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发泡密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7321发布日期:2019-01-13 16:33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真空发泡密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空发泡密封装置,属于发泡模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上有着众多的零件,其中海绵是汽车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海绵的制造通常是先配置用于发泡形成海绵的发泡液,然后针对海绵的最终形状生产模具,后将发泡液注入模具内进行发泡,从而得到特定形状的海绵。

目前的海绵发泡过程中,发泡液通常处于大气压下进行发泡,由于外界情况的影响,导致发泡液发泡的倍率有限,因而所需的发泡液的量相对较多,不利于成本的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真空发泡密封装置,能够为上模具和下模具提供真空环境,从而增强发泡液的发泡倍率,从而节约发泡液的使用量。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真空发泡密封装置,包括相互配合工作的上工作台和下工作台,所述下工作台位于所述上工作台的正下方,所述下工作台上设有下模具安装区域,所述上工作台上设有上模具安装区域,

在所述上工作台上安装有上模具,同时所述下工作台上安装有下模具时,所述上工作台相对于下工作台具有两个状态:

分离状态:所述上工作台远离所述下工作台,且所述上工作台上的上模具与所述下工作台上的下模具上下分离;

配合状态:所述上工作台靠近所述下工作台,且所述上工作台上的上模具与所述下工作台上的下模具上下配合;

所述上工作台的下侧还围设有上密封框,且所述上模具安装区域位于所述上密封框内,所述下工作台的上侧还围设有下密封框,且所述下模具安装区域位于所述下密封框内,在所述上工作台相对于所述下工作台处于配合状态时,所述上密封框的下侧与所述下密封框的上侧贴合密封。

优选的,所述上密封框的下侧面设有上密封条,所述下密封框的上侧面设有下密封条,所述上密封框与所述下密封框通过所述上密封条和所述下密封条贴合密封。

优选的,所述上密封框或所述下密封框上开设有抽气口。

进一步的,所述上密封框的下侧边为上密封部,所述下密封框的上侧边为下密封部,所述上密封部的横截面为倒L型,所述下密封部的横截面为正L型,所述上密封部与所述下密封部上下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上密封框和所述下密封框的厚度相等,所述上密封部的外侧向下延伸有上凸块构成倒L型的上密封部,所述上凸块的厚度为所述上密封框的厚度的一半,所述下密封部的内侧向上延伸有下凸块构成正L型的下密封部,所述下凸块的厚度为所述下密封框厚度的一半,所述上凸块的高度等于所述下凸块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上密封条包括2个上密封带,且这两个所述上密封带分别粘接在所述上凸块的下侧面和所述上密封部的下表面部分,所述下密封条包括2个下密封带,且这两个所述下密封带分别粘接在所述下凸块的上侧面和所述下密封部的上表面部分。

进一步的,上密封带的厚度与所述下密封带的厚度相等,所述上密封带的厚度小于所述上凸块厚度的一半。

进一步的,所述上密封带的厚度为所述上凸块高度的1/3。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上密封框和下密封框,在配合状态下,上密封框与下密封框也贴合密封,因而此时上密封框和下密封框将这两者之内的上模具和下模具与外界隔离,再将上密封框和下密封框内的空气抽走,从而使得上模具和下模具处于真空状态下,因而模具内的发泡液也处于真空状态下,故能够增强发泡液的发泡倍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两个工作台处于分离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两个工作台处于配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下工作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分离状态下的上密封部与下密封部的示意图;

图5是配合状态下的上密封部与下密封部的示意图。

其中:1、下工作台;2、上工作台;3、下密封框;4、上密封框;5、上模具;6、下模具;7、下密封部;8、上密封部;9、下密封条;10、上密封条;91、下密封带;101、上密封带。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真空发泡密封装置,主要解决模具内的发泡液处于真空或低气压状态下进行发泡,从而增强发泡液的发泡倍率。

具体的包括相互配合工作的上工作台2和下工作台1,所述下工作台1位于所述上工作台2的正下方,所述下工作台1上设有下模具6安装区域,所述上工作台2上设有上模具5安装区域,

在所述上工作台2上安装有上模具5,同时所述下工作台1上安装有下模具6时,所述上工作台2相对于下工作台1具有两个状态:

分离状态:所述上工作台2远离所述下工作台1,且所述上工作台2上的上模具5与所述下工作台1上的下模具6上下分离;

