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32636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尤其涉及具有配置在气流中的传热 翅片、以及插入传热翅片中并配置在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 上的多个传热管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空调装置等中,广泛使用具有配置在空气流中的传热翅片、 以及插入传热翅片中并配置在与空气流的流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 多个传热管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即,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在这种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中,作为以减少在传热翅片中的传热管的空气流的流 动方向下游侧的部分形成的死水区域和更新传热翅片中的边界层为目的 的传热促进方法,有时采用下述方法在传热翅片表面的传热管两侧的 位置,通过冲切立起加工来形成朝向空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游侧扩开的立 起部(参照专利文献l)。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昭61 — 110889号公报
在将采用了上述那种立起部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用作以空调装置等 为代表的将空气作为热源的制冷剂等热介质的蒸发器的情况下,存在由 于空气与热介质的热交换而产生的结露水等水滴(以下称为排放水)滞 留在立起部而导致通风阻力增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中同时实现基于立起部的 传热促进效果和排水性。
第一发明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具有传热翅片和多个传热管。传 热翅片配置于气流中。多个传热管插入传热翅片中,并配置在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在传热翅片上,在传热管的铅直方向的两 侧,通过冲切立起加工形成有从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笔直 地排列的多个立起部。将多个立起部连接起来的虚拟直线,相对于气流 的流动方向倾斜,使得将传热管附近的气流向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传热 管后侧引导。在传热翅片上,在传热管周围且至少在通过传热管的中心 轴的水平面的下部形成有凹部。
在该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中,立起部从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游侧朝向下 游侧被分割为多个。并且,多个立起部配置在气流的流动方向前侧,使 得将传热管附近的气流向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传热管后侧引导。并且, 在传热翅片中的传热管下部侧的一部分未设置立起部。进而,在传热翅 片中的传热管周围且至少在下部侧形成凹部。
因此,能够获得通过立起部来更新边界层的效果。并且,能够获得 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传热翅片后侧的部分形成的死水区域减少的效 果。并且能够使排放水不易滞留于传热管与立起部之间。再有,能够使 在传热翅片表面产生的排放水容易从立起部之间的间隙排出。并且,排 放水暂时滞留于凹部中,并且在滞留了预定量以上的排放水之后流下并 排出。由此,能够获得基于立起部的传热促进效果,而不会受到在传热 翅片表面产生的排放水的影响。
在第一发明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基础上,第二发明所述的翅 片管型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在传热翅片上,在传热管的整个周围形成 有凹部。
在本发明中,在传热翅片中的传热管整个周围形成有凹部。因此, 排放水暂时滞留于凹部中,并且在滞留了预定量以上的排放水之后流下 并排出。因此能够将排放水排出,而不会使其滞留在立起部与传热管之 间。由此,能够获得传热促进效果。
在第一或第二发明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基础上,第三发明所 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传热翅片为具有折痕的波纹状,该 折痕形成在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
在本发明中,传热翅片呈具有在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形成的折痕的波纹状。
因此,能够促进传热翅片与气流之间的热交换。并且,能够使排放 水容易顺着折痕流下。因此,能够获得基于立起部的传热促进效果,而 不会受到在传热翅片表面产生的排放水的影响。
