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顶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41808发布日期:2020-08-05 02:00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斜顶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模具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斜顶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加工工业的不断发展,对于产品的形状、尺寸以及精密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具是产品加工成型工业必不可少的工具,模具能够赋予产品以完整的构型和精确的尺寸。许多产品存在不规则的表面以及斜面,对于这类产品的脱模,需要对其设定特定的顶出机构,才能将产品顺利顶出。具有复杂倒扣结构的产品需要采用斜顶脱模,才能使其顺利脱模。传统的斜顶脱模是设置一个倾斜的顶出杆将产品顶出,倾斜的顶出杆在模具中的运动轨迹可以分解为平行于开模方向以及垂直于开模方向的两个方向的运动。因此,用于固定顶出杆的底座需要有足够的体积以能够满足顶出杆垂直于开模方向的平移运动。而底座较大时,则不便于模具内部的构件分布,因此有必要对该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斜顶模具,其通过设置两个顶出方向不同的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来代替传统的单一顶杆,减少了整个顶出机构的体积,节约了下模的内部空间,便于下模内部各个组件的设计和分布。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斜顶模具,包括用于使产品成型的上模和下模,所述斜顶模具还包括:

第一顶杆,其设于所述下模中并能在所述下模中能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顶杆上设有第一轮齿;

第二顶杆,所述第二顶杆上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轮齿啮合的第二轮齿,以使所述第二顶杆能在所述第一顶杆的驱动下沿第二方向移动;以及

导向座,其设于所述下模中,所述导向座设有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

其中,所述第一顶杆沿所述第一方向穿过所述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顶杆沿所述第二方向穿过所述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呈锐角。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开孔方向与所述第二限位孔的开孔方向之间夹角的取值范围为0.1°~30°。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开孔方向与所述第二限位孔的开孔方向之间夹角的取值范围为20°~25°。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开孔方向与开模方向平行,从而所述第一方向与开模方向平行。

优选地,所述第二顶杆的顶出端设有顶出销,所述顶出销上开设有安装通孔,所述第二顶杆部分设于该所述安装通孔中并通过螺栓固定。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顶出销由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组成,所述第一构件中设有所述安装通孔用以与所述第二顶杆的顶出端固定,所述第二构件与所述第一构件连接设置,所述第二构件与产品接触的侧面与产品的形状相适应。

优选地,所述第一顶杆的固定端与顶针装置连接,从而所述第一顶杆能在所述顶针装置的驱动下做升降运动。

优选地,所述下模中设有限位块用以对所述第一顶杆进行限位,所述限位块中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顶杆穿设于该所述通孔中。

优选地,所述导向座靠近所述下模的成型端面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来代替传统的单一顶杆,通过设有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的导向座分别对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进行限位,使第一顶杆在顶针机构的驱动下沿第一方向升降运动,使第二顶杆通过与第一顶杆发生啮合而能够被驱动沿第二方向做升降运动,从而使第二顶杆能够实现对产品的斜顶,减少了整个顶出机构的体积,节约了下模的内部空间,便于下模内部各个组件的设计和分布。

本实用新型中模仁基座以及模仁中对应的能够使第一顶杆通过的第一运动通道的内径是大于第一顶杆的外径的,从而可以使第一顶杆的外壁与第一运动通道的内壁不产生摩擦,减少第一顶杆在第一运动通道中的运动阻力,从而使第一顶杆能够在模仁基座以及模仁中更加灵活地做升降运动。

本实用新型中的顶出销由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组成,第一构件用以与第二顶杆的顶出端固定,第二构件与第一构件连接设置。第二构件与产品接触的侧面与产品的形状相适应。第二构件的形状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的形貌来进行设定,第二构件能够与第一构件脱离,在加工不同的产品时,只需更换第二构件使其适应于产品形貌即可,提高了斜顶模具的使用价值。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斜顶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斜顶模具开模状态时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产品被顶出时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1-第一底板;2-第一模架;3-模腔;4-第二底板;5-第二模架;6-模仁基座;7-模仁;8-第一顶杆;9-第二顶杆;10-导向座;11-产品;12-顶针体;13-固定底座;14-传动板;15-第一构件;16-第二构件;17-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考附图1~3,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斜顶模具,包括用于使产品11成型的上模和下模,所述斜顶模具还包括:

