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力输送管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02837发布日期:2023-02-01 00:58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力输送管道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力输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力输送管道装置。


背景技术:

2.现在,钢铁企业高炉生产中已广泛采用脉冲喷吹布袋式/滤筒式除尘器对矿焦槽区域产生的工业扬尘进行捕集和净化处理,高炉矿焦槽除尘器收集的除尘灰也越来越多采用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进行输送。
3.但是,许多高炉矿槽脉冲喷吹布袋式/滤筒式除尘器通常分别对应一组灰库,在使用时,除尘室内的颗粒直接排入仓泵,再由仓泵连接传输管至中央灰仓,当需要处理的除尘室变多,所以传输管进而增多,使得占用面积大且效率低,另外,在运输过程中这些大粒径颗粒物相对于常规粒径的除尘灰粉又较重,频繁在提升弯头处发生大粒径颗粒物堆积发生堵管问题,又或者在运输过程中大颗粒对弯头处造成损坏,造成采用正压浓相静压式输送工艺对这种夹杂大粒径颗粒物矿焦槽除尘灰输送很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当需要处理的除尘室变多,所以传输管进而增多,使得占用面积大且效率低,另外,在运输过程中这些大粒径颗粒物相对于常规粒径的除尘灰粉又较重,频繁在提升弯头处发生大粒径颗粒物堆积发生堵管问题,又或者在运输过程中大颗粒对弯头处造成损坏的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气力输送管道装置,包括储气罐、处理颗粒的除尘器、传输气流的总传输管道、开关所述总传输管道的气源阀组、中转颗粒的仓泵和对颗粒进行收集的中央灰库;所述储气罐的出气口连接所述总传输管道的进气端;所述除尘器的排放口与所述仓泵相通;所述仓泵连通在所述总传输管道上;所述气源阀组设置在所述总传输管道上且位于所述仓泵与所述储气罐之间;所述总传输管道的出气端连接所述中央灰库的进料口。
7.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总传输管道包括连通所述中央灰库的第二传输管道和连通所述储气罐的第一传输管道;多组所述第一传输管道连通所述第二传输管道;所述仓泵连通在所述第一传输管道上;所述气源阀组连通在所述第一传输管道上;所述第一传输管道的出气端设有切换阀组;所述切换阀组开关所述第一传输管道。
8.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气源阀组包括开关所述第一传输管道的截止阀和分流气流的第一气源支路管;所述截止阀设置在所述第一传输管道上;所述第一气源支路管连通在所述第一传输管道上且位于所述仓泵的两端;所述第一气源支路管上设置有连通相邻所述仓泵之间的第二气源支路管;所述第二气源支路管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一气源支路管相通;所述第二气源支路管的出气端连通相邻仓泵之间。
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气源阀组还包括控制气体流量的第一角座阀、增加气流压力的第一节流装置和防止气流倒流的第一止回阀;所述第一角座阀、所述第一节流装
置和所述第一止回阀沿介质向所述仓泵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传输管道;所述第一角座阀设置在所述第一气源支路管上;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一止回阀沿介质向所述仓泵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二气源支路管。
10.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除尘器包括处理颗粒的除尘室和排出颗粒的灰斗;所述灰斗与所述除尘室相通;所述灰斗的排出口与所述仓泵的进料口相通;所述灰斗上设置有检测颗粒高度的第一料位计;所述第一料位计的检测端插入所述灰斗内。
11.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传输管道上设置有将气流回转至灰斗内的第三传输管道;所述第三传输管道的出气端设置在所述灰斗内;所述第三传输管道上设置有排气阀;所述排气阀开关所述第三传输管道。
1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中央灰库包括连接所述第二传输管道的卸料箱、聚集颗粒的灰库、对所述灰库内的压力释放的压力释放阀和检测颗粒高度的第二料位计;所述卸料箱连通在所述灰库上;所述压力释放阀设置在所述灰库上;所述第二料位计的检测端插入所述灰库内。
1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传输管道包括若干第四传输管道、连通相邻所述第四传输管道的耐磨弯头和防止颗粒损坏管道的耐磨陶瓷;所述耐磨弯头与所述第四传输管道相通;所述第四传输管道连通所述中央灰库;所述耐磨陶瓷设置在所述耐磨弯头内。