在第一或第二发明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基础上,第四发明所 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凹部具有下端部和上端部。并且, 凹部呈下端部和上端部都突出来的形状。此处,下端部以凹部下部的第 一点为尖端。并且,上端部以凹部上部的第二点为尖端。
在本发明中,凹部的形状为以凹部下部的第一点为尖端的下端部和 以凹部上部的第二点为尖端的上端部都突出来的形状。因此,能够容易 地使产生的排放水从凹部排出。因此,能够使热交换器中产生的排放水 顺畅地流下。
在第一或第二发明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基础上,第五发明所 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凹部具有以其下部的第一点为尖端 的下端部。并且,凹部呈下端部突出来的形状。
在本发明中,凹部的形状成为以凹部下部的第一点为尖端的下端部 突出来的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使产生的排放水从凹部排出。因此, 能够使热交换器中产生的排放水顺畅地流下。
在第三方面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基础上,第六发明所述的翅 片管型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折痕至少呈凹痕状。凹部具有以其下部的 第一点为尖端的下端部。并且,凹部呈下端部突出来的形状,且形成为 下端部与凹痕状的折痕一致。
在本发明中,凹部形成为向下部突出的下端部与呈凹痕状的折痕重 合。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产生的排放水从凹部排出。因此,能够使热交 换器中产生的排放水顺畅地流下。
在第六发明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基础上,第七发明所述的翅 片管型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立起部形成在除了传热管正下方之外的区 域中。
因此,能够容易地使产生的排放水从凹部排出。因此,能够使热交换器中产生的排放水顺畅地流下。
在第六或第七发明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基础上,第八方面所 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多个立起部包括多个第一立起部和 多个第二立起部。多个第一立起部形成于传热管下侧。多个第二立起部 形成于传热管上侧。将多个第一立起部连接起来的虚拟第一直线,相对 于通过传热管的中心轴且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平行的第三直线倾斜,使得 第一直线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下游侧比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离第三直线 远。将多个第二立起部连接起来的虚拟第二直线相对于第三直线倾斜, 使得第二直线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下游侧比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离第三 直线近。
在本发明中,形成于传热管下侧的第一立起部相对于通过传热管的 中心轴且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平行的第三直线倾斜,使得第一立起部的气 流的流动方向下游侧比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离第三直线远。即,将形 成于排放水容易滞留的传热管下侧的第一立起部以使排放水流落的方向 与气流的流动方向一致的方式倾斜地配置。
因此,在产生排放水的情况下,排放水容易排出而不会滞留于传热 管与立起部之间。因此,能够提高传热翅片的排水性能,并且能够促进 传热效果。
根据第一发明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能够获得通过立起部更新 边界层的效果。并且,能够获得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传热翅片后侧的 部分形成的死水区域减少的效果。并且,能够使排放水不易滞留在传热 管与立起部之间。再有,能够将在传热翅片表面产生的排放水容易地从 立起部之间的间隙排出。并且,排放水暂时滞留于凹部中,并且在滞留 了预定量以上的排放水之后流下并排出。由此,能够获得基于立起部的 传热促进效果,而不会受到在传热翅片表面产生的排放水的影响。
根据第二发明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排放水暂时滞留于凹部中, 并且在滞留了预定量以上的排放水之后流下并排出。因此,能够将排放 水排出,而不会使其滞留于立起部与传热管之间。由此,能够获得传热 促进效果。根据第三发明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能够促进传热翅片与气流 之间的热交换。并且,能够容易地使排放水顺着折痕流下。因此,能够 获得基于立起部的传热促进效果,而不会受到在传热翅片表面产生的排 放水的影响。
根据第四发明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能够容易地将产生的排放 水从凹部排出。因此,能够使在热交换器中产生的排放水顺畅地流下。
