹持机构320,a夹持机构310和b夹持机构320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和容纳包装盒100的夹持区域330,夹持区域330的上部形成供包装盒100进入夹持区域330的夹持口331,所述夹持口331处于a1和a2状态;a1状态为:夹持口331打开,包装盒100进入夹持区域330;a2状态为:夹持口331关闭,对进入夹持区域330的包装盒100进行约束;所述a夹持机构310在输送线200上的安装位置记为a处,b夹持机构320在输送线200上的安装位置记为b处,夹持单元300设置成a、b处沿a方向的间距可调的可调节式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能够适应不同尺寸包装盒夹装输送的输送装置,通过在输送线200上沿其输送方向间隔布置夹持单元300,用以实现对包装盒100的夹装输送;其中,夹持单元300包括沿a方向间隔设置的a夹持机构310和b夹持机构320,a夹持机构310和b夹持机构320之间形成夹持区域330,通过夹持区域330实现夹持和容纳包装盒100的目的;夹持区域330的上部形成供包装盒100进入夹持区域330的夹持口331,通过将夹持口331打开,能够实现允许包装盒100进入夹持区域330的目的,通过将夹持口331关闭,用以对进入夹持区域330的包装盒100进行约束;由于a夹持机构310、b夹持机构320沿a方向的间距可调,使得夹持区域330能够适应沿a方向尺寸不同的包装盒100的夹持和容纳需求。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够实现对不同尺寸的包装盒100的夹装输送需求,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包装盒100的夹装输送线200难以适应不同尺寸包装盒100的输送需求的难题。

为了实现调节夹持区域330沿a方向的尺寸,其实也就是调节a夹持机构310与b夹持机构320沿a方向的间距,对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优选实施方案为,参阅图2至图7,a夹持机构310和/或b夹持机构320沿a方向活动安装在输送线200上。本实施方案的实施原理也就是,通过调节a夹持机构310、b夹持机构320中的一者或者两者沿a方向活动,实现调节a夹持机构310、b夹持机构320之间的间距发生改变,继而达到调节夹持区域330沿a方向的尺寸以适应不同尺寸包装盒100夹装需求的目的。

要实现a夹持机构310、b夹持机构320中的一者或者两者沿a方向活动,本实施例进一步提供的实施方案为:参阅图2至图10,输送线200包括a输送部和b输送部,a输送部、b输送部的输送方向均与a方向保持一致,组成各夹持单元300的a夹持机构310沿a方向间隔布置在a输送部上,组成各夹持单元300的b夹持机构320沿a方向间隔布置在b输送部上,a输送部、b输送部分别与同步运动调节机构和差速运动调节机构相连接,同步运动调节机构调节a输送部、b输送部同速输送,差速运动调节机构调节a输送部、b输送部差速输送。通过差速运动调节机构调节a输送部、b输送部差速输送,其实也就是调节a输送部、b输送部发生相对移动,从而使得位于a输送部上的a夹持机构310与位于b输送部上的b夹持机构320沿a方向的间距发生改变,实现调节a夹持机构310、b夹持机构320沿a方向的间距的目的。在调节a输送部、b输送部差速输送的过程中,至少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a输送部、b输送部都移动且两者输送方向相同,a输送部、b输送部的移动速度不同;(2)a输送部、b输送部都移动且两者输送方向相反;(3)a输送部、b输送部中的一者移动。上述同步运动调节机构调节a输送部、b输送部同速输送,也就是通过同步运动调节机构调节a输送部、b输送部同步运动,以实现对处于输送线200上的包装盒100的输送。上述的同步运动调节机构实现该功能或者实施该操作,与上述的差速运动调节机构不同时进行,前者用于实现包装盒100的输送,后者用于实现a夹持机构310、b夹持机构320之间沿a方向的间距调节。

上述优选实施方案的实施原理为:先测量待输送的包装盒100的尺寸,若当前输送线200上的夹持单元300内夹持区域330沿a方向的尺寸不能满足装夹该包装盒100的需求,就要对夹持区域330沿a方向的尺寸进行调节,调节的方式是,通过差速运动调节机构调节a输送部、b输送部差速运动,当夹持区域330调节至满足待待输送的包装盒100的尺寸后,将包装盒100依序装夹到输送线200上的各夹持单元300中,然后通过同步运动调节机构调节a输送部、b输送部同速输送,实现对包装盒100的输送。

