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焚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1338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污泥焚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领域的一种新型污泥焚烧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污水处理厂、化工、造纸等单位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其数量约占总处理水量的O. 5-0. 7%,含水率以95%计。随着污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污泥的排放量大大增加,种类也更复杂,其主要成分为易腐化的有机物,还可能含有多种有毒有去物质。污泥处理的目的是达到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日前比较成熟的污泥处理方法有填埋、堆肥和焚烧等。污泥填埋优点是处理成本低,缺点是污泥中的有毒有害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会污染土地和水资源,必须考虑填埋场的地质、水文和土壤条件,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如今污泥填埋处理已逐渐被禁止。堆肥处理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增加土壤的保肥能力缓冲作用和微生物含量。堆肥法较好地解决了污泥的出路问题,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存在占地面积大、技术不成熟等问题。焚烧是使污泥中的可燃成分在高温下充分燃烧,最终成为稳定的灰渣。焚烧法具有减容、减重率高,处理速度快,无害化较彻底,余热可用于发电或供热等优点。近年来,焚烧法采用了合适的预处理工艺和先进的焚烧方法,满足了越来越严格的环境要求。在发达国家应用较为广泛,值得应用发展。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效率高、节能显著、对环境保护好、简化处理工艺、防止对环境二次污染的新型污泥焚烧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污泥焚烧装置,包括耐火材料壳体9、污泥进口1、给料机2、空气进口 3、落料床4、空气分布管5、排渣口 6、辅助燃烧器进口 7、点火燃烧器8、烟气出口 10、助燃风扇11、二次风口 12 ;耐火材料壳体的高度一半以下位置设有污泥落料床4即燃烧床、污泥落料床下部为空气分布管5、设在耐火材料壳体上的空气进口和助燃风扇通过管道连通至空气分布管5,污泥进口和给料机装在耐火材料壳体上且在污泥落料床的上部,排渣口 6位于耐火材料壳体9的底部,烟气出口 10位于耐火材料壳体9的顶部,耐火材料壳体设有辅助燃烧器进口 7和点火燃烧器。耐火材料壳体外包钢板。耐火材料壳体(9)由耐火材料、保温材料、绝热材料砌筑在炉排外部的腔体。耐火材料壳体上污泥进口 I的上部设有二次风口 12。本实用新型污泥焚烧装置还设有助燃系统,助燃系统包括点火开炉和辅助污泥焚烧的储油罐、油泵和点火燃烧器,还设有辅助燃烧器进口,主要作用是点火开炉和辅助燃烧器进口喷油点火并辅助污泥焚烧。储油箱用作燃料柴油的储备,由油泵将燃料柴油输送到辅助燃烧器,经燃烧器油泵加压后经辅助燃烧器进口 7喷入燃烧室,使柴油形成雾化状态后燃烧,同助燃风扇鼓入的热空气风混合,完成点燃、燃烧、燃尽的全过程;点火燃烧器能在程控器的控制下进行自动点火,燃烧器具有自动点火、灭火保护、故障报警等功能,燃烧稳定。焚烧系统即炉本体,污泥焚烧装置的核心设备是焚烧炉。炉本体由耐火材料、保温材料、绝热材料砌筑在炉排外部的腔体,外包钢板以防烟气泄露并使炉本体表面温度小于50°C,在炉本体侧面设有检修门,辅助燃烧器等,另外,焚烧系统还设有特殊的供风系统,以加强污泥在高温下短时间内氧化分解过程中空气与污泥、空气与烟气的充分接触混合。在炉膛内烟气从下向上冲刷物料,将物料中的水分烘干,使物料及时着火,配合其上部二次风口的二次进风使烟气在出口处形成漩涡,延长了烟气的停留时间,使物料及飞灰中的有机物燃烧完全,提高了有害物质的销毁率。外包钢板以防烟气泄露并使炉本体表面温度小于50°C,在炉本体侧面设有检修门,辅助点火燃烧器等,另外,焚烧系统还设有特殊的供风系统,以加强污泥在高温下短时间内氧化分解过程中空气与污泥、空气与烟气的充分接触混合。焚烧装置设有电控系统,电控系统输出控制并连接点火燃烧器8、助燃风扇11、给料机2和排渣口 6的电动部件。整套装置采用集中控制,具有全自动管理燃烧程序与提示故障等功能,可实现全自动控制,其中有些设备为了操作观察的方便设有现场控制。本实用新型可用整套装置采用集中控制,具有全自动管理燃烧程序与提示故障等功能,可实现全自动控制,其中有些设备为了操作观察的方便设有现场控制,提高了系统控制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比较完备的污泥焚烧装置,处理效率高、节能显著、对环境保护好、简化处理工艺、防止对环境二次污染的新型污泥焚烧装置。炉本体由耐火材料、保温材料、绝热材料砌筑在炉排外部的腔体,焚烧系统还设有特殊的供风系统,以加强污泥在高温下短时间内氧化分解过程中空气与污泥、空气与烟气的充分接触混合。