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配备密封件原料的下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52034发布日期:2018-09-04 23:27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件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配备密封件原料的下料装置。



背景技术:

密封件是防止流体或固体微粒从相邻结合面间泄漏以及防止外界杂质如灰尘与水分等侵入机器设备内部的零部件的材料或零件,橡胶密封件是密封装置中的一类通用基础元件,在泄露和密封这一对矛盾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橡胶密封件的生产过程包括:配料准备、将各配料通过密炼机进行混炼、将混炼后的胶料塑化成片状的胶片等步骤。

如图5所示,传统的下料装置包括集料斗1、连接于集料斗1出口的金属导料管2以及用于固定集料斗1的金属架3,该金属导料管2折弯形成有朝向密炼机的折角,使金属导料管2的下端伸入密炼机的混炼腔室内,从而将集料斗1内的配料导入至密炼机内进行混炼,从而制得用于制造密封件的胶料。

但是,上述金属导料管折弯形成的折角会致使部分配料在该金属导料管内形成滞留,而导致最终进入密炼机内进行混炼的配料重量比产生误差,降低了产品质量。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配备密封件原料的下料装置,以减少残留在导料组件内的配料。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用于配备密封件原料的下料装置,包括集料桶、连接于集料桶底部出口的导料组件以及用于固定集料桶的固定架,所述导料组件的出料口伸入于密炼机的密炼腔室内,所述导料组件包括倾斜固定于密炼机入料口的直线型下料管与连接布筒,所述直线型下料管的下端伸入至密炼机的入料口内,所述连接布筒一端固定于集料桶的底部出口,另一端固定于直线型下料管的上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直线型下料管与集料桶之间的拐角连接处通过连接布筒进行连接,一方面,由于连接布筒的可形变性而避免了在下料过程中配料滞留在导料组件内,同时也可以通过抖动连接布筒,以将连接布筒内的残留配料抖入密炼机内,减少导料组件内配料的残留;另一方面,密炼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振动,而连接布筒不会传递振动,从而避免密炼机的振动传递至集料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布筒包括上连接布筒与下连接布筒,所述上连接布筒与下连接布筒之间设置有密封拉链进行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密封拉链对上连接布筒与下连接布筒进行连接,工作时将上连接布筒与下连接布筒通过密封拉链连接,且由于密封拉链具有密封性,粉状配料不会飞扬而出;另外,当进行清理时,可以通过密封拉链将上连接布筒与下连接布筒分开,从而便于对连接组件内进行清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沿所述密封拉链外侧设置有密封条,所述密封条一侧固定于密封拉链的上侧,另一侧通过设置有魔术贴连接于密封拉链的下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进行工作时,在上连接布筒与下连接布筒通过密封拉链进行连接后,再通过密封条进行密封,进一步提高了密封性,以避免粉尘从密封拉链的间隙处溢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料桶外侧壁设置有振动电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倒入配料后,集料桶内的配料通过连接组件流入密炼机的混炼腔室内,但是粉末状的配料也有部分会粘附在集料桶的内壁面上而无法下去,导致最终进入密炼机的配料重量配比产生误差;本发明在集料桶外侧壁设置振动电机,通过振动电机对集料桶产生的振动,使得粘附在集料桶内壁面上的配料脱离,促使配料全部进入密炼机的混炼腔室内;同时也加快了集料桶内配料的下料速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料桶呈漏斗状,所述集料桶底部出口设置有电动蝶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促使集料桶内的配料能够全部下去,避免在集料桶内产生残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架设置有称重装置,所述称重装置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有显示器,称重装置用于检测集料桶的重量,并向控制器发送重量信号,所述控制器根据重量信号向显示器发送显示信号,以控制显示器显示重量值。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往集料桶内倒入配料时,称重装置实时将集料桶的总重量发送至控制器,以通过显示器将重量显示出来,使得操作人员在倒入配料时,能够实时知晓倒入配料的重量,使得操作人员准确地把握配料的重量配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称重装置与集料桶之间铺垫有减震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缓集料桶的振动对称重装置产生的影响,延长称重装置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连接布筒的可形变性,以避免了在下料过程中配料滞留在导料组件内,同时也可以通过抖动连接布筒,以将连接布筒内的残留配料抖入密炼机内,减少导料组件内配料的残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下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部局部放大示意图,显示了密封拉链和密封条;