进一步地,参阅图2至图7,a输送部、b输送部均优选循环输送带。采用循环输送带的好处是,能够实现夹具的循环利用,进而实现包装盒100的连续化输送,达到提高输送效率的目的。

由于a夹持机构310是装配在a输送部上,b夹持机构320安装在b输送部上,而a输送部、b输送部均是采用循环输送带,对于a输送部、b输送部的结构以及a夹持机构310、b夹持机构320分别在a输送部、b输送部上的安装形式,本实施例优选地,参阅图2至图7,b输送部包括b1输送子部和b2输送子部,b1输送子部、b2输送子部分置于a输送部的两外侧,b1输送子部、b2输送子部为循环输送带构成,b夹持机构320的两端分别安装在b1输送子部、b2输送子部上。其中,b1输送子部、b2输送子部始终是同步移动的,当同步运动调节机构a输送部、b输送部同速输送时,a输送部、b1输送子部、b2输送子部同速同向移动,以实现对包装盒100的输送;当差速运动调节机构调节a输送部、b输送部差速运动时,a输送部相对于b1输送子部和b2输送子部差速移动,以实现调节a夹持机构310、b夹持机构320沿a方向的间距。

具体地,参阅图2至图10,同步运动调节机构包括a轴410和与a轴410相连接的驱动源420,a输送部包括a输送带211和a输送带211两端的a主动带轮212和a从动带轮,b1输送子部包括b1输送带221a和b1输送带221a两端的b1主动带轮221b和b1从动带轮,b2输送子部包括b2输送带222a和b2输送带222a两端的b2主动带轮222b和b2从动带轮,b1主动带轮221b、b2主动带轮222b通过a单向传动组件安装在a轴410上,或者a主动带轮212通过a单向传动组件安装在a轴410上,a单向传动组件由单向轴承组成,a单向传动组件处于b1状态和b2状态;b1状态为:a单向传动组件用于调节a输送部、b输送部沿a方向同速输送;b2状态为:a单向传动组件用于调节a输送部、b输送部沿a方向或a方向的逆方向差速输送。

上述实施方案的实施原理为:通过设置a单向传动组件,可以使得b1主动带轮221b、b2主动带轮222b与a轴410的传动连接关系处于两种状态,或者使得a主动带轮212与a轴410的传动连接关系处于两种状态,即传动连接状态和传动断开状态。若处于传动连接状态,因为a轴410连接驱动源420,驱动源420带动a轴410转动即可实现a主动带轮212、b1主动带轮221b、b2主动带轮222b同步转动,继而使得a输送部、b1输送部、b2输送部同步运动,实现对包装盒100的输送;若单向处于传动断开状态,则通过调节b1主动带轮221b、b2主动带轮222b相对于a轴410,或者通过调节a主动带轮212相对于a轴410转动,能够使得b1输送部、b2输送部相对于a输送部运动,或者于a输送部相对于b1输送部和b2输送部运动,继而达到调节a输送部与b输送部差速运动的目的,最终实现调节a加持机构与b加持机构沿a方向的间距的目的。

其中,a单向传动组件包括a1单向轴承430和a2单向轴承440,b1主动带轮221b通过a1单向轴承430安装在a轴410上,b2主动带轮222b通过a2单向轴承440安装在a轴410上,a1单向轴承430和a2单向轴承440的锁死方向相同,a轴410驱使a输送带211沿a方向进行输送时,a1单向轴承430和a2单向轴承440处于转动锁死状态,从而能够驱使a输送带211、b1输送带221a、b2输送带222a沿a方向同步输送,参阅图8至图10。

参阅图2至图10,上述的差速运动调节机构包括差速调节单元和传动传输单元,所述的差速调节单元至少具有一个动力接入端和a差速动力输出端、b差速动力输出端,a差速动力输出端、b差速动力输出端输出的传动速度相异;传动传输单元用于实现a差速动力输出端与a输送部之间、以及b差速动力输出端与b输送部之间的传动连接。差速运动调节机构的工作原理为:通过至少一个上述的动力接入端输入动力,然后通过传动传输单元将a差速动力输出端与a输送部传动连接起来,以及将b差速动力输出端将b差速动力输出端与b输送部传动连接起来,由于a差速动力输出端、b差速动力输出端输出的传动速度相异,从而使得a输送部和b输送部以不同的速度运行,进而使得a输送部和b输送部沿a方向发生相对运动,达到调节a、夹持机构与b夹持机构320沿a方向的间距的目的。

