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及复合成形部件与流程

文档序号:31997823发布日期:2022-11-02 09:15阅读:40来源:国知局
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及复合成形部件与流程

1.本公开涉及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及复合成形部件。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公开了通过注塑成形等构成将包含检测元件部的检测单元与支架部一体化的成形体的情况、通过对该成形体进一步进行注塑成形等而形成树脂模制部的情况等。
3.专利文献2公开了通过温度传感器来测定模腔的表面温度及热流通量,通过将该测定值与基准值进行比较来控制成形条件的情况。
4.在先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96828号公报
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3-12671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8.发明的概要
9.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10.为了进行一次成形部与二次成形部之间的密封而有时设置肋。要求进一步改善基于肋部的密封性能。
11.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改善基于肋部的密封性能。
12.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3.本公开的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中,所述复合成形部件具备内部部件、覆盖所述内部部件的一次成形部及覆盖所述一次成形部的二次成形部,在所述一次成形部形成有向所述二次成形部侧突出的肋部,其中,所述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包含所述内部部件和所述一次成形部的中间部件设置于模具内;(b)使所述二次成形部用的树脂向所述模具内流入;(c)检测所述模具内的所述二次成形部用的树脂温度;(d)基于所述树脂温度,求出所述模具内的所述二次成形部用的树脂能够将所述一次成形部的所述肋部熔融的可熔融时间;(e)基于所述可熔融时间来判定所述肋部的熔融状态是否良好;(f)从所述模具取出所述复合成形部件。
14.另外,本公开的复合成形部件具备:内部部件;覆盖所述内部部件的一次成形部;及覆盖所述一次成形部的二次成形部,在所述一次成形部形成向所述二次成形部侧突出的肋部,在所述二次成形部的表面形成传感器印迹。
15.发明效果
16.根据本公开,能进一步改善基于肋部的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17.图1是表示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模具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18.图2是表示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装置的框图。
19.图3是表示复合成形部件的概略立体图。
20.图4是复合成形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21.图5是表示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22.图6是表示控制装置的处理例的流程图。
23.图7是表示相对于时间的树脂温度的变化例的图。
24.图8是表示变形例的处理的流程图。
25.图9是表示另一变形例的处理的流程图。
26.图10是表示又一变形例的处理的流程图。
27.图11是表示再一变形例的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0029]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0030]
本公开的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如下所述。
[0031]
