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管件的脱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0375发布日期:2018-11-02 23:02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碳纤维管件的脱模装置,属于模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碳纤维管件的脱模主要使用螺母顶出方案脱模,顶出螺母通过旋转运动转化为尼龙套管沿模具的直线运动,由尼龙套管将顶出力传递给碳纤维管的一端,当顶出力大于碳纤维管与模具的结合力时,完成脱模。

双K形连接接头包括主管和与主管连接的双K形管。对于结构比较特殊的碳纤维双K形连接接头,其主管与主管模具的脱模若采用此种螺母顶出的方案进行,具有如下缺陷:

1、碳纤维预浸料在双K形连接接头模具上加热固化后,由碳纤维的成形特性,双K形管的端部沿模具的主管的方向会形成一个锥度。旋转顶出螺母,尼龙套管内壁与双K形管的端部的锥度面接触,由于尼龙套管材质较软,尼龙套管工作时,双K形管的锥度面使尼龙套管扩张,顶出力不能全部传递给双K形连接接头,从而导致脱模困难。

2、如将尼龙套管更换为钢制套管,双K形连接接头的主管端部纤维受力不均匀,会使碳纤维双K形连接接头在脱模过程中产生分层的缺陷,降低接头的强度性能。

3、现有方案没有考虑脱模时的装夹及固定,野蛮操作,导致模具受到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碳纤维管件的脱模装置,以解决管件脱膜困难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碳纤维管件的脱模装置,包括脱模座、安装在脱模座上的下压装置及上顶装置,所述下压装置用于与主管模具连接并对主管模具施以向下的压力;所述下压装置的施力方向与所述上顶装置的施力方向同轴且相反;所述上顶装置包括动力件、传动件和钢制脱模套,所述传动件位于动力件与钢制脱模套之间,所述动力件通过所述传动件对钢制脱模套施以向上的力;

所述钢制脱模套用于在碳纤维预浸料加热固化前安装在主管模具上,以使碳纤维预浸料同时包裹住钢制脱模套和主管模具,所述钢制脱模套的外侧面为锥面,该锥面用于与碳纤维预浸料充分接触。

进一步,所述动力件为千斤顶,所述传动件包括压套,千斤顶的顶出杆用于顶住所述压套的底部,所述钢制脱模套的底部具有第一平面,所述压套的顶部具有第二平面,所述压套通过第二平面与第一平面的配合向上顶钢制脱模套。

进一步,所述传动件还包括轴套,所述轴套的顶部具有第三平面,所述轴套通过第三平面与第一平面的配合向上顶钢制脱模套;所述轴套的底部可拆卸地安装在压套的第二平面上,位于钢制脱模套与压套之间,压套和轴套均具有与主管模具配合允许主管模具进出的轴孔。

进一步,所述脱模座包括上工作板、下工作板、侧板、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呈C形,所述上工作板水平设置并固定连接在加强筋板的顶部,所述下工作板水平设置并固定连接在加强筋板的底部,所述侧板竖直设置并固定连接在加强筋板的侧部,并且侧板支撑在上工作板与下工作板之间,所述下工作板用于安装并支撑所述上顶装置,所述上工作板用于安装并支撑所述下压装置。

进一步,所述下压装置包括

安装在上工作板上的螺杆,主管模具的顶部设有螺纹孔,螺杆的下端通过其上的外螺纹与主管模具顶部的螺纹孔连接;所述螺杆与所述千斤顶的顶出杆同轴布设;

安装在螺杆上的位于上工作板上下两侧的两个螺母,用于调节螺杆相对上工作板的位置以下压主管模具。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使用本脱模装置进行脱模时,动力件向上顶传动件,传动件向上顶钢制脱模套,钢制脱模套通过其上的锥面向管件施以向上的推力,即脱模力F。脱模力F由钢制脱模套与主管的接触面传递给主管,带动主管相对主管模具移动,实现脱模。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主管模具上增加钢制脱模套,该钢制脱模套用于直接与待脱模的主管接触,脱模时,通过钢制脱模套通过其外侧的锥面对主管施加向上的推力,增加了钢制脱模套与主管的接触面积,也就增加了主管的受力面积,且受力更均匀,解决了管件在脱模过程中易产生分层的问题,确保管件具有一定的强度。

3)本实用新型具有脱模座,将下压装置和上顶装置均安装在脱模座上,解决了脱模过程中主管模具的装夹问题,压套和轴套具有轴孔,用于允许主管模具在脱模过程中进入轴孔中,保证主管模具在脱模过程中不受损伤,减少了脱模过程中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脱模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脱模装置对管件进行脱模的状态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脱模座的立体图;