为了实现a差速动力输出端、b差速动力输出端输出的传动速度相异的目的,上述的差速调节单元还包括a调速单元和b调速单元,动力接入端与a调速单元传动连接时,a差速动力输出端的传动速度大于b差速动力输出端的传动速度;动力接入端与b调速单元传动连接时,a差速动力输出端的传动速度小于b差速动力输出端的传动速度。

具体地,如图8至图10所示,并参阅图2至图7,传动传输单元包括b11传动件511、b21传动件512、b31传动件513,b11传动件511通过b1单向轴承521安装在b1主动带轮221b上,b21传动件512通过b2单向轴承522安装在b2主动带轮222b上,b31传动件513通过b3单向轴承523安装在a轴410上。b1单向轴承521、b2单向轴承522、b3单向轴承523的转动锁死方向与a1单向轴承430、a2单向轴承440的转动锁死方向相反,b11、b21传动件512的外侧设置有b12传动件541、b22传动件542,b11传动件511与b12传动件541传动连接,b21传动件512与b22传动件542传动连接,b12传动件541和b22传动件542通过b轴530同轴安装,b12传动件541或b22传动件542与a差速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b31传动件513与b差速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本实施方案的实施原理为:由于b1单向轴承521、b2单向轴承522、b3单向轴承523的转动锁死方向与a1单向轴承430、a2单向轴承440的转动锁死方向相反,b轴530的转动方向有两个,即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假设正向转动b轴530时b1单向轴承521和b2单向轴承522锁死,则b12传动件541、b11传动件511和b1主动带轮221b传动连接,同时b22传动件542、b21传动件512和b2主动带轮222b构成传动连接,b1输送带221a和b2输送带222a同步转动、且a轴410不转动,从而调节a夹持机构310与b夹持机构320之间的间距增大/减小;反之,b1单向轴承521和b2单向轴承522处于解锁状态,则b12传动件541、b11传动件511和b1主动带轮221b之间的传动连接关系断开,同时b22传动件542、b21传动件512和b2主动带轮222b之间的传动连接关系断开,b1输送带221a和b2输送带222a均不转动,此时若转动b31传动件513,且使得b3单向轴承523处于锁死状态、而a1单向轴承430和a2单向轴承440处于解锁状态,则能够调节a主动带轮212转动,从而调节a夹持机构310与b夹持机构320之间的间距减小/增大。

更具体地,如图8至图10所示,a调速单元包括a调速齿轮561,b调速单元包括b调速齿轮562,a调速齿轮561通过c1单向轴承571装配在c轴550上,b调速齿轮562通过c2单向轴承572装配在c轴550上,c1单向轴承571、c2单向轴承572的转动锁死方向相反,c轴550平行与a轴410布置,c2单向轴承572的锁死方向与a1单向轴承430、a2单向轴承440的锁死方向相同,所述的传动速度为a调速齿轮561、b调速齿轮562的转速,b11传动件511、b21传动件512、b31传动件513、b12传动件541、b22传动件542均为齿轮传动件,b调速齿轮562与b31传动件513啮合传动连接,b轴530的轴端还装配有b40齿轮543,a调速齿轮561与b40齿轮543啮合传动连接。其实施原理为:通过沿不同方向转动c轴550,可分别使得c1单向轴承571、c2单向轴承572锁死,当c1单向轴承571锁死时,a调速齿轮561通过b40与b轴530传动连接使得b轴530转动,继而驱使b12传动件541、b11传动件511和b1主动带轮221b传动连接、以及驱使b22传动件542、b21传动件512和b2主动带轮222b构成传动连接,则使得b1输送带221a和b2输送带222a同步转动、且a轴410不转动,从而调节a夹持机构310与b夹持机构320之间的间距增大/减小;当c2单向轴承572锁死时,b调速齿轮562通过b31传动件513与a轴410传动连接使得a轴410转动,此时a轴410转动过程中b3单向轴承523处于锁死状态、而a1单向轴承430和a2单向轴承440处于解锁状态,则能够调节a主动带轮212转动,从而调节a夹持机构310与b夹持机构320之间的间距减小/增大。