14.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四传输管道上还设置有推进装置;所述推进装置包括增加气流压力的第二节流装置、防止气流倒流的第二止回阀和分流气流的第五传输管道;所述第五传输管道一端与所述第二传输管道相通,所述第五传输管道另一端与所述储气罐连通;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止回阀设置在所述第五传输管道上;所述推进装置沿着介质向所述中央灰库流动方向阵列若干。
15.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气力输送管道装置还包括控制气体流量的第二角座阀、增加气流压力的第三节流装置和防止气流倒流的第三止回阀;所述储气罐的出气端还连接有第六传输管道;所述第六传输管道连接有对所述仓泵内部上方产生压力的第一气源支路、对所述仓泵内部下方传输气流的第二气源支路、对所述仓泵的排放口吹气的第三气源支路、对所述第一传输管道内喷气的第四气源支路和推动位于所述第二传输管道内颗粒的第五气源支路;所述第二角座阀、所述第三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三止回阀沿介质向所述仓泵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气源支路、所述第二气源支路、所述第三气源支路和所述第四气源支路上;所述第五气源支路上设置有所述第二角座阀;所述推进装置与所述第五气源支路连通。
16.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7.1、由于采用了将总传输管道与每组仓泵相通,通过储气罐的气流带动仓泵内的颗粒汇聚向中央灰斗移动,所以,有效解决了需要处理的除尘室变多,所以传输管进而增多,使得占用面积大且效率低问题,进而实现了处理仓泵时需要的管道减少且工作效率增加。
18.2、由于采用了在第四传输管道323之间连接有耐磨弯头321,耐磨弯头321内侧设置有耐磨陶瓷322,能更好的抵挡颗粒的冲击,所以,有效解决了在运输过程中大颗粒对弯头处造成损坏的问题,进而实现了在弯头处加强强度,在运输大颗粒时尽量少的损伤管道,延长管道寿命。
19.3、由于采用了在第二传输管道上设置有推进装置,对第二传输管道内的颗粒进行
推动,所以,有效解决了运输过程中这些大粒径颗粒物相对于常规粒径的除尘灰粉又较重,频繁在提升弯头处发生大粒径颗粒物堆积发生堵管的问题,进而实现了使颗粒在第二传输管道内运输的更加流畅。
20.4、由于采用了第三传输管道的一端与第一传输管道相通,另一端与灰斗内部相通。第三传输管道上设置有排气阀。所以,有效解决了当关闭的仓泵过多时,气流量过大,导致气流速度过快的问题,进而实现了对不同数量处理颗粒的泵仓采用不同的风速,使处理效率最高。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气力输送管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中c的局部放大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中d的局部放大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中f的局部放大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气力输送管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图7中e的局部放大图。
29.图中:1、储气罐;2、除尘器;21、除尘室;22、灰斗;221、第一料位计;3、总传输管道;31、第一传输管道;311、切换阀组;312、第三传输管道;313、排气阀;32、第二传输管道;321、耐磨弯头;322、耐磨陶瓷;323、第四传输管道;4、气源阀组;41、截止阀;42、第一角座阀;43、第一节流装置;44、第一气源支路管;441、第二气源支路管;45、第一止回阀;5、仓泵;6、中央灰库;61、卸料箱;63、灰库;633、第二料位计;64、压力释放阀;7、推进装置;71、第二节流装置;72、第二止回阀;73、第五传输管道;8、第六传输管道;81、第一气源支路;82、第二气源支路;83、第三气源支路;84、第四气源支路;85、第五气源支路;91、第二角座阀;92、第三节流装置;93、第三止回阀。
具体实施方式
30.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气力输送管道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现有技术中当需要处理的除尘室变多,所以传输管进而增多,使得占用面积大且效率低,另外,在运输过程中这些大粒径颗粒物相对于常规粒径的除尘灰粉又较重,频繁在提升弯头处发生大粒径颗粒物堆积发生堵管问题,又或者在运输过程中大颗粒对弯头处造成损坏的问题。
31.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32.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33.第一实施例:
