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运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99382发布日期:2021-06-22 17:19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柔性运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机械运输领域,具体为一种柔性运输装置。更具体地,本申请涉及一种长径比较大的筒体的运输和对接,尤其是直径较小但长度较长的筒体(以下简称细长筒体)的运输和对接,其能实现细长筒体在水平方向的短距离运输和轴向的对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背景技术:

在机械领域,零件的加工、运输同等重要。很多零件在加工完成后,其精度能够保证,但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而发生变形,从而影响零件的精度,使其无法达到相应的精度要求。针对细长筒体的加工,中国专利申请cn201720989316.7公开了一种细长筒体内纵缝自动埋弧焊机。

目前,对于细长筒体的运输,还没有专门的运输设备。在实际应用中,普遍采用叉车和吊车对细长筒体进行运输和吊装,其运动相对不灵活,占用空间大,且容易引起筒体变形。

针对细长筒体的运输,中国专利申请cn201811335717.6公开了一种细长筒体、轴类锻件热处理冷起吊托盘及其使用方法,其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放置支撑垫铁:测量炉子尺寸规格,烧嘴排布距离,合理布置炉底支撑垫铁,并记录其间距;(2)、调整高度:将吊耳连接行车吊钩,利用行车将托盘根据热处理炉台车的高度调整好高度,托盘保持水平,确保起吊悬臂前端部低于工件,同时主横梁高于支撑垫铁上平面;(3)、平移:待热处理炉台车载工件开出后,利用行车平移冷起吊托盘的起吊悬臂经支撑垫铁间隙穿越至工件正下方;(4)、起吊:竖直向上托起工件进行起吊转移。该方法中,依然采用的是行车进行吊起的方式,且运输环境具有一定的限制。

为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运输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发明目的在于:解决细长筒体短距离运输和对接的问题,提供一种柔性运输装置。本申请的运输装置不受筒体长度限制,在水平方向能灵活运动,有利于有效提升运输效率,保证待运输细长筒体的精度要求。同时,本发明能够实现细长筒体的轴向对接,避免因其他方式而带来的碰撞。本发明构思巧妙,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对于细长筒体的运输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柔性运输装置,包括第一输送单元、第二输送单元、竖直提升单元、辅助支撑单元,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第二输送单元分别为至少一个;

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包括第一底板、第一轮毂组件、第一脚轮、升降组件、转轴、滚轮、与细长筒体相配合的第一v型块,所述升降组件为两组,所述第一底板通过第一轮毂组件与第一脚轮相连且第一脚轮通过第一轮毂组件能带动第一底板运动;

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底座、调节手柄、轴承座、转动轴承,所述底座设置在第一底板上且第一底板能为底座提供支撑;所述调节手柄的一端与第一底板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手柄的另一端与轴承座相连且通过转动调节手柄沿其径向的转动能调节轴承座与底座之间的距离;所述转动轴承设置在轴承座上且轴承座能为转动轴承提供支撑;

所述滚轮设置在转轴上,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升降组件内的转动轴承相连且转轴能相对两个升降组件的轴承座转动并带动滚轮同步转动;

所述第一v型块设置在第一底板上,所述滚轮的周向上设置有与第一v型块相配合的第一引导槽且通过调节手柄能调整滚轮相对第一底板的高度以改变第一引导槽与第一v型块的相对高度;

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包括第二底板、第二轮毂组件、第二脚轮、与细长筒体相配合的第二v型块,所述第二底板通过第二轮毂组件与第二脚轮相连且第二脚轮通过第二轮毂组件能带动第二底板运动;所述第二v型块设置在第二底板上且第二底板能为第二v型块提供支撑;

所述竖直提升单元包括第三立杆、吊环螺钉、第三连杆、第三起吊装置,所述第三立杆、吊环螺钉分别为两个,所述第三立杆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吊环螺钉设置在第三立杆的顶端,所述第三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吊环螺钉相连,所述第三起吊装置设置在第三连杆上且第三起吊装置能实现对细长筒体的吊起;所述竖直提升单元为至少一组,至少一组竖直提升单元的第三立杆设置在第一底板上;

