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灶内的易传火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27207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气灶内的易传火燃烧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家用燃气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气灶内的易传火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多数燃气灶为了保证火焰传递顺畅,采用定位结构使引火槽结构部位与炉头出气口部位错开。而采用定位结构设计方案,往往因防呆措施不佳,非专业人员——消费者在进行清洁过程极易放错,出现回火和铜盖变形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燃气灶内的易传火燃烧器,具有火孔合理布局、燃烧充分、易传火的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包括铜盖、铜芯、炉头,铜盖位于炉头的外圈上,铜芯位于炉头的正中心处,所述的铜盖的内腔设有一个传递火焰的引火凸块,在该引火凸块上开设有引火槽;所述的引火槽的内侧端设有若干个火孔,在引火槽内腔的顺气流前端留有导流小凸台作为导流面,引火槽的外围设有主火孔,在该主火孔的内端设有一个引流缺口。

作为优选,所述的引火槽位于铜盖的径向位置处,且若干个火孔位于铜盖的内侧壁,主火孔位于铜盖的外侧壁。

作为优选,所述的引火槽位于引火凸块的顺气流末端。

作为优选,所述的铜盖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呈等均分布的出火孔。

作为优选,所述的铜盖所在的引火凸块位于炉头的出气口处。

作为优选,所述的火孔的孔径小于2mm。

作为优选,所述的铜芯周侧设有第二出火孔,火孔与该第二出火孔相对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实现燃烧器铜盖360°火焰快速传递成功,降低废气中co含量排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铜盖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铜盖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铜芯、铜盖、炉头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炉头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1、铜盖;2、铜芯;3、炉头;1-1、引火槽;1-2、火孔;1-3、导流小凸台;1-4、引流缺口;1-5、引火凸块;1-6、主火孔;1-7、第一出火孔;3-1、出气口;2-1、第二出火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详细的介绍:如附图1至4所示,本发明包括铜盖1、铜芯2、炉头3,铜盖1位于炉头3的外圈上,铜芯2位于炉头3的正中心处,所述的铜盖1的内腔设有一个传递火焰的引火凸块1-5,在该引火凸块1-5的顺气流末端开设有引火槽1-1,铜盖1所在的引火凸块1-5位于炉头3的出气口3-1处;保证铜盖1与炉头3配合出气口引火槽1-1能够出火,实现火焰传递,并保证炉头3的出气口3-1出火不离焰。所述的引火槽1-1的内侧端设有若干个火孔1-2,既保证铜芯2火传递到铜盖1的引火槽1-1,又能实现燃烧充分;在引火槽1-1内腔的顺气流前端留有一定面积的导流小凸台1-3作为导流面,保证铜盖1与炉头3配合非出气口引火槽1-1能够出火,实现火焰传递;引火槽1-1的外围设有主火孔1-6,在该主火孔1-6的内端设有一个引流缺口1-4,保证外围主火孔1-6出火,传遍外围所有出火孔1-7,实现火焰快速传递成功。

所述的引火槽1-1位于铜盖1的径向位置处,且若干个火孔1-2位于铜盖1的内侧壁,主火孔1-6位于铜盖1的外侧壁。

所述的火孔1-2的孔径小于2mm。

所述的铜盖1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呈等均分布的出火孔1-7。

所述的铜芯2周侧设有第二出火孔2-1,火孔1-2与该第二出火孔2-1相对应。

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气灶内的易传火燃烧器,包括铜盖、铜芯、炉头,铜盖位于炉头的外圈上,铜芯位于炉头的正中心处,所述的铜盖的内腔设有一个传递火焰的引火凸块,在该引火凸块的顺气流末端开设有引火槽,铜盖所在的引火凸块位于炉头的出气口处;所述的引火槽的内侧端设有两排若干个火孔,在引火槽内腔的顺气流前端留有导流小凸台作为导流面,引火槽的外围设有主火孔,在该主火孔的内端设有一个引流缺口;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实现燃烧器铜盖360°火焰快速传递成功,降低废气中CO含量排放。

技术研发人员:任富佳;陈六明;徐新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4.24
技术公布日:2017.09.0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