根据第五发明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能够容易地将产生的排放 水从凹部排出。因此,能够使在热交换器中产生的排放水顺畅地流下。
根据第六发明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能够容易地将产生的排放 水从凹部排出。因此,能够使在热交换器中产生的排放水顺畅地流下。
根据第七发明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能够容易地将产生的排放 水从凹部排出。因此,能够使在热交换器中产生的排放水顺畅地流下。
根据第八发明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在产生了排放水的情况下, 排放水能够容易地排出而不会滞留于传热管与立起部之间。因此,能够 提高传热翅片的排水性能,并且能够促进传热效果。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2是沿图i的n—n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i的m—m线的剖视图。 图4是变形例(i)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5是变形例(2)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6是变形例(2)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7是变形例(3)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8是变形例(4)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9是沿图8的K一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变形例(5)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11是变形例(5)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12是变形例(6)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剖视图。图13是变形例(7)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 li: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2、 4 12:传热翅片; 3:传热管;
24、 44、 54、 64、 74、 84、 94、 104、 114、 124:凹部; 21a 21c:第一立起部;
21d 21f:第二立起部;
41a 41c:第一立起部; 41d 41f:第二立起部; 51a、 51b:第一立起部; 51d 51f:第二立起部; 61a、 61c:第一立起部; 61d 61f:第二立起部; 71a 71c:第一立起部; 71d 71f:第二立起部; 81a 81c:第一立起部; 81d 81f:第二立起部; 85a 85c:折痕;
94a、 104a、 114a、 124a:下端部; 94b、 124b:上端部; 95a 95c:折痕; 105a 105c:折痕; 115a 115c:折痕; 125a 125c:折痕; 91a 91c:第一立起部; 91d 91f:第二立起部; 101a 101c:第一立起部; 101d 101f:第二立起部;llla:第一立起部; 111b llld:第二立起部;
121a、 121b:第一立起部; 121c 121e:第二立起部; Ll:第一直线; L2:第二直线; L3:第三直线; L4:第四直线; Pl:第一点; P2:第二点。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实施方式进行 说明。
图1 图3中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1 的主要部分。此处,图1是翅片管型热交换器1的剖视图。图2是沿图1
的n — n线的剖视图。图3是沿图i的m—ni线的剖视图。 (i)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基本结构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1是交叉翅片管(cross fm-and-tube)型热交换器, 主要具有多个板状的传热翅片2和多个传热管3。传热翅片2以使其平面 方向大致沿着空气等气流的流动方向的状态,在板厚方向上并排配置。 在传热翅片2上,在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 成有多个贯通孔2a。贯通孔2a的周围部分成为向传热翅片2的板厚方向 的一侧突出的环状的套环(collar)部23。套环部23抵接于在板厚方向 上相邻的传热翅片2的与形成有套环部23的面相反的面上,从而在各传 热翅片2的板厚方向之间确保了预定间隔H。传热管3是内部有制冷剂 等热介质流动的管部件,并且插入在板厚方向上并排配置的多个传热翅 片2中,并配置在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具体而言,传 热管3贯通在传热翅片2上形成的贯通孔2a,并且通过组装翅片管型热交换器1时的扩管作业使传热管3与套环部23的内表面紧密接触。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1在多个传热管3的排列方 向设置成大致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进行使用。因此,气流以朝向大致水 平方向地横穿的方式流过翅片管型热交换器l。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 当使用"上侧"、"上方,,或"下侧"、"下方"这样的用语时,表示的是传热管 3的排列方向。
