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64470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模具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加热收纳有轮胎的轮胎模具的模具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作为用于加热收纳有轮胎的轮胎模具的模具加热装置,已知专利文献1的图12和图13所记载的装置。专利文献1的图12所记载的模具加热装置具有以包围收纳有轮胎的轮胎模具的侧面的方式配置的筒状的阻热件、固定于该筒状的阻热件的内表面的筒状的强磁性非导体部件、以及固定于该强磁性非导体部件的内表面的感应加热线圈。前述阻热件由从其内面侧顺次地层叠的非金属材料、隔热材料以及非磁性金属材料构成。专利文献1的图13所记载的模具加热装置具有以包围轮胎模具的侧面的方式配置的筒状的阻热件、固定于该筒状的阻热件的外表面的感应加热线圈、固定于该感应加热线圈的外面的筒状的强磁性非导体部件、以及固定于该强磁性非导体部件的外面的筒状的非磁性金属材料。前述阻热件由从其内面侧顺次地层叠的非金属材料和隔热材料构成。在前述图12和图13所示的装置中,由于无需在轮胎模具安装感应加热线圈,因而与例如专利文献1的图7和图8所示那样地在轮胎模具安装感应加热线圈的装置相比是经济的。尤其是,前述轮胎模具种类多,通常在工厂中,拥有与模具加热装置的台数相比而远远更多的轮胎模具,如果在各个轮胎模具上安装感应加热线圈,则该感应加热线圈的需求个数多,与此相对的是,在专利文献1的图12和图13所示的装置中,有效地削减感应加热线圈的需求个数。另外,在该图12和图13所示的装置中,隔热材料以覆盖轮胎模具的周围的方式配置,抑制从被加热的轮胎模具向外部的散热,由此能够削减能量耗费。然而,专利文献1的图12和图13所示的模具加热装置在制作上存在如下的问题点。前述图12所示的装置为了进行其组装而需要下述作业在筒状的具有非金属材料和非磁性金属材料的阻热件的内面经由强磁性非导体部件而设置感应加热线圈的作业,该作业困难。在如前述图13所示地在筒状的阻热件的外面安装感应加热线圈的装置中,必须由阻热件支承该感应加热线圈、该感应加热线圈的外侧的强磁性非导体部件、以及该强磁性非导体部件的外侧的非磁性金属材料,因而对构成阻热件的非金属材料要求高强度。然而,像安装于轮胎加热装置那样的筒状的且由高强度的非强度材料构成的阻热件的制作困难,其制作伴有非常高的成本。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8-1005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价且制造容易的装置作为用于加热收纳有轮胎的轮胎模具的模具加热装置廉。由本发明提供的模具加热装置具备一对环状部件,隔着配置有所述轮胎模具的空间而互相沿特定方向相对,在与该特定方向正交的面上呈环状;多个非磁性部件,在沿所述一对环状部件的周方向排列的多个位置沿该周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将所述两环状部件相互连结;强磁性非导体部件,设在这些非磁性部件中的朝向所述轮胎模具侧的内侧面; 以及线圈,以从与所述特定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外侧包围所述轮胎模具配置的空间的方式经由所述强磁性非导体部件而由所述多个非磁性部件支承。