图3为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脱模装置对管件进行脱模的剖视图;

图4为图3的E部放大图;

图5为主管模具、主管与双K形管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除非别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碳纤维管件的脱模装置,包括脱模座4、安装在脱模座4上的下压装置及上顶装置,所述下压装置用于与主管模具1连接并对主管模具1施以向下的压力,上顶装置用于对钢制脱模套2施以向上的力,所述下压装置的施力方向与所述上顶装置的施力方向同轴且相反。脱模时,下压装置对主管模具1进行下压,上顶装置对钢制脱模套2向上顶,通过钢制脱模套2向上推动位于主管模具1外的、经固化形成的管件,使管件与主管模具1发生相对位移,由于下压装置的施力方向与上顶装置的施力方向同轴且相反,使得管件与主管模具1之间仅在轴向发生相对位移,在径向无相对移动,从而保证管件的脱模质量与保护主管模具1不受损伤。

上顶装置包括动力件、传动件和钢制脱模套2,所述传动件位于动力件与钢制脱模套2之间,所述动力件通过所述传动件对钢制脱模套2施以向上的力。动力件优选为千金顶,通过千金顶的顶出杆对传动件施以向上的力,该力即为脱模力F。

所述钢制脱模套2用于在碳纤维预浸料加热固化前安装在主管模具1上,以使碳纤维预浸料同时包裹住钢制脱模套2和主管模具1,所述钢制脱模套2的外侧面为锥面,该锥面用于与碳纤维预浸料充分接触。

钢制脱模套2安装在主管模具1上,碳纤维预浸料铺层时,使用碳纤维预浸料包裹住主管模具1,同时,预留一段碳纤维预浸料包裹在钢制脱模套2的外侧的锥面上,碳纤维预浸料与钢制脱模套2在该锥面处接触。待碳纤维预浸料在主管模具1上固化后,管件与钢制脱模套2接触。在使用本脱模装置进行脱模时,动力件向上顶传动件,传动件向上顶钢制脱模套2,钢制脱模套2通过其上的锥面向管件施以向上的推力,即脱模力F,如图5所示。脱模力F由钢制脱模套2与主管的接触面传递给主管,带动主管相对主管模具1移动,实现脱模。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主管模具上增加钢制脱模套2,该钢制脱模套2用于直接与待脱模的主管接触,脱模时,通过钢制脱模套2通过其外侧的锥面对主管施加向上的推力,增加了钢制脱模套2与主管的接触面积,也就增加了主管的受力面积,且受力更均匀,解决了管件在脱模过程中易产生分层的问题,确保管件具有一定的强度。

所述动力件为千斤顶7,是整个脱模装置脱模力F的来源。所述传动件包括压套5,千斤顶7的顶出杆用于顶住所述压套5的底部,所述钢制脱模套2的底部具有第一平面21,所述压套5的顶部具有第二平面51,所述压套5通过第二平面51与第一平面21的配合向上顶钢制脱模套2。

所述传动件还包括轴套6,所述轴套6的顶部具有第三平面61,所述轴套6通过第三平面61与第一平面21的配合向上顶钢制脱模套2;所述轴套6的底部可拆卸地安装在压套5的第二平面51上,位于钢制脱模套2与压套5之间。轴套6的底部优选设置具有台阶的沉槽,通过沉槽与压套5的第二平面51配合,起到连接定位的作用。压套5和轴套6均具有与主管模具1配合允许主管模具1进出的轴孔,脱模过程中,主管模具1进入轴孔中。本实用新型能够在脱模过程中,主管模具1、轴套、压套始终保持共轴。

压套5、轴套6安装在千斤顶7和钢制脱模套2之间,并使压套5底部接触千斤顶7的顶出杆,使轴套6顶部顶住钢制脱模套2的第一平面21。千斤顶7的顶出杆伸长,压套5和轴套6将脱模力F传递给钢制脱模套2,再经钢制脱模套2传递至管件,下压装置下压主管模具1。随着管件与主管模具1发生相对位移,主管模具1逐渐进入轴套6、压套5的轴孔中,直至管件与主管模具1脱离,千斤顶7泄压并撤离,脱模完毕。