(1)一种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所述复合成形部件具备内部部件、覆盖所述内部部件的一次成形部及覆盖所述一次成形部的二次成形部,在所述一次成形部形成有向所述二次成形部侧突出的肋部,其中,所述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包含所述内部部件和所述一次成形部的中间部件设置于模具内;(b)使所述二次成形部用的树脂向所述模具内流入;(c)检测所述模具内的所述二次成形部用的树脂温度;(d)基于所述树脂温度,求出所述模具内的所述二次成形部用的树脂能够将所述一次成形部的所述肋部熔融的可熔融时间;(e)基于所述可熔融时间来判定所述肋部的熔融状态是否良好;(f)从所述模具取出所述复合成形部件。基于树脂温度,求出所述模具内的所述二次成形部用的树脂能够将所述一次成形部的肋部熔融的可熔融时间,基于该可熔融时间来判定所述肋部的熔融状态是否良好,因此能够更准确地判定肋部的熔融状态。通过掌握肋部的熔融状态,能够进一步改善基于肋部的密封性能。
[0032]
(2)在(1)的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还包括如下步骤:(g)在所述步骤(f)中判定为所述肋部的熔融状态不良的情况下,将从所述模具取出的所述复合成形部件废弃。在判定为肋部的熔融状态不良的情况下能够将所述复合成形部件容易地废弃。
[0033]
(3)在(1)或(2)的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还包括如下步骤:(h)在判定为所述肋部的熔融状态不良的情况下,变更下次的成形条件。能抑制在下次的模具成形时成为不良的情况。
[0034]
(4)在(1)~(3)中的任一形态的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在所述步骤(e)中,基于所述可熔融时间的所述树脂温度的积分值来判定所述肋部的熔融状态是否良好。参照可熔融时间及树脂温度,能够判定肋部的熔融状态是否良好。
[0035]
(5)在(1)~(4)中的任一形态的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还包括如下步骤:(i)基于在所述模具分离设置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求出所述模具内
的所述二次成形部用的树脂的流入速度。能够监视树脂向模具内的流入状态。
[0036]
(6)在(1)~(5)中的任一形态的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还包括如下步骤:(j)基于所述模具内的所述二次成形部用的树脂温度来判定所述内部部件是否满足热条件。能够判定内部部件是否满足热条件。
[0037]
(7)在(1)~(6)中的任一形态的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在所述步骤(c)中,所述模具内的所述二次成形部用的树脂温度是所述二次成形部用的树脂中的覆盖所述肋部的部分的表面延长上的温度。基于肋部的附近的树脂温度,能够更准确地判定肋部的熔融状态。
[0038]
(8)在(1)~(7)中的任一形态的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k)基于在所述模具内的模具面中的从所述二次成形部用的树脂的注入口远离的端部附近设置的压力传感器,判定所述二次成形部用的树脂向所述模具内的填充状态。能够判定向所述模具内的所述二次成形部用的树脂是否牢固地填充。
[0039]
本公开的复合成形部件如下所述。
[0040]
(9)复合成形部件具备:内部部件;覆盖所述内部部件的一次成形部;及覆盖所述一次成形部的二次成形部,在所述一次成形部形成向所述二次成形部侧突出的肋部,在所述二次成形部的表面形成传感器印迹。由于在二次成形部的表面形成传感器印迹,因此基于在传感器印迹配置的传感器,能够知晓对二次成形部进行模具成形时的条件。由此,能够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基于肋部的密封性能。
[0041]
(10)在(9)的复合成形部件中,所述传感器印迹也可以包括在所述二次成形部的表面分离形成的第一传感器印迹和第二传感器印迹。能在分离的位置掌握二次成形部用的树脂的条件。
[0042]
(11)在(9)或(10)的复合成形部件中,也可以是,在所述二次成形部的表面形成树脂注入口印迹,在所述二次成形部的表面中的从所述树脂注入口印迹远离的端部附近形成端部传感器印迹。能够判定向所述模具内的所述二次成形部用的树脂是否牢固地填充。
[0043]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0044]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及复合成形部件的具体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没有限定为这些例示,由权利要求书公开,并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0045]
[实施方式]