图1是包含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模具加热装置的轮胎加热装置的剖视图,是图3 的I-I线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侧部加热单元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侧部加热单元的俯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侧部加热单元的剖面放大图。图5是图4的V-V线剖视图。图6是从图3的箭头VI的方向看前述侧部加热单元时的侧面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轮胎加热装置100的剖视图,是沿着图3所示的侧部加热单元的俯视图中的I-I线的剖视图。其中,在图1的一部分的区域中,省略表示剖面的斜线。如图1所示,前述轮胎加热装置100设在底板101上。该轮胎加热装置100包括平板状的上部台板3、平板状的下部台板7、轮胎模具M、作为用于加热该轮胎模具M的多个加热单元的侧部加热单元Hl及上部加热单元H2及下部加热单元H3。这些加热单元中的前述侧部加热单元Hl相当于本发明的模具加热装置。(关于轮胎模具)
前述轮胎模具M是收纳轮胎T的钢制的模具,具有抵接于轮胎T的上表面的上模Ml、抵接于轮胎T的下表面的下模M2、抵接于轮胎T的外周面的侧模M3、以及用于从外周侧支承侧模M3的收纳环M4。前述侧模M3被分割为沿周方向即以轮胎T的中心轴C为中心的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分割模分割(例如分割7份 分割9份),各分割模分别相对于上模Ml而沿径向移动自如地设置。在前述侧模M3中朝向径向内侧的面即内周面(与轮胎抵接的面)形成有凹凸的图案,朝向径向外侧的面即外周面包含随着朝向下方而扩径的倾斜面。前述收纳环M4呈圆筒状,设在前述侧模M3的径向外侧。该收纳环M4中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即内周面包括随着朝向下方而扩径的方向的倾斜面Ma,该倾斜面Ma卡合于前述侧模M3的外周面所包含的前述倾斜面。在维持该卡合的状态下,侧模M3能够相对于收纳环M4而沿着其倾斜面Ma移动。前述收纳环M4在与前述上部台板3的下表面之间隔着前述上部加热单元H2而固定于该上部台板3。上部台板3固定于能够相对于底板101而沿上下方向移动地设置的上部部件4。在收纳环M4上形成有沿轮胎模具M的周方向贯通该收纳环M4的环状孔Mb。该环状孔Mb容许用于加热轮胎模具M的蒸气的流通。所以,不限于如后所述的加热单元Hf H3的加热,前述轮胎模具M还能够由流通于前述环状孔Mb的蒸气加热。此外,作为由本发明的模具加热装置加热的模具,也可以是不具有环状孔Mb的方式的模具。即,模具也可以仅由前述加热单元H1 H3加热。上模Ml和侧模M3经由上部板5和配件6而与流体压力缸(未图示)连结。该流体压力缸动作而使上模Ml和侧模M3相对于上部台板3沿上下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前述下部台板7固定在前述底板101上,前述下模M2经由前述下部加热单元H3而固定于该下部台板7。在该装置中,通过前述上部部件4与前述收纳环M4 —起上升且前述流体压力缸使上模Ml下降,侧模M3打开。接着,上部部件4和上模Ml上升,从而在上模Ml和下模M2之间形成空间,被这些模具ΜΓΜ3包围的轮胎收纳空间α开放。另外,在收纳环Μ4、上模Ml、 以及侧模M3相对于下模M2上升的状态下,流体压力缸动作而使上模Ml和侧模M3相对于收纳环M4而下降,由此,侧模M3沿着收纳环M4的倾斜部移动。即,侧模M3的各分割模向径向外侧移动,将被该侧模M3包围的轮胎收纳空间α向径向外侧扩大。在轮胎硫化时,如图1所示,在轮胎加热装置100的轮胎模具M内的轮胎收纳空间 α,配置有环状的胎坯T( 一 >夕4 ~ )。该胎坯T由中心机构8从内侧保持同时被加热。前述中心机构8设在从轮胎加热装置100的下方至轮胎模具M内的区域,而且,具有作为橡胶制的袋体的气囊8a。该气囊8a的外表面在沿着前述胎坯T的内面的状态下进行该胎坯T的加热。(关于模具加热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述侧部加热单元HI、前述上部加热单元H2、以及前述下部加热单元H3对模具进行加热。侧部加热单元Hl配置于轮胎模具M的径向外侧,上部加热单元H2 设在上部台板3和轮胎模具M之间,下部加热单元H3设在下部台板7和轮胎模具M之间。(关于侧部加热单元)
