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漏检试剂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47034发布日期:2022-12-21 04:56阅读:2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漏检试剂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试剂盒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漏检试剂盒。


背景技术:

2.试剂盒是通过试管采集人们的生物细胞,通过仪器以及药品对试管内采集到的生物细胞进行成分检测,但是现有的试剂盒上通常会码放大量的检测试管,为此操作人员容易重复拿取、漏拿的现象,对实验对象造成重复检测、遗漏检测,对检测结果产生的数据造成极大的影响。
3.由于目前要检测使用者的病症(如川崎症、大肠癌、手足口症、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或其他带有rna病毒)必须送到医疗院所的量测平台做标示(如聚合酶链锁反应(pcr)分析仪器)后,接着采取使用者的体液,并透过rna萃取仪器萃取出mirna病毒,接着依序步骤加入mirna、加入mirna标示试剂、滴入到mirna晶片上进行染色与扫描,以根据萤光亮度变化及比对数据才能得知使用者是否确诊,其中需要提取人体的体液(腺液、唾液、血液),提取玩人体体液后需要将体液放入试管中以便于检测,而试管通常需要放置于试剂盒上,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针对rna检测的防漏检试剂盒。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漏检试剂盒,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漏检试剂盒,包括试剂盒主体、透明顶盖与转动柱,所述透明顶盖设于试剂盒主体的顶部,所述转动柱设于试剂盒主体的内部,所述试剂盒主体的内壁固定设有弹性海绵环,所述试剂盒主体的底部内壁开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等距离分布的滚珠,所述转动柱的底部外壁开有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二环形槽的外壁与转动柱的外壁滑动连接,所述试剂盒主体的底部内壁开有两个磁力槽,两个所述磁力槽的内壁分别固定设有第一永磁铁与第二永磁铁,所述转动柱的侧壁开有等距离分布的试管转动槽,所述试管转动槽的底部内壁固定设有限位板,所述试管转动槽与弹性海绵环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空心滑动块,所述空心滑动块的底部外壁固定设有第三永磁铁,所述试管转动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相适配的rna试管。
6.优选的,所述透明顶盖的顶部中央位置开有转动孔,所述转动柱的顶部中央位置固定设有旋转块,所述旋转块的外壁与转动孔的内壁滑动连接,通过旋转块便于带动转动柱旋转。
7.优选的,所述透明顶盖的顶部一侧开有弧形出料口,所述弧形出料口位于两个磁力槽的正上方。
8.优选的,所述空心滑动块的外壁开有等距离分布的降阻凸块,通过降阻凸块能够降低试管转动槽与空心滑动块外壁的摩擦力,所述空心滑动块的顶部一侧外壁固定设有海绵垫。
9.优选的,所述第三永磁铁与第一永磁铁的外壁相斥,所述第三永磁铁与第二永磁
铁的外壁相互吸引。
10.优选的,所述试管转动槽开设有十六个,所述试管转动槽沿转动柱的中轴线均匀分布,相邻所述试管转动槽的夹角为20
°
,十六个所述试管转动槽的夹角为320
°
,能够使转动柱外壁开有的试管转动槽旋转到不在弧形出料口的正下方。
11.优选的,所述透明顶盖的顶部外壁固定设有方向标,通过方向标便于了解转动柱的旋转方向。
12.优选的,所述试剂盒主体的底部外壁固定设有环形防滑垫,通过环形防滑垫便于放置本实用新型。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4.通过转动柱带动试管转动槽旋转,试管转动槽带动rna试管旋转,rna试管移动到第一永磁铁的底部时,通过空心滑动块底部一端固定设有的第三永磁铁,第三永磁铁与第一永磁铁相斥,第一永磁铁向上推动空心滑动块,空心滑动块带动rna试管向上移动,使rna试管的顶部一端从试管转动槽的内壁推出,试管转动槽的顶部从弧形出料口内伸出,便于单独拿取rna试管。
