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32635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例如装在汽车上的制冷循环即车辆空调的蒸发器用的 热交换器。
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以图2中的上下、左右作为上下、左右, 以在相邻热交换管之间的通风间隙内流动的空气的下游侧(图1和图3中 箭头X所示方向)为前,以其相反侧作为后。
背景技术
作为实现小型轻量化和高性能化的车辆空调用蒸发器,本申请人曾提 出下述构造的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中,在上下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 着的一对集液箱(header tank)之间,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有若干列
热交换管组,该热交换管组包括在集液箱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且两 端部与两集液箱连接的若千个热交换管。各集液箱具备前后并列地设置并
且相互一体化的2个储液室(header)部。各集液箱具备与全部热交换管 连接的铝硬钎焊片制第l部件、和与第l部件接合并覆盖第l部件的与热 交换管相反側的铝挤压型材制第2部件。两集液箱的各储液室部之间,分 别设有l列热交换管组。上侧集液箱的前储液室部,是制冷剂入口储液室 部,上侧集液箱的后储液室部,是制冷剂出口储液室部。下侧集液箱的前 储液室部,是第l中间储液室部,下侧集液箱的后储液室部,是第2中间 储液室部。在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的一端部,形成了制冷剂入口,在制冷 剂出口储液室部的与制冷剂入口同一端,形成了制冷剂出口。制冷入口储 液室部内、制冷剂出口储液室部内、和第2中间储液室部内,分别被与第 2部件一体形成的分隔部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内的上下2个空间,在与制冷剂入口及制冷剂出口相反侧的端部,借助形成在 分隔部上的连通孔而相互连通,并且,借助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在分 隔部上的若干个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而相互相通。制冷剂出口储液室部内 和第2中间储液室部内的上下2个空间,分别借助形成在分隔部上的制冷 剂通过用贯通孔而相互连通。第1中间储液室部内的空间和第2中间储液 室部内的下部空间,通过设在集液箱长度方向 一端部的连通部而相互连通。 第2部件是由铝挤压型材形成的(见专利文献l)。
为了提高专利文献1记载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必须控制制冷剂 往全部热交换管的分流,使得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温度即排气温在热交 换器的各部均匀化。为了控制制冷剂往全部热交换管的分流,必须适当地 控制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内的上部空间往下部空间的流动、制冷 剂从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内的下部空间往前侧热交换管组的全部热交换管 的流动、制冷剂从第2中间储液室部内的上部空间往后侧热交换管組的全 部热交换管的流动。为此,将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和第2中间储液室部的 分隔部的形状做成为复杂的形状,或者在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和第2中间 储液室部的分隔部的贯通孔周围,形成朝热交换管侧突出的凸缘,是有效 果的。
但是,专利文献l记栽的热交换器中,由于一体地形成了分隔部的第 2部件是铝挤压型材制,所以,分隔部只能形成为平坦的板状,而且,由 于贯通孔是对分隔部实施冲压加工而形成的,所以,在贯通孔的周围,不 能形成朝热交换管侧突出的凸缘。因此,专利文献l记栽的热交换器中, 为了控制制冷剂往全部热交换管的分流,使通过了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温度 即排气温在热交换器的各部均匀化,必须要设置另外的部件,从而增加了 零件数目,制造作业也麻烦。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6-1839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零件数目少并且制造作业容易的热交换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由以下实施形态构成。
1) 一种热交换器,在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着的一对集液箱之间,在前 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有若干列热交换管组,该热交换管组包括在集液箱的 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且两端部与两集液箱连接的若干个热交换管,各
集液箱具备在前后方向并列设置并且相互一体化的2个储液室部,各集液 箱具备与热交换管连接的第1部件、和与第1部件接合并且覆盖第1部件 的与热交换管相反侧的第2部件,在两集液箱的各储液室部彼此之间,分 别设有至少一列热交换管组;其中,
至少任一方集液箱的第2部件通过弯曲金属板而形成,在通过弯曲金 属板而形成的第2部件上,设有将各储液室部内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的分 隔部,在各分隔部上形成了使各储液室部内的上下2个空间连通的贯通孔。
2) 如上述l)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两集液箱的第2部件, 分别通过弯曲金属板而形成。
3) 如上述l)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设于制冷剂流入热交 换管的储液室部上的第2部件的分隔部上,形成有若干个贯通孔。
4) 如上述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有若干个贯通孔 的分隔部的朝向热交换管侧的面中的贯通孔周围的部分, 一体地形成了朝 热交换管侧突出的凸缘。
5) 如上述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有若干个贯通孔 的分隔部的一面中的贯通孔周围的部分, 一体地形成了将制冷剂从与热交 换管相反侧的空间往热交换管导引的导引部。
6) 如上述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有若干个贯通孔 的分隔部的朝向热交换管侧的面中的贯通孔周围的部分,并且在制冷剂流 入热交换管的储液室部内的与热交换管相反侧的空间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 上游側的部分, 一体地形成了导引部。
7) 如上述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有若干个贯通孔 的分隔部的朝向与热交换管相反侧的面中的贯通孔周围的部分,并且在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储液室部内的与热交换管相反侧的空间中的制冷剂流 动方向下游侧的部分, 一体地形成了导引部。
8) 如上述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贯通孔形成在相邻的热 交换管彼此之间。
9) 如上述l)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设于制冷剂流入热交 换管的储液室部上的第2部件的分隔部上,形成了朝热交换管侧突出并且 鼓出端壁平坦的若干个鼓出部,在至少一个鼓出部的鼓出端壁上,形成了 贯通孔。
10) 如上述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鼓出部形成在相邻的 热交换管彼此之间。
11) 如上述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设于制冷剂流入热 交换管的储液室部上的第2部件的分隔部上,形成了朝热交换管侧突出的 半球状鼓出部,在至少一个鼓出部上,形成了若干个贯通孔。
12) 如上述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设于制冷剂流入热 交换管的储液室部上的第2部件的分隔部上,形成了朝热交换管侧突出并 且在集液箱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截面为V字形的若干个突出部,并且以跨及 突出部的形成V字的两壁部的方式形成了贯通孔。
13) 如上述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设于制冷剂流入热 交换管的储液室部上的第2部件的分隔部上,形成了朝热交换管側突出并 且在集液箱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截面为V字形的若干个突出部,并且在突出 部的形成V字的两壁部上,分别形成了贯通孔。
14) 如上述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2部件具备介有连 接部地设置的前后2个水平板状分隔部、和设在各分隔部的上下方向外侧 并且形成各储液室部的上下方向外侧部分的前后2个储液室形成部,各储
下方向外侧突出的大致U字形,各储液室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侧缘部与各
分隔部的前后方向外侧缘部连成为一体,各储液室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内側 缘部与前后分隔部间的连接部卡合。15) 如上述H)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2部件中的前后两 分隔部间的连接部是水平板状,并且在该连接部上沿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 形成了若干个贯通孔,在各储液室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内侧缘部, 一体地形 成了朝前后方向内方突出并且与连接部的上下方向外侧面面接触的水平板 状的面接触部,在面接触部的前后方向内侧缘部,沿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 一体形成了朝上下方向内侧突出并且穿过连接部的全部贯通孔中的一部分 贯通孔的若干个突片,连接部的全部贯通孔分为前侧储液室形成部的突片 穿过的贯通孔、后側储液室形成部的突片穿过的贯通孔、和两储液室形成 部的突片不穿过的排水用贯通孔。