所述辅助支撑单元包括第四卡接件、第四连接杆、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骑马架、第四v型块,所述第四卡接件分别设置在第一底板、第二底板上,所述第四连接杆分别与第四卡接件相连且通过第四连接杆与第四卡接件的配合能将第一输送单元与第二输送单元相连为一体;所述骑马架设置在第四连接杆上且骑马架能相对第四连接杆移动,所述第四v型块设置在骑马架上;所述第一v型块、第四v型块与第二v型块之间构成细长筒体的装载空间且细长筒体能置于装载空间内并实现细长筒体的运输。

所述转动轴承为深沟球轴承。

所述第一引导槽呈v型。

所述第一v型块的上端设置有v型开口槽。

所述第一底板与第一轮毂组件相连,所述第一轮毂组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脚轮相连;

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内的第一轮毂组件为两组,所述第一轮毂组件均布于第一底板上。

所述第二底板与第二轮毂组件相连,所述第二轮毂组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脚轮相连;

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内的第二轮毂组件为两组,所述第二轮毂组件均布于第二底板上。

所述第一输送单元还包括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v型块通过第一连接块与第一底板相连;

所述第二输送单元还包括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v型块通过第二连接块与第二底板相连。

所述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分别采用方形钢制备而成。

所述第三起吊装置为手拉葫芦。

所述竖直提升单元为至少两组,至少一组竖直提升单元的第三立杆设置在第一底板上,至少一组竖直提升单元的第三立杆设置在第二底板上。

所述竖直提升单元为三组,一组竖直提升单元的第三立杆设置在第一底板上,一组竖直提升单元的第三立杆设置在第二底板上,一组竖直提升单元的第三立杆设置在骑马架上。

所述第四连接杆为至少两个且第四连接杆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第四连接杆为两个且第四连接杆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第四连接杆为金属管。优选地,所述第四连接杆为钢管。所述第四连接杆与第四卡接件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

所述辅助支撑单元还包括第四卡套、第四定位销,所述第四连接杆之间通过第四卡套相连且第四定位销设置在第四卡套上并能实现对第四卡套的固定。

所述辅助支撑单元还包括第四轮毂组件、第四脚轮,所述第四轮毂组件分别与骑马架、第四脚轮相连且第四脚轮能相对第四轮毂组件转动。

所述第一v型块、第四v型块与第二v型块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且第一v型块、第四v型块与第二v型块能共同承担支撑作用。为了避免碰坏细长筒体件,第一v型块、第四v型块与第二v型块均采用非金属材质制成。

所述细长筒体的长径比为25~600。

前述柔性运输装置在细长筒体运输中的应用。

包括如下步骤:

(1)间距调整

根据待运输的细长筒体的长度,调整第一输送单元与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距离,使得待运输的细长筒体能置于第一v型块、第四v型块、第二v型块上;

(2)细长筒体装载

在进行吊装的初始阶段,滚轮上的第一引导槽高于第一v型块的v型槽;此时,采用叉车或吊车将存放架上待运输的细长筒体的一端吊起,使吊起的细长筒体一端落到第一引导槽内;接着,通过滚轮引导细长筒体移动到第一v型块、第四v型块、第二v型块上;而后,转动升降组件中的调节手柄,使滚轮沿竖直方向下降至与第一v型块处于同一平面上,完成细长筒体的装载操作;

(3)细长筒体对接

将装载完成后的细长筒体运输至设定位置;细长筒体轴向对接时,两个柔性运输装置紧贴在一起,先通过一个柔性运输装载中的竖直提升单元将其上的细长筒体吊起,再通过另一个柔性运输装载中的竖直提升单元将其上的细长筒体吊起,两个细长筒体的轴线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接拢完成对接;接着,再将一个细长筒体的一端插入另一个细长筒体预先设置的接口处,柔性运输装置完成操作,细长筒体整体呈悬臂状态。