图4为图2的B部局部放大示意图,显示了称重装置和减震块;

图5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集料斗;2、金属导料管;3、金属架;4、集料桶;5、密炼机;61、直线型下料管;62、连接布筒;621、上连接布筒;622、下连接布筒;7、电动蝶阀;8、固定架;9、控制器;10、称重装置;11、显示器;17、振动电机;21、减震块;22、密封拉链;23、密封条;24、魔术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用于配备密封件原料的下料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集料桶4、连接于集料桶4底部出口的导料组件以及用于固定集料桶4的固定架8,导料组件的出料口伸入于密炼机5的密炼腔室内;其中,如图2所示,导料组件包括通过固定杆倾斜固定于密炼机5入料口的直线型下料管61与连接布筒62,直线型下料管61的下端伸入至密炼机5的入料口内,连接布筒62一端通过不锈钢喉箍固定于集料桶4的底部出口,另一端通过不锈钢喉箍固定于直线型下料管61的上端。

在直线型下料管61与集料桶4之间的拐角连接处通过连接布筒62进行连接,一方面,由于连接布筒62的可形变性以避免了在下料过程中配料滞留在导料组件内的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抖动连接布筒62,以将连接布筒62内的残留配料抖入密炼机5内,减少导料组件内配料的残留;另一方面,密炼机5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振动,而连接布筒62不会传递振动,从而避免密炼机5的振动传递至集料桶4。

另外,如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布筒62包括上连接布筒621与下连接布筒622,且上连接布筒621与下连接布筒622之间缝合固定有密封拉链22进行连接;可以通过密封拉链22对上连接布筒621与下连接布筒622进行连接,工作时将上连接布筒621与下连接布筒622通过密封拉链22连接,且由于密封拉链22具有密封性,粉状配料不会飞扬而出;另外,当进行清理时,可以通过密封拉链22将上连接布筒与下连接布筒分开,从而便于对连接组件内进行清理。

为进一步提高密封性,如图3所示,沿密封拉链22外侧设置有密封条23,密封条23一侧缝合固定于密封拉链22的上侧,另一侧通过魔术贴24粘合连接于密封拉链22的下侧;当进行工作时,在上连接布筒621与下连接布筒622通过密封拉链22进行连接后,再通过密封条23进行密封,进一步提高了密封性,以避免粉尘从密封拉链22的间隙处溢出。

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图4所示,集料桶4呈漏斗状,集料桶4底部出口设置有电动蝶阀7;且在固定架8对应集料桶4搁置的位置上螺栓固定有称重装置10,称重装置10连接有控制器9,该控制器9为由PLC为核心组成的控制柜,控制器9的输出端连接有显示器11,显示器11固定于控制柜上;该称重装置10用于检测集料桶4的重量,并向控制器9发送重量信号,控制器9根据重量信号向显示器11发送显示信号,以控制显示器11显示重量值。当往集料桶4内倒入配料时,称重装置10实时将集料桶4的总重量发送至控制器9,以通过显示器11将重量显示出来,使得操作人员在倒入配料时,能够实时知晓倒入配料的重量,使得操作人员准确地把握配料的重量配比,然后控制器9再控制电动蝶阀7开启,以将集料桶4内的配料全部进入密炼机5内。

当倒入配料后,如图1所示,集料桶4内的配料通过连接组件流入密炼机5的混炼腔室内,但是粉末状的配料也有部分会粘附在集料桶4的内壁面上而无法下去,导致最终进入密炼机5的配料重量配比产生误差;故集料桶4外侧壁螺栓固定有振动电机17;通过振动电机17对集料桶4产生的振动,使得粘附在集料桶4内壁面上的配料脱离,促使配料全部进入密炼机5的混炼腔室内;同时也加快了集料桶4内配料的下料速度。

同时,如图4所示,在称重装置10与集料桶4之间铺垫有减震块21,该减震块21由聚氨基甲酸酯材料制成;以减缓集料桶4的振动对称重装置10产生的影响,延长称重装置10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