16) 如上述1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第2部件的各储液 室形成部的面接触部的前端面上, 一体地形成了朝另一储液室形成部的面 接触部侧突出、并与该面接触部抵接的抵接片,抵接片不与两储液室形成 部的突片及连接部的排水用贯通孔相干扰。
17) 如上述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2部件具备介有连 接部地设置并且形成各储液室部的上下方向外侧部分的前后2个储液室形 成部、和设在各储液室形成部的上下方向内側的前后2个水平板状分隔部, 各储液室形成部的横截面形状是朝上下方向内侧开口并且前后方向中央部 朝上下方向外側突出的大致U字形,各分隔部的前后方向外侧缘部与各储 液室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侧缘部连成为一体,各分隔部的前后方向内侧缘 部与前后储液室形成部间的连接部卡合。
18) 如上述1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2部件中的前后两 储液室形成部间的连接部是水平板状,并且在该连接部上沿长度方向隔开 间隔地形成了若干个贯通孔,在各分隔部的前后方向内侧缘部, 一体地形
状的面接触部,在面接触部的前后方向内侧缘部,沿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 一体形成了朝上下方向外侧突出并且穿过连接部的全部贯通孔中的一部分 贯通孔的若干个突片,连接部的全部贯通孔分为前侧分隔部的突片穿过的 贯通孔、后侧分隔部的突片穿过的贯通孔、和两分隔部的突片不穿过的排水用贯通孔。
19) 如上述18)所迷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第2部件的各分隔 部的面接触部的前端面上,一体地形成了朝另一分隔部的面接触部侧突出、 并与该面接触部抵接的抵接片,抵接片不与两分隔部的突片及连接部的排 水用贯通孔相干扰。
20) 如上述1)所迷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第2部件的前后两 侧缘部,形成了第1部件的前后两侧缘部抵接的被抵接部。
21) 如上述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2部件具备介有连 接部地设置并且形成各储液室部的上下方向外側部分的前后2个储液室形 成部、和设在各储液室形成部的上下方向内側并通过连接部相互相连的前 后2个水平板状分隔部,各储液室形成部的横截面形状是朝上下方向内侧 开口并且前后方向中央部朝上下方向外侧突出的大致U字形,前后任一方 分隔部的前后方向外侧缘部,与形成被该分隔部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的储 液室部的储液室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侧缘部连成为一体,另一方分隔部的 前后方向外侧缘部,与形成被该分隔部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的储液室部的 储液室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侧缘部卡合。
22) 如上述1)所迷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一方集液箱的前储液 室部是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该一方集液箱的后储液室部是制冷剂出口储 液室部,另一方集液箱的前储液室部是第1中间储液室部,该另一方集液 箱的后储液室部是第2中间储液室部,在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的一端部形 成了制冷剂入口 ,并在制冷剂出口储液室部的与制冷剂入口的同 一端形成 了制冷剂出口,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和第2中间储液室部分别是制冷剂流 入热交换管的储液室部。
23) 如上述22)所迷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 的2个空间,通过形成在分隔部的与制冷剂入口及制冷剂出口相反侧的端 部上的连通孔而连通,第1中间储液室部的上下方向外侧的空间、和第2 中间储液室部的上下方向外侧的空间,通过设在集液箱的长度方向的一端 部的连通部而连通。根据上述l)的热交换器,至少任一方集液箱的第2部件,是将金属 板弯曲而形成的,在将金属板弯曲而形成的第2部件上,设有将各储液室 部内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的分隔部,在各分隔部上,形成了使各储液室部 内的上下2个空间相通的贯通孔,所以,对形成第2部件前的坯材阶段的 金属板实施加工,可以比较容易地将分隔部的形状做成为复杂形状。因此, 可以把分隔部的形状,做成为适合于控制制冷剂往全部热交换管的分流、 使通过了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温度即排气温在热交换器的各部均匀化的形 状。结果,不必设置另外的部件,可以减少零件数目,且制造作业容易。 根据上述2)的热交换器,上述l)的效果更加提高。 根据上述3)的热交换器,由于在设在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储液室 部的第2部件的分隔部上,形成了若干个贯通孔,所以,可以控制制冷剂 从该储液室部的热交换管侧的空间往与该储液室部连通的全部热交换管的 分流,使得通过了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温度即排气温,在热交换器的各部均 匀化。
根据上述4)的热交换器,由于在分隔部的、朝向热交换管侧一面的 贯通孔周围的部分, 一体地形成了朝热交换管側突出的凸缘,所以,借助 该凸缘的作用,可以控制制冷剂从该储液室部的热交换管侧空间往与该储 液室部连通的全部热交换管的分流,使得通过了热交换器的空气温度即排 气温,在热交换器的各部均匀化。
根据上述5) ~7)的热交换器,借助导引部的作用,上述3)的效果 更加提高。
根据上述6)的热交换器,能够相对于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储液室 部内的热交换管側空间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借助导引部产生相反方向的制 冷剂流动,所以,借助储液室部内的热交换管侧空间的制冷剂混合,可以 使分流均匀化。
根据上述8)的热交换器,上述3) ~7)的效果更加提高。 根据上述9)的热交换器,分隔部中的、存在于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 的储液室部内的部分上,形成了朝热交换管侧突出并且鼓出端壁平坦的若干个鼓出部,在至少一个鼓出部的鼓出端壁上,形成了贯通孔,所以,借 助鼓出部的作用,可以控制制冷剂从该储液室部的热交换管侧的空间往与 该储液室部连通的全部热交换管的分流,使得通过了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温 度即排气温,在热交换器的各部均匀化。
根据上述IO)的热交换器,上述9)的效果更加提高。
根据上述ll)的热交换器,分隔部中的、存在于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
的储液室部内的部分上,形成了朝热交换管侧突出的半球状鼓出部,在至
少一个鼓出部上形成了若干个贯通孔,所以,借助鼓出部的作用,可以控
制制冷剂从该储液室部的热交换管侧的空间往与该储液室部连通的全部热
交换管的分流,使得通过了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温度即排气温,在热交换器 的各部均匀化。
根据上述12)和13)的热交换器,分隔部中的、存在于制冷剂流入热 交换管的储液室部内的部分上,形成了朝热交换管侧突出并且在集液箱宽 度方向延伸的V字形横断形状的若干个突出部,并形成了跨及突出部的形 成V字的两壁部的贯通孔,所以,借助突出部的作用,可以控制制冷剂从 该储液室部的热交换管侧的空间往与该储液室部连通的全部热交换管的分 流,使通过了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温度即排气温,在热交换器的各部均匀化。
根据上述15)的热交换器,将该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可提高 积存在各集液箱的2个储液室部间的冷凝水的排水性。
根据上述16)的热交换器,在将金属板弯曲而形成第2部件时,可以 确保两储液室部间的间隔,提高两储液室部的形状精度。
根据上述18)的热交换器,将该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可提高 积存在各集液箱的2个储液室部间的冷凝水的排水性。
根据上述19)的热交换器,在将金属板弯曲而形成第2部件时,可以 提高第2部件的形状精度。
根据上述20)的热交换器,在制造时,可以容易地进行第l部件和第 2部件的定位。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蒸发器整体构造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2是从后方看图l所示蒸发器时的、省略了中间部的垂直剖面图。
图3是省略了一部分的图2的A-A线放大剖面图。
图4是图1所示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2的B-B线剖面图。
图6是图5的C-C线剖面图。
图7是图5的D-D线》文大剖面图。
图8是图5的E-E线放大剖面图。
图9是图5的F-F线放大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的第2部件的制造方法中 一工序的横 剖面图。
图11是表示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的第2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与图 IO不同的工序的横剖面图。
图12是图5的G-G线放大剖面图。 图13是图12的H-H线剖面图。
图14是表示图l所示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的右端部件和连接 板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15是图1所示蒸发器的制冷剂转向用集液箱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将局部剖切表示的、图2的I-I线剖面图。
图17是表示第2部件的第1变形例的局部主视图。
图18是表示第2部件的第1变形例的横剖面图。
图19是表示第2部件的第2变形例的局部主视图。
图20是表示第2部件的第2变形例的横剖面图。
图21表示采用第2部件的第3变形例的蒸发器的一部分,是相当于图 6的要部的图。
图22是图21的J-J线剖面图。图23表示采用第2部件的第4变形例的蒸发器的一部分,是相当于图 6的要部的图。
图24是图23的K-K线剖面图。
图25表示采用第2部件的第5变形例的蒸发器的一部分,是相当于图 6的要部的图。