本实施例中,脱模座4工作时直接放置在地面或工作平台上,是整个脱模装置的承受力的装置。图2示出了脱模座4的具体结构。所述脱模座4包括上工作板41、下工作板44、侧板42、加强筋板43,所述加强筋板43呈C形,所述上工作板41水平设置并固定连接在加强筋板43的顶部,所述下工作板44水平设置并固定连接在加强筋板43的底部,所述侧板42竖直设置并固定连接在加强筋板43的侧部,并且侧板42支撑在上工作板41与下工作板44之间,所述下工作板44用于安装并支撑所述上顶装置,所述上工作板41用于安装并支撑所述下压装置。脱模时,千斤顶7放置于下工作板44上。上工作板41与下工作板44上均开有安装通孔45,两个安装通孔45同轴设置。上工作板41上的安装通孔45用于安装下压装置中的螺杆8,下工作板44上的安装通孔45用于安装千斤顶7,并且千斤顶7的顶出位与两个安装通孔45共轴。

图3示出了下压装置的结构。所述下压装置包括

安装在上工作板41上的螺杆8,主管模具1的顶部设有螺纹孔,螺杆的下端通过其上的外螺纹与主管模具1顶部的螺纹孔连接;所述螺杆8与所述千斤顶7的顶出杆同轴布设;螺杆8用于顶住主管模具1,螺杆8对主管模具1的压力与千斤顶7对钢制脱模套2的脱模力的方向相反,通过该方向相反的两个力使管件与主管模具1产生相对移动;本实施例中,螺杆8采用长杆螺栓;

安装在螺杆8上的位于上工作板41上下两侧的两个螺母9,用于调节螺杆8相对上工作板41的位置以下压主管模具1。具体来说,上工作板41上开有安装通孔45,螺杆8插装在该安装通孔45中,调节上工作板41的上下两侧的螺母9,使螺杆8上移远离主管模具1或使螺杆8下移压紧主管模具1。螺母9与上工作板41之间优选设有垫片10。

本发明的脱模装置特别适合用于碳纤维双K形连接接头的主管的脱模。碳纤维双K形连接接头包括主管11和双K形管3。

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脱模的方法如下:

1、将钢制脱模套2安装在主管模具1上,碳纤维预浸料铺层时,使用碳纤维预浸料包裹住主管模具1和双K形管3,同时,预留一段碳纤维预浸料包裹在钢制脱模套2的外表面,使碳纤维预浸料与钢制脱模套2上的锥面充分接触;然后对碳纤维预浸料进行固化,在主管模具1上固化形成主管11;

2、千斤顶7放置并固定在脱模座4的下工作板44的安装通孔45处,将压套5、轴套6套在主管模具1上、并与钢制脱模套2接触;将螺杆8安装在上工作板41的安装通孔45上,调节螺母9,使螺杆8的下端与主管模具1顶部的螺纹孔连接;

3、按压千斤顶7的加压杆,千斤顶7的顶出杆抬升与压套5接触,继续按压千斤顶7的加压杆,顶出力由压套5、轴套6传递给钢制脱模套2,钢制脱模套2通过其上的锥面向上推动主管,主管模具1在螺杆8的作用下无法移动,从而使主管与主管模具1在轴向发生相对位移,主管模具1逐渐进入压套5、轴套6的轴孔中,直至碳纤维双K形连接接头的主管与主管模具1完全脱离;

4、千斤顶7泄压并撤离,将主管模具1与螺栓8脱开,脱模完毕。

在将固化后形成的主管与主管模具1脱模时,钢制脱模套2端面受到上顶装置施加的向上的力,即脱模力F,脱模力F由钢制脱模套2与主管的接触面传递给整个碳纤维双K形连接接头,增加了碳纤维双K形连接接头的受力面积,且受力更均匀,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脱模装置进行脱模更合理,解决了碳纤维双K形连接接头在脱模过程中易产生分层的问题。

在脱模过程中,可视主管模具1的长度,先使用压套5,中途放入轴套6。安装时,将钢制脱模套2的第一平面21装配在压套5的第二平面51上,通过千斤顶7的顶出杆向上顶压套5,顶出力由压套5传递给钢制脱模套2,钢制脱模套2通过其上的锥面向上推动主管,使主管与主管模具1在轴向发生相对位移,主管模具1逐渐进入压套5的轴孔中,直至碳纤维双K形连接接头的主管与主管模具1完全脱离。当压套5即将接触主管模具1的下表面时,千斤顶7泄压,在压套5与钢制脱模套2之间增加一个轴套6,千斤顶7的顶出杆再次顶出,直至主管与主管模具1脱离,千斤顶7泄压并撤离,将主管模具1与螺栓8脱开,完成碳纤维双K形连接接头的主管的脱模过程。然后再进入双K形管的脱模。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