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实施具有至少一减小厚度区域的元件的实施工具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646480阅读:来源:国知局
元件整体在外表面2和内表面4之间具有减小厚度e。在整个元件上具有恒定的减小厚度的元件允许获得质量特别良好的内衬元件1,如将在下文所述的。
[0029]根据另一实施方式,内衬元件在一区域中具有减小厚度,在所述区域中外表面2是可视的,内衬元件在一区域中具有大于该减小厚度的厚度,在所述区域中外表面2不是用于是可视的,例如位于内衬元件的周边。内衬元件I的可视区域通过减小厚度区域形成。
[0030]减小厚度指的是小于或等于2.2mm的厚度,更为特别地是在1.8mm到2.2mm之间的厚度,优选地在1.9mm到2.1mm之间,而常见的内衬元件通常具有在2.5mm到3mm之间的厚度。
[0031]内衬元件I还可在与可视表面相反的表面上——即从内衬元件I的内表面4延伸的表面上一一包括一个或多个功能元件,如肋条、夹座等。该或这些功能元件从内表面4凸出延伸,基本上垂直于内表面,与外表面2相反。内衬元件的减小厚度在该或多个功能元件外进行测量,所述该或多个功能元件所具有的一个或多个厚度小于减小厚度,且已知地遵循厚度比例以避免在可视表面上的外观缺陷。
[0032]内衬元件I以注塑材料6制成,其类型是塑料材料,例如以聚酯或聚烯烃、均聚物或共聚物类型的热塑性材料制成,或甚至例如以PC+ABS (聚碳酸酯+聚丙烯腈)制成,这些材料可通过矿物填料或通过纤维一一天然纤维或玻璃纤维一一通过在实施工具8中注入该材料来加固,实施工具包括第一部分10和第二部分12,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其间限定一注入腔室14,所述注入腔室基本上具有待实施的内衬元件I的形状。作为变型,注入腔室14具有这样的形状,所述形状被设置以形成基本上平坦的一元件,该元件用于在之后在压机中成形。注塑材料6对于这类应用而言是常见的。优选地,在其特定转变温度,在从100s—1到δΟΟΟΟ?Γ1的特定于注入的切变速度的范围内,材料具有从5Pa.s到100Pa.s的稠度。由于该特征,材料是可注入的。所述材料从而可在大部分已知的注入方法中使用,例如低压注入、高压注入、夹层注入、双注入、压缩注入和包覆成型。特定转变温度是这样的温度,在该温度材料是足够流动性的以能够被注入到腔室中(例如对于聚丙烯在220°C到240°C之间,和对于聚碳酸酯(PC)和聚丙烯腈(ABS)在260°C到280°C之间)。该特定转变温度对于每种材料是固有的。
[0033]在用于将注塑材料6注入到腔室14中的部件外,实施工具8对于这类应用也是常见的。因此,第一部分10和第二部分12在分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一个相对于另一个是活动的,在分开位置中内衬元件可从工具8出离,在闭合位置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密封地形成闭合的注入腔室14。腔室14通过第一壁体16和第二壁体18界定,第一壁体通过第一部分10形成,第二壁体通过第二部分12形成,这些壁体相面对地延伸和隔开一距离,所述距离基本上等于待实施的内衬元件的厚度e。第一壁体16用于形成内衬元件I的内表面4,第二壁体18用于形成内衬元件I的外表面2。
[0034]通过使腔室的第一壁体16的形状相适,即在腔室的第一壁体中设置具有待实施的功能元件的形状的凹空区域,腔室14可具有一形状,所述形状适于使该或多个功能元件与内衬元件的余下部分形成一整体构件。
[0035]为了形成具有减小厚度的内衬元件,至少腔室14的在用于形成内衬元件I的减小厚度区域的区域中,第一壁体16与第二壁体18分开一距离,所述距离等于减小厚度e,例如小于或等于2.2_,如在图2、图3和图5上所示。因此,当实施具有恒定减小厚度的内衬元件时,将第一壁体16与第二壁体18分开的距离是恒定的和等于内衬元件的减小厚度。在内衬元件的一区域具有较大厚度的情形中,将第一壁体16与第二壁体18分开的距离在腔室的用于形成该较大厚度区域的区域中增大。