图26是图25的L-L线剖面图。
图27表示采用第2部件的第6变形例的蒸发器的一部分,是相当于图 6的要部的图。
图28是图27的M-M线剖面图。
图29表示釆用第2部件的第7变形例的蒸发器的一部分,是相当于图 6的要部的图。
图30是图29的N-N线剖面图。
图31表示采用第2部件的第8变形例的蒸发器的一部分,是相当于图
6的要部的图。
图32是图31的O-O线剖面图。
图33是表示第2部件的第9变形例的横剖面图。
图34是表示图33的第2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横截面图。
图35表示采用第2部件的第IO变形例的蒸发器的一部分,是相当于
图3的要部的图。
图36表示采用图35的第2部件的蒸发器的一部分,是相当于图13 的图。
图37是表示图35的第2部件的制造方法一工序的横剖面图。 图38是表示图35的第2部件制造方法中的、与图37不同的工序的横 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下述的实施形态,是把本发 明的热交换器,应用于使用氟利昂类制冷剂的汽车空调的蒸发器的例子。在下面的说明中,词汇"铝",除了纯铝外,也包含铝合金。 另外,全部附图中,对相同的部分和相同物,注以相同标记,其重复 说明从略。
图1和图2表示蒸发器的整体构造,图3 ~图16表示蒸发器的要部构造。
如图1 图3所示,蒸发器(l)中,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着的 铝制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和铝制制冷剂转向用集液箱(3)之间, 设有热交换芯部(4)。
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具备位于前侧(通风方向下游侧)的制冷 剂入口储液室部(5)、位于后侧(通风方向上游侧)的制冷剂出口储液室 部(6)、和将两储液室部(5) (6)相互连接成一体的连接部(7)。在 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的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5)上,连接着铝制制 冷剂入口管(8)。在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的制冷剂出口储液室部(6)
上,连接着铝制制冷剂出口管(9)。
制冷剂转向用集液箱(3),具备位于前侧的第1中间储液室部(11)、
位于后侧的第2中间储液室部(12 )、和将两储液室部(11) (12 )相互 连接成一体的连接部(13),由两储液室部(ll) (12)和连接部(13) 形成排水槽(14)。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和制冷剂转向用集液箱(3) 的周壁的横截面形状相同,相互上下反向地配置着。
热交换芯部(4)的构造是,由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并列配置着的若干个 热交换管(15)构成的热交换管组(16),在前后方向排列成若干列,这 里是2列,在各热交换管组(16)的相邻热交换管(15)之间的通风间隙 内、以及在各热交换管组(16)的左右两端的热交换管(15)的外侧,分 别配置着波紋散热片(17),该散热片(17)钎焊在热交换管(")上, 并且在左右两端的波玟散热片(17)的外侧,分别配置着铝制侧板(l8), 该侧板(18)钎焊在波紋散热片(17)上。前侧热交换管组(16)的热交 换管(15)的上下两端,连接在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5)和第1中间储液 室部(11)上。后侧热交换管组(16)的热交换管(15)的上下两端部,连接在制冷剂出口储液室部(6 )和第2中间储液室部(12 )上。这里,制 冷剂入口储液室部(5)和第2中间储液室部(12),是制冷剂流入热交换 管(15)侧的储液室部。
热交换管(15),由铝挤压型材形成的棵材(^:r材)构成,呈平扁
状,其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并且,具有在宽度方向并列的若干个制冷 剂通路。波紋散热片(17),采用两面具有焊料层的铝硬钎焊片形成为波 紋状,由波顶部、波底部、以及连接波顶部和波底部的水平状连接部构成, 在连接部形成了前后方向并列的若干个百页(louver)。波紋散热片(17), 为构成前后热交换管组(16)的前后两热交换管(15)所共有,其前后方 向的宽度,与前侧热交换管(15)的前侧缘和后侧热交换管(15)的后侧 缘之间的间隔约相等。波紋散热片(17)的波顶部和波底部,钎焊在前后 的热交换管上。波紋散热片(17)的前侧缘,比前侧热交换管(15)的前 侧缘稍稍向前方突出。另外, 一个波紋散热片也可以不被前后两热交换管 组(16)所共有,而是在两热交换管组(16)的相邻热交换管(15)之间, 分别配置波紋散热片。
如图3 ~图9所示,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 ),包括板状的第1部件 (21)、笫2部件(22)、和铝制端部件(23) (24)。第1部件(21), 由两面具有焊料层的铝硬钎焊片形成,并且,连接着全部的热交换管(15)。 第2部件(22),由两面具有焊料层的铝硬钎焊片形成,并且,覆盖第1 部件(21)的上侧(热交换管(15)的相反侧)。端部件(23) (M)由 两面具有焊料层的铝硬钎焊片形成,并且,钎焊在两部件(21) (22)的 左右两端。在右端部件(24)的外面,以跨及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5)和 制冷剂出口储液室部(6)的方式钎焊着前后方向长的铝制连接板(25)。 在连接板(25)上,连接着制冷剂入口管(8)和制冷剂出口管(9)。
第1部件(21),包括下方鼓出状的第1储液室形成部(26)、下方 鼓出状的第2储液室形成部(27)、和连接壁(28)。第l储液室形成部 (26)形成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5)的下部。第2储液室形成部(27)形 成制冷剂出口储液室部(6)的下部。连接壁(28)连接第l储液室形成部(26)的后侧缘部和第2储液室形成部(27)的前侧缘部,并且形成连接 部(7)的下部。第l储液室形成部(26),包括水平平坦状的底壁(29)、 和一体地形成在底壁(29)的前后两侧缘部上的前后两侧壁(31) (32)。 前側壁(31)包括倾斜部(31a)和垂直部(31b)。倾斜部(31a)与底壁
(29)的前缘相连并朝前上方倾斜。垂直部(31b)与倾斜部(31a)的上 缘相连并朝上方延伸。后侧壁(32)朝着后上方倾斜并且其上端部为垂直 状。前侧壁(31)的上端,比后侧壁(32)的上端位于上方。第2储液室 形成部(27),与第l储液室形成部(26)左右对称,包括水平平坦状的 底壁(33)、以及一体地形成在底壁(33)的后侧缘部和前侧缘部上的后 侧壁(34 )和前侧壁(35 )。后侧壁(34 )包括倾斜部(34a )和垂直部(34b )。 倾斜部(34a)与底壁(33)的后缘相连并朝着后上方倾斜。垂直部(34b) 与倾斜部(34a)的上缘相连。前側壁(35)朝着前上方倾斜并且其上端 部为垂直状。后侧壁(34)的上端,比前侧壁(35)的上端位于上方。第 1储液室形成部(26)的后侧壁(32)上缘和第2储液室形成部(27)的 前侧壁(35)上缘,由连接壁(28)连接成一体。
在第1部件(21)的两储液室形成部(26) (27)上,分别形成了前 后方向长的若千个管插通孔(36),这些管插通孔(36),在左右方向隔 开间隔地形成,并且位于左右方向的同一位置。第1储液室形成部(26) 的管插通孔(36 ),从前侧壁(31)的倾斜部(31a ) —直形成到后側壁(32 )。 第2储液室形成部(27 )的管插通孔(36 ),从后侧壁(34 )的倾斜部() 一直形成到前侧壁(35)。热交换芯部(4)的前后两热交换管组(16)的 热交换管(15)的上端部,插入两储液室形成部(26) (r7)的管插通孔
(36) 内,利用第l部件(21)的焊料层,钎焊在第l部件Ul)上,这 样,前侧热交换管组(16)的热交换管(15)的上端部,与制冷剂入口储 液室部(5)连通地连接;后侧热交换管组(16)的热交换管(IS)的上端 部,与制冷剂出口储液室部(6)连通地连接。在第l部件(")的连接壁
(28)上,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了左右方向长的若千个排水用贯通孔
(37) 。另外,在第1部件(21)的连接壁(28)上,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在与排水用贯通孔(37 )错开的位置,形成了若干个固定用贯通孔(38 )。 这里,排水用贯通孔(37)和固定用贯通孔(38)是交替地形成。
第2部件(22),具备前后2个水平板状分隔部(41) (42)、连接 壁(43)(连接部)、上方鼓出状的第l储液室形成部(44)、和上方鼓 出状的笫2储液室形成部(45)。分隔部(41) (42)将制冷剂入口储液 室部(5)内和制冷剂出口储液室部(6)内,分别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5a) (5b) (6a) (6b)。连接壁(43)将前后两分隔部(41) (42)相互连 成一体,并且,钎焊在第1部件(21)的连接壁(28 )上,形成连接部(7 ) 的中间部。第l储液室形成部(44),设在前侧的分隔部(41)的上方, 且形成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5)的上部。第2储液室形成部(45),设在 后侧的分隔部(42)的上方,形成制冷剂出口储液室部(6)的上部。
在第2部件(22)的前侧分隔部(41)上,从其左端形成了缺口 (46)。 另外,在分隔部(41)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了使 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5)的上下两空间(5a) (5b)相通的若千个制冷剂 通过用圆形贯通孔(47)。在分隔部(41)的下面(朝向热交换管(15) 侧的面)中的贯通孔(47)的周围部分, 一体地形成了朝下方(热交换管 (15)侧)突出的短圆筒状凸缘(48)。贯通孔(47)和凸缘(48),形 成在相邻的2个热交换管(15)之间。另外,在第2部件(22)的后侧分 隔部(42)的后侧部分中的、除去左右两端部的部分,左右方向隔开间隔 地形成了左右方向长的、使出口储液室部(6)的上下两空间(6a) (6b) 相通的若干个制冷剂通过用长圆形贯通孔(51A) (51B)。在分隔部(42) 的上面中的贯通孔(51A) (51B)的周围部分, 一体地形成了朝上方突出的 短筒状凸缘(52A) (52B)。中央部的长圆形贯通孔(51A)的长度比其 它长圆形贯通孔(51B)的长度短,位于相邻的热交换管(1S)之间。