为了方便操作c轴550转动,以调节a输送部与b输送部差速运动,本实施例更为优选的方案是:c轴550的轴端设置有调节把手580,参阅图2至图10。通过操纵调节把手580,即可方便实现调节c轴550转动,继而达到方便调节a输送部与b输送部差速运动、改变a夹持机构310与b夹持机构320的间距的目的。

参阅图8至图10,上述的驱动源420包括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输出轴通过传动组件、a3单向轴承450与a轴410传动连接,a3单向轴承450与a1单向轴承430的锁死方向相反。由于步进电机与a轴410之间设置a3单向传动组件,且a3单向传动组件与a1单向轴承430的锁死方向相反,则在操作调节把手580使得a轴410转动时,a3单向传动组件处于解锁状态,换言之,调节把手580和驱动源420分别驱使a轴410转动的方向不同,调节把手580的调节动作、驱动源420的运行不同时进行,调节把手580用于调节a输送部和b输送部差速运动,以实现调节夹持区域330沿a方向的尺寸的目的,而作为驱动源420的步进电机则是用于驱使a输送部与b输送部同步运行,以实现对包装盒100的输送目的。之所以选择步进电机作为驱动源420,是为了精确控制a输送部与b输送部同步运行的位移量,尤其是需要调控输送线200上的夹持区域330与其他工位准确对位,实现产品的顺利转料和工序的顺利衔接,有利于实现生产线的连续化、稳定运行。

参阅图2至图7,上述的夹装单元包括a夹持机构310和b夹持机构320,a夹持机构310和b夹持机构320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和容纳包装盒100的夹持区域330,夹持区域330的上部形成供包装盒100进入夹持区域330的夹持口331,所述夹持口331处于a1和a2状态;a1状态为:夹持口331打开,包装盒100进入夹持区域330;a2状态为:夹持口331关闭,对进入夹持区域330的包装盒100进行约束;所述夹持区域330的高度设置为可调节式结构。

本实施例提供的夹持单元300,其通过a夹持机构310与b夹持机构320之间的夹持区域330夹持和容纳包装盒100,通过在夹持区域330的上部形成夹持口331以供包装盒100进入夹持区域330,具体是通过打开夹持口331允许包装盒100进入夹持区域330,通过关闭夹持口331对进入夹持区域330的包装盒100进行约束;并通过将夹持区域330的高度设置为可调节式结构,以供夹装不同高度尺寸的包装盒100。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够适应不同高度尺寸的包装盒100的夹装需求,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包装盒100的夹装输送线200难以适应不同尺寸包装盒100的输送需求。

为了在包装盒100有夹持口331进入夹持区域330的过程中,能够自适应打开夹持口33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优选实施方案为:如图2至图7所示,夹持口331上设置有引导段,引导段使得夹持口331沿a方向的尺寸自上而下逐渐减小,a方向为a夹持机构310、b夹持机构320的水平间距方向。通过在夹持口331设置引导段,在包装盒100由夹持区域330上方自上而下进入夹持区域330时,能够通过抵靠引导段使得夹持口331自适应打开,以便包装盒100顺利进入夹持区域330内。

上述的a夹持机构310包括a安装座311和a安装座311上设置的a夹持件312,b夹持机构320包括b安装座321和b安装座321上设置的b夹持件322,a夹持件312活动安装在a安装座311上,b夹持件322活动安装在b安装座321上,a夹持件312、b夹持件322与限位组件和/或复位组件相连接,限位组件用于对a1或a2状态的a夹持件312、b夹持件322进行限位,复位组件用于提供驱使力,该驱使力驱使a1状态的夹持口331向a2状态进行转变,参阅图2至图7。

其中,通过将a夹持件312活动安装在a安装座311上,b夹持件322活动安装在b安装座321上,能够有利于适应夹口的打开和关闭,即调节夹口处于a1、a2状态;另外,还有利于调节a夹持件312、b夹持件322沿包装盒100高度方向的尺寸,以实现调节夹持区域330的高度。

