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上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08764阅读:652来源:国知局
锅炉上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锅炉上水系统。



背景技术:

锅炉上水是锅炉点火前的准备工作,发电厂一般采用锅炉上水泵或电动给水泵进行上水作业。为了实现锅炉上水,设置的锅炉上水泵具有较高的扬程,功率较大,导致耗能增加。而通过电动给水泵给锅炉上水,虽然可以不设专门的锅炉上水泵,但是在锅炉上水过程中电动给水泵耗用了大量电力,不够节能。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锅炉上水系统,结构简单,耗能较低,经济效益好。

一种锅炉上水系统,包括给水泵、除氧组件、补水泵、凝结水补水箱、输水管路、给水管路、进水管路、补水管路及上水管路,所述给水泵的进水口通过所述输水管路与所述除氧组件的出口连通,所述给水泵的出水口通过所述给水管路与锅炉连通,所述补水泵的进水口通过所述进水管路与所述凝结水补水箱连通,所述补水泵的出水口通过所述补水管路与所述除氧组件的入口连通,所述补水泵的出水口还通过所述上水管路与锅炉连通。

上述锅炉上水系统,适当提高上水到除氧组件的补水泵的扬程,使其扬程满足锅炉的上水要求。在进行上水作业时,补水泵泵送凝结水补水箱中的除盐水至锅炉,通过上水管路完成上水作业。该锅炉上水系统,由于无需设置额外的锅炉上水泵即可实现锅炉上水,结构更简单,耗能更低,经济效益更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补水泵包括第一补水泵及第二补水泵,所述进水管路包括第一进水管路及第二进水管路,所述补水管路包括第一补水管路及第二补水管路,所述第一补水泵的进水口通过所述第一进水管路与所述凝结水补水箱连通,所述第一补水泵的出水口通过所述第一补水管路与所述除氧组件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补水泵的进水口通过所述第二进水管路与所述凝结水补水箱连通,所述第二补水泵的出水口通过所述第二补水管路与所述除氧组件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补水泵的出水口和所述第二补水泵的出水口通过所述上水管路与锅炉连通。第一补水泵和第二补水泵可一用一备,既便于使用,又便于维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给水泵包括第一给水泵及第二给水泵,所述输水管路包括第一输水管路及第二输水管路,所述第一给水泵的进水口通过所述第一输水管路与所述除氧组件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给水泵的进水口通过所述第二输水管路与所述除氧组件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给水泵的出水口和所述第二给水泵的出水口通过所述给水管路与锅炉连通。第一给水泵和第二给水泵可一用一备,既便于使用,又便于维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水管路上设有第一给水前置泵,所述第二输水管路上设有第二给水前置泵。利用第一给水前置泵和第二给水前置泵作为第一给水泵和第二给水泵的增压泵,保证第一给水泵和第二给水泵有足够的汽蚀余量,防止第一给水泵和第二给水泵在运行过程中汽化,还可以相应地降低除氧组件的安装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水管路上设有安全阀。上水管路上的安全阀起到超压保护的作用,提高上水作业的安全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全阀为弹簧安全阀,安装方便,动作灵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除氧组件包括除氧器及除氧水箱,所述除氧器与所述除氧水箱连通,所述给水泵的进水口通过所述输水管路与所述除氧水箱的出口连通,所述补水泵的出水口通过所述补水管路与所述除氧器的入口连通。经过除氧器的作用,除去溶解于给水中的氧及其它气体,并储存于除氧水箱内。如此,减轻了系统的腐蚀,可靠性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除氧组件为一体式除氧器,除氧效率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给水管路上设有高压加热器,所述高压加热器为至少两台,至少两台所述高压加热器串联,加热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锅炉上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锅炉上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给水泵,100、第一给水泵,110、第二给水泵,20、除氧组件,200、除氧器,210、除氧水箱,30、补水泵,300、第一补水泵,310、第二补水泵,40、输水管路,400、第一输水管路,401、第一给水前置泵,410、第二输水管路,411、第二给水前置泵,50、给水管路,500、高压加热器,60、进水管路,600、第一进水管路,610、第二进水管路,70、补水管路,700、第一补水管路,710、第二补水管路,80、上水管路,1000、凝结水补水箱,1100、锅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一