使用图纩图6对侧部加热单元Hl进行说明。图2是图1所示的侧部加热单元Hl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侧部加热单元Hl的俯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侧部加热单元Hl (在图1中位于中心轴C的左侧的部分)的剖面放大图。图5是图4的V-V线剖视图,在该图中,省略后述的罩27。图6是从箭头VI方向观看图3所示的侧部加热单元Hl时的图。如图2 图6所示,侧部加热单元Hl具备配置于轮胎模具M的上方的上侧环状部件11、以与该上侧环状部件11沿特定方向(在图中为上下方向)相对的方式配置于轮胎模具M的下方的下侧环状部件12、将上侧环状部件11和下侧环状部件12互相连结的多个第 1板状部件13 (非磁性部件)、设在各第1板状部件13的内侧面即与轮胎模具M相对的面的多个第2板状部件14 (强磁性非导体部件)、以及固定于第2板状部件14的与轮胎模具 M相对的面的线圈15。如图4所示,上侧环状部件11包括具有比收纳环M4的外径更大的内径的圆筒状部11a、和从该圆筒状部Ila的上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11b,从周方向观看时具有L 字状的垂直剖面。该上侧环状部件11由贯通其凸缘部lib的螺栓固定于上部台板3。期望该上侧环状部件11由例如钢材那样耐热性、强度以及加工性优异的材料构成。该上侧环状部件11与下侧环状部件12 —起设置成其中心轴与设置于轮胎模具M的轮胎T的中心轴C同轴。两环状部件11、12在与前述特定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面中(在图中为水平面)呈环状,具有比收纳环M4的外径更大的内径。前述下侧环状部件12优选由例如钢材的能够适用于上侧环状部件11的材料形成。前述各第1板状部件13配置成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在前述上侧环状部件11和前述下侧环状部件12之间沿两环状部件11、12的圆周方向隔开大致等间隔地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有合计16个第1板状部件13。各第1板状部件13由例如铝等非磁性的金属部件或金属部件之外的耐热性或强度优异的非磁性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互相邻接的第1板状部件13彼此之间具有比该第1板状部件13的宽度更大的间隔。前述各第1板状部件13经由上支架17而与上侧环状部件11连结,并且经由下支架18而与下侧环状部件12连结。详细而言,在上侧环状部件11的凸缘部lib的下表面焊接有板状部件16,上支架17以与前述第1板状部件13的配置相对应的配置由螺栓固定于该板状部件16。各上支架17具有固定于前述板状部件16的水平部分和从该水平部分的外侧缘向大致铅垂下方延伸的部分17a,前述第1板状部件13的上端部经由板状的衬垫而由螺栓固定于该向下方延伸的部分17a。S卩,第1板状部件13配置成从上支架17向大致铅垂下方延伸。另一方面,各下支架18具有固定于下侧环状部件12的上表面的水平部分和从该水平部分的外侧缘向大致铅垂上方延伸的部分18a,前述各第1板状部件13的下端部经由板状的衬垫而由螺栓固定于该向上方延伸的部分18a。前述各第2板状部件14由例如像铁素体那样的强磁性非导体部件形成,与前述各第1板状部件13同样地沿上下方向延伸,固定于该第1板状部件13的内侧面即朝向轮胎模具侧的面。详细而言,在各第1板状部件13的内侧面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即上下方向延伸的槽13a,沿着该槽13a固定第2板状部件14。在各第1板状部件13的内侧面,如图4所示,前述第2板状部件14遍及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段(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段)而沿该方向大致无间隙地配置。前述线圈15由例如利兹线构成,如图4所示,以相对于第2板状部件14其长度方向正交的姿势(即沿模具的周方向延伸的姿势)在该第2板状部件14的内侧面即朝向轮胎模具侧的面使用未图示的扎带(例如,尼龙抽紧带(注册商标)或尼龙扎带(注册商标) 等)来固定于板状部件13的内侧。