(2)传热翅片的具体形状
接下来,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1中使用的传热翅片 2的具体形状进行说明。
在传热翅片2上,在各传热管3的铅直方向的两侧(即各传热管3 的下侧和上侧),通过冲切立起加工在传热翅片表面2b上形成有从气流 的流动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笔直地排列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下 侧三个、上侧三个)立起部21a 21f。此处,将下侧的立起部设为第一 立起部21a 21c,将上侧的立起部设为第二立起部21d 21f。将该第一 立起部21a 21c连接起来的虚拟第一直线Ll或者将第二立起部21d 21f连接起来的虚拟第二直线L2相对于气流的流动方向倾斜,使得将传 热管3附近的气流向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传热管3的后侧引导。此处, 第一直线Ll和第二直线L2相对于气流的流动方向的迎角(angles of attack) al、 oc2设定在10° 30°的范围内。
这样,第一立起部21a 21c和第二立起部21d 21f相对于气流的流 动方向倾斜,使得将传热管3附近的气流向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传热管3 的后侧引导。因此,主要能够可靠地获得如下效果..通过立起部21a 21f 中的配置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传热翅片2前侧的第一立起部21a和第 二立起部21d来更新边界层。并且能够获得如下效果通过配置在气流 的流动方向上的传热翅片2后侧的第一立起部21c和第二立起部21f来减 少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传热管3后侧的部分形成的死水区域。
并且,各立起部21a 21f形成为朝向气流的流动方向下游侧其高度 逐渐增加。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立起部21a 21f为大致梯形或者大致三 角形(参照图3,图3是示出第二立起部21d 21f的图,第一立起部21a 21c也具有同样形状),并且各立起部21a 21f的最大高度h形成为比套 环部23的高度H低。
这样,形成于各传热管3两侧的立起部21a 21f分别被分割为从气 流的流动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下各三个) 第一立起部21a 21c和第二立起部21d 21f。因此,能够容易地从第一 立起部21a 21c之间和第二立起部21d 21f之间的间隙排出在传热翅片 2上产生的排放水。由此,能够获得基于立起部21a 21f的传热促进效 果,而不会受到在传热翅片2上产生的排放水的影响。
并且,将立起部21a 21f冲切立起时在传热翅片2上形成的狭缝孔 22a 22f配置在各立起部21a 21f的上侧。再有,在传热翅片2上,在 套环部23周围设有与套环部23呈同心圆形状的凹部24。如图2所示, 该凹部24是通过使传热翅片2在其截面与套环部23外接的位置朝与套 环部23相反的方向凹陷而形成的。
这样,各立起部21a 21f通过从上部朝向下部对传热翅片2进行冲 切立起加工而形成。因此,特别在排放水容易滞留的传热管3与第一立 起部21a 21c之间形成有第一狭缝孔22a 22c,从而排放水不易滞留于 传热管3与第一立起部21a 21c之间。因此,排放水容易从传热翅片2 排出。并且,在传热翅片2中的传热管3整个周围形成有凹部24。因此, 排放水暂时滞留于该凹部24中,并且在滞留了预定量以上的排放水之后 流下并排出。因此,能够将排放水排出,而不会使其滞留在第一立起部 21a 21c与传热管3之间。
另外,通过使第一立起部21a 21c和第二立起部21d 21f从气流的 流动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笔直地排列在第一直线L1和第二直线L2上, 从而立起部21a 21f中的配置在传热翅片2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的 第一立起部21c与配置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第一立起部21a具有 相同的倾斜,并且,第二立起部21f与配置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第 二立起部21d具有相同的倾斜,因此,不仅减少了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 的传热管3后侧的部分形成的死水区域,而且能够防止在第一立起部21c 和第二立起部21f的背后形成新的死水区域。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1中,能够获得基于
立起部21a 21f的传热促进效果,而不会受到在传热翅片2上产生的排 放水的影响,并且能够防止在第一立起部21c和第二立起部21f的背后形 成新的死水区域,因此,能够同时实现基于立起部21a 21f的传热促进 效果和排水性。