第一顶杆8,其设于所述下模中并能在所述下模中能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顶杆8上设有第一轮齿;

第二顶杆9,所述第二顶杆9上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轮齿啮合的第二轮齿,以使所述第二顶杆9能在所述第一顶杆8的驱动下沿第二方向移动;以及

导向座10,其设于所述下模中,所述导向座10设有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

其中,所述第一顶杆8沿所述第一方向穿过所述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顶杆9沿所述第二方向穿过所述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呈锐角。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斜顶模具,主要用于加工注塑产品11。本实施例设置了用于使产品11成型的上模和下模。上模和下模相对设置,上模设于下模的上方。在使用过程中,下模保持不动,由上模通过上下移动来实现上模和下模的开模和合模。上模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一底板1、第一模架2和模腔3。下模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二底板4、第二模架5、模仁基座6和模仁7。模仁7和模腔3的形状是根据特定产品11的形状来设置的,模仁7和模腔3相配合使产品11成型。

本实施例斜顶模具还设置了顶出机构。当产品11在斜顶模具中加工成型完成后,在对该产品11进行开模时,顶出机构用于将产品11从斜顶模具中顶出,以便于对产品11后续的加工或使用。顶出机构包括第一顶杆8和第二顶杆9。第一顶杆8设于下模中并能在下模中做升降运动。第一顶杆8设有固定端,第一顶杆8的底部为其固定端,其固定端用于与顶针装置连接。顶针装置设于下模中,并靠近下模的底部设置。顶针装置包括有顶针体12、固定底座13和传动组件。第一顶杆8的固定端与顶针体12一端连接固定。顶针体12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底座13与传动组件连接。传动组件包括传动板14和用于驱动传动板14的驱动机构。传动板14具有一定的厚度以便于安装顶针体12和固定底座13。传动板14中开设有安装空间,固定底座13安装于传动板14内部开设的安装空间中,顶针体12部分穿入传动板14内部与固定底座13连接。传动板14能够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驱动顶针体12做升降运动。由于第一顶杆8与顶针体12是连接固定的,从而当顶针体12做升降运动时,第一顶杆8能够在顶针体12的带动下也做升降运动。

下模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二底板4、第二模架5、模仁基座6和模仁7。在下模的第二底板4上设置有起到支撑作用的第二模架5。第二模架5的中间区域设有具有一定体积的容纳腔体,以使下模中能够有足够的空间用于设置顶出机构、顶针装置以及其他所需要的部件。模仁基座6设于第二模架5的上方,在模仁基座6上设置有用于使产品11成型的模仁7。由于第一顶杆8设于下模中,因此需要在下模中设置有能够使第一顶杆8通过的第一运动通道,第一运动通道穿过模仁基座6和模仁7设置,以使第一顶杆8能够同时穿过模仁基座6以及模仁7并完成升降运动。模仁基座6以及模仁7中对应的能够使第一顶杆8通过的第一运动通道的内径是大于第一顶杆8的外径的,从而可以使第一顶杆8的外壁与第一运动通道的内壁不产生摩擦,减少第一顶杆8在第一运动通道中的运动阻力,从而使第一顶杆8能够在模仁基座6以及模仁7中更加灵活地做升降运动。

第一运动通道的内径是大于第一顶杆8的外径的,这种设置不能对第一顶杆8的运动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第一顶杆8的运动行程较长,如果不对其进行限位,容易产生运动偏移。本实施例在下模中设置了限位块17,限位块17能够对第一顶杆8的运动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以防止其出现偏移。由于第二模架5的中间区域设置了具有一定体积的容纳腔体,第一顶杆8与顶针装置中顶针体12的连接部位在第一顶杆8未顶出时也设于该容纳腔体中,限位块17的设置能够防止第一顶杆8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晃动而与顶针体12脱离,从而提高了第一顶杆8和顶针体12连接的牢固性。

在限位块17的中间区域开设了与第一顶杆8的尺寸相适应的通孔,以使第一顶杆8能够穿过该通孔,从而对第一顶杆8起到限位作用。限位块17通过螺丝固定在模仁基座6上。限位块17设于模仁基座6面向容纳腔体的一端。并且限位块17面向容纳腔体的一端的端面与模仁基座6面向容纳腔体的一端的端面平齐,从而限位块17的设置不会影响传动板14的移动。