在第2部件(22)的连接壁(43)上,形成了若干个排水用贯通孔(53) 和若干个固定用贯通孔(54),这些排水用贯通孔(53)和固定用贯通孔 (54),分别与第l部件(21)的连接壁(28)上的排水用贯通孔(37) 及固定用贯通孔(38)对准。第2部件(22 )的第1储液室形成部(44 )的横截面形状,是朝下方 (上下方向内侧)开口,并且前后方向中央部朝上方(上下方向外侧)突 出的大致U字形横截面形状,其前側缘部(前后方向外侧缘部)与前侧分 隔部(41)的前侧缘部(前后方向外侧缘部)相连并形成为一体。第l储 液室形成部(44)的后側缘部(前后方向内侧缘部)往后方弯曲,这样, 形成了水平的面接触部(55)。该面接触部(55),以面接触状态钎焊在 连接壁(43)上面的前半部上。面接触部(55)的后侧缘,位于不闭塞连 接壁(43)的排水用贯通孔(53)和固定用贯通孔(54)的位置。在面接 触部(55)的后侧缘,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了若千个突片(56)(见 图13)。该若干个突片(56)朝下方突出,并且穿过第2部件(22)的连 接壁(43 )和第1部件(21 )的连接壁(28 )的固定用贯通孔(54 ) ( 38 ), 钎焊在两连接壁(43) (28)上。另外,在面接触部(55)的后侧缘,一 体地形成了若千个抵接片(57),该若干个抵接片(57)朝后方突出,并 且与后述第2储液室形成部(45)的面接触部(61)的前侧缘抵接,钎焊 在面接触部(61)上。抵接片(57),与第l和第2部件(21) (22)的 排水用贯通孔(37) (53)及固定用贯通孔(38) (54)在左右方向错开, 不与这些贯通孔(37) (53) (38) (54)千扰。第1储液室形成部(44) 的前侧壁部分的下端部,沿全长朝后方变形,这样,在第l储液室形成部 (44)的前侧缘部,遍及第l储液室形成部(44)的全长,形成了被抵接 部(58)。第l部件(21)的第l储液室形成部(26)中的前侧壁(31) 的垂直部(31b)上端与该被抵接部(58)抵接。
第2部件(22)的第2储液室形成部(45),是与第l储液室形成部 (44)左右对称的形状,是朝下方(上下方向内側)开口,并且前后方向 中央部朝上方(上下方向外侧)突出的大致U字形橫截面,后侧缘部(前 后方向外侧缘部)与后侧分隔部(42)的后侧缘部(前后方向外侧缘部) 相连并形成为一体。第2储液室形成部(45)的前侧缘部(前后方向内侧 缘部),朝前方弯曲,这样,形成了以面接触状态钎焊在连接壁(43)的 上面后半部上的水平的面接触部(61)。面接触部(61)的前侧缘,位于不闭塞连接壁(43)的排水用贯通孔(53)和固定用贯通孔(54)的位置。 在面接触部(61)的前侧缘,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了若干个突片(62)。 该若干个突片(62)朝下方突出,并且穿过第2部件(22)的连接壁(43) 和第l部件(21)的连接壁(28)的固定用贯通孔(54) (38),钎焊在 两连接壁(43) (28)上。两储液室形成部(44) (45)的突片(56) (62), 在左右方向交替地穿过固定用贯通孔(54) (38)。另外,在面接触部(61) 的前側缘, 一体地形成了若干个抵接片(63),该若干个抵接片(63)朝 前方突出,并且与第1储液室形成部(44)的面接触部(55)的前侧缘抵 接,钎焊在面接触部(55)上。抵接片(63),与第l和第2部件(21)
(22)的排水用贯通孔(37) (53)及固定用贯通孔(38) (54)在左右 方向错开,不与这些贯通孔(37) (53) (38) (54)干扰。第2储液室 形成部(45)的后侧壁部分的下端部,遍及全长朝前方变形,这样,在第 2储液室形成部(45)的后側缘部,遍及第2储液室形成部(45)的全长, 形成了被抵接部(64)。第l部件(21)的第2储液室形成部(27)中的 后侧壁(34)的垂直部(34b)上端,与该被抵接部(64)抵接。
第2部件(22)是这样制成的,即,对由两面有焊料层的铝硬钎焊片 构成的坯板实施加工,形成了连接壁(43)、缺口 (46)、圆形贯通孔(47)、 凸缘(48)、长圆形贯通孔(51A) (51B)、凸缘(52A) (52B)、排 水用贯通孔(53)、固定用贯通孔(54)、面接触部(55) (61)、突片
(56) (62 )、抵接片(57) (63)、和被抵接部(58) (64)后,用适 当的方法将坯板弯曲,形成两分隔部(41) (42)、和第1及第2储液室 形成部(44) (45)(见图IO),并且,将突片(56) (62)穿过固定用 贯通孔(54)(见图ll),将该半成品的预定部分钎焊,便制成了第2部 件(22)。另外,半成品的预定部分的钎焊,与制造蒸发器(1)时的其它 零件的钎焊同时进行。
由第l部件(21)的第l储液室形成部(26)和第2部件(22)的第 1储液室形成部(44 ),形成了两端开口的中空状入口储液室部本体(65 )。 由第l部件(21)的第2储液室形成部(27)和第2部件(22)的第2储液室形成部"5),形成了两端开口的中空状出口储液室部本体(66)。
左端部件(23),是通过连接部(23c)把闭塞入口储液室部本体(65) 左端开口的前盖(23a)、和闭塞出口储液室部本体(66)左端开口的后盖
(23b)形成为一体的部件。在左端部件(23)的前盖(23a)上,上下隔 开间隔地一体形成了嵌入入口储液室部本体(65)内的上下2个右方突出 部(67)。在左端部件(23)的后盖(23b)上,上下隔开间隔地一体形成 了嵌入入口储液室部本体(65)内的上下2个右方突出部(67)。上下隔 开间隔地一体形成了上侧右方突出部(68)和下侧右方突出部(69)。上 侧右方突出部(68)嵌入出口储液室部本体(66)的比分隔部(42)靠上 侧的空间(6a)内。下側右方突出部(69)嵌入比分流控制壁(42)靠下 侧的空间(6b)内。另外,在左端部件(23)的前后两侧缘与上缘及下缘 之间的连接部,分别一体地形成了朝右方突出并与两部件(21) (22)卡 合的卡合爪(71)。左端部件(23),利用自身的焊料层钎焊在两部件(21)
(22)上。前侧分隔部(41)的缺口 (46)的左端开口,被左端部件"3) 的前盖(23a)闭塞,这样,形成了使入口储液室部(5)的上下两空间(5a)
(5b)在左端部相互连通的连通孔(72)。另外,这里,连通孔(72), 是用前盖(23a)将缺口 (46)的左端开口闭塞而形成的,但是,也可以代 替这种结构不形成缺口 ,而是在前侧分隔部的左端部形成贯通孔来设置连 通孔。
右端部件(24 ),是通过连接部(24c )把闭塞入口储液室部本体(65 ) 右端开口的前盖(24a)、和闭塞出口储液室部本体(66)右端开口的后盖 (24b)形成为一体的部件。在右端部件(24)的前盖(24a)上,上下隔 开间隔地一体形成了上侧左方突出部(73)和下侧左方突出部(74)。上 侧左方突出部(73)嵌入入口储液室部本体(65)的比前側分隔部(41) 靠上侧的空间(5a)内。下侧左方突出部(74)嵌入比前侧分隔部(") 靠下侧的空间(5b)内。在右端部件(24)的后盖(24b)上,上下隔开 间隔地一体形成了上侧左方突出部(75)和下侧左方突出部(76)。上侧 左方突出部(75)嵌入出口储液室部本体(66)的比后侧分隔部(42)靠上侧的空间(6a)内。下侧左方突出部(76)嵌入比后側分隔部(42)靠 下侧的空间(6b)内。在右端部件(24)的前盖(24a)的上侧左方突出部 (73)的突出端壁上,形成了制冷剂入口 (77)。在右端部件(24)的后 盖(24b )的上侧左方突出部(75 )的突出端壁上,形成了制冷剂出口 ( 78 )。 在右端部件(24)的前后两侧缘与上缘之间的连接部、以及下缘的前后两 侧部分,分别一体地形成了朝左方突出并与两部件(21) (22)卡合的卡 合爪(79)。
如图12~图14所示,在右端部件(24)的连接部(24c)上端中的前 后方向中央部, 一体地形成了朝上方突出的第l卡合阳部(81)。在右端 部件(24)的连接部(24c)下端部的前后方向中央部, 一体地形成了朝下 方突出的第2卡合阳部(82)。制造蒸发器(1)时,在将右端部件(24) 组装到连接板(25)前的状态中,第2卡合阳部(82)朝右侧方突出。用
(82A)表示朝右侧方突出的第2卡合阳部(见图14中点划线)。另外, 在右端部件(24)的下缘部的前后两端部,分别形成了缺口 (92)。右端 部件(24),利用自身的焊料层钎焊在两部件(21) (22)上。
连接板(25),具备与右端部件(24)的制冷剂入口 (77)相通的短 圆筒状制冷剂流入口 (83)、和与右端部件(24)的制冷剂出口 (78)相 通的短圆筒状制冷剂流出口 (84)。制冷剂流入口 (83)和制冷剂流出口
(84),分别包括圆形贯通孔、和在贯通孔周围一体地形成的朝右方突出 状的短圆筒状部。
在连接板(25)中的制冷剂流入口 (83)与制冷剂流出口 (84)之间 的部分,形成了上下方向延伸的防止短路用的缝隙(85),并且,还形成 了与缝隙(85)的上下两端相连的大致梯形的贯通孔(86) (87)。另夕卜, 连接板(25)中的上側贯通孔(86)的上方部分和下側贯通孔(87)的下 方部分,分别朝左方(右端部件(24)侧)突出地弯曲成U字形,形成了 第l及第2卡合阴部(88) (89)。右端部件(24)的第1卡合阳部(81) 从下方插通第1卡合阴部(88),与第1卡合阴部(88)卡合。右端部件 (24)的第2卡合阳部(82),从上方插通第2卡合阴部(89),与第2卡合阴部(89)卡合。这样,连接板(25)的左右方向的移动被阻止。右 端部件(24)的第2卡合阳部(82),以图14中点划线所示朝右側方突出 的状态,穿过了下侧的贯通孔(87)后,被朝下方弯曲,这样,从上方插 通第2卡合阴部(89)。另外,第1卡合阴部(88),与右端部件(24) 的连接部(24c)中的第l卡合阳部(81)的前后两侧部分卡合,这样,连 接板(25)的往下方的移动被阻止。另外,在连接板(25)的下缘的前后 两端部,分别一体地形成了朝左方突出的卡合爪(91),并且,该卡合爪 (91)以嵌入到形成于右端部件(24)的下缘的缺口 (92)内的状态与右 端部件(24)卡合,这样,连接板(25)的朝上方及朝前后方向的移动被 阻止。这样,连接板(25),在以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移 动被阻止的方式与右端部件(24)卡合的状态下,利用右端部件(24)的 焊料层钎焊在右端部件(24)上。
形成在制冷剂入口管(8 )的一端部的缩径部,插入并钎焊在连接板(25 ) 的制冷剂流入口 (83)。形成在制冷剂出口管(9)的一端部的缩径部,插 入并钎焊在连接板(25)的制冷剂流出口 (84)。在制冷剂入口管(8)和 制冷剂出口管(9)的另一端部,跨及两管(8) (9)地接合着膨胀阀安装 部件(图未示)。
如图3、图15和图16所示,制冷剂转向用集液箱(3),包括板状的 第1部件(93 )、第2部件(94 )、铝制端部件(95 ) (96 )、和前后方 向长的铝棵材制连通部件(97)。第l部件(93),由两面具有焊料层的 铝硬钎焊片形成,并且连接着全部的热交换管(15)。第2部件(94), 由两面具有焊料层的铝硬钎焊片形成,并且覆盖第l部件(93)的下侧。 端部件(95) (96)由两面具有焊料层的铝硬钎焊片形成,并且钎焊在两 部件(93) (94)的左右两端。连通部件(97),以跨及第1中间储液室 部(11)和第2中间储液室部(12)的方式钎焊在右端部件(96)的外面。 通过连通部件(97 ),第1中间储液室部(11 )和第2中间储液室部(12 ) 在右端部连通。
第1部件(93 ),与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 )的第1部件(21)是相同的构造,并且,与第1部件(21)上下反向地配置着,对相同的部分注 以相同标记。这里,第l储液室形成部(26),形成第1中间储液室部(ll) 的上部(上下方向内侧部)。第2储液室形成部(27),形成第2中间储 液室部(12)的上部(上下方向内側部)。热交换芯部(4)的前后两热交 换管组(16)的热交换管(15)的下端部,插入管插通孔(36),利用第 1部件(21)的焊料层,钎焊在第1部件(21)上。这样,前侧热交换管 组(16)的热交换管(15)的下端部,与第1中间储液室部(11)连通地 连接。后侧热交换管组(16)的热交换管(15)的下端部,与第2中间储 液室部(12)连通地连接。
