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隔热的冷流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9874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效隔热的冷流道系统。



背景技术:

低粘度双组份材料(如液体硅等)的材料特点是低温下的流动性强,在注塑过程中就需通过低温注射充填,而成型固化却是通过高温硫化成型,所以模具型腔和物料流动通道之间有很大的温差,传统模具的模具型腔的热量很容易传导到流道系统中去,导致模具热分布不均衡,使得物料常常在流动通道中就受热固化,不仅导致模具需要经常性清理,生产效率低,对材料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同时也提升了物料回收成本。

故需要提供一种高效隔热的冷流道系统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隔热的冷流道系统,其通过在喷嘴的外围设置喷嘴套,在喷嘴套与喷嘴之间设置有冷却腔,喷嘴通过喷嘴套与所述下模板连接,同时,分流板与下模座也不接触,分流板通过垫块与上模板接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模具型腔的热量很容易传导到流道系统中去,使得物料常常在流动通道中就受热固化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效隔热的冷流道系统,其包括:

分流板;

喷嘴,所述喷嘴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分流板的底部,所述喷嘴的另一端为喷料头;

喷嘴套,所述喷嘴套连接在所述喷嘴的外围,所述喷嘴套与所述喷嘴之间设置有冷却腔,所述喷料头延伸在所述喷嘴套之外;

下模座,在所述下模座上设置有用于设置所述分流板的凹槽,在所述凹槽的底部设置有用于设置所述喷嘴套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喷料头对应的喷料孔。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喷嘴的侧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喷嘴套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靠近所述分流板的一端,所述喷嘴套的顶部与所述连接部密封连接,在所述喷嘴套的侧面设置有用于冷却液流入所述冷却腔的入孔和用于冷却液流出所述冷却腔的出孔,所述入孔和所述出孔位于靠近所述分流板的一端,所述入孔和所述出孔分别位于相对的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分流板的底面与所述凹槽的底面不接触,所述分流板通过销钉与所述凹槽的底部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分流板内设置有用于原料流通的分流道和用于冷却液流通的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分布在所述分流道的周围,所述分流道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输入端位于所述分流板的顶部,所述输出端位于所述分流板的底部。

其中,所述分流板由上分流板和下分流板组成,水平的所述分流道位于所述上分流板和所述下分流板之间,在所述上分流板和所述下分流板上均设置有冷却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高效隔热的冷流道系统还包括上模板,所述上模板固定连接在所述下模座设置有凹槽的一面上,在所述上模板上固定连接有浇口套,在所述浇口套内设置有主流道,所述浇口套穿过所述上模板与所述分流板连接,所述主流道与所述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喷嘴内设置有注射流道,所述注射流道与所述输出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分流板的体积小于所述凹槽的容积,所述分流板的四侧面与所述凹槽的内壁不接触,所述分流板的顶面与所述上模板不接触。

其中,在所述分流板的顶面与所述上模板之间固定设置有垫块,所述垫块为隔热垫块,所述垫块的顶部与所述上模板接触,所述垫块的底部与所述分流板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喷料孔包括锥形的导流部,所述喷料头的端部与所述导流部不接触。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高效隔热的冷流道系统通过在喷嘴的外围设置喷嘴套,在喷嘴套与喷嘴之间设置有冷却腔,喷嘴套设置到下模座的限位孔内,而喷嘴不与下模座接触,这样不仅使得下模座的热量不会传递到喷嘴上,而且冷却腔内的冷却液还可以对喷嘴进行降温处理;

同时,分流板与喷嘴固定连接,分流板与下模座也不接触,分流板通过垫块与上模板接触,这样就能将分流板与上模板、下模座进行隔离,以达到模具型腔和物料流动通道的隔热效果,使得物料不容易在流动通道中就受热固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低,节约了材料,降低了物料回收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高效隔热的冷流道系统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低粘度双组份材料的材料特点是低温下的流动性强,在注塑过程中就需通过低温注射充填,而成型固化却是通过高温硫化成型,所以模具型腔和物料流动通道之间有很大的温差,传统模具的模具型腔的热量很容易传导到流道系统中去,导致模具热分布不均衡,使得物料常常在流动通道中就受热固化,不仅导致模具需要经常性清理,生产效率低,对材料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同时也提升了物料回收成本。

如下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能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高效隔热的冷流道系统的优选实施例。

请参照图1,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高效隔热的冷流道系统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隔热的冷流道系统的优选实施例为:一种高效隔热的冷流道系统,其主要包括下模座1、上模板2、分流板3、喷嘴4及喷嘴套5。

