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注塑成型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21248发布日期:2020-08-18 20:35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模具注塑成型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加工成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注塑成型机构。



背景技术:

为了将两个相互套设的金属件连接在一起以及保证连接后的机构的强度,往往采用模具注塑的方法将塑胶设置在两个金属件之间,从而将两个金属件一体成型。

但是经过研究表明,由该种方法形成的连接后的机构的真圆度同轴度配合公差精度一般,不能满足一些较高的预定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经过发明人多次反复研究和试验后得知,现有技术中的成型机构和成型方法由于金属热传导热膨胀,导热快遇热膨胀固有特性,金属被高温熔融胶体包裹,成型冷却后,产品变形,真圆度同轴度产生较大偏差,难以达成预定的公差配合要求。

本申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注塑成型机构,其具有较佳的同轴度。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模具注塑成型机构,包括:

第一金属件;

呈环形的第二金属件,套设在所述第一金属件的外侧,所述第二金属件具有位于外侧的外侧壁和位于内侧的内侧壁;

所述第二金属件开设有自所述外侧壁向所述内侧壁贯通的通孔;

塑胶部,所述塑胶部包括通过注塑形成在所述第一金属件上的第一注塑部和穿设在所述第二金属件的通孔内的第二注塑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金属件的通孔位于所述第二金属件沿其轴向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金属件与所述第一金属件同轴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注塑部的注塑通道位于所述第二金属件的外侧。

优选地,还包括:

第三金属件,所述第三金属件套设在所述第二金属的外侧,所述第三金属件上也开设有沿径向延伸的通孔,所述塑胶部还包括通过注塑形成在所述第二金属件上的第三注塑部和穿设在所述第三金属件的通孔内的第四注塑部。

优选地,所述第三注塑部的注塑通道位于所述第三金属件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第三金属件的通孔位于所述第三金属件沿轴向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金属件的外侧壁具有沿径向延伸的突起,所述第三注塑部套设在所述突起上。

优选地,所述塑胶部还包括贴设在所述第三金属件外侧的第五注塑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金属件的通孔和所述第三金属件的通孔均为多个,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件和所述第三金属件上的多个通孔沿圆周方向间隔排布。

本申请中的模具注塑成型机构通过设置在金属件上的通孔,其设计和加工简单,通过胶体引流,结合稳固牢靠,阻隔分散热传导热膨胀效应,从而有效保证金属刚度强度,改善产品变形,保证产品真圆度同轴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模具注塑成型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金属件的立体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号为:1、第一金属件;2、第二金属件;3、第三金属件;4、通孔;5、第一注塑部;6、第二注塑部;7、第三注塑部;8、第四注塑部;9、第五注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说明书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说明书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模具注塑成型机构,包括:

第一金属件1;

呈环形的第二金属件2,套设在所述第一金属件1的外侧,所述第二金属件2具有位于外侧的外侧壁和位于内侧的内侧壁;

所述第二金属件2开设有自所述外侧壁向所述内侧壁贯通的通孔4;

塑胶部,所述塑胶部包括通过注塑形成在所述第一金属件1上的第一注塑部5和穿设在所述第二金属件2的通孔4内的第二注塑部6。

借由上述结构,模具注塑时高温高速熔融胶体,沿第二金属件2轴向爬胶距离缩短1/2。现有技术中的模具注塑成型机构的原爬胶距离为第二金属件2的高度,即胶体需爬完第二金属件2高度,才能到达第二金属件2内部。而加工了第二金属件2的通孔4后,爬胶到达第二金属件2的中间位置,便通过通孔4径向溢胶引胶。由于胶体流动充填速度加快,第二金属件2热传导热膨胀时间也相应缩短。

具体的,所述第一金属件1呈圆柱状。当然的,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金属件1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呈其他形状。参照图2所示,第二金属件2呈圆环状。第二金属件2套设在第一金属件1的外侧。第二金属件2具有位于外侧的外侧壁和位于内侧的内侧壁。