所述步骤1中,若待运输的细长筒体的长度小于第一输送单元与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间距,则松开第四卡接件与第四连接杆之间的连接;再调节第一输送单元与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间距至设定值,通过第四卡接件实现第四连接杆与第一输送单元与第二输送单元的固定连接,即可;

所述步骤1中,若待运输的细长筒体的长度大于第四连接杆的长度,则将多个第四连接杆之间通过第四卡套、第四定位销连为一个,构成连接组件;再调节第一输送单元与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间距至设定值,通过第四卡接件实现连接组件与第一输送单元与第二输送单元的固定连接,即可。

所述步骤1中,根据细长筒体的需要,在连接组件上设置至少两个支撑组件,且支撑组件均布于连接组件上。

针对前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柔性运输装置。其包括第一输送单元、第二输送单元、竖直提升单元、辅助支撑单元,第一输送单元、第二输送单元分别为至少一个。

本申请中,第一输送单元、第二输送单元、辅助支撑单元构成柔性运输装置的三部分。其中,第一输送单元包括第一底板、第一轮毂组件、第一脚轮、升降组件、转轴、滚轮、与细长筒体相配合的第一v型块。在一个具体实例中,第一底板与第一轮毂组件相连,第一轮毂组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脚轮相连;第一输送单元内的第一轮毂组件为两组,第一轮毂组件均布于第一底板上。同时,第二输送单元采用了与第一输送单元相近的结构;具体地,第二输送单元包括第二底板、第二轮毂组件、第二脚轮、与细长筒体相配合的第二v型块。同时,第一输送单元、第二输送单元通过辅助支撑单元的第四连接杆连接在一起,第四卡接件用于对第四连接杆进行卡紧。该结构中,通过松开第四卡接件,可以改变第一输送单元与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长度。在一个具体的实例中,第四连接杆的初始长度为2米。若细长筒体的长度在2.5米及以下,则只需一根第四连接杆,通过改变夹紧位置,则能实现柔性输送装置长度方向的变化;若细长筒体的长度在2.5米以上,则需增加第四连接杆的数量,增加的第四连接杆连接方式采用钢套,由定位销固定,第四连接杆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本申请中,竖直提升单元采用至少两组,至少一组竖直提升单元的第三立杆设置在第一底板上,至少一组竖直提升单元的第三立杆设置在第二底板上。本申请中,分别在第一输送单元、第二输送单元上设置竖直提升单元;该结构中,竖直提升单元主要用于实现细长筒体竖直方向运动,并与另一机构精准对接。若细长筒体的长度较长,可增加一组竖直提升单元,以减小细长筒体的挠曲变形,增加的竖直提升单元固定在骑马架上。

同时,升降组件包括底座、调节手柄、轴承座、转动轴承。本申请中,升降组件与转轴、滚轮相互配合,其主要用于将细长筒体从存放架上安全高效地放置在柔性运输装置上。该结构中,调节手柄下镶嵌有螺柱,底座攻有螺纹,通过旋转调节手柄,可以实现升降。当细长筒体未放到第四v型块上时,滚轮(504)是高于第四v型块所在平面的;当细长筒体放到位后,旋转调节手柄,使细长筒体下降,细长筒体安全地落在第四v型块(106)上。

另外,辅助支撑单元包括第四卡接件、第四连接杆、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骑马架、第四v型块,第四卡接件分别设置在第一底板、第二底板上,第四连接杆分别与第四卡接件相连。本申请中,骑马架架在两根第四连接杆之间,与第四连接杆采用定位销连接。同时,第一v型块、第四v型块与第二v型块在同一水平线上,共同承担支撑作用。