34.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气力输送管道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图1中c的局部放大图;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图1中d的局部放大图;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图1中f的局部放大图;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
新型公开了一种气力输送管道装置。
35.气力输送管道装置包括储气罐1、处理颗粒的除尘器2、传输气流的总传输管道3、开关总传输管道3的气源阀组4、中转颗粒的仓泵5和对颗粒进行收集的中央灰库6;储气罐1的出气口连接总传输管道3的进气端;除尘器2的排放口与仓泵5相通;仓泵5连通在总传输管道3上;气源阀组4设置在总传输管道3上且位于仓泵5与储气罐1之间;总传输管道3的出气端连接中央灰库6的进料口。
36.除尘器2包括处理颗粒的除尘室21和排出颗粒的灰斗22;灰斗22与除尘室21相通;灰斗22的排出口与仓泵5的进料口相通;灰斗22上设置有检测颗粒高度的第一料位计221;第一料位计221的检测端插入灰斗22内。
37.除尘室21的下端与灰斗22的上端固定连接且连通。灰斗22的排料口处设置有仓泵5。除尘器2左右阵列若干。仓泵5的进料口与除尘器2的排料口相通。总传输管道3一端连接储气罐1,总传输管道3另一端连接中央灰库6。仓泵5的底部开设有排料口,排料口上左右设置有排料管。总传输管道3连通在排料管内,仓泵5与总传输管道3相通。气源阀组4连通总传输管道3,气源阀组4开关总传输管道3。在灰斗22的侧面穿设有第一料位计221。除尘器2工作至灰尘堆积至第一料位计221高度且位于第一料位计221的感应端时,关闭除尘室21,使除尘室21过滤后的颗粒滞留在仓泵5内。启动储气罐1,再启动气源阀组4使气流通过每组仓泵5,启动仓泵5将颗粒排放至总传输管道3内,将颗粒通过总传输管道3排放至中央灰库6。
38.由于采用了将总传输管道3与每组仓泵5相通,通过储气罐1的气流带动仓泵5内的颗粒汇聚向中央灰库6排放,所以,有效解决了需要处理的除尘室21变多,故传输管进而增多,使得占用面积大且效率低的问题,进而实现了处理仓泵5时需要的管道减少且工作效率增加。
39.总传输管道3包括连通中央灰库6的第二传输管道32和连通储气罐1的第一传输管道31;多组第一传输管道31连通第二传输管道32;仓泵5连通在第一传输管道31上;气源阀组4连通在第一传输管道31上;第一传输管道31的出气端设有切换阀组311;切换阀组311开关第一传输管道31。
40.第一传输管道31的进气端均连接储气罐1的出气端。第一传输管道31设有若干。第一传输管道31的出气端连接第二传输管道32的进气端。第一传输管道31的出气端均设置有切换阀组311。第二传输管道32的出气端与中央灰库6连通。三组第一传输管道31分别连接有三组除尘室21,通过启动切换阀组311排放不同组除尘室21的颗粒,当第一组除尘室21内的颗粒高度达到了料位计的高度时,将第一组的第一传输管道31上的切换阀组311打开,将颗粒排出至中央灰库6。
41.中央灰库6包括连接第二传输管道32的卸料箱61、聚集颗粒的灰库63、对灰库63内的压力释放的压力释放阀64和检测颗粒高度的第二料位计633;卸料箱61连通在灰库63上;压力释放阀64设置在灰库63上;第二料位计633的检测端插入灰库63内。
42.卸料箱61固定连接在灰库63的上表面。卸料箱61的下表面为开口。卸料箱61与灰库63的上表面连通。颗粒从第二传输管道32传输至卸料箱61,通过卸料箱61将颗粒统一排放至灰库63内。在对颗粒进行排放至灰库63时,会带入一部分空气,使灰库63内部的压力骤增,在灰库63的上表面设置有压力释放阀64,使在工作时,压力释放阀64释放灰库63内的压力,使灰库63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
43.气源阀组4包括开关第一传输管道31的截止阀41和分流气流的第一气源支路管44;截止阀41设置在第一传输管道31上;第一气源支路管44连通在第一传输管道31上且位于仓泵5的两端;第一气源支路管44上设置有连通相邻仓泵5之间的第二气源支路管441;第二气源支路管441的进气端与第一气源支路管44相通;第二气源支路管441的出气端连通相邻仓泵5之间。
44.气源阀组4还包括控制气体流量的第一角座阀42、增加气流压力的第一节流装置43和防止气流倒流的第一止回阀45;第一角座阀42、第一节流装置43和第一止回阀45沿介质向仓泵5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第一传输管道31;第一角座阀42设置在第一气源支路管44上;第一节流装置43和第一止回阀45沿介质向仓泵5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第二气源支路管441。
45.第一气源支路管44连通第一传输管道31。第一气源支路管44的进口端设置在仓泵5的右端。第一气源支路管44的出口端设置在仓泵5的左端。第二气源支路管441连通第一气源支路管44。第二气源支路管441的进气端连接在第一传输管道31上。第二气源支路管441的出气端连接在第一气源支路管44上。第二气源支路管441沿着介质移动方向阵列若干且与仓泵5数量一致。第二气源支路管441的出气端位于仓泵5的左侧。优选的,第一节流装置43为节流孔板。第一传输管道31上设置有截止阀41、第一角座阀42、第一节流装置43和第一止回阀45。第一气源支路管44设置有第一角座阀42。第二气源支路管441上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43和第一止回阀45。截止阀41位于第一气源支路管44进气端的右端。当打开截止阀41时,气流通过第一传输管道31流入仓泵5内,将仓泵5内部的颗粒通过第一传输管道31排入中央灰库6,当其中一个或多个仓泵5无法工作或检修时,将位于第一传输管道31上的第一角座阀42关闭,使气流从第一传输管道31转移至第一气源支路管44。同时把无法工作的仓泵5后侧上的第二气源支路管441开启,使气流顺利流入未停止的仓泵5,继续完成清灰工作的流程。