并且,在该翅片管型热交换器l中,通过使各立起部21a 21f的形 状形成为朝向气流的流动方向下游侧其高度逐渐增加的形状,从而能够 在各立起部21a 21f的背后产生纵向旋涡,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基于各 立起部21a 21f的传热促进效果。
<特征>
(1)
在本实施方式中,传热翅片2中的传热管3下侧的第一立起部21a 21c都是通过从上部朝向下部进行冲切立起加工而形成。排放水有时会被 保持在第一立起部与传热管3之间。因此,通过从上部朝向下部进行冲 切立起加工而形成所有的第一立起部,从而能够尽量防止排放水被保持 的情况。
因此,在传热管3与第一立起部21a 21c之间形成有第一狭缝孔 22a 22c,从而排放水不易滞留在传热管3与第一立起部21a 21c之间。 因此,能够有效地将排放水排出,并且能够获得基于立起部21a 21f的 传热促进效果。
(2)
在本发明中,在传热翅片2中的传热管3整个周围形成凹部24。因 此,排放水暂时滞留在该凹部24中,并且在所滞留的排放水达到了预定 量以上后流下并排出。因此,能够将排放水排出,而不会使其滞留在第 一立起部21a 21c与传热管3之间。由此,能够获得传热促进效果。
<变形例> (1)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位于传热管3下侧的第一立起部21a 21c, 这三个第一立起部21a 21c都是通过将传热翅片2从上侧进行冲切立起而形成的,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只有位于最接近传热管3的位置上 的第一立起部41c从上侧进行冲切立起加工而形成,而其他的第一立起 部41a、 41b都通过从下侧进行冲切立起加工而形成(参照图4)。另外, 在该情况下,不仅是第一立起部41c,第一立起部41b也可以通过从上侧 进行冲切立起加工而形成。并且,图4中的编号标记是将本实施方式中 的2号段替换为4号段、将20号段替换为40号段后的标记。
排放水最容易被保持在传热管3与位于最接近传热管3的区域(第 一区域R)的第一立起部41c之间。因此,通过从上部朝向下部进行冲切 立起加工而形成第一区域R的第一立起部41c,从而能够尽量防止排放水 被保持。
这样,在如图4所示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la中,至少在最接近传热 管3的位置形成的第一立起部41c是通过从上侧冲切立起加工而形成的, 因此排放水的水滴不易被保持在传热管3与第一立起部41c之间。因此, 能够有效地将排放水排出,从而能够获得传热促进效果。 (2)
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传热管3下侧的第一立起部21a 21c通过从 上侧对传热翅片2进行冲切立起加工而形成,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 如图5所示那样从下侧冲切立起,形成为与上侧的第二立起部51d 51f 关于通过传热管3的中心的水平面A上下对象。但是,在该情况下,形 成为第一立起部51a、51b仅与第二立起部51d 51f中的第二立起部51d、 51e这两个上下对称,在与第二立起部51f对应的位置处不设置立起部。 另外,也可以以仅保留离传热管3最远的第一立起部51a的方式仅设置 一个第一立起部。并且,也可以如图6那样仅设置狭缝孔以取代设置立 起部。另外,在该情况下,图5中的编号标记是将本实施方式中的2号 段替换为5号段、将20号段替换为50号段后的标记。并且,图6中的 编号标记是将本实施方式中的2号段替换为6号段、将20号段替换为60 号段后的标记。
如果在离传热管3最近的区域(第一区域R)存在第一立起部,则 在第一立起部与传热管3之间最容易保持排放水。在该翅片管型热交换器lb、 lc中,在传热翅片5、 6中的第一区域R不设置第一立起部。
因此,能够使排放水不易滞留在传热管3与第一立起部之间。由此, 能够获得基于立起部51a、 51b、 51d 51f以及立起部61a、 61b、 61d 61f的传热促进效果,而不会受到在传热翅片5、 6上产生的排放水的影 响。
(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传热管3的整个周围形成有凹部24,但是并不 限于此,也可以仅在传热管3的下部侧(通过传热管3中心的水平面A 的下侧)设置弓形的凹部74 (参照图7)。另外,在该情况下,图7中的 编号标记是将本实施方式中的2号段替换为7号段、将20号段替换为70 号段后的标记。
(4)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平坦的翅片作为传热翅片2,但是并不限于 此,也可以釆用具有与铅直方向平行的折痕85a 85c的波纹(waffle) 状的传热翅片8 (参照图8)。图8是采用了波纹状的传热翅片8的翅片 管型热交换器le的剖视图,图9是沿图8的K一K线的剖视图(去除传 热管3之后的部件)。此处,对于折痕85a 85c,如图9所示,折痕85a、 85c成为凸痕,折痕85b成为凹痕。
传热翅片8的形状形成为具有在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 向上形成的折痕85a 85c的波纹状,因此能够在气流中产生涡流,能够 促进传热翅片8与气流之间的热交换。并且,能够使在传热管3附近产 生的排放水容易地顺着成为凹痕的折痕85b流下。因此,能够获得基于 各立起部81a 81f的传热促进效果,而不会受到在传热翅片上产生的排 放水的影响。另外,本变形例(4)中的编号标记是将本实施方式中的号 码标记的2号段替换为8号段、将20号段替换为80号段后的标记。