采用本申请,通过部件之间的相互配合,能适应不同长度的细长筒体,从而实现安全高效地运输。同时,本申请的柔性运输装置具有灵活方便,适应性好等优点,能够满足细长筒体的属于要求,有利于提升细长筒体的运输效率,保证其精度要求。本申请构思巧妙,设计合理,有效解决了细长筒体的运输问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较好的应用前景,对于保证细长筒体类精密零件的加工和运输,具有重要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柔性运输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第一输送单元与第二输送单元连接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竖直提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辅助支撑单元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升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第四卡套与第四定位销结合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两个第四连接杆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标记:1、第二输送单元,2、竖直提升单元,3、辅助支撑单元,4、细长筒体,5、第一输送单元,11、第二底板,12、第二脚轮,13、第二v型块,14、第二连接块,21、第三立杆,22、第三起吊装置,23、吊环螺钉,24、第三连杆,31、第四卡接件,32、第四连接杆,33、骑马架,34、第四v型块,61、底座,62、调节手柄,63、轴承座,64、转动轴承,65、转轴,66、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柔性运输装置包括第一输送单元、第二输送单元、竖直提升单元、辅助支撑单元。其中,第一输送单元、第二输送单元分别为一个。本实施例中的,待运输细长筒体的长度为2.5m,直径100mm。

其中,第一输送单元包括第一底板、第一轮毂组件、第一脚轮、升降组件、转轴、滚轮、与细长筒体相配合的第一v型块。本实施例中,第一底板与第一轮毂组件相连,第一轮毂组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脚轮相连;第一输送单元内的第一轮毂组件为两组,第一轮毂组件均布于第一底板上。本实施例中,升降组件为两组,第一v型块的上端设置有与细长筒体相配合的v型开口槽。

升降组件包括底座、调节手柄、轴承座、转动轴承,底座设置在第一底板上,调节手柄的一端与第一底板螺纹连接,调节手柄的另一端与轴承座相连,转动轴承设置在轴承座上。本实施例中,滚轮设置在转轴上,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升降组件内的转动轴承相连。同时,第一v型块设置在第一底板上,滚轮的周向上设置有与第一v型块相配合的第一引导槽。该结构中,第一底板能为底座提供支撑,而通过转动调节手柄沿其径向相对底座的转动能调节轴承座与底座之间的相对距离;轴承座用于为转动轴承提供支撑,进而带动与转动轴承相连的转轴、转轴上的滚轮同步转动,进而实现第一引导槽相对第一v型块沿竖直方向的高度调整。本实施例的转动轴承选用深沟球轴承,第一引导槽呈v型。

第二输送单元包括第二底板、第二轮毂组件、第二脚轮、与细长筒体相配合的第二v型块。本实施例中,第二底板与第二轮毂组件相连,第二轮毂组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脚轮相连;第二输送单元内的第二轮毂组件为两组,第二轮毂组件均布于第二底板上。同时,第二v型块设置在第二底板上。该结构中,第二脚轮通过第二轮毂组件能带动第二底板运动,第二底板能为第二v型块提供支撑。

竖直提升单元包括第三立杆、吊环螺钉、第三连杆、第三起吊装置,第三立杆、吊环螺钉分别为两个,第三立杆相互平行设置,吊环螺钉设置在第三立杆的顶端,第三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吊环螺钉相连,第三起吊装置设置在第三连杆上。本实施例中,第三起吊装置选用手拉葫芦,其用于实现对细长筒体的吊起。竖直提升单元为两组,一组竖直提升单元的第三立杆设置在第一底板上,一组竖直提升单元的第三立杆设置在第二底板上。

辅助支撑单元包括第四卡接件、第四连接杆、支撑组件、第四轮毂组件、第四脚轮,支撑组件包括骑马架、第四v型块,第四卡接件分别设置在第一底板、第二底板上,第四连接杆为两个且第四连接杆相互平行设置,第四连接杆分别与第四卡接件相连;通过第四连接杆与第四卡接件的配合,能将第一输送单元与第二输送单元相连为一体。同时,骑马架设置在第四连接杆上,且骑马架能相对第四连接杆移动,第四v型块设置在骑马架上;第四轮毂组件分别与骑马架、第四脚轮相连。本实施例中,第一v型块、第四v型块与第二v型块之间构成细长筒体的装载空间;细长筒体能置于装载空间内,并实现细长筒体的运输。本实施例中,第四连接杆选用2米长的钢管,第四连接杆与第四卡接件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