[0046]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的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及复合成形部件。
[0047]
《关于复合成形部件及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装置》
[0048]
图1是表示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模具装置30的概略俯视图。图2是表示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装置10的框图。在图2中,示出图1的模具装置30的ii-ii线剖视图。图3是表示复合成形部件50的概略立体图。在图3中,示出两个复合成形部件50经由流道印迹部70连结的状态。图4是复合成形部件50的局部剖视图。
[0049]
复合成形部件50具备内部部件52、一次成形部54、二次成形部56。在图1~图3中,用于将复合成形部件50向安装对象部位进行螺纹紧固的螺纹紧固部51也一体形成于二次成形部56。螺纹紧固部51也可以省略。
[0050]
内部部件52是由一次成形部54及二次成形部56覆盖的部件,例如为电气部件(参
照图1)。更具体而言,内部部件52是检测磁、光、温度等物理量或它们的变化量的传感器元件。内部部件52的端子连接于电线w的芯线。电线w穿过一次成形部54及二次成形部56的内部向外部延伸出。内部部件的输出信号经由电线w能向外部输出。
[0051]
一次成形部54及二次成形部56覆盖内部部件52。在此,一次成形部54及二次成形部56是由树脂形成的部分。一次成形部54及二次成形部56也可以通过例如pe(聚乙烯)、聚酰胺、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形成。一次成形部54是保持内部部件52的部分。二次成形部56是覆盖一次成形部54的部分。通过设为将内部部件52填埋于一次成形部54及二次成形部56内的状态,能提高对于内部部件52的密封性。
[0052]
更具体而言,一次成形部54是覆盖内部部件52的部分。在一次成形部54覆盖内部部件52的状态下,两者一体化后的部件为中间部件54m。例如,一次成形部54是以内部部件52为嵌入部件而被模具成形的部分。在图2中,示出将覆盖内部部件52的一次成形部54定位在模具装置30内的状态。一次成形部54形成为长方体状。在一次成形部5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的靠近一方主面的位置收容内部部件52。与内部部件52连接的电线w穿过一次成形部54内,朝向一次成形部54的另一端侧延伸。需要说明的是,一次成形部54不需要覆盖内部部件52的整体,只要覆盖内部部件52的至少一部分即可。不需要以内部部件52为嵌入部件来对一次成形部54进行模具成形。也可以将一次成形部54模具成形为能够供内部部件52嵌入的形状,向一次成形部54嵌入内部部件52。
[0053]
二次成形部56覆盖一次成形部54。二次成形部56可以覆盖一次成形部54的周围的整体,也可以覆盖一次成形部54的一部分。在此,二次成形部56除了一次成形部54中的利用于定位的部分之外,覆盖该一次成形部54的周围的整体。即,一次成形部54在模具装置30内,通过朝向模具空间突出的定位销30p定位于一定位置(参照图4)。
[0054]
二次成形部56的外形形状形成为细长的长方体形状。内部部件52设为埋入于二次成形部56内的靠近一端部的部分的状态。电线w从一次成形部54的另一端部再穿过二次成形部56内而从二次成形部56的另一端部向外方延伸出。需要说明的是,二次成形部56的外形形状并非必须为长方体。
[0055]
在一次成形部54形成有向二次成形部56侧突出的肋部55。肋部55是发挥更可靠地抑制水顺着一次成形部54与二次成形部56的交界而浸入的情况的作用的部分。
[0056]
即,在二次成形部56形成从其表面到达一次成形部54的孔56h(参照图4)。在以内部部件52及一次成形部54为嵌入物而对二次成形部56进行模具成形时,如上所述通过定位销30p将一次成形部54定位保持。肋部55是将上述孔56h包围的环状肋部。肋部55优选越朝向突出方向前端侧则越形成为窄幅。在此,定位销30p能够嵌入于一次成形部54的表面中的肋部55的中央,且形成具有底的有底孔54h。通过定位销30p嵌入该有底孔54h,在对二次成形部56进行模具成形时,能将一次成形部54更准确地定位。不必形成有底孔54h。上述有底孔54h未到达内部部件52。
[0057]
在以一次成形部54为嵌入物而对二次成形部56进行模具成形时,将用于对二次成形部56进行成形的加热熔融的树脂向模具装置30内注入。加热熔融的树脂当与一次成形部54的表面相接时,急速冷却而固化。加热熔融的树脂在肋部55的前端部,不像与一次成形部54的表面相接的情况那样急速冷却。因此,可期待用于对二次成形部56进行形成的加热熔融树脂与肋部55的前端部熔合的情况。由此,在一次成形部54与二次成形部56的交界处,沿