46.第二传输管道32包括若干第四传输管道323、连通相邻第四传输管道323的耐磨弯头321和防止颗粒损坏管道的耐磨陶瓷322;耐磨弯头321与第四传输管道323相通;第四传输管道323连通中央灰库6;耐磨陶瓷322与耐磨弯头321的固定连接。
47.第四传输管道323之间通过耐磨弯头321连接。耐磨弯头321内还开设有卡槽。卡槽内设置有耐磨陶瓷322。由于采用了在第四传输管道323之间连接有耐磨弯头321,耐磨弯头321内侧设置有耐磨陶瓷322,能更好的抵挡颗粒的冲击,所以,有效解决了在运输过程中大颗粒对弯头处造成损坏的问题,进而实现了在弯头处加强强度,在运输大颗粒时尽量少的损伤管道,延长管道寿命。
48.第四传输管道323上还设置有推进装置7;推进装置7包括增加气流压力的第二节流装置71、防止气流倒流的第二止回阀72和分流气流的第五传输管道73;第五传输管道73一端与第二传输管道32相通,第五传输管道73另一端与储气罐1连通;第二节流装置71和第二止回阀72设置在第五传输管道73上;推进装置7沿着介质向中央灰库6流动方向阵列若干。
49.优选的,第二节流装置71为节流孔板,第二节流装置71使得气流流速增加。第二止回阀72防止颗粒流入储气罐1内。总传输管道3过长导致气流传输至第二传输管道32时不足,使颗粒发生堵塞,气流压力不够。当储气罐1启动时,对第二传输管道32内的颗粒向中央
灰库6方向进行吹气,使第二传输管道32的气压持续增强,使得颗粒流通的更加流畅。
50.由于采用了在第二传输管道32上设置有推进装置7,对第二传输管道32内的颗粒进行推动,所以,有效解决了运输过程中这些大粒径颗粒物相对于常规粒径的除尘灰粉又较重,频繁在提升弯头处发生大粒径颗粒物堆积发生堵管的问题,进而实现了使颗粒在第二传输管道32内运输的更加流畅。
51.气力输送管道装置还包括控制气体流量的第二角座阀91、增加气流压力的第三节流装置92和防止气流倒流的第三止回阀93;储气罐1的出气端还连接有第六传输管道8;第六传输管道8连接有对仓泵5内部上方产生压力的第一气源支路81、对仓泵5内部下方传输气流的第二气源支路82、对仓泵5的排放口吹气的第三气源支路83、对第一传输管道31内喷气的第四气源支路84和推动位于第二传输管道32内颗粒的第五气源支路85;第二角座阀91、第三节流装置92和第三止回阀93沿介质向仓泵5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第一气源支路81、第二气源支路82、第三气源支路83和第四气源支路84上;第五气源支路85上设置有第二角座阀91;推进装置7与第五气源支路85连通。
52.当气流从储气罐1内传输至第六传输管道8。第六传输管道8的出气端连接第一气源支路81、第二气源支路82、第三气源支路83、第四气源支路84和第五气源支路85。打开第一气源支路81的第二角座阀91、第三节流装置92和第三止回阀93时,气流流入灰斗22的上端,向灰斗22的下端吹气,防止颗粒结团。打开第二气源支路82的第二角座阀91、第三节流装置92和第三止回阀93时,气流流入灰斗22的下端,向灰斗22的下端吹气,使下沉的颗粒更快速的流出灰斗22。打开第三气源支路83的第二角座阀91、第三节流装置92和第三止回阀93时,气流流入灰斗22与第一传输管道31的连接处,向第一传输管道31的朝向吹气,使颗粒的速度加快,提高处理效率。打开第四气源支路84的第二角座阀91、第三节流装置92和第三止回阀93时,气流流入第一传输管道31,向第一传输管道31的朝向吹气,防止颗粒堵住灰斗22时,绕过灰斗22,不会影响处理的效率。打开第五气源支路85上的截止阀41时,气流通过第五气源支路85与推进装置7,向第二传输管道32内吹气。
53.第二实施例:
54.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气力输送管道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图7中e的局部放大图;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
55.第一传输管道31上设置有将气流回转至灰斗22内的第三传输管道312;第三传输管道312的出气端设置在灰斗22内;第三传输管道312上设置有排气阀313;排气阀313开关第三传输管道312。
56.灰斗22的左侧设置有第三传输管道312。第三传输管道312的一端与第一传输管道31相通,另一端与灰斗22内部相通。第三传输管道312上设置有排气阀313。当气流量过大时,对第一传输管道31内的气流分散至灰斗22内,同时对灰斗22内的颗粒有向下的气流。由于采用了第三传输管道312的一端与第一传输管道31相通,另一端与灰斗22内部相通。第三传输管道312上设置有排气阀313。所以,有效解决了当关闭的仓泵5过多时,气流量过大,导致气流速度过快的问题,进而实现了对不同数量处理颗粒的仓泵5采用不同的风速,使处理效率最高。
57.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
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58.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