如图2所示,构成该线圈15的线材沿着第2板状部件 14的内表面以从侧方包围轮胎模具M的方式绕与前述特定方向平行的方向的轴(上下轴) 卷绕。如图4所示,该实施方式的线圈15仅配置于六块排列的第2板状部件14的上端部附近的区域和下端部的附近的区域,在各区域中以比构成该线圈15的线材(S卩,利兹线) 的直径更小的间隔紧密地卷绕该线材。另一方面,在六块排列的第2板状部件14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未配置线圈15。在关闭轮胎模具M的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下形成于前述收纳环M4的外周面的附近的前述各环状孔Mb与六块排列的第2板状部件14的上下方向中央区域即未缠绕前述线圈15的中央区域相对。换言之,在该中央区域,在前述环状孔Mb的外侧存在有薄壁部分,在该区域未配置线圈15。该装置还具备隔热材料21。如图4和图5所示,该隔热材料21位于前述线圈15的径向内侧,配置成将前述特定方向即上下方向中从位于最上部的线圈15的位置至位于最下部的线圈15的位置全部覆盖。隔热材料21由具有柔软性的被褥状的部件形成为圆筒形状。该隔热材料21由例如以玻璃棉或石绒等为代表的纤维类的材料形成。该隔热材料21经由作为保持部件的支架M而支承于第1板状部件13的内侧面。 该支架M由例如环氧树脂、尼龙树脂的非金属材料形成为长方形的板状,如图4所示,由螺栓25固定于第1板状部件13的上端部附近部位和下端部附近部位,以将前述隔热材料21 夹在与该第1板状部件13之间的方式保持该隔热材料21。绕前述螺栓25的轴设有用于在第1板状部件13和支架M之间保持规定的间隔的衬垫26。该衬垫沈的轴长决定将该螺栓25拧入至最后时的支架M和线圈15的间隔。 结果,通过将该螺栓25拧入至最后,将加入隔热材料21的力调整为恰当的力,并且在隔热材料21和收纳环M4之间容易且可靠地确保准确的尺寸的间隙。在前述隔热材料21的上方设有圆筒状的隔热材料22。该隔热材料22以从侧方覆盖上部加热单元H2的方式设置,该绝热部件22的上端部被夹入上侧环状部件11的圆筒状部Ila和第1板状部件13之间。另外,在隔热材料21的下方,圆筒状的隔热材料23以从侧方覆盖下部加热单元H3的方式设置。在图2中,如双点划线所示,在第1板状部件13的外侧设有由非金属材料(例如环氧树脂、尼龙树脂)形成的多个罩27。各罩27以从径向外侧覆盖紧密地卷绕有前述线圈15的上下二处的部分的方式遍及上下二段而设置。前述各罩27分别配设于沿周方向排列的多个位置,更具体而言,跨过沿周方向互相邻接的第1板状部件13的位置,如图6所示那样,各罩27的两端部分别由螺栓固定于前述第1板状部件13。由此,这些罩27与该第1 板状部件13协动而遍及整周地从外侧覆盖线圈15。在这些罩27和前述线圈15之间确保空间,而且,分别将该空间的上下端开放从而将该空间内的空气向上方或下方释放。(关于上部加热单元和下部加热单元)
如图1所示,前述上部加热单元H2和前述下部加热单元H3分别设在轮胎模具M的上方和下方。上部加热单元H2具备线圈31、配置于该线圈31和轮胎模具M之间的强磁性金属部件32、以及配置于线圈31和强磁性金属部件32之间的隔热材料33,前述线圈31以从与轮胎模具M的中心轴C平行的方向看为漩涡线状的方式配置在与轮胎模具M的中心轴C 正交的平面上。下部加热单元H3具备线圈34、配置于该线圈34和轮胎模具M之间的强磁性金属部件35、以及配置于线圈34和强磁性金属部件35之间的隔热材料36,前述线圈34 以从与轮胎模具M的中心轴C平行的方向看为漩涡线状的方式配置于与轮胎模具M的中心轴C正交的平面上。前述强磁性金属部件32、35由例如钢材构成。(关于轮胎的加热方法)
在加热轮胎时,打开轮胎模具M而将胎坯T配置于该模具的中心,中心机构8动作而使该机构8的气囊8a沿着该胎坯T的内面。随后,关闭轮胎模具M,从内面侧和外面侧同时地加热胎坯T。高温高压的加热流体向前述中心机构8中的气囊8a内导入从而进行前述胎坯T 的自内面侧起的加热。前述中心机构8具有配管,将高温且高压的前述加热流体通过该配管导入前述气囊8a内。由此,气囊8a伸展,其外表面紧贴于胎坯T的内表面,并且前述加热流体的热经由气囊8a而传递至胎坯T。