着肋部55进行更完全的防水。上述的肋部55有时也称为熔化肋。为了使肋部55与二次成形部56容易熔合而一次成形部54和二次成形部56优选通过相同材料形成。
[0058]
特别是在形成了上述定位用的孔56h的情况下,一次成形部54与二次成形部56的交界通过该孔56h向外部曝露。因此,以包围该孔56h的方式形成肋部55。由此,能抑制水经由孔56h传递到一次成形部54与二次成形部56之间,进而传递到内部部件52的情况。
[0059]
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述肋部55的防水效果,优选使肋部55的前端部与形成二次成形部56的树脂熔合(以下有时称为“熔合状态”)。然而,肋部55自身成为填埋于二次成形部56内的状态,因此即使观察制造的复合成形部件50,也无法直接确认是否成为上述熔合的状态。
[0060]
为了使肋部55的前端部与形成二次成形部56的树脂更可靠地熔合,可考虑尽可能提高向模具装置30内注入的二次成形部56用的树脂温度,或者在模具装置30内延长二次成形部56用的树脂温度保持高温的时间等对策。然而,如果鉴于对内部部件52的热影响、想要尽可能缩短模具成形时间的要求等,则对于提高树脂温度或者在模具装置30内延长保持高温的时间的情况也存在限制。
[0061]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公开涉及肋部的前端部与形成二次成形部56的树脂更可靠地熔合,由此,进一步改善基于肋部的密封性能的技术。
[0062]
本公开的复合成形部件50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装置10具备模具装置30、树脂注入装置60、控制装置20。
[0063]
模具装置30包括上模具32和下模具36。通过上模具32和下模具36构成用于对复合成形部件50进行模具成形的模具38。在模具38内形成用于对二次成形部56的表面进行造型的模具面38f。在模具面38f内,用于形成二次成形部56的树脂流入的模具空间变宽。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模具32和下模具36分成保持电线w的部分与其他的部分,但是这并非必须。
[0064]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模具装置30内形成多个(在此为两个)模具面38f。在模具装置30形成有从一个导入口31a在中途分支而朝向在多个模具面38f分别开口的注入口31c的流道等流路31b。在此,流路31b形成为包含分支成t字状的部分的形状。与流路31b对应的流道印迹部70与二次成形部56的另一端部附近的一侧部相连。因此,如果从二次成形部56切除流道印迹部70,则在二次成形部56的另一端部的一侧部会残留树脂注入口印迹p1。
[0065]
在模具38设置温度传感器40、42。在此,在上模具32设置温度传感器42、42。更具体而言,从上模具32的表面朝向模具面38f设置贯通孔。温度传感器40、42贯通该贯通孔地配置。温度传感器40、42中的一端部的温度检测面向模具面38f露出,在该模具面38f的延长上能够检测模具空间内的树脂温度。温度传感器40、42的另一端部向上模具32的外部露出,经由其他的电线等输出检测信号。
[0066]
上模具32中的定位销30p从上方与模具38内的一次成形部54接触。在一次成形部54中的将上模具32的定位销30p包围的部分形成肋部55(参照图2及图4)。因此,温度传感器40、42的温度检测面位于二次成形部56用的树脂且覆盖该肋部55的部分的表面延长上。由此,温度传感器40、42检测到的树脂温度是模具38内的二次成形部56用的树脂温度且二次成形部56用的树脂中的覆盖肋部55的部分的表面延长上的温度。设置温度传感器40、42的位置优选为接近肋部55的位置,例如,优选为肋部55的附近的位置。设置温度传感器40、42的部分的二次成形部56的厚度优选与设置肋部55的部分的二次成形部56的厚度相同。温度
传感器40、42也可以设置于其他的位置,例如下模具36侧的部分、二次成形部56中的一侧的部分等。
[006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传感器40、42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40和第二温度传感器42。第一温度传感器40与第二温度传感器42设置在分离的位置。优选的是,第一温度传感器40与第二温度传感器42设置在相对于树脂的注入口31c成为互不相同的距离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温度传感器40与第二温度传感器42的距离是在设计上确定的已知的值。
[0068]