整套装置方便采用集中控制,具有全自动管理燃烧程序与提示故障等功能,可实现全自动控制,其中有些设备为了操作观察的方便设有现场控制。外包钢板以防烟气泄露并使炉本体表面温度小于50°C,在炉本体侧面设有检修门,辅助点火燃烧器等,供风系统以加强污泥在高温下短时间内氧化分解过程中空气与污泥、空气与烟气的充分接触混合;整套装置采用集中控制,具有全自动管理燃烧程序与提示故障等功能,可实现全自动控制,其中有些设备为了操作观察的方便设有现场控制。本装置可将污泥中水分和有机质完全去除,并杀灭病原体,达到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处置目的,是解决污泥围城的一种理想装置。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一种新型污泥焚烧装置,包括助燃系统、焚烧系统、电控系统。其中包括污泥进口1、给料机2、空气进口 3、落料床4、空气分布管5、排渣口 6、辅助燃烧器进口 7、点火燃烧器
8、耐火材料壳体9、烟气出口 10、助燃风扇11、二次风口 12。来自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经浓缩、脱水、干燥后,由污泥进口经给料机进入污泥焚烧炉,污泥焚烧装置的核心设备是焚烧炉。炉本体由耐火材料、保温材料、绝热材料砌筑在炉排外部的腔体,外包钢板以防烟气泄露并使炉本体表面温度小于50°C,在炉本体侧面设有检修门,辅助燃烧器等,另外,焚烧系统还设有特殊的供风系统,以加强污泥在高温下短时间内氧化分解过程中空气与污泥、空气与烟气的充分接触混合。在炉膛内烟气从下向上冲刷物料,将物料中的水分烘干,使物料及时着火,配合其上部的二次风使烟气在出口处形成漩涡,延长了烟气的停留时间,使物料及飞灰中的有机物燃烧完全,提高了有害物质的销毁率。污泥在焚烧炉内在过量空气加入的情况下,进行完全焚烧,最终成为稳定的灰渣,由排渣口排出,可选作肥料或建材用等。污泥本身热值往往不足以支持燃烧,因此还需从外界补充热能。助燃系统主要设备有储油罐、油泵和点火燃烧器,主要作用是点火开炉和辅助污泥焚烧。储油箱用作燃料柴油的储备,由油泵将燃料柴油输送到辅助燃烧器,经燃烧器油泵加压后喷人燃烧室,使柴油形成雾化状态后燃烧,同助燃风扇鼓入的热空气风混合,完成点燃、燃烧、燃尽的全过程;点火燃烧器能在程控器的控制下进行自动点火,燃烧器具有自动点火、灭火保护、故障报警等功能,燃烧稳定。在污泥本身热值不足以支持燃烧的情况下,开启辅助燃烧器,保障燃烧充分。整套装置采用集中控制,具有全自动管理燃烧程序与提示故障等功能,可实现全自动控制,其中有些设备为了操作观察的方便设有现场控制,提高了系统控制的可靠性。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污泥焚烧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耐火材料壳体(9)、污泥进口(I)、给料机(2)、空气进口(3)、落料床(4)、空气分布管(5)、排渣口(6)、辅助燃烧器进口(7)、点火燃烧器(8)、烟气出口(10)、助燃风扇(11)、二次风口(12);耐火材料壳体的高度一半以下位置设有污泥落料床(4)即燃烧床、污泥落料床下部为空气分布管(5)、设在耐火材料壳体上的空气进口( 3 )和助燃风扇(11)通过管道连通至空气分布管(5 ),污泥进口(I)和给料机(2 )装在耐火材料壳体上且在污泥落料床的上部,排渣口(6)位于耐火材料壳体(9)的底部,烟气出口(10)位于耐火材料壳体(9)的顶部,耐火材料壳体设有辅助燃烧器进口(7)和点火燃烧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污泥焚烧装置,其特征在于耐火材料壳体外包钢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污泥焚烧装置,其特征在于耐火材料壳体(9)上污泥进口(I)的上部设有二次风口(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污泥焚烧装置,其特征在于焚烧装置还设有助燃系统,助燃系统包括点火开炉和辅助污泥焚烧的储油罐、油泵和点火燃烧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污泥焚烧装置,其特征在于耐火材料壳体(9)是耐火材料、保温材料、绝热材料砌筑在炉排外部的腔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污泥焚烧装置,其特征在于焚烧装置设有电控系统,电控系统输出控制并连接点火燃烧器(8 )、助燃风扇(11)、给料机(2 )和排渣口( 6 )的电动部件。
专利摘要一种新型污泥焚烧装置,包括耐火材料壳体(9)、污泥进口(1)、给料机(2)、空气进口(3)、落料床(4)、空气分布管(5)、排渣口(6)、辅助燃烧器进口(7)、点火燃烧器(8)、烟气出口(10)、助燃风扇(11)、二次风口(12);耐火材料壳体的高度一半以下位置设有污泥落料床(4)即燃烧床、污泥落料床下部为空气分布管、设在耐火材料壳体上的空气进口(3)和助燃风扇通过管道连通至空气分布管,污泥进口和给料机装在耐火材料壳体上且在污泥落料床的上部,排渣口位于耐火材料壳体的底部,烟气出口(10)位于耐火材料壳体(9)的顶部,耐火材料壳体设有辅助燃烧器进口(7)和点火燃烧器。
文档编号F23G7/00GK202852834SQ20122052898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6日
发明者朱士圣, 刘政艳 申请人:南京国能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