在第一顶杆8上设有第一轮齿,在第二顶杆9上设有能够与第一轮齿啮合的第二轮齿,从而使第二顶杆9能在第一顶杆8的驱动下做升降运动。本实施例中还设置了导向座10用于对第一顶杆8和第二顶杆9的运动进行导向。导向座10沿其厚度方向开设有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第一限位孔的开孔方向与第二限位孔的开孔方向呈一个锐角夹角。该夹角的取值范围为小于30°,此夹角的设置是根据特定产品11的形貌来设置的。导向座10设于下模的模仁7中,并靠近下模的成型端面设置。这种设置可以使第一顶杆8能够具有较长的形程,从而能够便于第一顶杆8对第二顶杆9的驱动,以使第二顶杆9能够达到预设行程。

第一顶杆8穿过第一限位孔设置,以使第一顶杆8能沿与第一限位孔的开孔方向平行的第一方向升降运动。第二顶杆9穿过第二限位孔,以使第二顶杆9能沿与第二限位孔的开孔方向平行的第二方向升降运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孔的开孔方向与开模方向平行,从而第一方向与开模方向平行。即第一顶杆8沿与开模方向平行的方向升降运动,第二顶杆9沿与开模方向具有一定夹角的倾斜的升降运动,从而能够将产品11顶出模具。在下模中开设有能够使第二顶杆9通过的第二运动通道,第二运动通道穿过模仁基座6和模仁7设置,以使第二顶杆9能够在下模中移动。

由于将产品11顺利顶出需要一个相对开模方向倾斜方向的行程,该行程分解为一个平行于开模方向的行程和一个垂直于开模方向的行程。因此,如果只设置一个倾斜方向的顶杆,则顶杆的底部需要设置一个能够适应该顶杆垂直于开模方向行程的底座,即底座的尺寸较大,能适应于该顶杆在底座上的移动。而较大的底座占用空间较多,不便于下模内部结构的设置。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顶杆8和第二顶杆9来代替传统的单一顶杆,只需要将第一顶杆8与下模中的顶针机构连接即可实现对产品11的斜顶,从而能够减少顶杆机构的体积,节约下模的内部空间,便于下模内部各个组件的设计和分布。

第二顶杆9的顶出端设有顶出销,顶出销用于与产品11接触,将产品11从斜顶模具中顶出。顶出销上开设有安装通孔用于安装第二顶杆9,第二顶杆9部分安装于该安装通孔中并通过螺栓固定。从而顶出销能够在第二顶杆9的带动下将产品11从模具中顶出。

顶出销由第一构件15和第二构件16组成,在第一构件15中设有安装通孔用以与第二顶杆9的顶出端固定。第二构件16与第一构件15连接设置。第二构件16与产品11接触的侧面与产品11的形状相适应。第二构件16的形状可以根据不同产品11的形貌来进行设定。第二构件16能够与第一构件15脱离。在加工不同的产品11时,只需要更换第二构件16即可,使第二构件16的形状能够与所加工产品11的形貌相适应,提高了斜顶模具的使用价值。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将原料注入斜顶模具,驱动上模下移,使上模和下模进入合模状态,从而使产品11加工成型。产品11加工成型后,驱动上模上移,使上模和下模进入开模状态。进入开模状态后,传动板14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向开模方向移动,并同时带动顶针体12移动。顶针体12移动时,与顶针体12连接的第一顶杆8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一顶杆8移动时,第二顶杆9上的第二轮齿与第一顶杆8上的第一轮齿啮合,使第二顶杆9能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二顶杆9沿第二方向移动的轨迹可以分解为一个平行于第一方向的运动轨迹和一个垂直于第一方向的运动轨迹。平行于第一方向的运动轨迹使产品11能从下模中被顶出,垂直于第一方向的运动轨迹促使第二顶杆9脱离产品11。由此,产品11能够被第二顶杆9顶出斜顶模具,并且使第二顶杆9的顶出销能够脱离产品11,此时能够很方便的取出产品11进行下一步操作。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