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烘干炉的补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6545发布日期:2019-09-12 10:08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烘干炉的补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涂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烘干炉的补热系统。



背景技术:

烘干炉内对工件烘干需要较高温度,因此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及时向系统中补热,现有的烘干炉补热装置多通过直接加热的方式进行补热,能耗较高,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烘干炉的补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烘干炉的补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烘干室,焚烧炉,至少一个补热器及补齐装置,其中,

所述焚烧炉与烘干炉通过废气导管连接,焚烧炉通过烟管与补热器连接,将焚烧炉内烟气导出至补热器;

所述补热器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外的燃烧室,设于燃烧室内的燃烧室换热器,设于壳体的循环风导气室,设于循环风导气室内的循环风换热器、补热过滤装置及补热循环风机;所述烟管连接燃烧室换热器,燃烧室换热器与循环风换热器连接;

所述燃烧室烟气出口与燃烧室换热器的热源媒介通道入口连接,所述燃烧室换热器的冷源媒介通道入口与烟管连接,所述燃烧室换热器的冷源媒介通道出口与循环风换热器的热源媒介通道入口连接,所述循环风换热器的热源媒介通道出口与补热管连接;

所述循环风导气室两端均与烘干炉连接,所述循环风换热器的冷源媒介通道与循环风导气室内连接,所述过滤装置位于循环风导气室的通道,使得循环风导气室内循环风在循环风机驱动下通过循环风换热器;

所述补气装置包括补气管,设于补气管上的补气风机、补气过滤器及补气换热器,所述补气换热器与补热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设置焚烧炉对烘干室内排出的有机废气进行燃烧处理,并将然后的余热回收,配合多个补热装置对烘干室内补热,能够维持烘干室温度,节约能源,减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焚烧炉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补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烘干室;2、焚烧炉;3、补热器;4、废气导管;5、烟管; 6、壳体;7、燃烧室;8、燃烧室换热器;9、循环风导气室;10、循环风换热器;11、补热过滤装置;12、补热循环风机;13、补热管;14、补气管;15、补气风机;16、补气过滤器;17、补气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烘干室1,焚烧炉2,至少一个补热器3 及补齐装置,其中,

所述焚烧炉与烘干炉通过废气导管4连接,焚烧炉通过烟管与补热器连接,将焚烧炉内烟气导出至补热器;

所述补热器包括壳体6,设于壳体外的燃烧室7,设于燃烧室内的燃烧室换热器8,设于壳体的循环风导气室9,设于循环风导气室内的循环风换热器10、补热过滤装置11及补热循环风机12;所述烟管连接燃烧室换热器,燃烧室换热器与循环风换热器连接;

所述燃烧室烟气出口与燃烧室换热器的热源媒介通道入口连接,所述燃烧室换热器的冷源媒介通道入口与烟管连接,所述燃烧室换热器的冷源媒介通道出口与循环风换热器的热源媒介通道入口连接,所述循环风换热器的热源媒介通道出口与补热管13连接;

焚烧炉产生的烟气进入燃烧室进一步加热,在燃烧室换热器内,燃烧室产生的烟气作为热源介质对烟气加热,加热后的烟气进入循环风换热器,在循环风换热器内,烟气作为热源介质对循环风加热,而后烟气进入下一个补热装置,直至烟气由最后一个补热装置排出。

循环风导气室两端均与烘干室连通,补热循环风机带动循环风通过循环风换热器,而后经过补热过滤装置滤除灰尘,最后将升温后的循环风导回烘干室,实现对烘干室的补热。

所述循环风导气室两端均与烘干炉连接,所述循环风换热器的冷源媒介通道与循环风导气室内连接,所述过滤装置位于循环风导气室的通道,使得循环风导气室内循环风在循环风机驱动下通过循环风换热器;

所述补气装置包括补气管14,设于补气管上的补气风机15、补气过滤器16及补气换热器17,所述补气换热器与补热管连接。

最后一个补热装置排出的烟气进入补气过滤器,在补气过滤器内作为热源,对补气风机导入的新空气进行升温,而后烟气便可以被过滤处理后排出。补气风机导入的新空气升温后经补气过滤器滤除灰尘,然后进入烘干室,为烘干室内补气,补充的气体能够维持烘干室内气压平衡,也可以为焚烧炉提供燃烧需要的氧气

可选的,所述烟管上设有焚烧炉过滤器。

可选的,所述循环风导气室的外壁包括外板、内板及保温层。

循环风导气室通过保温层的设置具有保温效果,能够减少循环风的热量损失。

通过设置焚烧炉对烘干室内排出的有机废气进行燃烧处理,并将然后的余热回收,配合多个补热装置对烘干室内补热,能够维持烘干室温度,节约能源,减低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