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层叠状流体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22539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层叠状流体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炽热流体的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众多行业使用的余热回收换热装置为管式、螺旋板式的,但管式换热 器结构较复杂笨重、消耗金属材料较多,不够经济,且维护清洁不方便;螺旋板 式换热器用于余热回收受流道宽度和容易积尘限制而严重影响传热效率,效果不 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维护清洁便捷、传 热效率高、成本低廉的流体余热回收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层叠状流体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以导热 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传热单元和吸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热、吸 热单元为内有空腔的板状结构、空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流入口和流出口,流入口
和流出口处在板侧面,且两者数量均至少一个,所述的板状传热、吸热单元交错 叠加设置并固定连接成层叠状。
在上述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改型。
所述的传热、吸热单元为矩形板状结构。
所述的传热、吸热单兀的流入、流出口分别设置于矩形板状结构相对的两侧面。所述的传热、吸热单元的流入、流出口成对角设置于矩形板状结构相对的两
所述的传热、吸热单元各具有一个流入口两个流出口 ,流入口处在一板侧面 中间,两流出口处在相对侧面的两边。
所述的传热、吸热单元的流入、流出口分别设置于矩形板状结构同一侧面。
所述的传热、吸热单兀内空腔有间隔板将空腔分隔,间隔板在远离流入、流 出口端开有连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 本实用新型的传热、吸热单元均为板状结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成本低,且易于平时的清理、维护,能够根据实际的要求增加或较少传热、吸热 单元的数量;
(2) 同时传热介质与传热、吸热单元的内腔壁的接触面积大,使得传热的 速度快。
(3) 本实用新型可有效地利用废气余热,节能减排,有利于环保,减少温 室效应,符合国家政策及世界环保趋势。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主视示意图2是图1的后视图3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示意图4是沿图1中B-B线的剖视示意图5是实施例1的结构立体示意图6是沿图1中C-C线的剖视示意图;图7是沿图1中D-D线的剖视示意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主视示意图9是图8的后视图10是沿图8中E-E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沿图8中F-F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2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沿图8中G-G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沿图8中H-H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图16是图15的后视图; 图17是沿图15中I-1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18是实施例3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19是沿图15中K-K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20是沿图15中L-L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21是实施例4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2是沿图21中M-M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23是沿图21中N-N线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7所示的层叠状流体余热回收装置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它包括 数量相等的、由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制成的传热单元1和吸热单元2 (本实施例 中两者均为4片),传热单元1和吸热单元2同为内有空腔的矩形板状结构、两 者的空腔均具有与外界连通的流入口 11、 21和流出口 12、 22,流入口和流出口均处在板的侧面;其中,传热单元l的流入、流出口ll、 12和吸热单元2的流 入、流出口21、 22均成对角设置于其板状结构相对的两侧面,两者的流入口互 成180° ,传热单元1和吸热单元2交错叠加设置并固定连接成层叠状;即传热 单元1的流入口 11和吸热单元2的流出口 22在交错叠加设置并固定连接成层叠 状的余热回收装置的同一垂直面,传热单元1的流出口 12和吸热单元2的流入 口 21在另一垂直面。
回收余热时,将炽热介质例如石油等工业的废气,经传热单元1的流入口 11进入传热单元1的内腔,由于传热单元1的流入口 11和流出口 12均为对角 设覽,延长了废气在其内腔流动的时间,使得传热单位1能够充分吸收废气的热 量;然后流体从流出口 12流至其它的后续工序。与传热单元1交错叠加设置的 吸热单兀2的温度也随即升高,同时另一种温度较低的传热介质例如常温下的空 气,经吸热单元2的流入口 21流入至吸热单元2的内腔,同理空气经吸热单元 2最大限度得吸收吸热单元2的热量再由流出口 22流至其他工序的装置设备, 实现余热的回收利用。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传热单元1和吸热单元2均为板状结构,其内腔和传热介 质的接触面积大,传热效率高,且容易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置能适用的尺寸,以满 足更多领域的应用。
如图8 14所示的层叠状流体余热回收装置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它与 实施例 -不同的地方在于传热单元1和吸热单元2各具有一个流入口、两个流 出口,传热单元1和吸热单元2的流入口 11、 21处于板侧面中间,两流出口 12、 22处在相对侧面的两边。由于传热单元1和吸热单元2均开有两个流出口 12、 22,可加快自身空腔内流体的速度,提高传热效率。如图15 20所示的层叠状流体余热回收装置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它 与实施例 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的传热单元1和吸热单元2的流入口 11、 21、 流出口 12、 22分别设置于相应的矩形板状结构同一侧面。在不增加传热单元1 和吸热单元2的体积前提下,在传热单元1内的空腔有间隔板13、在吸热单元2 内有间隔板23将空腔分隔,间隔板13、 23在远离流入口 11、 21,流出口 12、 22端丌有连通孔,使流体既能自由通过也增加了流体流动的时间,提高传热效 率,从而提高热利用,达到日减排目的。
如图21 23所示的层叠状流体余热回收装置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它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在传热单元1 、吸热单元2内的空腔有两块间隔板 13、 23将空腔分隔,间隔板端开有连通孔,间隔板将流出口和流出口之间的空 腔分隔成来回曲折的通道,使流体既能自由通过也增加了流体流动的时间。
权利要求1、一种层叠状流体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以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传热单元和吸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热、吸热单元为内有空腔的板状结构、空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流入口和流出口,流入口和流出口处在板侧面,且流入口和流出口数量均至少一个,所述的板状传热、吸热单元交错叠加设置并固定连接成层叠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状流体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传热、吸热单元为矩形板状结构。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状流体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传热、吸热单元的流入、流出口分别设置于矩形板状结构相对的两侧面。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状流体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传热、吸热单元的流入、流出口成对角设置于矩形板状结构相对的两侧 面。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状流体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传热、吸热单元各具有 -个流入口两个流出口,流入口处在一板侧面中 间,两流出口处在相对侧面的两边。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状流体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传热、吸热单元的流入、流出口分别设置于矩形板状结构同一侧面。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状流体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传热、吸热单元内空腔有间隔板将空腔分隔,间隔板端开有连通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层叠状流体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以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传热单元和吸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热、吸热单元为内有空腔的板状结构、空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流入口和流出口,流入口和流出口处在板侧面,且流入口和流出口数量均至少一个,所述的板状传热、吸热单元交错叠加设置并固定连接成层叠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传热、吸热单元均为片状结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低,且易于平时的清理、维护,能够根据实际的要求增加或减少传热、吸热单元的数量;同时传热介质与传热、吸热单元的内腔壁的接触面积大,使得传热的速度快。
文档编号F28D9/00GK201251388SQ20082004904
公开日2009年6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11日
发明者何锦英, 杨国旺 申请人:佛山市高明国旺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