15.再次沿着同一方向旋转转动柱,经过检测的rna试管移动到第二永磁铁的顶部,空心滑动块底部设有的第三永磁铁与第二永磁铁相互吸引,将空心滑动块移动到试管转动槽的底部,使rna试管完全落入试管转动槽的内壁,同时相邻试管转动槽内壁设有的rna试管向上顶出,通过本实用新型对rna试管内的rna进行检测,能够避免重复拿取、遗漏拿取rna试管,避免对实验对象进行重复检测、遗漏检测,防止对实验结果的数据造成影响,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透明顶盖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转动柱俯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转动柱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转动柱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试剂盒主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试剂盒主体仰视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本实用新型空心滑动块剖面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试剂盒主体、2透明顶盖、3转动孔、4弧形出料口、5方向标、6弹性海绵环、7第一环形槽、8滚珠、9转动柱、10第二环形槽、11磁力槽、12第一永磁铁、13第二永磁铁、14试管转动槽、15限位板、16空心滑动块、17降阻凸块、18第三永磁铁、19海绵垫、20旋转块、21rna试管、22环形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28.实施例一
29.参照说明书附图1-8,一种防漏检试剂盒,包括试剂盒主体1、透明顶盖2与转动柱9,透明顶盖2设于试剂盒主体1的顶部,转动柱9设于试剂盒主体1的内部,试剂盒主体1的内壁固定设有弹性海绵环6,试剂盒主体1的底部内壁开有第一环形槽7,第一环形槽7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等距离分布的滚珠8,转动柱9的底部外壁开有第二环形槽10,第二环形槽10的外壁与转动柱9的外壁滑动连接,试剂盒主体1的底部内壁开有两个磁力槽11,两个磁力槽11的内壁分别固定设有第一永磁铁12与第二永磁铁13,转动柱9的侧壁开有等距离分布的试管转动槽14,试管转动槽14的底部内壁固定设有限位板15,试管转动槽14与弹性海绵环6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空心滑动块16,空心滑动块16的底部外壁固定设有第三永磁铁18,第三永磁铁18与第一永磁铁12的外壁相斥,第三永磁铁18与第二永磁铁13的外壁相互吸引,试管转动槽14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相适配的rna试管21。
30.实施例二
31.基于实施例一的基础上,透明顶盖2的顶部中央位置开有转动孔3,转动柱9的顶部中央位置固定设有旋转块20,旋转块20的外壁与转动孔3的内壁滑动连接,通过旋转块20便于带动转动柱9旋转,透明顶盖2的顶部外壁固定设有方向标5,通过方向标5便于了解转动柱9的旋转方向,试剂盒主体1的底部外壁固定设有环形防滑垫22,通过环形防滑垫22便于放置本实用新型。
32.实施例三
33.基于实施例一的基础上,透明顶盖2的顶部一侧开有弧形出料口4,弧形出料口4位于两个磁力槽11的正上方,空心滑动块16的外壁开有等距离分布的降阻凸块17,通过降阻凸块17能够降低试管转动槽14与空心滑动块16外壁的摩擦力,空心滑动块16的顶部一侧外壁固定设有海绵垫19,试管转动槽14开设有十六个,试管转动槽14沿转动柱9的中轴线均匀分布,相邻试管转动槽14的夹角为20
°
,十六个试管转动槽14的夹角为320
°
,能够使转动柱9外壁开有的试管转动槽14旋转到不在弧形出料口4的正下方。
34.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35.参照说明书附图1-8,首先将对人群提取的rna放置于rna试管21内,将rna试管21通过弧形出料口4插入试管转动槽14的外壁,通过旋转块20旋转转动柱9的外壁将未放置有rna试管21的试管转动槽14移动到弧形出料口4的底部,然后依次将放置有rna液体的rna试管21放置于试管转动槽14的内壁,rna试管21搭载在空心滑动块16的顶部,需要取出rna试管21时,通过旋转块20旋转转动柱9,通过转动柱9带动试管转动槽14旋转,试管转动槽14带动rna试管21旋转,rna试管21移动到第一永磁铁12的底部时,通过空心滑动块16底部一端固定设有的第三永磁铁18,第三永磁铁18与第一永磁铁12相斥,第一永磁铁12向上推动空心滑动块16,空心滑动块16带动rna试管21向上移动,使rna试管21的顶部一端从试管转动槽14的内壁推出,试管转动槽14的顶部从弧形出料口4内伸出,便于单独拿取rna试管21,拿取出的rna试管21经过检测继续放回试管转动槽14的内壁,然后再次沿着同一方向旋转转动柱9,经过检测的rna试管21移动到第二永磁铁13的顶部,空心滑动块16底部设有的第三
永磁铁18与第二永磁铁13相互吸引,将空心滑动块16移动到试管转动槽14的底部,使rna试管21完全落入试管转动槽14的内壁,同时相邻试管转动槽14内壁设有的rna试管21向上顶出,通过本实用新型对rna试管21内的rna进行检测,能够避免重复拿取、遗漏拿取rna试管21,避免对实验对象进行重复检测、遗漏检测,防止对实验结果的数据造成影响,使用效果好。
36.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