模具面38f与温度传感器40、42的温度检测面尽可能配置成同一面状,但是可形成微小的间隙或高低差。因此,温度传感器40、42的印迹会残留于二次成形部56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二次成形部56的表面分离地残留有第一传感器印迹56a1、第二传感器印迹56a2。
[0069]
另外,在模具38设置压力传感器44。在此,在上模具32设置压力传感器44。更具体而言,从上模具32的表面朝向模具面38f设置贯通孔。压力传感器贯通该贯通孔地配置。压力传感器44中的一端部的温度检测面向模具面38f露出,在该模具面38f的延长上能够检测模具空间内的树脂压力。压力传感器44的另一端部向上模具32的外部露出,经由其他的电线等输出检测信号。
[0070]
压力传感器44设置在从二次成形部56用的树脂的注入口31c分离的端部附近。即,压力传感器44在二次成形部56的长度方向上设置于注入口31c存在一侧的相反侧附近的位置。压力传感器44优选距二次成形部56的端部为1cm以内等,尽可能接近二次成形部56的端部。在此,压力传感器44比上述温度传感器40、42从注入口31c分离。压力传感器44设置在与内部部件52相对的位置。
[0071]
模具面38f与压力传感器44的温度检测面尽可能配置成同一面状,但是可形成微小的间隙或高低差。因此,压力传感器44的印迹会残留于二次成形部56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力传感器印迹56a3与上述注入口印迹p1分离地残留于二次成形部56的表面。
[0072]
也可以向模具装置30装入加热器39。通过该加热器39,也可以控制模具温度。
[0073]
从树脂注入装置60供给二次成形部56用的加热熔融树脂。加热熔融树脂经由注入口31c向模具装置30内注入。
[0074]
控制装置20由将cpu21、存储部22等经由总线相互连接的计算机构成。存储部22为rom、ram等。在存储部22存储有程序22a、条件值22b等。cpu21是处理器。程序22a也可以从外部的服务器装置等安装。程序22a也可以是以保存于cd-rom、dvd-rom、半导体存储器等记录介质的状态流通。
[0075]
控制装置20经由输入输出接口连接于温度传感器40、42、压力传感器44。温度传感器40、42、压力传感器44的输出向控制装置20赋予。
[0076]
控制装置20经由输入输出接口连接于树脂注入装置60及加热器39。控制装置20能够控制基于树脂注入装置60进行的注入时间、注入压力、注入温度等。而且,控制装置20控制加热器39而能够进行模具装置30的温度控制。
[0077]
另外,控制装置20也可以经由输入输出接口连接于成形品取出装置80。成形品取出装置80是从模具装置30取出复合成形部件50而移交给容器等回收部84、86的装置。成形品取出装置80也可以通过具有能够把持复合成形部件50的手的正交机器人或垂直多关节机器人实现。作为回收部84、86,预先准备良好品用的回收部84和不良用的回收部86,成形
品取出装置80也可以将复合成形部件50分开地向回收部84、86移交。关于该情况的区分控制例,在后文叙述。
[0078]
cpu21遵照在程序22a中记述的顺序进行运算处理,由此,关于复合成形部件50的制造,能够执行基于温度传感器40、42、压力传感器44等的输出结果的下述处理。
[0079]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不仅可以作为具备这样的特征性的处理部的控制装置20实现,而且可以作为将上述的特征性的处理设为步骤的制造方法实现,或者作为用于使计算机执行上述步骤的程序实现。而且,可以作为实现控制装置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实现,或者作为包含控制装置的制造系统实现。
[0080]
根据上述复合成形部件50,在二次成形部56的表面形成传感器印迹56a1、56a2、56a3。因此,基于在这些传感器印迹56a1、56a2、56a3的传感器印迹配置的传感器40、42、44,能够知晓对二次成形部56进行模具成形时的条件。由此,能够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基于肋部55的密封性能。
[0081]
另外,第一传感器印迹56a1与第二传感器印迹56a2分离地形成于二次成形部56的表面,因此能在分离的位置掌握二次成形部56用的树脂温度。由此,例如,能掌握树脂的流入速度。
[0082]
另外,在二次成形部56的表面中的从树脂注入口印迹p1分离的端部附近形成传感器印迹56a3,因此可判定树脂是否牢固地填充于模具空间内。
[0083]
《关于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
[0084]
图5是表示复合成形部件5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复合成形部件50的制造方法包括下述的步骤s1~s6。图5所示的各步骤可以由计算机执行,也可以由人执行。
[0085]
