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芯检测托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18626发布日期:2020-11-06 12:28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芯检测托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领域,具体为一种电芯检测托盘。



背景技术:

电池生产时,各个厂家都会对电池电芯进行测试,现有的测试过程中,检测设备所用夹具通常为平板托盘,即在一平板上均布多排承载电池的凹陷孔,在凹陷孔的底部设置金属电极顶针,在电池顶部同样设置金属电极顶针接触,以此来检测电池数据,但国内厂家通常都是由人工来将待检测电性放置于所用托盘中,有的托盘深度与电芯高度相差无几,这样虽然能保证电芯的垂直度,使上方的金属电极顶针准确有效的接触电芯金属电极端,但由于电芯本身深陷凹陷孔内,一方面电池检测过程中产生热量得不到有效挥发,另一方面检测完成后拿出电芯也较为麻烦,另有一些托盘凹陷孔深度虽然采用了较浅的设计,但其在放置电芯使每个电芯保证垂直状态时却很难,尤其在托盘移动过程中更加无法有效使电芯保证垂直状态,致使无法检测,且上述两种凹陷孔的设计方式在进行把电芯放置进入凹陷孔时,很不容易使每个电芯对准凹陷孔,在生产电池进行检测时很是费时费力、检测效率低。

故,现有检测托盘需要进行经一步优化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既能保证电芯在检测过程中的散热,又能快速、准确、便捷的将电芯放入,并能纠正且保持电芯垂直状态的检测托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

一种电芯检测托盘,包括有:

承托件,该承托件上横纵排列有多行储放电芯的下孔座,以及贯穿在所述下孔座底部的第一顶针通孔,待检测电芯放置于下孔座内,下孔座深度采用较浅设计,检测电芯的顶针通过穿过第一顶针通孔接触到电芯的其中一端金属电极;

覆盖件,该覆盖件覆盖在装有电芯的承托件上方,所述覆盖件上具有多个与所述下孔座相对应且能套设在电芯上部的上孔座,以及贯穿在该上孔座顶部的第二顶针通孔,覆盖件覆盖在承托件上预先放置好的待检测电芯上,检测电芯的另一个顶针穿过第二顶针通孔接触到电芯另一端的金属电极;

定位件,该定位件固定于所述覆盖件底部用于矫正对应的下孔座内电芯垂直状态,并沿所述上孔座周缘依次环绕设置,当所述覆盖件覆盖于待检测的电芯上时,通过定位件可以有效的将下孔座内非垂直状态的电芯通过推挤矫正。

放置电芯进入所述承托件上的下孔座后,将覆盖件对准电芯压下,通过定位件使下孔座内为非垂直状态的电芯矫正垂直,并插入覆盖件底部的上孔座内,此时承托件与覆盖件之间形成横向流通空间,以供电芯在检测过程中进行散热。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在所述下孔座上端周缘处设有环形倒角,环形倒角能方便放置电芯的操作人员更加容易将电芯插入下孔座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在所述承托件顶部设有能用于引导电芯放入下孔座内的导向件,所述导向件依次环绕设置在环形倒角周缘外,导向件进一步方便放置电芯时更容易准确快速找到并放入下孔座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定位件包括有分别设置在相邻四个上孔座中间交汇处呈向下锥形状的凸块a,所述凸块a朝向上孔座圆心的面为斜面,下压覆盖件时,突出于上孔座边缘的凸块a接触到偏倒向一侧的电芯端部后,通过斜面将电芯推挤成直立状态,当电芯成为直立状态后,继续下压覆盖件,电芯的上端部即可准确进入上孔座内,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向件为呈向上锥形状并与凸块a位置相对应的凸块b,所述凸块b朝向下孔座圆心的面为斜面,与前述的定位件方式相同,对应的定位件与导向件均为锥形状,上下锥形相向的末端(即尖角端)均为平面,方便覆盖件覆盖于下方的承托件上时不会伤及电芯外表皮。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在所述承托件两侧分别对称设有能支持承托件的支脚,便于将托盘放置在检测装置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顶针通孔直径小于下孔座直径,且小于电芯直径,下孔座直径大于电芯直径,所述第一顶针通孔直径能将电芯的金属电极端露出,使检测装置上的顶针通过所述第一顶针通孔伸入下孔座内并与电芯金属电极相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顶针通孔直径小于上孔座直径,所述第二顶针通孔直径大于电芯封口端金属电极直径,使检测装置上的顶针通过所述第二顶针通孔伸入上孔座内并与电芯金属电极相接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承托件与覆盖件之间形成横向流通空间,不仅方便了电芯的散热,且更加容易实施取放电池的动作,在承托件与覆盖件上分别设置呈锥形状的导向件以及定位件,能更加方便、快速、精准的将电芯放入,覆盖件以及其底部设置的定位件同时能保证托盘在移动过程中,上面所承载的电芯不会翻倒,使电芯检测更加快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说明:100、承托件;101、下孔座;102、第一顶针通孔;103、环形倒角;104、导向件;105、凸块b;106、支脚;200、覆盖件;201、上孔座;202、凸块a;203、第二顶针通孔;300、定位件;400、电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具体实施内容提供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多种不同实施例或实例。当然,这些仅为实施例或实例且不希望具限制性。另外,在不同实施例中可能使用重复标号标示,如重复的数字及/或字母。这些重复是为了简单清楚的描述本发明,不代表所讨论的不同实施例及/或结构之间有特定的关系。