限位组件对a1或a2状态的a夹持件312、b夹持件322进行限位,是指限位组件能够用来限制夹口的打开程度,或者限制夹口的关闭程度。

通过复位组件用于提供驱使力,能够用来驱使a1状态的夹持口331向a2状态进行转变,以确保对进入夹持区域330内的包装盒100进行可靠约束。

参阅图6和图7,a夹持件312沿b方向活动安装在a安装座311上,b夹持件322沿b方向活动安装在b安装座321上,a夹持件312、b夹持件322与调节单元相连接,调节单元调节夹持区域330的高度,所述的b方向所在铅垂面与a方向平行布置。其中,b方向在分解之后具有沿夹持区域330高度方向的分方向和沿a方向/a方向的逆向的分方向,当调节单元调节a夹持件312、b夹持件322沿b方向分别相对于a安装座311、b安装座321移动时,能够达到调节夹持区域330的高度的目的。

具体地,如图4至图7所示,a夹持件312包括用于夹持包装盒100的a夹持部312a和用于实现a夹持件312活动安装的a安装部312b,a安装部312b安装在a安装座311上,b夹持件322包括用于夹持包装盒100的b夹持部322a和用于实现b夹持件322活动安装的b安装部322b,b安装部322b安装在b安装座321上,a夹持部312a、b夹持部322a之间形成所述的夹持口331。通过调节a夹持部312a、b夹持部322a沿b方向活动,可以调节夹持口331的高度,进而适应不同高度尺寸的包装盒100的夹装。

作为复位组件的一种实施方案,参阅图6和图7,a夹持件312、b夹持件322为弹性材料构成,弹性材料形变后提供所述的驱使力,也就是说,复位组件由a夹持件312、b夹持件322的本体构成。

作为复位组件的另一种实施方案,参阅图2至图5,复位组件包括a安装座311、b安装座321上分别设置的调节a夹持件312、b夹持件322进行复位的a复位件、b复位件,a复位件、b复位件均为绕簧构成,a夹持部312a、b夹持部322a分别通过绕簧、铰接轴铰接安装在a安装部312b、b安装部322b上,铰接轴水平且垂直于a方向布置。绕簧提供所述的驱使力,使得夹持口331有a1状态向a2状态进行切换。

上述的a夹持部312a、b夹持部322a结构相同,包括第一板面部和第二板面部,第一板面部、第二板面部呈“<”或“(”状布置,且第一板面部、第二板面部的交接线/交接面沿铰接轴的身长方向布置,第一板面部、第二板面部之间形成的夹口指向夹持区域330的外侧。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板面部、第二板面部制成“<”或“(”状,使得第一板面部、第二板面部的交接线/交接面以上的部位用于形成引导段,由于夹持口331指向夹持区域330的外侧,当包装盒100由夹持区域330的外侧进入夹持口331,可以在包装盒100途经引导段时自适应调整夹持口331打开,以使得夹持口331允许包装盒100进入夹持区域330内,参阅图2至图7。

参阅图6和图7,上述的a夹持机构310和b夹持机构320均安装在循环输送带上,a安装部312b、b安装部322b分别包括沿输送带的带宽方向布置的两安装杆,两安装杆的下端分别设置有齿条部,两安装杆的上端与a夹持件312/b夹持件322两端相连接,调节单元包括两齿条部旁侧分别设置转动安装在a安装座311、b安装座321上的调节齿轮340,两调节齿轮340通过沿输送带的带宽方向布置的调节杆件350相连接,转动调节杆件350调节a夹持件312、b夹持件322进行升降,从而实现调节夹持区域330的高度,以适应不同高度尺寸的包装盒100的夹装。

参阅图2至图7,为了能够调节夹持区域330沿a方向的尺寸,以适应沿a方向不同尺寸的包装盒100的夹装需求,采用a循环输送带安装a夹持机构310,采用b循环输送带安装b夹持机构320,通过调节a循环输送带和b循环输送带差速运动可以实现调节夹持区域330沿a方向的尺寸的目的,其中,b循环输送带分为b1输送带221a和b2输送带222a,b1输送带221a和b2输送带222a分置于a循环输送带的带宽方向的两侧。对此,本实施例在实施a夹持机构310、b夹持机构320的装配时的具体实施方案为:a安装座311安装在a输送带211上,b安装座321包括b1和b2安装座321b,b1和b2安装座321b相对应布置在b1输送带221a、b2输送带222a上,构成b安装部322b的两安装杆分别装在b1安装座321a、b2安装座321b上。

实施例2

在现有的木皮包装盒100的生产线中,胶液固化处理工位不能很好地与包装盒100的组装工位进行配合,从而难以满足包装盒100的连续化生产需求,导致包装盒100的生产效率低下。