步骤s1是将中间部件54m设置于模具装置30的步骤(a)。即,以将中间部件54m通过定位销30p定位的方式将中间部件54m设定在模具装置30内(参照图2)。本步骤可以通过把持中间部件54m的机器人进行,也可以通过人手进行。
[0086]
步骤s2是使二次成形部56用的树脂向模具38内的模具空间内流入的步骤(b)。例如,控制装置20通过控制树脂注入装置60而从树脂注入装置60将加热熔融的树脂向模具空间内注入。
[0087]
步骤s3是检测模具38内的二次成形部56用的树脂温度的步骤(c)。例如,装入到模具装置30的第一温度传感器40及第二温度传感器42的检测信号向控制装置20输出。由此,在控制装置20中,能掌握树脂温度。
[0088]
步骤s4是基于树脂温度,求出模具38内的二次成形部56用的树脂能够将一次成形部54熔融的可熔融时间的步骤(d)。即,如果二次成形部56用的加热熔融树脂的温度为使形成一次成形部54的树脂熔融的温度以上,则能确保一次成形部54中的肋部55与二次成形部56用的树脂混合的状态。可熔融时间是例如检测到的树脂温度成为使形成一次成形部54的肋部55的树脂熔融的温度以上的持续时间。使树脂熔融的温度可以是形成一次成形部54的树脂的熔点或玻化温度,也可以是基于该熔点或玻化温度而设定的基准温度。例如,温度传感器40、42的测定位置是模具面38f的位置,从一次成形部54分离。为了掌握肋部55的熔融状态,希望推测一次成形部54与二次成形部56的交界处的二次成形部56用的树脂温度。因此,也可以将比温度传感器40、42的检测温度高规定温度的温度设为基准温度。
[0089]
步骤s5是基于可熔融时间来判定肋部55的熔融状态的良好品的步骤(e)。即,如果
可熔融时间短,则肋部55几乎未熔融,可认为熔融状态不良。而且,如果可熔融时间长,则肋部55充分熔融,可认为熔融状态良好。因此,基于可熔融时间,能够判定肋部55的熔融状态的良好品。在该判定时,不仅是可熔融时间,也可以同时考虑其他的要素,例如树脂温度。在后文,说明考虑可熔融时间和树脂温度进行是否良好判定的例子。
[0090]
步骤s6是从模具38取出复合成形部件50的步骤(f)。本步骤可以通过把持中间部件54m的机器人进行,也可以通过人手进行。
[0091]
上述步骤s2~s5由作为计算机的控制装置20进行,其处理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
[0092]
在步骤s11中,控制装置20设定成形条件。成形条件是树脂注入装置60的压力、树脂温度、模具38的加热温度等。例如,在开始作业时,将预先设定的初始值设定作为成形条件。
[0093]
在下一步骤s12中,控制装置20向树脂注入装置60以开始注入的方式赋予指令。由此,加热熔融树脂从树脂注入装置60被注入模具38的模具空间内。
[0094]
在下一步骤s13中,基于来自温度传感器40、42的输出,取得树脂温度。
[0095]
在下一步骤s14中,基于树脂温度,可求出可熔融时间。图7是表示树脂温度的变化例的图。如该图所示,由温度传感器40、42检测到的树脂温度表现出由于加热熔融树脂向模具38内注入而急剧上升,然后逐渐下降的变化。在此,如果设为使形成一次成形部54的肋部55的树脂熔融的基准温度a,则树脂温度在时间t1成为基准温度a。当树脂温度超过峰值时继续下降,在时间t2成为基准温度a。树脂温度成为基准温度以上的时间是从时间t1至时间t2的时间,因此可熔融时间成为t2-t1。
[0096]
步骤s15及s16示出上述步骤s5的一具体例。在步骤s15中,求出可熔融时间中的树脂温度的积分值(图7中的斜线区域的面积)。例如,对于检测到的树脂温度的离散数据,在上述可熔融时间进行数值积分,求出可熔融时间中的树脂温度的积分值。可熔融时间越长,则上述的积分值越大,树脂温度越大,则上述的积分值越大。即,积分值表示反映了可熔融时间及树脂温度的值。积分值也可以对于减去了常数的值(例如,从温度减去了上述基准温度后的值)求出。
[0097]
在步骤s16中,判定积分值是否小于基准值。基准值通过在实际的各种温度下试验性地制造复合成形部件50并观察该制造出的复合成形部件50的肋部55的熔融状态是否良好来决定。例如,也可以在一次成形部54与二次成形部56之间进行是否产生空气泄漏的试验,根据空气泄漏的有无来判定肋部55的熔融状态是否良好。或者,也可以将复合成形部件50切断而观察肋部55的熔融状况,来判定肋部55的熔融状态是否良好。并且,也可以在肋部55的熔融状态良好的条件与不良的条件的交界处,决定上述基准值。当积分值超过基准值时,进入步骤s17,判定为良好品。在积分值未超过基准值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8,作出不良警告。在积分值与基准值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判定为良好品,也可以判定为不良。不良警告通过警告装置62作出。作为警告装置62,可使用发光部、监视器等显示装置、或者发出声音的扬声器等。不良警告利用通过显示装置来显示不良警告的情况或者通过扬声器发出不良的内容的警告音的情况等来作出。
