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固型塑料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22195发布日期:2019-11-26 02:14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固型塑料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模具产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热固型塑料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热固性塑料的加工,都是采用注塑成型工艺,热熔的塑料送入模腔后需要进行冷却成型,冷却都是靠模具内部的冷却水路来完成,但是对于一些塑料部件中高深窄小部位(比如圆柱凹槽)的冷却,现有常规的水路无法顺利完成良好的冷却,因此需要寻求其他解决方案,目前有些企业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延长生产散热时间来实现,这种方法一是不能彻底解决散热问题,二是生产降低生产效率;第二种采用3d打印水路管道散热方案,这种方案虽然解决的效率问题,但是3d打印成本很高,目前技术还不是完全成熟,而且3d打印对冷却用水要求很高,二是3d打印水路容易堵塞,造成后期模具维护成本过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高深窄小部位冷却散热困难,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固型塑料冷却装置,其能够方便实现高深窄小部位的冷却散热,成本低。

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热固型塑料冷却装置,其包括模具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本体上设置有换热腔体,所述换热腔体内安装有铍铜针,所述铍铜针的针部伸入零件的冷却部位,所述换热腔体内壁与所述铍铜针外表面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换热腔体侧壁上开有循环水路。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铍铜针的针部一端与所述换热腔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铍铜针另一端设置有密封压板,所述密封压板内侧面也设置有密封圈;

所述循环水路包括进水管路和出水管路,所述换热腔体并排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所述换热腔体连通所述进水管路、另一个所述换热腔体连通所述出水管路,两个所述换热腔体之间通过中间水路连通。

采用本发明后,在热固型模具工作时采用铍铜针吸收模具生产时所产生的热量,把吸收的热量通过换热腔体内的冷却水进行散热处理,使模具快速冷却至设定的温度,结构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两个换热腔体连通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图2所示,一种热固型塑料冷却装置,其包括模具本体1,模具本体1上设置有两个并排的换热腔体5,换热腔体5内安装有铍铜针3,铍铜针3的针部伸入零件2的冷却部位,换热腔体5内壁与铍铜针3外表面之间留有间隙,换热腔体5侧壁上开有循环水路,循环水路包括进水管路8和出水管路10,其中一个换热腔体5连通进水管路8、另一个换热腔体5连通出水管路10,两个换热腔体5之间通过中间水路9连通。

为了保证密封性,铍铜针3的针部一端与换热腔体5之间设置有密封圈4,铍铜针3另一端通过锁紧螺钉7设置有密封压板6,密封压板6内侧面也设置有密封环圈。

冷却水通过进水管路8进入模具本体1后流动到换热腔体5内,铍铜针3的针部吸收零件2的热量,铍铜针3与冷却水接触后进行快速导热,把引导过来的热量快速散发到冷却水中,冷却水在管道流通中,由于铍铜针3与模具本体1存在一定的缝隙,冷却水有泄漏风险,必须通过密封圈4对液体进行密封,最后一道密封圈4由于没有模具部件管位,所以必须设计一个密封压板6对密封圈4进行固定,固定板通过锁紧螺钉7进行固定,冷却水通过中间水路9流动到下一个换热腔体5,再重复以上各步骤工作,最后通过出水管路10排出模具。

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模具生产成本不会提高太多,但是会显著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使用本发明技术对模具设计与产品设计没有额外的技术要求。本发明技术中所提到的模具部件材料,市场有成熟的产品供应,不会增加额外的采购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热固型塑料冷却装置,其包括模具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本体上设置有换热腔体,所述换热腔体内安装有铍铜针,所述铍铜针的针部伸入零件的冷却部位,所述换热腔体内壁与所述铍铜针外表面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换热腔体侧壁上开有循环水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固型塑料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铍铜针的针部一端与所述换热腔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铍铜针另一端设置有密封压板,所述密封压板内侧面也设置有密封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固型塑料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路包括进水管路和出水管路,所述换热腔体并排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所述换热腔体连通所述进水管路、另一个所述换热腔体连通所述出水管路,两个所述换热腔体之间通过中间水路连通。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模具产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热固型塑料冷却装置,其能够方便实现高深窄小部位的冷却散热,成本低,其包括模具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本体上设置有换热腔体,所述换热腔体内安装有铍铜针,所述铍铜针的针部伸入零件的冷却部位,所述换热腔体内壁与所述铍铜针外表面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换热腔体侧壁上开有循环水路。

技术研发人员:范一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宏杰丰淼模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01
技术公布日:2019.11.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