第2部件(94),除了前后分隔部(41) (42)的构造外,其余的构 造与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的第2部件(22)相同,并且,与第2部件
(22)上下反向地配置着,对相同的部分注以相同标记。这里,第l储液 室形成部(44),形成第1中间储液室部(11)的下部。第2储液室形成 部(45),形成第2中间储液室部(12)的下部。在制冷剂转向用集液箱
(3)的第2部件(94)的前侧分隔部(41)上,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 了左右方向长的比较大的若干个长方形贯通孔(101)。另外,在后侧分隔 部(42)的后侧部分,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了贯通状的、若干个圆形 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102)。相邻圆形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102)之间 的间隔,随着远离右端部而渐渐增大。分隔部(42)的上面(朝向热交换 管(15)側的面)的贯通孔(102)的周围部分, 一体地形成了朝上方(热 交换管(15)側)突出的短圆筒状凸缘(103)。贯通孔(102)和凸缘(103), 形成在相邻2根热交换管(15)之间。另外,相邻圆形制冷剂通过用贯通 孔(102)之间的间隔也可以全部相等。前側分隔部(41)把第1中间储液 室部(11)内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lla) (lib),后側分隔部(42)把 第2中间储液室部(12)内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12a) (12b)。
由第l部件(93)的第l储液室形成部(26)和第2部件(94)的第 1储液室形成部(44),形成了两端开口的中空状第1中间储液室部本体
(104)。由第l部件(93)的第2储液室形成部(27)和第2部件(94 )的第2储液室形成部(45),形成了两端开口的中空状第2中间储液室部 本体(105 )。
左端部件(95),与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的左端部件(23)上下 反向,是通过连接部(95c)把闭塞第1中间储液室部本体(104)左端开 口的前盖(95a)、和闭塞第2中间储液室部本体(105)左端开口的后盖
(95b)形成为一体的部件。在前盖(95a)上,上下隔开间隔地一体形成 了上侧右方突出部(106)和下侧右方突出部(107)。上侧右方突出部(106) 嵌入第1中间储液室部本体(104)的比分隔部(41)靠上侧的空间(lla) 内。下侧右方突出部(107)嵌入比分隔部(41)靠下侧的空间(lib)内。 在后盖(95b)上,上下隔开间隔地一体形成了上侧右方突出部(108)和 下侧右方突出部(109)。上侧右方突出部(108)嵌入第2中间储液室部 本体(105)的比分隔部(42)靠上側的空间(12a)内。下侧右方突出部
(109)嵌入比分隔部(42)靠下側的空间(12b)内。另外,在左端部件
(95)的前后两側缘与上缘及下缘之间的圆弧状部,分别一体地形成了朝 右方突出并与两部件(93) (94)卡合的卡合爪(lll)。左端部件(95), 利用自身的焊料层钎焊在两部件(93) (94)上。
右端部件(96),是通过连接部(96c)把闭塞第1中间储液室部本体
(104)右端开口的前盖(96a)、和闭塞第2中间储液室部本体(105)右 端开口的后盖(96b)形成为一体的部件。在前盖(96a)上,上下隔开间 隔地一体形成了上侧左方突出部(112)和下側左方突出部(113)。上侧 左方突出部(112)嵌入笫1中间储液室部本体(104)的比分隔部(") 靠上侧的空间(lla)内。下侧左方突出部(113)嵌入比分隔部(")靠 下侧的空间(lib)内。在后盖(96b)上,上下隔开间隔地一体形成了上 側左方突出部(114)和下侧左方突出部(115)。上侧左方突出部(114) 嵌入第2中间储液室部本体(105)的比分隔部(42)靠上侧的空间(12a) 内。下侧左方突出部(115)嵌入比分隔部(42)靠下側的空间(12b)内。 另外,在右端部件(96)的前后两侧缘与上缘及下缘之间的圆弧状部,分 别一体地形成了朝左方突出并与两部件(93) (94)卡合的卡合爪(116)。另外,在右端部件(96)的上缘的前后两端部,分别一体地形成了朝右方 突出并向下方弯曲、与连通部件(97)的上缘部卡合的卡合爪(117)。并 且,在右端部件(96)的下缘前后方向中央部, 一体地形成了朝右方突出 并向上方弯曲、与连通部件(97)的下缘部卡合的卡合爪(117)。在右端 部件(96)的前盖(96a)的下侧左方突出部(113)的突出端壁上,形成 了使制冷剂从第1中间储液室部(ll)的比分隔部(41)靠下侧的空间(llb) 流出的制冷剂流出口 (118)。在右端部件(96)的后盖(96b)的下侧左 方突出部(115 )的突出端壁上,形成了使制冷剂流入第2中间储液室部(12 ) 的比分隔部(42)靠下侧的空间(12b)内的制冷剂流入口 (119)。另夕卜, 在后盖(96b)的下侧左方突出部(115)中的、制冷剂流入口 (119)周缘 部的下侧部分, 一体地形成了朝着第2中间储液室部(12)内方向上方倾 斜或弯曲、这里是弯曲的导引部(121)。导引部(121)将流入第2中间 储液室部(12)的比分隔部(42)靠下侧的空间(12b)内的制冷剂导引到 上侧。右端部件(96),利用自身的焊料层钎焊在两部件(93) (94)上。
连通部件(97),是对铝棵材实施沖压加工而形成的板状物,从右方 看,其外形及大小与右端部件(96)相同,其周缘部利用右端部件(96) 的焊料层钎焊在右端部件(96)的外面。为了使右端部件(96)的制冷剂 流出口 (118)与制冷剂流入口 (119)连通,在连通部件(97)上形成了 外方鼓出部(122)。外方鼓出部(122)的内部,成为使右端部件(96) 的制冷剂流出口 (118)与制冷剂流入口 (119)连通的连通路。另外,在 连通部件(97)的上缘的前后两端部和下缘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分别形成 了供右端部件(96)的卡合爪(117)嵌合的缺口 (123)。
上述的蒸发器(1),是将除了入口管(8)和出口管(9)外的全部零 件组合在一起, 一并钎焊而制成的。
蒸发器(1),与压缩机和作为制冷剂冷却器的冷凝器一起,构成使用 氟利昂系制冷剂的制冷循环,作为车辆空调,装在车辆例如汽车上。
上述的蒸发器(l)中,压缩机启动时,通过了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 阀的气液混相的2相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管(8),通过连接板(25)的制冷剂流入口 (83)和右端部件(24)的前盖(24a)的制冷剂入口 (77), 进入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 )的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5)的上部空间(5a) 内。进入了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5)的上部空间(5a)内的制冷剂,向左 方流动,通过连通孔(72 )进入下部空间(5b )内,并且,通过分隔部(41) 的贯通孔(47),进入下部空间(5b)内。
进入了下部空间(5b )内的制冷剂,分流、流入到前侧热交换管组(16 ) 的热交换管(15)的制冷剂通路内。流入了热交换管(15)的制冷剂通路 内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通路内朝下方流动,进入制冷剂转向用集液箱(3) 的第1中间储液室部(11)的上部空间(lla)内。流入了第1中间储液室 部(11 )的上部空间(lla )内的制冷剂,通过分隔部(41)的贯通孔(101 ), 进入下部空间(lib)内,在下部空间(lib)内朝右方流动,通过右端部 件(96)的前盖(96a)的制冷剂流出口 (118)、连通部件(97)的外方 鼓出部(122)内的连通路、以及后盖(96b)的制冷剂流入口 (119),这 样,改变了流动方向而转向,进入笫2中间储液室部(12)的下部空间(12b) 内。
进入了第2中间储液室部(12)的下部空间(12b)内的制冷剂,朝左 方流动,通过分隔部(42)的贯通孔(102)进入上部空间(12a)内,分 流、流入后側热交换管组(16)的热交换管(15)的制冷剂通路内。这时, 制冷剂被导引部(121)导引,朝着左斜上方即朝着下部空间(Ub)的内 方,流向分隔部(42)侧,结果,再加上形成在分隔部(42)上的相邻贯 通孔(102)之间的间隔,随着远离右端部而渐渐增大,由此,通过贯通孔 (102)流入上部空间(12a)内的制冷剂的左右方向的分布,比没有导引 部(121 )时均匀。因此,制冷剂容易均匀地分流到与第2中间储液室部(l2 ) 连接着的热交换管(15)内,热交换芯部(4)中制冷剂的分布,不容易产 生不均,通过了热交换芯部(4)的空气的温度也均匀,提高热交换性能。 流入了热交换管(15)的制冷剂通路内的制冷剂,改变流动方向,在 制冷剂通路内朝上方流动,进入制冷剂出口储液室部(6 )的下部空间(6b) 内,通过分隔部(42)的贯通孔(51A) (51B),进入上部空间(6a)内。进入了制冷剂出口储液室部(6)的上部空间(6a)内的制冷剂,朝右 方流动,通过右端部件(24)的后盖(24b)的制冷剂出口 (78)和连接板 (25)的制冷剂流出口 (84),流出到制冷剂出口管(9)。
制冷剂在前后两热交换管组(16)的热交换管(15)的制冷剂通路内 流动期间,与通过热交换芯部(4)的通风间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制冷剂 成为气相流出。
图17~图36,表示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及制冷剂转向用集液箱
(3)中采用的第2部件的变形例。
图17和图18所示的第2部件(125),在第l储液室形成部(44)和 第2储液室形成部(45)上,在其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了若干个带状 的外方鼓出部(126 ), 该外方鼓出部(126 )从前后方向外侧部分一直延 伸到内侧部分。这些外方鼓出部(126)的前后方向外端部,作为被抵接部
(127 )。该被抵接部(127 ),与第1部件(21) ( 93 )的第1储液室形 成部(26)中的前侧壁(31)的垂直部(31b)的前端、和第2储液室形成 部(27)中的后侧壁(34)的垂直部(34b)的前端抵接。因此,该被抵接 部(127),在第2部件(125)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若干个。其 它的构造,与上述实施形态的第2部件(22) (94)相同。
图19和图20所示的第2部件(130 ),在第1储液室形成部(44 )和 第2储液室形成部(45)的前后方向外侧部分,在其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 形成了若干个点状的外方突出部(131)。这些外方突出部(131)的上下 方向内侧部分(朝向第1部件(21) (93 )侧的部分),作为^皮抵接部(132 )。 该被抵接部(132),与第1部件(21) (93)的第l储液室形成部(26) 中的前侧壁(31)的垂直部(31b)的前端、和第2储液室形成部(27)中 的后侧壁(34)的垂直部(34b)的前端抵接。因此,该被抵接部(132), 在第2部件(130)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若干个。