[0036]实施工具8包括将注塑材料6注入在腔室14中的多个喷注嘴20,这些喷注嘴20的出口与在第一壁体16和/或第二壁体18上的通到腔室14中的一区域流体联通。这些喷注嘴20相对于待实施的内衬元件的位置在图1上示意性地示出。如在该图上可以看见,大部分喷注嘴20与内衬元件I的可视区域相面对地布置,而在现有技术中大部分喷注嘴常见地布置在该可视区域外和围绕内衬元件的周边设置。注入嘴20直接地在内衬元件的可视区域中的位置而非在内衬元件的周边的位置允许将喷注嘴20在内衬元件I的更大面积上分布,这允许减小注入腔室14的厚度,同时保证使得注塑材料6完全地填充腔室14,而不需要增大喷注压力或设置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更为流动性的注塑材料6。因此,实施工具8的成本和制造成本仍与现有技术的成本和制造成本基本上相同,同时允许实施厚度更小的内衬元件I。
[0037]根据在图1上所示的实施方式,与门板的实施相关联,实施工具包括十二个喷注嘴20,其中十个喷注嘴与内衬元件I的可视区域相面对地分布和其中两个喷注嘴在内衬元件的周边布置。这些不同的喷注嘴20根据一方案图布置,所述方案图被设置以保证腔室14的完全填充,并且这些不同的喷注嘴是打开的以根据将在后文所描述的序列将注塑材料6注入在腔室14中。
[0038]根据在附图上所示的实施方式,喷注嘴20被布置在工具8的第一部分10中并且喷注嘴的出口与通到第一壁体16中的一区域流体联通。因此,注塑材料6在内衬元件的内表面4的边侧被注入,内衬元件的内表面从内衬元件外不是可视的,并且对于大部分喷注嘴,直接地与从内衬元件外是可视的外表面2相面对。更为特别地,与内衬元件I的可视区域相面对地布置的喷注嘴20的出口沿着基本上垂直于第二壁体18的一轴线延伸,即沿着当内衬元件位于腔室14中时基本上垂直于内衬元件的可视外表面2的一轴线延伸。
[0039]每个喷注嘴20包括一主体22,所述主体在一边侧连接到注塑材料6的一储容器(未显示)和在另一边侧包括与腔室14流体联通的出口 24。出口 24例如是这样一开口,所述开口设置在主体22的一端部,所述端部与连接到储容器的端部相反。如上文所指出的,对于与内衬元件的可视区域相面对地布置的喷注嘴20,出口 24和如有需要喷注嘴20的主体22沿着基本上垂直于腔室14的第二壁体18的一轴线延伸,即沿着当内衬元件位于腔室14中时基本上垂直于内衬元件的可视外表面4的一轴线延伸。每个喷注嘴20包括本身已知的部件,所述部件用以将注塑材料6从储容器导引到出口 24,在出口材料以预定的压力和根据受控的流通量或流量被注入到腔室14中。更为特别地,每个喷注嘴20适以使得,当喷注嘴20打开时,在喷注嘴的出口 24的流通量逐渐地增大,如现在将描述的。
[0040]相对于注塑材料6的流动方向定义术语“上游”和“下游”。因此,主体22在出口24的上游延伸和储容器在主体的上游延伸。
[0041]喷注嘴20在第一壁体16的上游延伸,以使得喷注嘴20的出口 24通到管道25中,管道将喷注嘴20的出口 24连接到通到注入腔室14中的区域。因此,主体22和出口 24并不直接地通到腔室14中和注塑材料6在到达腔室14前转经管道25,管道25包括通到第一壁体16中的出口。这类布置允许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布置改进内衬元件的可视表面的外观品质,在现有技术的布置中喷注嘴直接地通到腔室中,即其出口在腔室的第一壁体中布置。实际上,当喷注嘴直接地通到腔室中时,喷注嘴的温度,尤其是在腔室的第一壁体中布置的其出口的位置所取的喷注嘴主体的温度大于在喷注嘴通到腔室中的位置附近所取的工具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壁体的温度。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