[0098]
在设置多个温度传感器40、42的情况下,也可以分别对于多个温度传感器40、42的检测结果进行上述步骤s14~s16的处理,在基于至少一个检测结果而判定为不良的情况下,判定为不良。或者,也可以对多个温度传感器40、42的检测结果的平均值进行上述步骤
s14~s16的处理。
[0099]
进行是否良好判定的处理例并不局限于上述例子。例如,也可以通过将可熔融时间与规定的基准时间进行比较来作出是否良好判定。而且,也可以通过将可熔融时间和可熔融时间内的树脂温度的最高值或平均值之积或和与规定的基准值进行比较来作出是否良好判定。
[0100]
在步骤s17或s18的结束后,进入步骤s19。在步骤s19中,判定成形是否结束。成形的结束的有无通过例如对于预先输入的制造个数的设定而判定规常数目的成形是否结束来进行。当判定为成形未结束时,返回步骤s12,重复进行上述处理。当判定为成形结束时,结束处理。
[0101]
根据这样构成的复合成形部件50的制造方法,基于树脂温度,求出模具38内的二次成形部56用的树脂能够将一次成形部54的肋部55熔融的可熔融时间,基于该可熔融时间来判定肋部55的熔融状态是否良好。因此,能够更准确地判定肋部55的熔融状态。通过掌握肋部55的熔融状态,能够进一步改善基于肋部55的密封性能。
[0102]
特别是基于可熔融时间内的树脂温度的积分值来判定肋部55的熔融状态是否良好,因此将可熔融时间及树脂温度加入考虑而能够更准确地判定肋部55的熔融状态是否良好。
[0103]
另外,二次成形部56的树脂温度为二次成形部56用的树脂中的将肋部55覆盖的部分的表面延长上的温度,因此基于肋部55的附近的树脂温度,能够更准确地判定肋部55的熔融状态。
[0104]
《与复合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有关的变形例》
[0105]
关于上述制造方法,也可以包括在判定为肋部55的熔融状态不良的情况下将从模具38取出的复合成形部件50废弃的步骤(g)。
[0106]
另外,关于上述制造方法,也可以包括在判定为肋部55的熔融状态为不良的情况下变更下面的成形条件的步骤(h)。
[0107]
本变形例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在图8中,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中,在步骤s18之后,追加步骤s21及步骤s22。即,在判定为不良之后(在图8中的步骤s18之后),在步骤s21中,进行废弃动作控制。废弃动作控制是与上述步骤(g)对应的控制。例如,控制装置20可以控制成形品取出装置80,从模具38取出复合成形部件50,向不良用的回收部86移交。需要说明的是,在判定为良好品的情况下(步骤s17),控制装置20可以控制成形品取出装置80,从模具38取出复合成形部件50,向良好用的回收部84移交。作业者也可以观察上述警告显示或者听警告音,将从模具38取出的复合成形部件50废弃。
[0108]
另外,在下一步骤s22中,进行成形条件的变更。本步骤s22是与上述步骤(h)对应的控制。例如,在积分值未超过基准值的情况下,可认为加热不足,因此可考虑提高树脂注入装置60的树脂温度、模具装置30的模具温度中的至少一方的设定温度。需要说明的是,在积分值较大地超过基准值的情况下,可认为加热过度,因此与上述相反,可考虑降低树脂注入装置60的树脂温度、模具装置30的模具温度中的至少一方的设定温度。由此,在下次的模具成形时,树脂变得更高温,肋部55更可靠地熔化。
[0109]
通过本变形例,在判定为肋部55的熔融状态不良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废弃复合成形部件50。
[0110]
另外,能抑制肋部55的熔融状态持续成为不良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于温度传感器40、42的输出而判定为加热熔融树脂的温度与规定温度相比过低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模具38的加热器39的温度提高等而进行反馈控制。
[0111]
关于上述制造方法,也可以还包括基于第一温度传感器40和第二温度传感器42来求出模具38内的二次成形部56用的树脂的流入速度的步骤(i)。
[0112]
本变形例的流程图如图9所示。在图9中,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中,在步骤s16之后追加步骤s31及s32。即,在步骤s16中当判定为积分值超过基准值时,进入步骤s31。在步骤s31中,可求出流入速度。两个温度传感器40、42设置在模具38的规定位置,因此两个温度传感器40、42的距离是设计上已知的值。而且,通过将两个温度传感器40的输出向控制装置20赋予能够求出树脂通过与两个温度传感器40对应的位置的时间。例如,也可以将基于两个温度传感器40的输出结果的温度超过了规定的基准值的时间确定作为树脂通过与温度传感器40对应的位置的时间。并且,将两个温度传感器40、42的距离除以树脂通过了与两个温度传感器40对应的位置的时间之差,由此可求出树脂的流入速度。