第二金属件2开设有自所述外侧壁向所述内侧壁贯通的通孔4。

塑胶部,所述塑胶部包括通过注塑形成在所述第一金属件1上的第一注塑部5和穿设在所述第二金属件2的通孔4内的第二注塑部6。其中,第一注塑部5贴设在第一金属件1的外侧。第二注塑部6形成在通孔4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注胶口位于第二金属件2的外侧。胶体在第二金属件2的外侧形成隔离部,并且从第二金属件2的通孔4进入第一金属件1和第二金属件2之间的空间,然后再形成在第一金属件1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金属件2的通孔4位于所述第二金属件2沿其轴向的中部,由此减少胶体的爬坡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金属件2的通孔4沿第二金属件2的圆周方向均匀的间隔排列。第二金属件2的通孔4的数量为8个。虽然设置了多个通孔4,但是第二金属件2封闭完整,第二金属件2刚度强度无影响。多个通孔4可以从径向的多个方向溢胶引胶,使得胶体流动充填速度比之前加快,由于胶体流动充填速度加快,金属件热传导热膨胀时间也相应缩短。多个通孔4还可以有效阻隔分散金属件热传导热膨胀效应。使部分集中应力得到分散疏导,同时阻隔快速热传导。多个通孔4使金属件被高温熔融胶体包裹,结合更充分更稳固牢靠,胶体与金属件拉拔剥离强度增强。多个通孔4可以改善产品变形,真圆度同轴度偏佳,达到项目预定公差适配要求。原模具注塑埋射金属,为了保证金属的刚度强度。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金属件2具有向外凸起的呈环形的凸环。所述通孔4开设在所述凸环上,由此可以使得保证第二金属的刚度强度,并且保证该产品形变在允许范围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金属件2的尺寸为通孔4的尺寸为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模具注塑成型机构包括第三金属件3,所述第三金属件3套设在所述第二金属的外侧,所述第三金属件3上也开设有沿径向延伸的通孔4,所述塑胶部还包括通过注塑形成在所述第二金属件2上的第三注塑部7和穿设在所述第三金属件3的通孔4内的第四注塑部8。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金属件2的外侧壁具有沿径向延伸的突起,所述第三注塑部7套设在所述突起上。第四注塑部8形成在所述第三金属件3的通孔4内。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塑胶部还包括贴设在所述第三金属件3外侧的第五注塑部9,以进一步对该模具注塑成型机构进行加固,并且将第三金属件3与外界隔离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注胶口位于第二金属件2的外侧。胶体在第二金属件2的外侧形成隔离部,并且从第二金属件2的通孔4进入第一金属件1和第二金属件2之间的空间,然后再形成在第一金属件1上。

第三金属件3的通孔4也可以在模具注塑时使高温高速熔融胶体沿第三金属件3轴向爬胶距离缩短1/2。现有技术中的模具注塑成型机构的原爬胶距离为第三金属件3的高度,即胶体需爬完第三金属件3高度,才能到达第三金属件3内部。而加工了第三金属件3的通孔4后,爬胶到达第三金属件3的中间位置,便通过通孔4径向溢胶引胶。由于胶体流动充填速度加快,第三金属件3热传导热膨胀时间也相应缩短。

优选地,所述第三金属件3的通孔4位于所述第三金属件3沿其轴向的中部,由此减少胶体的爬坡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金属件3的通孔4沿第三金属件3的圆周方向均匀的间隔排列。第三金属件3的通孔4的数量为8个。虽然设置了多个通孔4,但是第三金属件3封闭完整,第三金属件3刚度强度无影响。多个通孔4可以从径向的多个方向溢胶引胶,使得胶体流动充填速度比之前加快,由于胶体流动充填速度加快,金属件热传导热膨胀时间也相应缩短。多个通孔4还可以有效阻隔分散金属件热传导热膨胀效应。使部分集中应力得到分散疏导,同时阻隔快速热传导。多个通孔4使金属件被高温熔融胶体包裹,结合更充分更稳固牢靠,胶体与金属件拉拔剥离强度增强。多个通孔4可以改善产品变形,真圆度同轴度偏佳,达到项目预定公差适配要求。原模具注塑埋射金属,为了保证金属的刚度强度。

综上,无论是第二金属件2上还是第三金属件3上的通孔4,其设计和加工简单,通过胶体引流,结合稳固牢靠,阻隔分散热传导热膨胀效应,从而有效保证金属刚度强度,改善产品变形,保证产品真圆度同轴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模具注塑成型机构可以用作制备插座,尤其是汽车插座。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申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希望所附的实施方式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