对于上述问题,参阅图2至图1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装盒胶液固化装置,其可以应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具体实施,也可以应用于上述实施例的实施中,该胶液固化装置包括对组装好的包装盒100进行夹装输送的输送单元,输送单元的输送方向为a方向,包装盒100在输送线200上沿a方向间隔布置,输送单元交替处于两种状态,其一为,对已组装好的包装盒100进行夹装的驻留状态;其二为,对夹装的包装盒100进行输送的输送状态,输送单元对包装盒100进行输送的输送路径上设置有加热通道600,加热通道600内布置有加热体,加热体对包装盒100的粘接部位进行胶液固化处理。

其中,加热体可以为具有热能的流体或者具有热辐射加热功能的加热装置等。

本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胶液固化装置,通过调节输送单元交替处于驻留状态、输送状态,在处于驻留状态时对组装好的包装盒100进行装夹,在处于输送状态时将装夹好的包装盒100进行输送,并将包装盒100输送穿过加热通道600,通过加热通道600内布置的加热体对包装盒100的粘接部位进行胶液固化处理。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够对组装好的包装盒100依序进行装夹输送和胶液固化处理,实现包装盒100转运和胶液固化处理的连续化进行,能够有效提高包装盒100生产的效率。

参阅图1、图11至图14,上述的包装盒100包括盒体和盒盖121,盒盖121与盒体上位于a方向上游的一侧相连。输送单元对包装盒100进行输送的输送路径上还设置有活动安装的掀盖组件,掀盖组件与包装盒100的盒盖121对应布置,掀盖组件用于在输送单元处于输送状态时将途经的盒盖121的悬伸端向a方向的上游进行掀开,并在输送单元处于驻留状态时使得包装盒100的盒口打开。通过设置掀盖组件将包装盒100的盒口打开,能够使得包装盒100的内部受热更加均匀,从而提高胶液固化的效率和效果。

参阅图11至图14,包装盒100包括盒皮120和两个盒板110,盒皮120沿其身长方向顺延布置a盒皮120段和b盒皮120段,两盒板110相对布置在a盒皮120段上沿盒皮120宽度方向的两侧边,a盒皮120段包裹在盒板110周边并通过胶粘组成盒体,b盒皮120段构成盒盖121,其中,盒板110呈立状布置,盒板110的厚度方向与盒皮120宽度方向保持一致,处于输送单元上的包装盒100的盒板110的板宽方向与a方向保持一致;输送单元包括对包装盒100进行输送的输送带;掀盖组件包括掀盖件671和掀盖调节件,掀盖件671立状布置,且掀盖件671通过导杆673和浮动弹簧674沿盒体的高度方向浮动安装,掀盖件671的下端具有朝向a方向的上游弯折的掀盖部671a,掀盖调节件设置在输送带上,掀盖调节件与导杆673的下端对应布置,并通过接触/脱离导杆673调节掀盖件671上升。其实施原理为:在包装盒100随输送带输送的过程中,位于包装盒100输送路径上的掀盖件671上的掀盖部671a先与盒盖121的悬伸端接触并勾住,接着,通过位于输送带上的掀盖调节件调节导杆673上升并带动掀盖件671上升,使得盒盖121的悬伸端被掀盖部671a带着一边上升一边向a方向的上游移动,直至输送带切换至驻留状态,完成盒盖121的掀开操作,至此盒口得以打开。

具体地,如图11至图14所示,掀盖调节件为具有楔面驱动部672a的楔形块672,楔面驱动部672a与导杆673的下端对应布置,楔面驱动部672a在随输送带移动过程中,与移动路径上的导杆673的下端接触构成楔面驱动配合,并驱使掀盖件671上升。其实施原理是,利用楔面驱动的原理驱使导杆673上升,从而调节掀盖件671上升;反之当楔面驱动解除之后,掀盖件671恢复至原初始状态,等待下移掀盖调节件驱动上升并对下一盒盖121实施掀开操作。此处的楔面驱动的原理也就是基于凸轮机构的原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根据现有技术知识清楚理解。

参阅图12和图13,加热体活动安装在输送单元的旁侧,加热体在输送单元处于驻留状态时移至与包装盒100上的粘接部位相对应的位置处,以对包装盒100的粘结部位进行加热,加热体在输送单元处于输送状态时移走,以对包装盒100的输送进行避让。