另外,在第l储液室形成部(44)和第2储液室形成部(45)上,在 其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了若干个带状的内方鼓出部(133),该内方鼓 出部(133)从前后方向外侧部分一直延伸到内侧部分。其它的构造与上述实施形态的第2部件(22) (94)相同。
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中采用图21和图22所示的第2部件(135) 时,在把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5)内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5a) (5b)的 前侧分隔部(41)上,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了朝下方(热交换管(15) 侧)突出并且鼓出端壁平坦的若干个鼓出部(136),在全部鼓出部(136) 中的位于适当位置的鼓出部(136)的鼓出端壁(136a)上,形成了制冷剂 通过用贯通孔(137)。鼓出部(136)形成在相邻的热交换管(15)之间。
另外,制冷剂转向用集液箱(3)中釆用第2部件(135)时,在把第 2中间储液室部(12)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12a) (12b)的后侧分隔部 (42)上,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了朝上方(热交换管(15)侧)突出 并且鼓出端壁平坦的若干个鼓出部(136),在全部鼓出部(136)中的位 于适当位置的鼓出部(136)的鼓出端壁(136a)上,形成了制冷剂通过用 贯通孔(137)。鼓出部(136)形成在相邻的热交换管(15)之间。其它 的构造与上述实施形态的第2部件(22) (94)相同。
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中采用图23和图24所示的第2部件(160) 时,在把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5)内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5a) (5b)的 前侧分隔部(41)中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了使制 冷剂入口储液室部(5)的上下两空间(5a) (5b)相通的若干个制冷剂通 过用圆形贯通孔(161)。在前侧分隔部(41)的下面(朝向热交换管(15) 侧的面)中的贯通孔(161)周围的部分、并且在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5) 的上部空间(5a)(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储液室部内的与热交换管相反 侧的空间)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分, 一体地形成了具有1/4球 形状并且朝下方往左方弯曲的导引部(162 )。贯通孔(161 )和导引部(162 ), 形成在相邻的2根热交换管(15)之间。其它的构造与上述实施形态的第 2部件(22) (94)相同。
另外,制冷剂转向用集液箱(3 )中采用第2部件(160 )时(图未示), 在把第2中间储液室部(12 )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12a ) (12b )的后側 分隔部(42)上,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了使第2中间储液室部(12)的上下两空间(12a ) (12b )相通的若干个制冷剂通过用圆形贯通孔(161 )。 在后侧分隔部(42 )的上面(朝向热交换管(15 )侧的面)中的贯通孔(161) 周围的部分、并且在第2中间储液室部(12)的下部空间(12b)(制冷剂 流入热交换管的储液室部内的与热交换管相反側的空间)中的制冷剂流动 方向上游侧的部分, 一体地形成了具有1/4球形状并且朝下方往左方弯曲 的导引部(162)。
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中采用图25和图26所示的第2部件(195) 时,在把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5)内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5a) (5b)的 前侧分隔部(41)中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了使制 冷剂入口储液室部(5)的上下两空间(5a) (5b)相通的若千个制冷剂通 过用圆形贯通孔(196 )。在前侧分隔部(41)的上面(朝向与热交换管(15 ) 相反侧的面)中的贯通孔(196)周围的部分、并且在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
(5)的上部空间(5a)(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储液室部内的与热交换管 相反侧的空间)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部分, 一体地形成了具有1/4 球形状并且朝上方往右方弯曲的导引部(197)。贯通孔(196)和导引部
(197),形成在相邻的2根热交换管(15)之间。其它的构造与上述实施 形态的第2部件(22) (94)相同。
另夕卜,制冷剂转向用集液箱(3 )中采用第2部件(195 )时(图未示), 在把第2中间储液室部(12)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lh) (Ub)的后側 分隔部(42)上,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了使第2中间储液室部(l2) 的上下两空间(12a ) (12b )相通的若干个制冷剂通过用圆形贯通孔(196 )。 在后侧分隔部(42)的下面(朝向与热交换管(l5)相反侧的面)的贯通 孔(196)周围的部分、并且在第2中间储液室部(12)的下部空间(Ub)
(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储液室部内的与热交换管相反侧的空间)中的制 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部分, 一体地形成了具有1/4球形状并且朝下方往 右方弯曲的导引部(197)。
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中采用图27和图28所示的第2部件(165) 时,在把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5)内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5a) (5b)的前侧分隔部(41)上, 一体地形成了朝下方(热交换管(15)侧)突出的 半球状鼓出部(166),在全部鼓出部(141)中的位于适当位置的鼓出部 (166)上,呈》丈射状地形成了若干个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167)。鼓出 部(166)形成在相邻的热交换管(15)之间。其它的构造与上述实施形态 的第2部件(22) (94)相同。
另外,制冷剂转向用集液箱(3 )中采用第2部件(165 )时(图未示), 在把第2中间储液室部(12)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12a) (12b)的后侧 分隔部(42)上, 一体地形成了朝上方(热交换管(15)侧)突出的半球 状鼓出部(166),在全部鼓出部(166)中的位于适当位置的鼓出部(166) 上,呈放射状地形成了若干个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167)。鼓出部(166) 形成在相邻的热交换管(15)之间。
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中采用图29和图30所示的第2部件(170) 时,在把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5)内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5a) (5b)的 前侧分隔部(41)上,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 一体地形成了朝下方(热交 换管(15)侧)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的宽度方 向)延伸的V字形横截面的突出部(171),在全部突出部(171)中的位 于适当位置的突出部(171)上,形成了跨及该突出部(171)的形成V字 的两壁部的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172)。突出部(171)形成在相邻的热 交换管(15)之间。其它的构造与上述实施形态的第2部件(22 ) (94) 相同。
另外,制冷剂转向用集液箱(3 )中釆用第2部件(170 )时(图未示), 在把第2中间储液室部(12)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12a) (12b)的后側 分隔部(42)上,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 一体地形成了朝上方(热交换管 (15)侧)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的宽度方向) 延伸的V字形横截面的突出部(171),在全部突出部(171)中的位于适 当位置的突出部(171)上,形成了跨及该突出部(171)的形成V字的两 壁部的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172)。突出部(171)形成在相邻的热交换 管(15)之间。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中采用图31和图32所示的第2部件(175) 时,V字形横截面的全部突部出(171)中的、位于适当位置的突出部(171) 的形成V字的两壁部上,分别形成了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176)。其它 的构造与图29和图30所示的第2部件(170)相同。另外,图31和图32 所示的第2部件(175 ),也与图29和图30所示的第2部件(170 )同样 地,用在制冷剂转向用集液箱(3)上。