通过轮胎模具M的加热而进行前述胎坯T的自外面侧的加热。具体而言,高频的电流流动于包围轮胎模具M的侧面的线圈15,该高频电流在该线圈15的附近形成磁力线。 该磁力线集中于配置于线圈15的外侧的导磁率大的第2板状部件14和配置于线圈15的内侧的钢制的轮胎模具M,结果,使轮胎模具M产生密度高的涡电流。利用该涡电流所导致的焦耳加热(电阻加热)和由于高频而产生的交变磁场所导致的磁滞损失来加热轮胎模具 M中接近线圈15的外表面。前述第2板状部件14具有高导磁率,配置于前述线圈15的外侧,由此,使磁通量集中于从线圈15看与轮胎模具M相反的一侧,具体而言为该线圈15的径向外侧,从而能够提高加热效率。而且,该第2板状部件14也抑制磁力线向外部的泄漏。 如果这样地加热轮胎模具M的外表面附近部,则该热在轮胎模具M中传递而施加至设在该轮胎模具M内的胎坯T。另一方面,在高频的电流流动于前述线圈15的同时,高频的电流也流动于上部加热单元H2和下部加热单元H3的线圈31、34,从而对强磁性金属部件32、35进行感应加热。 于是,所产生的热经由轮胎模具M而传递至胎坯T,从而加热该胎坯T。也可以与轮胎加热装置100的模具的开闭动作无关地总是进行侧部加热单元HI、 上部加热单元H2以及下部加热单元H3对胎坯T的自外侧的加热。在前述轮胎模具M的外周部设置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将该温度传感器输出的检测信号输入至温度调节器。在前述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达到规定的温度的时刻,温度调节器进行输出控制高频电源的输出的信号,从而将轮胎模具M保持为一定温度那样的温度控制。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也将上部加热单元H2和下部加热单元H3用于加热的情况下, 也可以在轮胎模具M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温度传感器,基于由该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而控制高频电源的输出,使得轮胎模具M的温度保持为一定。在变更硫化的胎坯T的尺寸时,轮胎模具M的变更也是必要的,但不需要构成模具加热装置的侧部加热单元HI、上部加热单元H2、以及下部加热单元H3的变更。仅通过轮胎模具M的更换就能够容易地变更前述胎坯T的大小。(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1)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侧部加热单元Hl (模具加热装置)中,作为一对环状部件的上侧环状部件11和下侧环状部件12隔着配置轮胎模具M的空间而互相沿特定方向相对,作为非磁性部件的第1板状部件13分别设在沿上侧环状部件11和下侧环状部件12的周方向排列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6个)位置,将上侧环状部件11和下侧环状部件12相互连结。作为强磁性非导体部件的第2板状部件14设在第1板状部件13 的内侧面即朝向环状部件11、12的中心轴C侧的面,前述各第1板状部件13经由该第2板状部件14以线圈15从侧方包围轮胎模具M配置的空间的方式支承该线圈15。因此,与作为用于支承线圈的非磁性部件而具备形成为覆盖轮胎模具M的整周的单一的圆筒的部件的装置相比,能够容易地配置于轮胎模具的周围,线圈15向非磁性部件的内侧的设置也容易,制作成本低。所以,能够提供廉价的模具加热装置。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支承线圈15的非磁性部件的各第1板状部件13是细长的板状,所以其成形非常容易,制作成本削减的效果大。不限于第1板状部件13为板状的情况,例如在该第1板状部件13是方棒状或圆棒状的情况下也得到该效果。具体而言,通过预先组装上侧环状部件11、下侧环状部件12以及多个第1板状部