此外,其中可能用到与空间相关的用词,像是“在…下方”、“下侧”、“由内而外”、“上方”、“上侧”及类似的用词,这些关系词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一个(些)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些)元件或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些空间关系词包括使用中或操作中的装置之不同方位,以及附图中所描述的方位。装置可能被转向不同方位(旋转90度或其他方位),则其中使用的空间相关形容词也可相同地照着解释,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4所示的一种电芯检测托盘,包括有:承托件100,该承托件100上横纵排列有多行储放电芯400的下孔座101,以及贯穿在所述下孔座101底部的第一顶针通孔102,将待检测电芯400一一放置于下孔座101内,下孔座101深度采用较浅设计,约为电芯400的下部三分之一深度,所述第一顶针通孔102直径小于下孔座101直径,且小于电芯400直径,下孔座101直径大于电芯400直径,所述第一顶针通孔102直径能将电芯400的金属电极端露出,检测电芯装置的顶针通过穿过第一顶针通孔102接触到电芯400的其中一端金属电极;覆盖件200,该覆盖件200覆盖在装有电芯400的承托件100上方,所述覆盖件200上具有多个与所述下孔座101相对应且能套设在电芯400上部的上孔座201,以及贯穿在该上孔座201顶部的第二顶针通孔203,所述第二顶针通孔203直径小于上孔座201直径,覆盖件200覆盖在承托件100上预先放置好的待检测电芯400上,所述第二顶针通孔203直径大于电芯封口端金属电极直径,检测电芯装置的另一个顶针穿过第二顶针通孔203接触到电芯400另一端的金属电极;定位件300,该定位件300固定于所述覆盖件200底部用于矫正对应的下孔座101内电芯400垂直状态,并沿所述上孔座201周缘依次环绕设置,当所述覆盖件200覆盖于待检测的电芯400上时,通过定位件300可以有效的将下孔座101内非垂直状态的电芯400通过推挤矫正为直立状态,并且待检测电芯400上端插入上孔座201内,放置电芯400进入所述承托件100上的下孔座101后,将覆盖件200对准电芯400上端压下,通过定位件300使下孔座101内为非垂直状态的电芯400矫正垂直,矫正后的电芯400插入覆盖件200底部的上孔座201内,此时承托件100与覆盖件200之间形成能供电芯400散热的横向流通空间,然后通过所述承托件100两侧分别对称设有能支持承托件100的支脚,将托盘放置在检测装置上。

请参阅图2和图3所示,其中在所述承托件100顶部设有能用于引导电芯400放入下孔座101内的导向件104,在所述下孔座101上端周缘处设有环形倒角103,所述导向件104依次环绕设置在环形倒角103周缘外,方便放置电芯400的操作人员更加容易将电芯400插入下孔座101内

请参阅图2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定位件300包括有分别设置在相邻四个上孔座201中间交汇处呈向下锥形状的凸块a202,所述凸块a202朝向上孔座201圆心的面为斜面,所述导向件104包括有呈向上锥形状并与凸块a202位置相对应的凸块b105,所述凸块b105朝向下孔座101圆心的面为斜面,下压覆盖件200时,向下突出并形成于上孔座201边缘的凸块a202接触到偏倒向一侧的电芯400端部后,通过斜面将电芯400推挤成直立状态,当电芯400成为直立状态后,继续下压覆盖件200,电芯400的上端部即可沿斜面导向进入上孔座201内,导向件104与定位件300的设置方式大同小异只是朝向相反,对应的定位件300与导向件104均为锥形状,上方定位件300的锥形末端(即尖角端)为平面,相对应的下方导向件104锥形末端(即尖角端)同样为平面,下压覆盖件200后,两个平面相对平行,方便覆盖件200覆盖于下方的承托件100上时不会伤及电芯400外表皮。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