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7368阅读:23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包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产品结构领域,具体为一种包胶结构。



背景技术:

包胶是指在硬质材料上包裹上软胶或其他弹性体材料,以起到提升弹性触感、增加止滑性能及增强握持性等的作用。

当对产品的表面进行包覆式的包胶加工,其胶层连续则不容易发生脱胶的情况。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产品的表面是不平整的,多个表面之间存在落差,以及产品仅须在部分位置进行包胶。这些情况下,胶层与位置较高的未被包胶部分相接。由于胶层材质和产品材质不同,胶层与未包胶部分的贴合处的连接强度十分薄弱,胶层容易从贴合处脱离产品。胶层的脱落使产品外形变得不美观的同时,也使产品失去提升触感,增强握持性等方面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胶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包胶结构,包括产品主体与胶层,所述产品主体包括被包胶部分与未包胶部分,所述胶层贴合于所述被包胶部分,所述未包胶部分与所述胶层的边缘相接,所述未包胶部分凸出于所述胶层,所述未包胶部分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将所述胶层的边缘延伸至所述未包胶部分内部。

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槽,所述固定槽设置于所述未包胶部分的侧部,所述胶层延伸至固定槽的内部。

所述胶层与除所述固定槽以外的未包胶部分的侧表面不接触。

所述固定槽内部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固定槽槽口宽度。

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孔,所述固定孔设置于所述未包胶部分的侧部,所述胶层延伸至固定孔的内部。

所述固定孔为通孔,位于未包胶部分两侧的所述胶层于所述通孔内连接。

所述固定孔径向最大尺寸大于所述固定孔孔口尺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在所述未包胶部分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将所述胶层的边缘延伸至所述未包胶部分内部,防止了胶层从边缘贴合处脱离被包胶部分,提高了产品主体的耐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贴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局部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包胶结构,包括产品主体与胶层3,所述产品主体包括被包胶部分1与未包胶部分2,所述胶层3贴合于所述被包胶部分1,所述未包胶部分2与所述胶层3的边缘相接,所述未包胶部分2凸出于所述胶层3,所述未包胶部分2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将所述胶层3的边缘延伸至所述未包胶部分2内部。所述胶层3延伸到未包胶部分2的内部,一方面可增加所述胶层3边缘与产品主体的接触面积,增强胶层3边缘与产品主体的贴合强度,另一方面可减少所述胶层3与未包胶部分2的交界处和外界的接触,减少外界环境对所述胶层3边缘粘合的影响。

所述固定部的实施方式还可以是:例如,未包胶部分2的侧面设有盲孔,盲孔内横向上设置有柱结构。胶层3延伸至上述盲孔内部,填充盲孔与柱结构所围成的空间。该结构利用孔内的柱结构提高胶层3边缘的贴合强度。又例如,未包胶部分2的侧面设有U形的凸环,上述凸环与侧面形成孔结构,胶层3包覆上述凸环。该结构利用凸环内孔结构提高胶层3边缘的贴合强度。以上实施方式仍在本实施例权利要求范围内。

作为优选的,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槽21,所述固定槽21设置于所述未包胶部分2的侧部,所述胶层3延伸至固定槽21的内部。所述固定槽21设置于未包胶部分2的侧部,即所述未包胶部分2与胶层3的交界处,其槽开口朝向所述胶层3。所述胶层3延伸至固定槽21内部,并与固定槽21内壁贴合,提高所述胶层3与产品主体的贴合强度。

作为优选的,所述胶层3与除所述固定槽21以外的未包胶部分2的侧表面不接触。所述胶层3与未包胶部分2的交界处容易在受到外部环境作用下发生脱胶。所述胶层3与除所述固定槽21以外的未包胶部分2的侧表面不接触,可使所述胶层3的边缘被所述固定槽21完全包裹。在固定槽21的保护下,所述胶层3的边缘将不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作用,提高胶层3贴合的强度。

作为优选的,所述固定槽21内部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固定槽21槽口宽度。由于所述固定槽21的槽口宽度小于其内部最大宽度,所述固定槽21对胶层3产生了夹持的效果,减小胶层3在承受切向应力时发生的形变,增加所述胶层3边缘与产品本体的贴合面积,达到加强胶层3强度及防止胶层3脱落的效果。所述固定槽21还有其他实施方式:如矩形截面形状的固定槽21,这种槽结构宽度相同,便于加工。该实施方式仍在本实施例权利要求范围内。

作为优选的,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孔22,所述固定孔22设置于所述未包胶部分2的侧部,所述胶层3延伸至固定孔22的内部。所述固定孔22设置于未包胶部分2的侧部,即所述未包胶部分2与胶层3的交界处,其孔开口朝向所述胶层3。所述胶层3延伸至固定孔22内部,并与固定孔22内壁贴合,提高所述胶层3与产品主体的贴合强度。

作为优选的,所述固定孔22为通孔,位于未包胶部分2两侧的所述胶层3于所述通孔内连接。通过设置于未包胶部分2内部的通孔,所述胶层3连接成为整体,位于未包胶部分2两侧的所述胶层3共同承受来自外界环境的作用,提高所述胶层3与产品本体的贴合强度。

作为优选的,所述固定孔22径向最大尺寸大于所述固定孔22孔口尺寸。由于所述固定孔22的孔口尺寸小于其内部最大尺寸,所述固定孔22对胶层3产生了夹持的效果,增加所述胶层3边缘与产品本体的贴合面积,达到加强胶层3强度及防止胶层3脱落的效果。所述固定孔22还有实施方式如,孔的形状为圆柱体或棱柱体,这种孔结构截面尺寸相同,便于加工。该实施方式仍在本实施例权利要求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产品的被包胶部分1为弧形状的,其上表面贴合有胶层3。所述胶层3的边缘与产品的未包胶部分2相接。所述未包胶部分2为凸起结构,其上表面位置高于所述胶层3。所述未包胶部分2的两侧设置有固定槽21,所述固定槽21的槽口朝向所述胶层3,固定槽21截面宽度朝未包胶部分2内部扩张。两侧所述固定槽21内设置有固定孔22,所述固定孔22为通孔,连通两侧固定槽21。所述通孔中间尺度大于两端孔口尺寸。未包胶部分2两侧的所述胶层3连接于所述固定槽21及固定孔22。所述胶层3完全填充所述固定槽21及固定孔22所围空间。所述胶层3与除固定槽21以外的为包胶部分侧面不接触。本实施例使用过程中,所述固定槽21可将所述胶层3边缘完全包裹于槽内,所述固定孔22可将为包胶部分两侧的所述胶层3连接为一整体,防止了胶层3从边缘贴合处脱离被包胶部分,提高了产品主体的耐用性。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他实施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设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