8件13、在将多个第1板状部件13配置为圆筒状之后缠绕线圈15、随后将隔热材料21嵌入而由非金属的支架M固定隔热材料21,能够容易地设置本实施方式的装置。另外,前述第1板状部件13分别设在沿两环状部件11、12的周方向互相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因而与非磁性部件形成为覆盖轮胎模具M的整周的圆筒形状以作为支承线圈的部件的情况相比,需要的非磁性部件的数量少。这有助于更低价的模具加热装置的提供。另外,前述各第1板状部件13的上下端分别固定于由高强度且低价的钢构成的上侧环状部件11和下侧环状部件12,从而能够防止该第1板状部件13彼此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破坏。所以,以廉价的构成可靠地防止固定于该多个第1板状部件13的线圈15的变形。(2)前述线圈15仅设在上侧环状部件11和下侧环状部件12互相相对的方向(上下方向)的中间区域,在该中间区域中在轮胎模具M上形成有用于使模具加热用的加热蒸汽通过的环状孔Mb,在与该环状孔Mb相对的位置未卷缠前述线圈15而仅在与该环状孔Mb 的上方和下方的模具相对的位置卷缠有线圈15,因而能够使利用该线圈15来感应加热的轮胎模具M的温度分布均勻。在前述环状孔Mb的外侧存在有薄壁部分,该薄壁部分具有小的热容,因而如果对该薄壁部分进行感应加热则该薄壁部分的模具部分的温度急剧上升, 但由于在前述侧部加热单元Hl中在与前述薄壁部分相对的位置未卷缠线圈15,因而抑制模具的温度局部地急剧上升。不限于在与环状孔Mb相对的位置完全未卷缠线圈的情况,在上侧环状部件11和下侧环状部件12互相相对的方向(上下方向)上的中间区域处的构成线圈15的线材彼此的间隔与上下两端区域相比而较大时,也能够得到该效果。例如也可以在与环状孔Mb相对的位置以与该位置的上方和下方相比线圈的线材的间隔变宽的方式卷缠线圈。(3)在前述侧部加热单元Hl中,隔热材料21以从侧方覆盖配置有轮胎模具M的空间的方式设置,并且在前述第1板状部件13上固定作为由非金属材料构成的保持部件的支架对,该支架M在与前述线圈15之间夹着并保持前述隔热材料21,因而该隔热材料21 抑制从被加热的轮胎模具M向外部的散热从而能够削减加热轮胎时的能量耗费。尤其是, 前述隔热材料21配置为呈筒状而无间隙地覆盖轮胎模具M的整周,因而能够显著地抑制散热。而且,前述支架M抑制隔热材料21向内侧的变形,因而隔热材料21无需由刚性特别高的材料构成。所以,如前所述,该隔热材料21能够由绝热效果大且价格低廉的被褥状的纤维材料形成。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限度中,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如以上那样,本发明提供一种廉价且制造容易的装置作为用于加热收纳有轮胎的轮胎模具的模具加热装置。该模具加热装置具备一对环状部件,隔着配置有前述轮胎模具的空间而互相沿特定方向相对,在与该特定方向正交的面上呈环状;多个非磁性部件,在沿前述一对环状部件的周方向排列的多个位置处沿该周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将前述两环状部件相互连结;强磁性非导体部件,设在这些非磁性部件中朝向前述轮胎模具侧的内侧面; 以及线圈,以从与前述特定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外侧包围配置有前述轮胎模具的空间的方式经由前述强磁性非导体部件而由前述多个非磁性部件支承。在该装置中,由于支承前述线圈的非磁性部件在沿前述环状部件的周方向排列的多个位置隔开间隔而分别设置,因而与具有形成为覆盖轮胎模具的整周的一个圆筒的非磁性部件的装置相比,容易地配置在轮胎模具的周围,另外制作容易,制作成本低。所以能够提供廉价的模具加热装置。另外,强磁性非导体部件设在沿前述环状部件的周方向排列的各非磁性部件的内侧面,从而该非磁性部件能够从外周侧经由该强磁性非导体部件而支承前述线圈。所以,该线圈的设置变得容易,而且模具加热装置的制作变得容易。前述线圈由绕与前述特定方向平行的方向的轴卷绕的线材构成,而且互相邻接的线材彼此的间隔优选与前述特定方向的两端区域相比在其间的中间区域较宽。