图33所示的第2部件(140 ),具备第1储液室形成部(141)、第2 储液室形成部(142)、连接壁(143)(连接部)、和前后两水平状分隔 部(144) ( 145)。第1储液室形成部(141)形成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5) 的上部和第1中间储液室部(11)的下部。第2储液室形成部(142 )形成 制冷剂出口储液室部(6)的上部和第2中间储液室部(12)的下部。连接 壁(143)将两储液室形成部(141) (142)连接成一体。分隔部(144) (145)设在两储液室形成部(141) (142)的内侧。
第2部件(140)的两储液室形成部(141) (142)的横截面形状,是 朝上下方向内方(热交换管(15)侧)开口、并且前后方向中央部朝上下 方向外方突出的大致U字形横截面形状。第l储液室形成部(141)的前 侧壁部分和第2储液室形成部(142)的后侧壁部分中的靠近分隔部("4) (145)的部分,在其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分别形成了若干个外方突出部 (146 )。这些外方突出部(146 )的上下方向内侧部分(朝向第1部件(21) 侧的部分),作为被抵接部(147 )。该被抵接部(147 ),与第1部件(21) 的第l储液室形成部(26)中的前側壁(31)的垂直部(31b)的前端、 以及第2储液室形成部(27)中的后侧壁(34)的垂直部"4b)的前端抵 接。因此,该被抵接部(147),在第2部件(140)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 地形成有若干个。
在第2部件(140 )的两储液室形成部(141) (142 )间的连接壁(143 ) 上,形成了若千个排水用贯通孔(图未示)和若千个固定用贯通孔(148 ), 这些排水用贯通孔和固定用贯通孔(148),分别与第l部件(21)的连接 壁(28)的排水用贯通孔(37)和固定用贯通孔(38)对准。前侧分隔部(144)的后侧缘部,朝斜后下方弯曲,在其后侧缘形成了 水平的面接触部(151)。该面接触部(151)分别与连接壁(143)的上下 方向内侧面(朝向热交换管(15)侧的面)的前半部、以及第l部件(21) 的连接壁(28 )的上下方向外侧面的前半部面接触地钎焊着。面接触部(151) 的后侧缘,位于不闭塞连接壁(143 )的排水用贯通孔和固定用贯通孔(148 ) 的位置。在面接触部(151)的后侧缘,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了若干个 突片(152)。这些突片(152)朝上下方向外方突出并且穿过连接壁(143) 的固定用贯通孔(148),钎焊在连接壁(143)上(见图34)。后侧分隔 部(145)的前侧缘部,朝斜前下方弯曲,在其前側缘形成了水平的面接触 部(153)。该面接触部(153)分别与连接壁(143)的上下方向内侧面(朝 向热交换管(15)侧的面)的后半部、以及第l部件(21)的连接壁(28) 的上下方向外側面的后半部面接触地钎焊着。面接触部(153)的前侧缘, 位于不闭塞连接壁(143)的排水用贯通孔和固定用贯通孔(148)的位置。 在面接触部(153 )的前侧缘,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了若干个突片(154 )。 这些突片(154)朝上下方向外方突出并且穿过连接壁(143)的固定用贯 通孔(148)钎焊在连接壁(143)上。两分隔部(144) (H5)的突片(152) (154),在左右方向交替地穿过固定用贯通孔(148)。另外,在各面接 触部(151) (153)的前后方向内側缘, 一体地形成了若干个抵接片(图 未示),这些抵接片朝另一面接触部(153) (151)侧突出并且与该另一 面接触部(153) (151)抵接、钎焊在面接触部(153) (151)上。该抵 接片,在左右方向与第1和第2部件(21) (22)的排水用贯通孔。7) 以及固定用贯通孔(38) (148)错开,与这些贯通孔(37) (38) ("8) 不干扰。
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中采用第2部件(140)时(图未示),在 前侧分隔部(144)上,形成了缺口 (46)、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47)和 凸缘(48);在后侧分隔部(145)上,形成了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51A) (51B)和凸缘(52A) (52B)。另外,制冷剂转向用集液箱(3)中采用 第2部件(140)时,在前侧分隔部(144)上,形成了长方形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101),在后侧分隔部(145)上,形成了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
(102)和凸缘(103)。
第2部件(140)是这样制成的,如图34所示,对由两面有焊料层的 铝硬钎焊片构成的坯板实施加工,形成了外方突出部(146)、排水用贯通 孔、固定用贯通孔(148)、面接触部(151) (153)、突片(152) ( 154) 和抵接片后,用适当的方法将坯板弯曲,形成第1及第2储液室形成部(141 )
(142)、连接壁(143)、以及两分隔部(144) (145),并将突片(152)
(154)穿过固定用贯通孔(148),将该半成品的预定部分钎焊,便制成 了第2部件(140)。另外,半成品的预定部分的钎焊,与制造蒸发器(l) 时其它零件的钎焊同时进行。这里,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中采用第2 部件(140)时,在弯曲坯板前,预先形成缺口 (46)、圆形贯通孔(47)、 凸缘(48)、长圆形贯通孔(51A) (51B)和凸缘(52A) (52B)。另 外,制冷剂转向用集液箱(3)中采用第2部件(140)时,在弯曲坯板前, 预先形成贯通孔(101)、贯通孔(102)和凸缘(103)。
图35和图36所示的第2部件(180),具备第l储液室形成部(181)、 第2储液室形成部(182 )、连接壁(183 )(连接部)、和前后2个水平 板状分隔部(184) ( 185)。第l储液室形成部(181)形成制冷剂入口储 液室部(5)的上部和第1中间储液室部(11)的下部。第2储液室形成部
(182)形成制冷剂出口储液室部(6)的上部和第2中间储液室部(12) 的下部。连接壁(183)将两储液室形成部(181) (182)连接成一体。分 隔部(184) ( 185)设在两储液室形成部(181) (182)的上下方向内侧。 第2部件(180)的两储液室形成部(181) (182)的横截面形状,是 朝上下方向内方(热交换管(15)侧)开口、并且前后方向中央部朝上下 方向外方突出的大致U字形横截面形状。
在第2部件(180)的两储液室形成部(181) (182)间的连接壁(183) 上,形成了若干个排水用贯通孔(186)和若干个固定用贯通孔(187), 这些贯通孔(186) ( 187)分别与第l部件(21)的连接壁(28)的排水 用贯通孔(37)和固定用贯通孔(38)对准。前侧分隔壁(184)和后侧分隔部(185),由与两分隔部(184) (185) 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的水平的连接壁(188)(连接部)连接成一体。连接壁 (188),分别与连接壁(183)的上下方向内侧面(朝向热交换管(15) 侧的面)、以及第l部件(21)的连接壁(28)的上下方向外侧面面接触 地钎焊着。在连接壁(188)上,形成了若干个排水用贯通孔(189)和若 干个固定用贯通孔(191),这些贯通孔(189) (191)分别与连接壁(183) 的排水用贯通孔(186)和固定用贯通孔(187)对准。另外,前側分隔部
(184) 的前侧缘部(前后方向外側缘部),与前側储液室形成部(181) 的前侧缘部(前后方向外侧缘部)连成一体。在后侧分隔部(185)的后侧 缘部(前后方向外侧缘部), 一体地形成了朝上下方向外侧突出并且与后 側储液室形成部(182)的后侧壁部外面卡合并钎焊的卡合部(192)。
第l部件(21)的连接壁(28)、笫2部件(180)的两储液室形成部 (181) (182)间的连接壁(183)、和第2部件(180)的两分隔部(184)
(185) 间的连接壁(188),在用带板状固定部件(193)临时固定着的状 态,被钎焊在一起。该带板状固定部件(193)具有从上方穿过固定用贯通 孔(38) (187) ( 191 )的固定片(193a)。
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中采用第2部件(180)时(图未示),在 前侧分隔部(184)上,形成了缺口 (46)、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7)和 凸缘(48);在后側分隔部(185)上,形成了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51A)
(51B)和凸缘(52A) (52B)。另外,制冷剂转向用集液箱(3)中釆用 第2部件(180)时,在前侧分隔部(184)上,形成了长方形制冷剂通过 用贯通孔(101),在后侧分隔部(185)上,形成了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
(102)和凸缘(103)。
第2部件(180)是这样制成的,如图37和图M所示,对由两面有焊 料层的铝硬钎焊片构成的坯板实施加工,形成了排水用贯通孔(186)( 189)、 固定用贯通孔(187) (191)和卡合部(192)后,用适当的方法将坯板弯 曲,形成第l及第2储液室形成部(181) (182)、连接壁(l83)、两分 隔部(184) (185)、和连接壁(188),并且使卡合部(l")与后侧储液室形成部(182)的后侧壁部外面卡合,制成半成品,将该半成品的预定 部分钎焊,便制成了第2部件(180)。另外,半成品的预定部分的钎焊, 与制造蒸发器(1)时其它零件的钎焊同时进行。但是,第l部件(21)和 第2部件(180)的预定部分的钎焊,是将固定部件(193)的固定片(193a) 穿过固定用贯通孔(187) (191)和第l部件(21)的固定用贯通孔(38) 并凿紧,这样,将第2部件(180)和第l部件(21)临时固定住,进行钎 焊。这里,制冷剂出入用集液箱(2)中采用第2部件(180)时,在弯曲 坯板前,预先形成缺口 (46)、圆形贯通孔(47)、凸缘(48)、长圆形 贯通孔(51A) (51B)和凸缘(52A) (52B)。另外,制冷剂转向用集 液箱(3 )中采用第2部件(180 )时,在弯曲坯板前,预先形成贯通孔(101 )、 贯通孔(102)和凸缘(103)。
上述实施形态中,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用于使用氟利昂系制冷剂的车 辆空调的蒸发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在具有下述车辆空调的车辆中, 例如在汽车中,作为车辆空调的蒸发器使用,该车辆空调包括压缩机、作 为制冷剂冷却器的气体冷却器、中间热交换器、膨胀阀和蒸发器并且使用 co2制冷剂那样的超临界制冷剂。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例如可以作为装在汽车上的制冷循环即车辆空调 的蒸发器使用。
权利要求