喷嘴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分流板3的底部,喷嘴4的另一端为喷料头42。

喷嘴套5连接在喷嘴4的外围,喷嘴套5与喷嘴4之间设置有冷却腔6,喷料头42延伸在喷嘴套5之外。

在下模座1上设置有用于设置分流板3的凹槽11,在凹槽11的底部设置有用于设置喷嘴套5的限位孔,限位孔的底部设置有与喷料头42对应的喷料孔;

其中,喷料孔包括锥形的导流部,喷料头42的端部与导流部不接触,这样可以防止喷料头42受注塑压力以及热膨胀应力而被挤压损坏。

具体的,在喷嘴4的侧面上设置有用于与喷嘴套5连接的连接部43,连接部43位于靠近分流板3的一端,喷嘴套5的顶部与连接部43密封连接;

在喷嘴套5的侧面设置有用于冷却液流入冷却腔6的入孔和用于冷却液流出冷却腔6的出孔,入孔和出孔位于靠近分流板3的一端,入孔和出孔分别位于相对的两侧;

其中,喷嘴4和喷嘴套5的组合体设置到限位孔内之后,该组合体顶部的高度高于凹槽11的底面平面,分流板的底部是该组合体的顶部固定连接的,所以分流板的底部不与凹槽11的底面接触,分流板3通过销钉9与凹槽11的底部固定连接。

在分流板3内设置有用于原料流通的分流道33和用于冷却液流通的冷却通道34,冷却通道34分布在分流道33的周围,分流道33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输入端位于分流板3的顶部,输出端位于分流板3的底部。

优选的,分流板3由上分流板31和下分流板32组成,水平的分流道33 位于上分流板31和下分流板32之间,在上分流板31和下分流板3上均设置有冷却通道34,双重的冷却通道34能更好的保证分流板的冷却速度。

上模板2固定连接在下模座1设置有凹槽11的一面上,在上模板2上固定连接有浇口套8,在浇口套8内设置有主流道81,浇口套8穿过上模板2与分流板3连接,主流道81与输入端连接。

另外,喷嘴4内设置有注射流道41,注射流道41与输出端连接。

分流板3的体积小于凹槽11的容积,分流板3的四侧面与凹槽11的内壁不接触,分流板3的顶面与上模板2不接触;

其中,在分流板3的顶面与上模板2之间固定设置有垫块a,垫块a为隔热垫块,垫块a的顶部与上模板2接触,垫块a的底部与分流板3接触,上模板2将压力通过垫块a传递到分流板3,从而限制分流板3的上下方向的自由度。

该高效隔热的冷流道系统还包括针阀系统,其主要由气缸71、活塞72以及阀针73组成;

气缸71设置在上模板2上,活塞72设置在气缸71内,活塞72的活动方向平行与注射流道41的延伸方向,阀针73的一端与活塞72固定连接,阀针 73的另一端穿过分流板3延伸在注射流道41内,阀针73用于控制喷嘴4的开闭。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喷嘴4的外部连接有喷嘴套5,喷嘴套5与喷嘴4 之间设置有冷却腔6,将喷嘴4和喷嘴套5的组合体设置到下模座1的限位孔内,喷嘴套5与下模座1接触,而喷嘴4不与下模座1接触,这样不仅使得下模座1的热量不会传递到喷嘴4上,而且冷却腔6内的冷却液还可以对喷嘴4 进行降温处理;

同时,组合体顶部的高度高于凹槽11的底面平面,分流板的底部是该组合体的顶部固定连接的,所以分流板的底部不与凹槽11的底面接触;

分流板3的体积小于凹槽11的容积,分流板3的四侧面与凹槽11的内壁不接触,分流板3的顶面与上模板2之间通过垫块a连接,分流板3的顶面与上模板2不接触;

故分流板3和下模座1、上模板2之间都具有隔热空间,使得下模座1、上模板2上的热量无法传递到分流板3上;

另外,上分流板31和下分流板32内均设置有冷却通道34,冷却通道34 内的冷却液会对分流板3进行降温处理。

本优选实施例的高效隔热的冷流道系统通过在喷嘴的外围设置喷嘴套,在喷嘴套与喷嘴之间设置有冷却腔,喷嘴套设置到下模座的限位孔内,而喷嘴不与下模座接触,这样不仅使得下模座的热量不会传递到喷嘴上,而且冷却腔内的冷却液还可以对喷嘴进行降温处理;

同时,分流板与喷嘴固定连接,分流板与下模座也不接触,分流板通过垫块与上模板接触,这样就能将分流板与上模板、下模座进行隔离,以达到模具型腔和物料流动通道的隔热效果,使得物料不容易在流动通道中就受热固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低,节约了材料,降低了物料回收成本。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