该方式适合于例如下述情况在成为加热对象的模具的前述特定方向的中间区域的外周部设有用于使加热用蒸汽通过的环状孔等而在该外周部存在有薄壁部分的情况。通过这样地存在有薄壁部分的模具的中间区域,确保本发明的模具加热装置中的线圈的线材的间隔较大,能够有效地抑制该薄壁部分的局部的温度上升。而且,也可以仅在前述中间区域的两侧的两端区域配置前述线圈。本发明的模具加热装置更优选还具备隔热材料,以从侧方覆盖前述轮胎模具配置的空间的方式设置;和保持部件,由非金属材料形成,位于前述线圈的内侧,固定于前述非磁性部件,将前述线圈夹在与前述非磁性部件之间而保持该线圈。尽管前述各非磁性部件间隔性地设置,但前述隔热材料抑制从被加热的轮胎模具向外部的散热,从而能够削减加热轮胎模具时的能量耗费。而且,由于由非金属材料形成并固定于前述非磁性部件的内侧的保持部件抑制前述隔热材料向内侧的变形,因而该隔热材料无需由刚性特别高的材料构成,因而能够由绝热效果大且价格低廉的材料(例如,以玻璃棉或石绒为代表的纤维类的材料等)形成。而且,前述隔热材料还能够呈遍及整周地覆盖前述轮胎模具的筒状,从而前述散热的抑制效果进一步提高。产业上的实用性
能够为了加热收纳有轮胎的轮胎模具而利用本发明。
权利要求
1.一种模具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收纳有轮胎的轮胎模具,具备一对环状部件,隔着配置有所述轮胎模具的空间而互相沿特定方向相对,在与该特定方向正交的面上呈环状;非磁性部件,在沿所述两环状部件的周方向排列的多个位置处沿该周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将所述两环状部件相互连结;强磁性非导体部件,设于所述非磁性部件中的朝向所述环状部件的中心轴侧的面; 线圈,以从与所述特定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外侧包围所述轮胎模具所配置的空间的方式经由所述强磁性非导体部件而由所述多个非磁性部件支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由绕与所述特定方向平行的方向的轴卷绕的线材构成,与所述特定方向的两端区域相比,在该两端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互相邻接的线材彼此的间隔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仅配设于所述特定方向的两端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隔热材料,以从侧方覆盖所述轮胎模具所配置的空间的方式设置; 保持部件,由非金属材料形成,位于所述线圈的内侧而固定于所述非磁性部件,在与所述非磁性部件之间将所述线圈夹入而保持该线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材料呈覆盖所述轮胎模具全周的筒状。
全文摘要
作为用于加热收纳有胎坯(T)的轮胎模具(M)的模具加热装置,本发明提供一种制造容易且廉价的装置。该模具加热装置具备上侧环状部件(11)和下侧环状部件(12),隔着配置有轮胎模具(M)的空间而沿特定方向互相相对;非磁性部件(13),在沿两环状部件(11、12)的周方向排列的多个位置沿该周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将上侧环状部件(11)和下侧环状部件(12)相互连结;强磁性非导体部件(14),设在第1板状部件(13)的内侧面;以及线圈(15),以从与前述特定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外侧包围配置有轮胎模具(M)的空间的方式经由第2板状部件(14)而由第1板状部件(13)支承。
文档编号B29C33/08GK102470563SQ201080031540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16日
发明者户岛正刚, 水田裕一郎, 藤枝靖彦 申请人: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