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开行位上小行位脱扣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3295发布日期:2020-05-22 21:45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次开行位上小行位脱扣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二次开行位上小行位脱扣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的模具通常采用传统的两次侧上抽机构结构方式进行脱扣,容易由于产品扣位的侧向抽芯斜度太大,出现行位里面出行位的方式实现困难的情况,甚至容易出现卡死现象,最终导致降低产品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开行位上小行位脱扣模具,其可克服上述缺陷,使产品容易完全脱扣,且其结构简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二次开行位上小行位脱扣模具,包括有模胚及设于模胚内的模仁,所述的模仁包括有上模仁及下模仁,还包括有设于所述模仁内的多行位结构,所述的多行位结构包括有第一行位、第二行位、小行位及斜导柱,所述的第二行位设于所述的第一行位内,所述斜导柱上端与所述的上模仁相配合,所述的第一行位、第二行位上对应设有与所述斜导柱相适应的第一、第二斜导柱孔,所述的第一斜导柱孔大于第二斜导柱孔,所述的第二行位的前端设有倾斜面,所述小行位的一侧与所述倾斜面相适应,其另一侧前端与产品的倒扣相适应,后端卡设于所述的第一行位内,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小行位之间设有联动组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联动组件包括主动件及被动件,所述的主动件设于所述第二行位的所述倾斜面上,所述的被动件设于所述的小行位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主动件为凹槽/凸块,所述被动件为凸块/凹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二行位前端成型为横截面为“v”字型,其形成的两倾斜面上分别设有凹槽,所述的小行位包括有两个,两个所述小行位的一侧分别与所述的第二行位前端的倾斜面相适应,且该侧设有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凸块。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二行位前端两倾斜面上的所述凹槽错位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凹槽的宽度从底部向顶部逐渐变窄,所述的凸块形状与所述凹槽相适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一行位底部设有导槽,所述的下模仁上设有与所述导槽相配合的导向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多行位结构包括有两组,所述的两组多行位结构反向设置,且共同设于同一导向条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两组多行位结构之间设有铲机,所述的铲机顶部与所述的上模仁相连。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二斜导柱孔与所述的斜导柱间隙配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行位结构,使产品容易完全脱扣,且其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立体分解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立体分解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行位与小行位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立体分解图三;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开行位上小行位脱扣模具,包括有模胚及设于模胚内的模仁,模仁包括有上模仁1及下模仁2,还包括有设于模仁内的多行位结构,其中:

参考图1、图2、图4所示,多行位结构包括有两组,多行位结构包括有第一行位3、第二行位4、小行位5及斜导柱6,第一行位3底部设有导槽32,下模仁2上设有与导槽32相配合的导向条21,两组多行位结构反向设置,且共同设于同一导向条21上,两组多行位结构之间设有铲机8,铲机8顶部与上模仁1相连。

参考图2所示,第二行位4设于第一行位3内,第一行位3、第二行位4上对应设有与斜导柱6相适应的第一、第二斜导柱孔31、41,斜导柱6顶部卡设于上模仁1上,底部插设于第一、第二斜导柱孔31、41内,第二斜导柱孔41与斜导柱6间隙配合,第一斜导柱孔31大于第二斜导柱孔41,使第一行位3迟于第二行位开始活动。

参考图3、图4所示,第二行位4的前端设有倾斜面42,小行位5的一侧与倾斜面42相适应,其另一侧前端与产品的倒扣相适应,该侧后端卡设于第一行位3内,倾斜面42与小行位5之间设有联动组件7,当斜导柱6向上抽出带动第二行位4位移时,第二行位通过联动组件7带动小行位5,由于小行位5后端卡设与第一行位3内,小行位5不跟随第二行位4同方向移动,但是由于第二行位4的前端设有倾斜面42,当第二行位4位移时,将带动小行位5向第二行位4移动,即可完成部分脱扣。