为了简化加工,本实施例中,第一v型块、第四v型块、第二v型块采用相同的非金属结构;同时,为了使第一v型块、第四v型块、第二v型块位于同一平面上,本申请还包括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一v型块通过第一连接块与第一底板相连,第二v型块通过第二连接块与第二底板相连,通过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对应调节第一v型块、第二v型块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分别采用矩形钢管制备而成。

本实施例中,待运输的细长筒体若要实现轴向对接,则需要两个柔性运输装置来完成。待运输的细长筒体放在存放架上,由叉车或吊车将其一端吊起,使其一端落到第一引导槽内;此时,滚轮上的第一引导槽高于第一v型块。接着,通过滚轮引导细长筒体移动到第一v型块、第四v型块、第二v型块上;位置确定后,转动升降组件中的调节手柄,使滚轮沿竖直方向下降至与第一v型块处于同一平面上,使细长筒体全部落到第一v型块、第四v型块、第二v型块上。

细长筒体放置到位后,柔性运输装置可在水平方向运输一段距离。细长筒体轴向对接时,两个柔性运输装置紧贴在一起;由手拉葫芦上的链条勾住细长筒体,随后往上拉;当两个细长筒体的轴线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时,接拢完成对接。然后,再将一个细长筒体的一端插入另一个细长筒体预先设置的接口处,柔性运输装置完成操作,细长筒体整体呈悬臂状态。

实际测试结果表明,本申请的柔性运输装置能满足细长筒体的运输要求,对于保证细长筒体的精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此实施例中,细长筒体的长度比两边第四连接杆的长度长一些。若细长筒体的长度比第四连接杆的长度短,则需改变第四连接杆的夹紧位置,才能让细长筒体完全落到第一v型块、第四v型块、第二v型块上,以完成运输。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待运输细长筒体的长度为5m,直径100mm。

本实施例中,辅助支撑单元还包括第四卡套、第四定位销。本实施例中,细长筒体的长度为第四连接杆的长两倍多,因此,需要将两根第四连接杆连接在一起,以保证运输。本实施例中,两根第四连接杆之间通过第四卡套相连(本实施例中,第四卡套采用钢套),由定位销固定。若中间的一套骑马架不满足支撑要求,可增加一套支撑组件,骑马架设置在第四连接杆上,且骑马架位于第一输送单元、第二输送单元之间,骑马架与第四连接杆之间定位销连接。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本实施例中,细长筒体的运输操作如下:

(1)间距调整

本实施例中,细长筒体的长度为第四连接杆的长两倍多,故将两个第四连接杆之间通过第四卡套、第四定位销连为一个,构成连接组件;再通过连接组件将第一输送单元与第二输送单元连为一体,即可;

(2)细长筒体装载

在进行吊装的初始阶段,滚轮上的第一引导槽高于第一v型块的v型槽;此时,采用叉车或吊车将存放架上待运输的细长筒体的一端吊起,使吊起的细长筒体一端落到第一引导槽内;接着,通过滚轮引导细长筒体移动到第一v型块、第四v型块、第二v型块上;位置确定后,转动升降组件中的调节手柄,使滚轮沿竖直方向下降至与第一v型块处于同一平面上,使细长筒体全部落到第一v型块、第四v型块、第二v型块上;

(3)细长筒体对接

细长筒体放置到位后,柔性运输装置可在水平方向运输一段距离;细长筒体轴向对接时,两个柔性运输装置紧贴在一起;由手拉葫芦上的链条勾住细长筒体,随后往上拉;当两个细长筒体的轴线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时,接拢完成对接。然后,再将一个细长筒体的一端插入另一个细长筒体预先设置的接口处并固定,柔性运输装置完成操作。

实际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本实施例的柔性运输装置能满足细长筒体的运输要求,对于保证细长筒体的精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