参阅图11至图14,加热体沿盒板110的板高方向升降式装配,加热体在输送单元处于驻留状态时下移至与包装盒100的粘接部位对应布置的位置,以对包装盒100的胶粘部位进行加热,加热体在输送单元处于驻留状态时上移至对包装盒100的输送进行避让的位置;加热体包括沿盒板110的板厚方向间隔布置的a加热体610和b加热体620,a加热体610、b加热体620分别与两盒板110处的粘接部位对应布置;还包括用于调节a加热体610与b加热体620之间的距离的间距调节组件。通过将加热体分为a加热体610和b加热体620,且a加热体610、b加热体620分别与两盒板110处的粘接部位对应布置,用于实现分别对两盒板110处的胶粘部位分别进行局部加热,以进一步提高热能利用率和提高胶液固化效率。通过设置间距调节机构,用以调节a加热体610与b加热体620沿盒板110厚度方向的间距,从而能够适应具有沿盒板110厚度方向不同尺寸的包装盒100的胶液固化需求。工作过程为:在对包装盒100实施胶液固化处理之前,先测量包装盒100沿盒板110厚度方向的尺寸,然后根据这个尺寸,调节a加热体610与b加热体620沿盒板110厚度方向的间距,调节完毕后,启动输送带进行输送。当输送带处于输送状态时,加热体处于高位,对包装盒100的输送进行避让;当输送带处于驻留状态时,加热体下降至低位,对包装盒100上的胶粘部位进行局部加热,以使得胶液加速固化。

参阅图1、图12至图14,以盒板110为矩形板为例,盒板110与盒皮120的粘接部位呈u形;a加热体610为u形加热体,u形加热体的外形、加热范围均与粘接部位的形状、范围相适应,b加热体620的结构与a加热体610的结构相同;a加热体610与a滑块631相连,b加热体620与b滑块632相连,a滑块631和b滑块632沿a加热体610、b加热体620的间距方向滑动安装在升降支架640上,a滑块631与b滑块632通过调节丝杆650连接,调节丝杆650上沿杆长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a丝杆段、b丝杆段,a丝杆段、b丝杆段的螺纹旋向相反,a丝杆段与a滑块631构成丝杆螺母配合,b丝杆段与b滑块632构成丝杆螺母配合,转动调节丝杆650调节a加热体610、b加热体620相互靠近/远离,升降支架640与升降驱动组件660相连,升降驱动组件660驱使升降支架640进行升降运动。

其中,升降驱动组件660可以选用气缸或者液压缸。

参阅图14,a加热体610包括a1加热体611和a2加热体612,a1加热体611、a2加热体612沿盒板110的厚度方向间隔布置,a1加热体611、a2加热体612沿盒板110厚度方向的间距略大于盒板110的厚度;b加热体620包括b1加热体621和b2加热体622,b1加热体621、b2加热体622沿盒板110的厚度方向间隔布置,b1加热体621、b2加热体622沿盒板110的厚度方向的间距略大于盒板110的厚度。在实际使用时,当调节好a加热体610与b加热体620之间的间距之后,a加热体610、b加热体620的位置分别与两个盒板110的位置相对应布置,当输送带处于驻留状态时,通过将a加热体610和b加热体620下调至低位,可以使得a1加热体611、a2加热体612分别处于其中一个盒板110的两侧,也即,若a1加热体611位于包装盒100的外侧,则a2加热体612位于包装盒100的内侧,从而a1加热体611、a2加热体612分别由包装盒100的内外侧同时对该盒板110边部的胶粘部位进行加热,进一步提高胶液固化的效率,与此同时,b1加热体621、b2加热体622对另一盒板110处的胶粘部位进行加热的原理与a1加热体611、a2加热体612的工作原理相同。

由于包装盒100内外的空间存在差异,通常是包装盒100外侧的操作空间大于包装盒100的内侧,为了进一步提高胶液固化效率,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实施方案为:参阅图13和图14,a1加热体611和b1加热体621均与包装盒100的外侧对应布置,a2加热体612和b2加热体622均与包装盒100的内侧对应布置,a1加热体611的外轮廓尺寸与b1加热体621的外轮廓尺寸保持一致,a2加热体612的外轮廓尺寸与b2加热体622的外轮廓尺寸保持一致,a1加热体611沿输送方向的布置范围大于a2加热体612沿输送方向的布置范围。通过将a1加热体611沿输送方向的布置范围设置成大于a2加热体612沿输送方向的布置范围,能够充分利用包装盒100内外侧的操作空间布置各加热体,使得各加热体的加热范围与被加热的胶粘部位的分布范围更加契合,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胶液的固化速度。