配合状态:所述上工作台2靠近所述下工作台1,且所述上工作台2上的上模具5与所述下工作台1上的下模具6上下配合;

所述上工作台2的下侧还围设有上密封框4,且所述上模具5安装区域位于所述上密封框4内,所述下工作台1的上侧还围设有下密封框3,且所述下模具6安装区域位于所述下密封框3内,在所述上工作台2相对于所述下工作台1处于配合状态时,所述上密封框4的下侧与所述下密封框3的上侧贴合密封。

在使用时,将上模具5安装在上模具5安装区域内,将下模具6安装在下模具6安装区域内,在上工作台2相对于下工作台1处于配合状态下,上模具5与下模具6处于合模状态,而上工作台2向下运动到配合状态,上工作台2上的上密封框4也一样向下运动,在达到配合状态时,上密封框4与下密封框3之间也贴合密封,由于上密封框4将整个上模具5围起来了,而下密封框3也将整个下模具6围起来了,因而此时,上密封框4和下密封框3将整个上模具5和下模具6共同密封起来了,使得上模具5和下模具6整体与外界分割(不能够进行空气流通),而上密封框4与下密封框3内部的空间为密封空间,再通过外界的抽气机将密封空间内的空气抽走,密封空间内的气压便会相应的降低,因而真个上模具5和下模具6就处于一个低压或者真空的环境下,再向上模具5和下模具6内注入发泡液进行发泡,因而发泡液也处于低压或者真空的环境下,发泡液的发泡倍率便会有所提高。

所述上密封框4的下侧面设有上密封条10,所述下密封框3的上侧面设有下密封条9,所述上密封框4与所述下密封框3通过所述上密封条10和所述下密封条9贴合密封。

上密封条10和下密封条9的设置,有助于上密封框4与下密封框3之间的连接处实现贴合密封,另外,密封条通常采用弹性材料(如橡胶)制成,也就是说在上工作台2相对于下工作台1即将处于配合状态之前,上工作台2停止下压,此时上模具5与下模具6并没有完全合模,但是上密封条10与下密封条9之间已经形成了密封贴合,此时将密封空间内的空气往外抽,由于上模具5未与下模具6完成合模,因而上模具5与下模具6内的空腔与密封空间内连通,抽气机能将上模具5与下模具6空腔内的空气抽走,抽气完毕后,再下压上工作台2达到配合状态(上密封条10与下密封条9之间挤压变形)即可。

所述上密封框4或所述下密封框3上开设有抽气口。便于与外界的抽气机连接。

所述上密封框4的下侧边为上密封部8,所述下密封框3的上侧边为下密封部7,所述上密封部8的横截面为倒L型,所述下密封部7的横截面为正L型,所述上密封部8与所述下密封部7上下配合。所述上密封框4和所述下密封框3的厚度相等,所述上密封部8的外侧向下延伸有上凸块构成倒L型的上密封部8,所述上凸块的厚度为所述上密封框4的厚度的一半,所述下密封部7的内侧向上延伸有下凸块构成正L型的下密封部7,所述下凸块的厚度为所述下密封框3厚度的一半,所述上凸块的高度等于所述下凸块的高度。

上密封部8和下密封部7采用梯形的设计,可增强密封效果,防止漏气。

所述上密封条10包括2个上密封带101,且这两个所述上密封带101分别粘接在所述上凸块的下侧面和所述上密封部8的下表面部分,所述下密封条9包括2个下密封带91,且这两个所述下密封带91分别粘接在所述下凸块的上侧面和所述下密封部7的上表面部分。上密封带101的厚度与所述下密封带91的厚度相等,所述上密封带101的厚度小于所述上凸块厚度的一半。

在实际应用时保证密封带的侧面能够与密封部贴合,防止密封带的侧面与密封带相连,由于密封带的一面处于低压状态,而密封带由弹性材料制成,密封带与低压相连的一侧会向低压一侧移动,如果外侧的密封带与内侧的密封带相邻同时收到向内的低压吸力,这两个密封带很有可能会被吸到密封空间内,而现在外侧的密封带的内侧为密封部,密封部为硬质材料(钢),因而外侧的密封带只会与密封部贴合形成密封。

所述上密封带101的厚度为所述上凸块高度的1/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