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式模具顶针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98446发布日期:2020-01-03 11:42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式模具顶针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式模具顶针组件。



背景技术:

模具顶针是用于顶出模具中成型的制品,且模具顶针是安装在模具中模具顶针安装孔内的,当需要顶出成型制品时时,模具顶针的顶针杆从安装孔内伸出,最终将成型制品顶出。

专利号cn201420628402.1一种耐用型模具顶针,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顶针的顶端无法自行进行调节,从而适应不了不同规格大小的物体,对规格不同的物体无法进行顶出,致使实用性减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式模具顶针组件,旨在解决专利号cn201420628402.1一种耐用型模具顶针,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顶针的顶端无法自行进行调节,从而适应不了不同规格大小的物体,对规格不同的物体无法进行顶出,致使实用性减弱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调节式模具顶针组件,包括壳体和调节件,所述壳体包括底座、挂扣、外壳和顶针柱,所述挂扣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挂扣位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所述外壳的外侧壁开设有下扣槽,所述外壳的内侧壁开设有上扣槽,所述挂扣卡接于所述下扣槽,所述外壳位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所述顶针柱螺接于所述底座,所述顶针柱位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调节件包括橡胶座、外撑杆、收容板和衔接板,所述橡胶座卡接于所述上扣槽,所述橡胶座位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所述外撑杆滑动连接于所述橡胶座,所述外撑杆位于所述橡胶座的内部,所述收容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外撑杆,所述收容板位于所述外撑杆的一端,所述衔接板收容于所述收容板内部。

优选的,所述顶针柱的下端设置有螺纹,且上端设置为圆台状。

优选的,所述顶针柱的上端挤压所述外撑杆,且所述顶针柱的上端位于所述橡胶座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收容板和所述衔接板首尾相接,组成圆环状。

优选的,所述收容板和所述衔接板均设置有三个,且环绕于所述橡胶座的外侧。

优选的,三个收容板组成一个直径较小的圆环,三个所述收容板和三个所述衔接板组成直径较大的圆环。

优选的,所述外撑杆位于所述收容板的中点处,且所述外撑杆的数量设置衔接板为三个。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横截面设置为半圆状,且所述外壳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顶针柱的左右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调节式模具顶针组件,通过在所述橡胶座的外侧壁贯穿设置所述外撑杆,所述外撑杆的外端固定连接所述收容板,所述收容板和所述衔接板之间首尾衔接组成圆环,所述外撑杆在下方所述顶针柱的作用下进行外移或者内缩,当所述外撑杆进行外移时,推动所述收容板进行外移,致使所述衔接板进行外移,以适应体积较大的物体,当推动所述收容板向中心合拢时,所述收容板带动所述衔接板进行内缩,以及所述外撑杆的内移,以适应体积较小的物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调节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底座;12、挂扣;13、外壳;14、下扣槽;15、上扣槽;16、顶针柱;2、调节件;21、橡胶座;22、外撑杆;23、收容板;24、衔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调节式模具顶针组件,包括壳体1和调节件2,壳体1包括底座11、挂扣12、外壳13和顶针柱16,挂扣12固定连接于底座11,挂扣12位于底座11的上表面,外壳13的外侧壁开设有下扣槽14,外壳13的内侧壁开设有上扣槽15,挂扣12卡接于下扣槽14,外壳13位于底座11的上表面,顶针柱16螺接于底座11,顶针柱16位于外壳13内部,调节件2包括橡胶座21、外撑杆22、收容板23和衔接板24,橡胶座21卡接于上扣槽15,橡胶座21位于外壳13的内侧壁,外撑杆22滑动连接于橡胶座21,外撑杆22位于橡胶座21的内部,收容板23固定连接于外撑杆22,收容板23位于外撑杆22的一端,衔接板24收容于收容板23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顶针柱16的下端螺接进底座11的中央圆孔中,随后将一侧外壳13的下端设置下扣槽14与挂扣12进行对接,然后在将另一侧的外壳13进行对接,随后将橡胶座21的下边沿钩挂在上扣槽15中,使得两个外壳13的上端进行合拢,然后使用时,首先拧动顶针柱16,顶针柱16在底座11的上表面向上转动,从而顶针柱16的上端缓缓上移,将位于橡胶座21内部中央的外撑杆22进行外挤,外撑杆22外移推动收容板23进行外移,收容板23的外移带动衔接板24进行外沿,随后适应不同体积大的物体,将顶针柱16拧动向下时,然后将三个收容板23向中心进行合拢,对其进行收起,适应不同体积小的物体。

进一步的,顶针柱16的下端设置有螺纹,且上端设置为圆台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顶针柱16的下端螺纹螺接于底座11中央开设的圆孔中,随着顶针柱16在圆孔中的上下移动,带动顶针柱16上下移动,进而使得顶针柱16在橡胶座21内部的进行位移,从而对四周的外撑杆22进行挤压。

进一步的,顶针柱16的上端挤压外撑杆22,且顶针柱16的上端位于橡胶座21的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顶针柱16的上端上移缓缓挤压外撑杆22,使得外撑杆22进行外移,推动着外围收容板23进行外移,致使收容板23进行外移,并带动衔接板24进行外延。

进一步的,收容板23和衔接板24首尾相接,组成圆环状;收容板23和衔接板24均设置有三个,且环绕于橡胶座21的外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收容板23和衔接板24之间首尾衔接,使得它们之间始终能够保持为一个圆环状,且随着内部的外撑杆22的支撑,变大变小以应对不同的模具物件。

进一步的,三个收容板23组成一个直径较小的圆环,三个收容板23和三个衔接板24组成直径较大的圆环。

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收容板23将衔接板24收容在其内部同时组成的直径较小的圆环用于将较小的模具物体进行顶出,适应体积规格较小的物体,三个收容板23内部的衔接板24延伸出,致使组成大的圆环,大圆环用于适应体积规格较大的物体。

进一步的,外撑杆22位于收容板23的中点处,且外撑杆22的数量设置衔接板24为三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外撑杆22设置在收容板23的中点处,从而外撑杆22进行外撑时,可以将收容板23进行平稳的外推,致使从收容板23中延伸而出的衔接板24能够平稳的扩张,避免倾斜时的卡住。

进一步的,外壳13的横截面设置为半圆状,且外壳13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顶针柱16的左右两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半圆状的外壳13,且数量设置为两个,将位于中心的顶针柱16进行包裹,防止顶针柱16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造到磨损,致使使用寿命变短。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首先顶针柱16的下端螺接进底座11的中央圆孔中,随后将一侧外壳13的下端设置下扣槽14与挂扣12进行对接,然后在将另一侧的外壳13进行对接,随后将橡胶座21的下边沿钩挂在上扣槽15中,使得两个外壳13的上端进行合拢,然后使用时,首先拧动顶针柱16,顶针柱16在底座11的上表面向上转动,从而顶针柱16的上端缓缓上移,将位于橡胶座21内部中央的外撑杆22进行外挤,外撑杆22外移推动收容板23进行外移,收容板23的外移带动衔接板24进行外沿,随后适应不同体积大的物体,将顶针柱16拧动向下时,然后将三个收容板23向中心进行合拢,对其进行收起,适应不同体积小的物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