(5)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传热翅片2上的凹部24是与套环部23为 同心圆形状的形状,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将传热翅片2的凹部24 的下端部94a和上端部94b作为尖端突出来的形状的凹部94(参照图10),也可以是具有仅使传热翅片2的凹部24的下端部104a突出来的形状的 凹部104 (参照图11)。另外,本变形例(5)中的传热翅片9和传热翅 片10的截面为与变形例(4)中的传热翅片8的截面相同的形状。
在本变形例(5)中,与变形例(4)的传热翅片8相同,图10和图 11中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lf、 lg的传热翅片9、 IO是具有与铅直方向平 行的折痕95a 95c、 105a 105c的波纹状的传热翅片9、 10。在该情况 下,例如图10所示,下端部94a和上端部94b突出来的凹部94形成为 波纹状的传热翅片9的折痕95a 95c中的成为凹痕的折痕95b与凹部94 的突出来的下端部94a和上端部94b—致。此处,下端部94a以凹部94 的下端的第一点Pl为尖端。并且,上端部94b以凹部94的上端的第二 点P2为尖端。
并且,例如图11所示,与图10的形成在传热翅片9上的凹部94相 同,仅下端部104a突出来的凹部104形成为波纹状的传热翅片10的 折痕105a 105c中的成为凹痕的折痕105b与凹部104的突出来的下端 部104a —致。此处,下端部104a以凹部104的下端的第一点Pl为尖端。
这样,在翅片管型热交换器lf、 lg中,凹部以如下方式形成使波 纹状的传热翅片9、 10的折痕95a 95c、 105a 105c中的成为凹痕的折 痕95b、 105b与凹部94、 104的突出来的下端部94a、 104a重合(在图 IO的情况下,也与凹部94的上端部94b重合)。因此,在传热翅片9、 10上产生的排放水能够容易地从凹部94、 104排出。因此,能够使在所 述翅片管型热交换器lf、 lg中产生的排放水顺畅地流下。
另外,本变形例(5)的图10中的编号标记是将本实施方式中的编 号标记的2号段替换为9号段、将20号段替换为90号段后的标记。并 且,本变形例(5)的图11中的编号标记是将本实施方式中的编号标记 的2号段替换为10号段、将20号段替换为100号段后的标记。 (6)
在变形例(5)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lg中,对于位于传热管3下侧 的第一立起部101a 101c,这三个第一立起部101a 101c通过将传热翅 片10冲切立起而形成,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具有在除了传热管3正下方之外的区域将第一立起部llla冲切立起的形状的传热翅片11 (参 照图12)。另外,本变形例(6)中的传热翅片11的截面与变形例(4) 中的传热翅片8的截面为相同的形状。并且,本变形例(6)中的编号标 记是将变形例(4)中的编号标记的8号段替换为11号段、将80号段替
换为iio号段后的标记。
(7)
在变形例(5)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lf中,位于传热管3下侧的第 一立起部91a 91c相对于通过传热管3的中心轴且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平 行的直线(在图13中为第三直线L3)倾斜,使得气流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的第一立起部91c比上游侧的第一立起部91a离所述直线近,但是并不 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3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li的传热翅片12那样, 使位于传热管3下侧的第一立起部121a、 121b以如下方式倾斜使气流 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的第一立起部121b比上游侧的第一立起部121a离第 三直线远。在该情况下,第一立起121a、 121b配置在第四直线L4上, 该第四直线L4向与配置有第二立起121c 121e的第二直线L2相反的方 向倾斜角度e。另外,本变形例(7)中的传热翅片12的截面为与变形例 (4)中的传热翅片8的截面相同的形状。并且,本变形例(7)中的编 号标记是将变形例(4)中的号码标记的8号段替换为12号段、将80号 段替换为120号段后的标记。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具体的结构 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能够容易地将排放水排出并且能够 有效地获得传热效果,能够用作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特别是具有配置在 气流中的传热翅片和插入传热翅片中并配置在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大致正 交的方向上的多个传热管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等。
权利要求
