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切水口的三板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3405发布日期:2019-01-08 21:18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切水口的三板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的水口切割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切水口的三板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模具行业上实现切水口的方法较多,例如:人工切水口,在啤出模具产品后,由工人手持切水口刀具对模具产品进行水口切割,此方法存在着人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和切割质量差等问题;激光切水口,在模具产品冷却后,使用机械手取出模具产品并对其进行激光切割,此方法存在着成本高、使用难度大和难以普及使用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切水口的三板模具,它能够快速完成自动切水口的工作,并且切割质量高,能够生产出水口切割面达到光面要求的产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切水口的三板模具,包括主架、上下滑动安装于主架中部的上模板、上下滑动安装于主架下部的下模板和安装于主架上部的料头,下模板活动抵顶于上模板的底面,并且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间形成有三板模具的内模,上模板开设有若干用于注塑内模的注塑口,注塑口贯穿上模板的顶面和内模,料头的下部连接有若干流道,流道活动连接于注塑口,流道与注塑口的连接处旋转安装有一用于切水口的切盘,切盘形成有若干刀刃部,刀刃部齐平于流道与注塑口的连接面,主架设置有一旋转驱动机构,旋转驱动机构传动连接切盘,用作驱动切盘的刀刃部平顺穿过流道与注塑口的连接处,在产品啤出前驱动内置的切盘对水口进行平顺切割,在模具内实现快速自动切水口,操作简单,成本低和切割质量高。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该切盘开设有若干切孔,切孔与该注塑口同心配合,该流道穿过切孔活动连接于注塑口,切孔内形成有该刀刃部。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该流道的端部形成有一倒角,该切孔内形成有一斜面,斜面的底部形成有该刀刃部,流道端部的倒角与切孔的斜面限位配合,并且在流道端部的倒角抵压于切孔的斜面时刀刃部齐平于流道与该注塑口的连接面。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该上模板的顶面或该料头的固定有一中心支点,切盘的中心部开设有一安装孔,安装孔活动安装于中心支点,切盘传动连接有该旋转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切盘的刀刃部平顺穿过该流道与该注塑口的连接处,以实现自动切水口。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该切盘间隔开设有若干限位槽,该主架或者该上模板的顶面固定有若干限位杆,限位槽与限位杆限位配合,用作限定切盘发生的旋转位移的最大矢量,以防止切盘因为过度旋转造成该三板模具损坏。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该旋转驱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行位和油缸,第一连接板的第一端固定于该切盘的边缘,第一连接板的第二端枢接于第二连接板的第一端,第二连接板的第二端枢接于行位的第一端,行位的第二端连接于油缸,该主架固定有一行位架,行位架设置有一行位槽,行位滑动于行位槽,油缸固定于行位架的一端,行位槽的顶面设置有一固定部,固定部的前端活动抵压行位的顶面,用于防止行位脱离行位槽。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该行位与该油缸的推杆之间连接有一油缸杯司,油缸杯司的后端螺接于油缸的推杆,油缸杯司前端形成有一“T”型卡帽,该行位的第二端成形有一连接槽,油缸杯司前端的“T”型卡帽卡嵌于连接槽。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该行位槽包括分别螺接于该行位架两侧的压条,两压条分别与该行位的左侧和右侧进行间歇配合,两压条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行位架形成有一限位部,行位滑动于两个限位部之间。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该主架设置有一油泵和控制电路,油泵与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油泵与该油缸之间连接有一换向阀,用于控制该切盘以该中心支点为旋转中心发生设定的旋转位移,其旋转位移设定为往复式的旋转位移,以实现该刀刃部能够完全穿过该流道与注塑口的连接处。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自动切水口,生产效率得到大大提高,另外,水口的切割质量较高,水口切割面能够达到外观光面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转驱动机构和切盘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料头与切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主架;

2-切盘、20-安装孔、21-切孔、22-限位槽、23-限位杆、24-连接孔;

3-料头、31-流道;

4-油缸、41-第一连接板、42-第二连接板、43-行位、44-行位架、45-行位

槽、46-固定部、47-油缸杯司、48-压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自动切水口的三板模具,包括主架1、上下滑动安装于主架1中部的上模板、上下滑动安装于主架1下部的下模板和安装于主架1上部的料头3,下模板活动抵顶于上模板的底面,并且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间形成有三板模具的内模,上模板开设有若干用于注塑内模的注塑口,注塑口贯穿上模板的顶面和内模,料头3的下部连接有若干流道31,流道31活动连接于注塑口,流道31与注塑口的连接处旋转安装有一用于切水口的切盘2,切盘2形成有若干刀刃部,刀刃部齐平于流道31与注塑口的连接面,主架1设置有一旋转驱动机构,旋转驱动机构传动连接切盘2,用作驱动切盘2的刀刃部平顺穿过流道31与注塑口的连接处。

如图2所示,上述切盘2开设有若干切孔21,切孔21与上述注塑口同心配合,上述流道31穿过切孔21活动连接于注塑口,切孔21内形成有上述刀刃部。

如图3所示,上述流道31的端部形成有一倒角,上述切孔21内形成有一斜面,斜面的底部形成有上述刀刃部,流道31端部的倒角与切孔21的斜面限位配合,并且在流道31端部的倒角抵压于切孔21的斜面时刀刃部与上述注塑口的开口面齐平。

上述上模板的顶面固定有一中心支点,切盘2的中心部开设有一安装孔 20,安装孔20活动安装于中心支点,切盘2传动连接有上述旋转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切盘2的刀刃部平顺穿过上述流道31与上述注塑口的连接处,以实现自动切水口。

切盘2的边缘开设有两个连接孔24,连接孔24与下述的第一连接板41 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如图2所示,上述切盘2间隔开设有若干限位槽22,上述上模板固定有若干限位杆23,限位槽22与限位杆23限位配合,用作限定切盘2发生的旋转位移的最大矢量。

上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板41、第二连接板42、行位43和油缸4,第一连接板41的第一端固定于上述切盘2的边缘,第一连接板41的第二端枢接于第二连接板42的第一端,第二连接板42的第二端枢接于行位43的第一端,行位43的第二端连接于油缸4,上述主架1固定有一行位架44,行位架44设置有一行位槽45,行位43滑动于行位槽45,油缸4固定于行位架44 的一端,行位槽45的顶面设置有一固定部46,固定部46的前端活动抵压行位43的顶面,用于防止行位43脱离行位槽45。

上述行位43与上述油缸4的推杆之间连接有一油缸杯司47,油缸杯司 47的后端螺接于油缸4的推杆,油缸杯司47前端成形有一“T”型卡帽,上述行位43的第二端形成有一连接槽,位于油缸杯司47前端的“T”型卡帽卡嵌于连接槽。

上述行位槽45包括分别螺接于上述行位架44两侧的压条48,两压条48 分别与上述行位43的左侧和右侧进行间歇配合,两压条48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行位架44形成有一限位部,行位44滑动于两个限位部之间。

上述主架1设置有一油泵和控制电路,油泵与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油泵与上述油缸4之间连接有一换向阀,用于控制上述切盘2以上述中心支点为旋转中心发生设定的旋转位移,通过行位43的往复推拉,实现切孔21前后穿过上述注塑口与流道31的连接处。

本实施例的具体实现步骤如下:通过上述料头3注入熟料,填充上述内模;上述油缸4进油,通过上述油缸杯司47抽动行位43朝向油缸4运动,带动上述第一连接板41的第一端朝向油缸4运动,以实现切盘2转动,继而实现切水口;料头3与上述上模板分离;上模板与上述下模板分离;啤出产品5。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