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锅炉上水系统,包括给水泵10、除氧组件20、补水泵30、凝结水补水箱1000、输水管路40、给水管路50、进水管路60、补水管路70及上水管路80,所述给水泵10的进水口通过所述输水管路40与所述除氧组件20的出口连通,所述给水泵10的出水口通过所述给水管路50与锅炉1100连通,所述补水泵30的进水口通过所述进水管路60与所述凝结水补水箱1000连通,所述补水泵30的出水口通过所述补水管路70与所述除氧组件20的入口连通,所述补水泵30的出水口还通过所述上水管路80与锅炉1100连通。

上述锅炉上水系统,适当提高上水到除氧组件20的补水泵30的扬程,使其扬程满足锅炉1100的上水要求。在进行上水作业时,补水泵30泵送凝结水补水箱1000中的除盐水至锅炉1100,通过上水管路80完成上水作业。该锅炉上水系统,由于无需设置额外的锅炉1100上水泵即可实现锅炉1100上水,结构更简单,耗能更低,经济效益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补水泵30包括第一补水泵300及第二补水泵310,所述进水管路60包括第一进水管路600及第二进水管路610,所述补水管路70包括第一补水管路700及第二补水管路710,所述第一补水泵300的进水口通过所述第一进水管路600与所述凝结水补水箱1000连通,所述第一补水泵300的出水口通过所述第一补水管路700与所述除氧组件20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补水泵310的进水口通过所述第二进水管路610与所述凝结水补水箱1000连通,所述第二补水泵310的出水口通过所述第二补水管路710与所述除氧组件20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补水泵300的出水口和所述第二补水泵310的出水口通过所述上水管路80与锅炉1100连通。第一补水泵300和第二补水泵310可一用一备,既便于使用,又便于维护。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给水泵10包括第一给水泵100及第二给水泵110,所述输水管路40包括第一输水管路400及第二输水管路410,所述第一给水泵100的进水口通过所述第一输水管路400与所述除氧组件20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给水泵110的进水口通过所述第二输水管路410与所述除氧组件20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给水泵100的出水口和所述第二给水泵110的出水口通过所述给水管路50与锅炉1100连通。第一给水泵100和第二给水泵110可一用一备,既便于使用,又便于维护。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水管路400上设有第一给水前置泵401,所述第二输水管路410上设有第二给水前置泵411。利用第一给水前置泵401和第二给水前置泵411作为第一给水泵100和第二给水泵110的增压泵,保证第一给水泵100和第二给水泵110有足够的汽蚀余量,防止第一给水泵100和第二给水泵110在运行过程中汽化,还可以相应地降低除氧组件20的安装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水管路80上设有安全阀。上水管路80上的安全阀起到超压保护的作用,提高上水作业的安全性。优选地,所述安全阀为弹簧安全阀,安装方便,动作灵敏。

本实施例所述的除氧组件20包括除氧器200及除氧水箱210,所述除氧器200与所述除氧水箱210连通,所述给水泵10的进水口通过所述输水管路40与所述除氧水箱210的出口连通,所述补水泵30的出水口通过所述补水管路70与所述除氧器200的入口连通。经过除氧器200的作用,除去溶解于给水中的氧及其它气体,并储存于除氧水箱210内。如此,减轻了系统的腐蚀,可靠性高。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除氧组件20也可以为一体式除氧器,除氧效率高。

可选地,所述给水管路50上设有高压加热器500,所述高压加热器500为至少两台,至少两台所述高压加热器500串联,加热效率高。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补水管路700包括第一补水支路及补水干路,第二补水管路710包括第二补水支路及补水干路,其中补水干路为第一补水支路和第二补水支路的汇流干路。上水管路80包括上水干路及上水旁路,上水旁路通过两个三通阀旁路在给水管路50上,其中一个三通阀位于高压加热器500的上游,另一个三通阀位于高压加热器500的下游。上水作业时,补水泵30泵送凝结水补水箱1000中的凝结水先从第一补水支路或第二补水支路流至补水干路,然后从补水干路流至上水干路,接着从上水干路流至给水管路50,再从给水管路50流至上水旁路,最后流至锅炉1100。

实施例二

结合图2所示,实施例二所述的锅炉上水系统与实施例一所述的锅炉上水系统,两者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二中,第一补水管路700包括第一补水支路及补水干路,第二补水管路710包括第二补水支路及补水干路,其中补水干路为第一补水支路和第二补水支路的汇流干路。上水作业时,补水泵30泵送凝结水补水箱1000中的凝结水先从第一补水支路或第二补水支路流至补水干路,然后从补水干路流至上水管路80,最后流至锅炉110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