1、一种翅片管型热交换器(1~1i),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管型热交换器(1~1i)具有传热翅片(2、4~12),其配置于气流中;以及多个传热管(3),其插入所述传热翅片中,并配置在与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在所述传热翅片上,在所述传热管的铅直方向的两侧,通过冲切立起加工形成有从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笔直地排列的多个立起部(21a~21f、41a~41f、51a、51b、51d~51f、61a、61b、61d~61f、71a~71f、81a~81f、91a~91f、101a~101f、111a~111d、112a~112e),将所述多个立起部连接起来的虚拟直线(L1、L2、L4)相对于气流的流动方向倾斜,使得将所述传热管附近的气流向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所述传热管后侧引导,在所述传热翅片上,在所述传热管周围且至少在通过所述传热管的中心轴的水平面的下部形成有凹部(24、44、54、64、74、84、94、104、114、124)。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1 lc、 le li),其 特征在于,在所述传热翅片上,在所述传热管的整个周围形成有凹部(24、 44、 54、 64、 84、 94、 104、 114、 124)。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le li),其特征 在于,所述传热翅片(8 12)为具有折痕(85a 85c、 95a 95c、 105a 105c、 115a 115c、 125a 125c)的波纹状,该折痕(85a 85c、 95a 95c、 105a 105c、 115a 115c、 125a 125c)形成在与所述气流的流动 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lf、 li),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94、 124)具有以该凹部下部的第一点(Pl)为尖端的下 端部(94a、 124a)和以该凹部上部的第二点(P2)为尖端的上端部(94b、 124b),并且所述凹部(94、 124)形成为所述下端部和所述上端部突出 来的形状。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lg、 lh),其特 征在于,所述凹部(104、 114)具有以该凹部下部的第一点(Pl)为尖端的 下端部(104a、 114a),并且形成为所述下端部突出来的形状。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lg、 lh),其特征在于,所述折痕(105a、 115a)至少呈凹痕状,所述凹部(104、 114)具有以该凹部下部的第一点(Pl)为尖端的 下端部(104a、 114a),并且呈所述下端部突出来的形状,从而所述凹部 (104、 114)形成为所述下端部与所述凹痕状的所述折痕一致。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lh),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立起部(111a llld)形成于除了所述传热管正下方之外的区域中。
8、 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立起部(121a 121e)包括形成于所述传热管下侧的多 个第一立起部;和形成于所述传热管上侧的多个第二立起部,将所述多个第一立起部连接起来的虚拟第四直线(L4),相对于通过 所述传热管的中心轴且与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平行的第三直线(L3)倾 斜,使得所述第四直线(L4)的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下游侧比所述气流 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离所述第三直线(L3)远,将所述多个第二立起部连接起来的虚拟第二直线(L2),相对于所述 第三直线(L3)倾斜,使得第二直线(L2)的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下游 侧比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离所述第三直线(L3)近。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中同时实现基于立起部的传热促进效果和排水性。本发明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1)具有传热翅片(2)和多个传热管(3)。传热翅片配置于气流中。多个传热管插入传热翅片中,并配置在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在传热翅片上,在传热管的铅直方向的两侧,通过冲切立起加工形成有从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笔直地排列的多个立起部(21a~21f)。将多个立起部连接起来的直线(L1、L2)相对于气流的流动方向倾斜,使得将传热管附近的气流向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传热管后侧引导。在传热翅片上,在传热管周围且至少在通过传热管的中心轴的水平面的下部形成有凹部(24)。
文档编号F28F1/32GK101523148SQ20078003704
公开日2009年9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6年10月2日
发明者笠井一成, 藤野宏和, 金铉永, 镰田俊光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