1. 一种热交换器,在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着的一对集液箱之间,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有若干列热交换管组,该热交换管组包括在集液箱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且两端部与两集液箱连接的若干个热交换管,各集液箱具备在前后方向并列设置并且相互一体化的2个储液室部,各集液箱具备与热交换管连接的第1部件、和与第1部件接合并且覆盖第1部件的与热交换管相反侧的第2部件,在两集液箱的各储液室部彼此之间,分别设有至少一列热交换管组;其中,至少任一方集液箱的第2部件通过弯曲金属板而形成,在通过弯曲金属板而形成的第2部件上,设有将各储液室部内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的分隔部,在各分隔部上形成了使各储液室部内的上下2个空间连通的贯通孔。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两集液箱的第2部件, 分别通过弯曲金属板而形成。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设于制冷剂流入热 交换管的储液室部上的第2部件的分隔部上,形成有若千个贯通孔。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有若干个贯通 孔的分隔部的朝向热交换管侧的面中的贯通孔周围的部分, 一体地形成了 朝热交换管侧突出的凸缘。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有若千个贯通 孔的分隔部的一面中的贯通孔周围的部分, 一体地形成了将制冷剂从与热 交换管相反侧的空间往热交换管导引的导引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有若干个贯通 孔的分隔部的朝向热交换管侧的面中的贯通孔周围的部分,并且在制冷剂 流入热交换管的储液室部内的与热交换管相反侧的空间中的制冷剂流动方 向上游侧的部分, 一体地形成了导引部。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有若干个贯通 孔的分隔部的朝向与热交换管相反侧的面中的贯通孔周围的部分,并且在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储液室部内的与热交换管相反侧的空间中的制冷剂 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部分, 一体地形成了导引部。
8.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贯通孔形成在相邻的 热交换管彼此之间。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设于制冷剂流入热 交换管的储液室部上的第2部件的分隔部上,形成了朝热交换管侧突出并 且鼓出端壁平坦的若干个鼓出部,在至少一个鼓出部的鼓出端壁上,形成 了贯通孔。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鼓出部形成在相邻 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设于制冷剂流入 热交换管的储液室部上的第2部件的分隔部上,形成了朝热交换管侧突出 的半球状鼓出部,在至少一个鼓出部上,形成了若干个贯通孔。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设于制冷剂流入 热交换管的储液室部上的第2部件的分隔部上,形成了朝热交换管侧突出 并且在集液箱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截面为V字形的若干个突出部,并且以跨 及突出部的形成V字的两壁部的方式形成了贯通孔。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设于制冷剂流入 热交换管的储液室部上的第2部件的分隔部上,形成了朝热交换管侧突出 并且在集液箱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截面为V字形的若干个突出部,并且在突 出部的形成V字的两壁部上,分别形成了贯通孔。
1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2部件具备介有 连接部地设置的前后2个水平板状分隔部、和设在各分隔部的上下方向外 侧并且形成各储液室部的上下方向外侧部分的前后2个储液室形成部,各 储液室形成部的横截面形状是朝上下方向内侧开口并且前后方向中央部朝 上下方向外侧突出的大致U字形,各储液室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侧缘部与 各分隔部的前后方向外侧缘部连成为一体,各储液室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内 侧缘部与前后分隔部间的连接部卡合。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迷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2部件中的前后 两分隔部间的连接部是水平板状,并且在该连接部上沿长度方向隔开间隔 地形成了若干个贯通孔,在各储液室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内侧缘部, 一体地 形成了朝前后方向内方突出并且与连接部的上下方向外侧面面接触的水平 板状的面接触部,在面接触部的前后方向内侧缘部,沿长度方向隔开间隔 地一体形成了朝上下方向内侧突出并且穿过连接部的全部贯通孔中的 一部 分贯通孔的若干个突片,连接部的全部贯通孔分为前侧储液室形成部的突 片穿过的贯通孔、后侧储液室形成部的突片穿过的贯通孔、和两储液室形 成部的突片不穿过的排水用贯通孔。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笫2部件的各储 液室形成部的面接触部的前端面上, 一体地形成了朝另一储液室形成部的 面接触部側突出、并与该面接触部抵接的抵接片,抵接片不与两储液室形 成部的突片及连接部的排水用贯通孔相干扰。
1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2部件具备介有 连接部地设置并且形成各储液室部的上下方向外側部分的前后2个储液室 形成部、和设在各储液室形成部的上下方向内侧的前后2个水平板状分隔 部,各储液室形成部的横截面形状是朝上下方向内侧开口并且前后方向中 央部朝上下方向外侧突出的大致U字形,各分隔部的前后方向外侧缘部与 各储液室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侧缘部连成为一体,各分隔部的前后方向内 侧缘部与前后储液室形成部间的连接部卡合。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2部件中的前后 两储液室形成部间的连接部是水平板状,并且在该连接部上沿长度方向隔 开间隔地形成了若干个贯通孔,在各分隔部的前后方向内侧缘部, 一体地 形成了朝前后方向内方突出并且与连接部的上下方向内侧面面接触的水平 板状的面接触部,在面接触部的前后方向内侧缘部,沿长度方向隔开间隔 地一体形成了朝上下方向外侧突出并且穿过连接部的全部贯通孔中的一部 分贯通孔的若干个突片,连接部的全部贯通孔分为前侧分隔部的突片穿过 的贯通孔、后侧分隔部的突片穿过的贯通孔、和两分隔部的突片不穿过的排水用贯通孔。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第2部件的各分 隔部的面接触部的前端面上, 一体地形成了朝另一分隔部的面接触部侧突 出、并与该面接触部抵接的抵接片,抵接片不与两分隔部的突片及连接部 的排水用贯通孔相干扰。
20.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第2部件的前后 两側缘部,形成了第l部件的前后两側缘部抵接的被抵接部。
21.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2部件具备介有 连接部地设置并且形成各储液室部的上下方向外侧部分的前后2个储液室 形成部、和设在各储液室形成部的上下方向内侧并通过连接部相互相连的 前后2个水平板状分隔部,各储液室形成部的横截面形状是朝上下方向内 侧开口并且前后方向中央部朝上下方向外侧突出的大致U字形,前后任一 方分隔部的前后方向外侧缘部,与形成被该分隔部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的 储液室部的储液室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側缘部连成为一体,另一方分隔部 的前后方向外侧缘部,与形成被该分隔部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的储液室部 的储液室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侧缘部卡合。
2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一方集液箱的前储 液室部是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该一方集液箱的后储液室部是制冷剂出口 储液室部,另一方集液箱的前储液室部是第1中间储液室部,该另一方集 液箱的后储液室部是第2中间储液室部,在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的一端部 形成了制冷剂入口 ,并在制冷剂出口储液室部的与制冷剂入口的同 一端形 成了制冷剂出口,制冷剂入口储液室部和第2中间储液室部分别是制冷剂 流入热交换管的储液室部。
23.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制冷剂入口储液室 部的2个空间,通过形成在分隔部的与制冷剂入口及制冷剂出口相反侧的 端部上的连通孔而连通,第1中间储液室部的上下方向外侧的空间、和第 2中间储液室部的上下方向外侧的空间,通过设在集液箱的长度方向的一 端部的连通部而连通。
全文摘要
蒸发器(1),在一对集液箱(2、3)之间,由若干个热交换管(15)构成的热交换管组(16),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成2列。各集液箱(2、3)分别具备2个储液室部(5、6、11、12)。各集液箱(2、3)具备与热交换管(15)连接的第1部件(21、93)、和与第1部件(21、93)接合着并且覆盖第1部件(21、93)中的与热交换管(15)相反侧的第2部件(22、94)。在各集液箱(2、3)的第2部件(22、94)上,设有将各储液室部(5、6、11、12)内分隔成上下2个空间(5a、5b、6a、6b)的分隔部(41、42)。在各分隔部(41、42)上,形成了使各储液室部(5、6、11、12)内的上下2个空间(5a、5b、6a、6b)相通的贯通孔(47、51A、101、102)。将金属板弯曲,形成第2部件(22、94)。根据该蒸发器(1),零件数目少,制造作业容易。
文档编号F28F9/02GK101523150SQ200780036879
公开日2009年9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2日 优先权日2006年10月3日
发明者东山直久, 靍见幸弘 申请人: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