[0113]
在下一步骤s32中,可求出树脂的流入速度是否满足规定的流入条件。例如,如果流入速度慢,则存在树脂未充分熔融的情况或者压力不足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预先设定下限流入速度,作为流入条件,规定流入速度超过该下限流入速度的情况。下限流入速度也可以实验性、经验性地求出。在树脂的流入速度不满足规定的流入条件的情况下,认为不良,进入步骤s18,作出不良警告。在树脂的流入速度满足规定的流入条件的情况下,认为良好品,进入步骤s17。
[0114]
根据本变形例,基于树脂向模具38内流入的流入速度,来监视树脂的流入状态是否更适当。
[0115]
关于上述制造方法,也可以还包括基于温度传感器40、42的输出结果来判定是否满足内部部件52的热条件的步骤(j)。
[0116]
本变形例的流程图如图10所示。在图10中,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中,在步骤s16之后追加步骤s41。即,在步骤s16中判定为积分值超过基准值时,进入步骤s41。在步骤s41中,基于温度传感器40、42的输出结果,判定是否满足内部部件52的热条件。热条件是内部部件52能够耐受的温度条件,鉴于内部部件52的特性等而预先决定。热条件只要是反映了熔融树脂的温度的条件即可,可以是对于树脂温度的上限值条件,也可以通过对于树脂温度超过了规定的温度的时间的条件时间来规定,还可以是对于将树脂温度以超过了规定温度的时间进行积分的积分值的上限值。上述的各条件也可以鉴于内部部件52的特性而实验性、经验性地求出。当判定为不满足热条件时,认为不良,进入步骤s18,当判定为满足热条件时,认为良好品,进入步骤s17。
[0117]
根据本变形例,能够判定向内部部件52的热状态是否良好,将包含被过度加热的内部部件52的复合成形部件50作为不良品进行处理,由此抑制不良的产生。
[0118]
关于上述制造方法,也可以还包括基于压力传感器44的输出结果来判定向模具38内的二次成形部56用的树脂的填充温度的步骤(k)。
[0119]
本变形例的流程图如图11所示。在图11中,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中,在步骤s16之后追加步骤s51。即,在步骤s16中当判定为积分值超过基准值时,进入步骤s51。在步骤s51中,基于压力传感器44的输出结果来判定是否满足压力条件。压力条件是加热熔融树脂向模具
38内流入时的压力条件,鉴于内部部件52的特性等而预先决定。如果压力过小,则会产生树脂未充分地填充于从注入口31c偏离的端部的情况。而且,如果压力过大,则可认为会向一次成形部54、内部部件52施加过大的力。因此,设定适当的上限值及下限值作为压力条件。上限值及下限值以树脂遍布细微部地填充且避免向一次成形部54、内部部件52施加过大的力的方式实验性、经验性地设定。当判定为不满足压力条件时,认为不良,进入步骤s18,当判定为满足压力条件时,认为良好品,进入步骤s17。
[0120]
根据本变形例,在避免向内部部件52、一次成形部54等施加大的力的范围内,能够判定是否将二次成形部56用的树脂牢固地填充于模具38内。
[012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结构只要相互不矛盾就可以适当组合。
[0122]
标号说明
[0123]
10制造装置
[0124]
20控制装置
[0125]
21cpu
[0126]
22存储部
[0127]
22a程序
[0128]
22b条件值
[0129]
30模具装置
[0130]
30p定位销
[0131]
31a导入口
[0132]
31b流路
[0133]
31c注入口
[0134]
32上模具
[0135]
36下模具
[0136]
38模具
[0137]
38f模具面
[0138]
39加热器
[0139]
40第一温度传感器
[0140]
42第二温度传感器
[0141]
44压力传感器
[0142]
50复合成形部件
[0143]
51螺纹紧固部
[0144]
52内部部件
[0145]
54一次成形部
[0146]
54m中间部件
[0147]
54h有底孔
[0148]
55肋部
[0149]
56二次成形部
[0150]
56a1第一传感器印迹
[0151]
56a2第二传感器印迹
[0152]
56a3压力传感器印迹
[0153]
56h孔
[0154]
60树脂注入装置
[0155]
62警告装置
[0156]
70流道印迹部
[0157]
80成形品取出装置
[0158]
84、86回收部
[0159]
p1树脂注入口印迹
[0160]
w电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