参考图3所示,联动组件7包括主动件71及被动件72,主动件71为凹槽/凸块,被动件72为凸块/凹槽,凹槽与凸块可以相互替换,在本实施例中,主动件71为凹槽,被动件72为凸块,第二行位4前端成型为横截面为对称“v”字型的形状,其形成的两倾斜面上分别设有凹槽,该凹槽相互的错位,可以避免两凹槽相互干涉,凹槽的宽度从底部向顶部逐渐变窄,小行位5对应两倾斜面设有两个,两个小行位5的一侧分别与该倾斜面相适应,且该侧设有与凹槽形状相适应的凸块,使小行位5沿凹槽移动。

参考图1、图5所示,分模时,铲机8离开多行位结构,斜导柱6先带动第二行位4位移,第二行位4通过联动组件7带动两个小行位5分别向第二行位4移动,即可部分脱离产品倒扣;接着斜导柱6同时带动第一行位3与第二行位4位移,第一行位3带动两个小行位5位移,第一行位3、第二行位4与小行位5一起位移,则完全脱离产品倒扣。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行位结构,使产品容易完全脱扣,不易出现卡死,且其结构简单。

以上的实施例只是在于说明而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方法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二次开行位上小行位脱扣模具,包括有模胚及设于模胚内的模仁,所述的模仁包括有上模仁(1)及下模仁(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设于所述模仁内的多行位结构,所述的多行位结构包括有第一行位(3)、第二行位(4)、小行位(5)及斜导柱(6),所述的第二行位(4)设于所述的第一行位(3)内,所述斜导柱(6)上端与所述的上模仁(1)相配合,所述的第一行位(3)、第二行位(4)上对应设有与所述斜导柱(6)相适应的第一、第二斜导柱孔(31、41),所述的第一斜导柱孔(31)大于第二斜导柱孔(41),所述的第二行位(4)的前端设有倾斜面(42),所述小行位(5)的一侧与所述倾斜面(42)相适应,其另一侧前端与产品的倒扣相适应,后端卡设于所述的第一行位(3)内,所述倾斜面(42)与所述小行位(5)之间设有联动组件(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开行位上小行位脱扣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联动组件(7)包括主动件(71)及被动件(72),所述的主动件(71)设于所述第二行位(4)的所述倾斜面(42)上,所述的被动件(72)设于所述的小行位(5)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二次开行位上小行位脱扣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件(71)为凹槽/凸块,所述被动件(72)为凸块/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二次开行位上小行位脱扣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行位(4)前端成型为横截面为“v”字型,其形成的两倾斜面(42)上分别设有凹槽,所述的小行位(5)包括有两个,两个所述小行位(5)的一侧分别与所述的第二行位(4)前端的倾斜面(42)相适应,且该侧设有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凸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二次开行位上小行位脱扣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行位(4)前端两倾斜面(42)上的所述凹槽错位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二次开行位上小行位脱扣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的宽度从底部向顶部逐渐变窄,所述的凸块形状与所述凹槽相适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开行位上小行位脱扣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行位(3)底部设有导槽(32),所述的下模仁(2)上设有与所述导槽(32)相配合的导向条(2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二次开行位上小行位脱扣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行位结构包括有两组,所述的两组多行位结构反向设置,且共同设于同一导向条(21)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二次开行位上小行位脱扣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组多行位结构之间设有铲机(8),所述的铲机(8)顶部与所述的上模仁(1)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一种二次开行位上小行位脱扣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斜导柱孔(41)与所述的斜导柱(6)间隙配合。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二次开行位上小行位脱扣模具,包括有模胚及设于模胚内的模仁,模仁包括有上模仁及下模仁,还包括有设于模仁内的多行位结构,多行位结构包括有第一行位、第二行位、小行位及斜导柱,第二行位设于第一行位内,斜导柱上端与上模仁相配合,第一行位、第二行位上对应设有与斜导柱相适应的第一、第二斜导柱孔,第一斜导柱孔大于第二斜导柱孔,第二行位的前端设有倾斜面,小行位的一侧与倾斜面相适应,其另一侧前端与产品的倒扣相适应,后端卡设于第一行位内,倾斜面与小行位之间设有联动组件。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行位结构,使产品容易完全脱扣,不易出现卡死,且其结构简单。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市亿辰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31
技术公布日:2020.05.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