通常采用热辐射加热棒或加热管制成上述的加热体,一旦制成之后,加热体沿a方向的布置范围和沿包装盒100深度方向的布置范围就是固定的,因此,为了适应不同尺寸的包装盒100的胶液固化需求,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实施方案为:参阅图12至图14,输送单元还包括沿a方向间隔设置在输送线200上的夹持单元300,夹持单元300包括沿a方向间隔设置的a夹持机构310和b夹持机构320,a夹持机构310和b夹持机构320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和容纳包装盒100的夹持区域330,夹持区域330的上部形成供包装盒100进入夹持区域330的夹持口331,所述夹持口331处于a1和a2状态;其中,a1状态为:夹持口331打开,包装盒100进入夹持区域330;a2状态为:夹持口331关闭,对进入夹持区域330的包装盒100进行约束;所述夹持区域330沿a方向的尺寸和/或沿盒板110高度方向的尺寸设置为可调节式结构,以适应具有沿a方向的尺寸和/或沿盒板110高度方向的尺寸不同的包装盒100的夹装需求。

其中,夹持区域330内能够夹持的包装盒100沿a方向尺寸记为x,而xmin≦x≦xmax;夹持区域330内能够夹持的包装盒100沿盒板110高度方向的尺寸记为y,ymin≦y≦ymax;为了适应上述夹装的不同尺寸的包装盒100的胶液固化需求,a2加热体612沿a方向的外轮廓尺寸与具有沿a方向尺寸为xmin的包装盒100的内轮廓尺寸相适配,亦即,a2加热体612沿a方向的外轮廓尺寸只要能够满足具有沿a方向尺寸为xmin的包装盒100即可;另外,a2加热体612分别沿盒板110高度方向的外轮廓尺寸>具有沿盒板110高度方向尺寸为ymax的包装盒100的盒板110高度,换言之,a2加热体612分别沿盒板110高度方向的外轮廓尺寸,只要能够满足具有沿盒板110高度方向尺寸为ymax的包装盒100即可。由于上述加热体是采用热辐射加热原理对被加热对象实施加热,因此,只要a2加热体612沿a方向的外轮廓尺寸和/或沿盒板110高度方向的外轮廓尺寸只要能够满足上述设置,就能够适应沿a方向尺寸范围为xmin≦x≦xmax的包装盒100和/或沿盒板110高度方向的尺寸范围为ymin≦y≦ymax的包装盒100的胶液固化处理需求。

包装盒100中胶粘部位的范围通常是这样的,盒板110沿a方向下游一侧的胶粘范围的高度小于盒板110上靠近a方向上游一侧的胶粘范围。对此,本实施例优选的实施方案为:参阅图12和图13,a夹持机构310包括用于夹持包装盒100的a夹持部312a,b夹持机构320包括用于夹持包装盒100的b夹持部322a,a夹持部312a、b夹持部322a之间形成所述的夹持口331,处于a2状态的a夹持部312a与盒体靠近a方向上游的一侧对应布置,a夹持部312a与盒体接触的部位对应胶粘部位的上端布置,处于a2状态的b夹持部322a与盒体靠近a方向上游的一侧对应布置,b夹持部322a与盒体接触的部位对应胶粘部位的上端布置,且a夹持部312a处于a2状态时的高度>b夹持部322a处于a2状态时的高度,掀盖件671与包装盒100的两盒板110之间的间隔区域对应布置,在掀盖调节件与导杆673的下端呈分离状布置时,掀盖部671a的高度略高于盒体上靠近a方向下游一侧的上边部的高度,这样能够在输送带处于输送状态下,掀盖部671a不会与包装盒100的盒体部位发生干涉,并能够直接作用与盒盖121部位,实现对盒盖121的掀开目的,从而保证盒体不受损伤和盒盖121的可靠掀开。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中未具体描述和解释说明的结构、装置以及操作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和限定,均按照本领域的常规手段进行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