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窑炉车封结合部调压调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82166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窑炉车封结合部调压调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陶瓷热工设备,尤其涉及到一种以窑车装载产品并运动于窑内轨道上的窑炉车封结合部调压调温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作出以前,传统窑炉在解决窑内窑车车上热气流向下窜溢,造成窑内上下温差加大及损坏窑车等问题上,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在窑车与窑墙之间采用曲封与砂封、在窑车之间采用窑衬曲封和车架盘根密封和车下冷吹风等措施加以解决。上述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止热气流下溢,但由于是被动的,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能有效控制窑内窑车上热气流向下窜溢,延长窑车使用寿命,适用于以窑车装载产品并运动于窑内轨道上的窑炉车封结合部调压调温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窑炉车封结合部调压调温装置的主要技术特征在于它是在传统密封的基础上,以敞开式砂封下墙自然通风散热取代车下吹冷风系统,进而设置车封调压风机系统,并在窑炉高温段两侧墙曲封与砂封之间均匀分布若干支细小吹风管,其一端与风机系统的安置于沿窑体纵向的主风管连接。所述吹风管每间隔15-30CM安置一根,其位置、直径、数量视窑炉燃料、温度和断面而定,它们通过调压风机系统向窑内吹入冷风,使窑车与窑墙曲封以及窑车之间的缝隙间形成微正压,控制其零压位在车台面下有效位置,一般在10-15CM处,以实现阻止热气流下溢,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实施本实用新型可以达到如下效果1、减少热损失,节约能源;2、保护了窑车因高温损坏,减少了堵窑事故,延长了窑车及窑衬的寿命,给企业节约大量维修资金;3、有效地减少了窑内上下温差,缩短了产品烧成周期,使产品产量和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调压调温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所示,以建一条64米轻型装配式节能隧道窑为例,其窑体1有效长度为2105mm/节×30=63.15m,装载内高为750mm,内宽为2400mm;前10节为预热带,第11~18节为烧成带,第19~30节为冷却带。在窑体下方设置有敞开式砂封下墙自然通风散热系统2取代车下吹冷风系统,并于窑炉高温段设置有车封调压风机系统,给沿窑体1纵向安装上的主风管送风,第11~18节的两侧墙曲封3与砂封4之间每间隔20CM均匀分布一支细小吹风管5,该吹风管5穿过窑体1两侧墙,其一端跟风机系统连接的主风管相连,另一端则向窑车与窑墙内缝隙吹入冷风,使窑车6车台面下有效位置,即10-15CM达到零压位,从而使窑车6与窑墙曲封3以及窑车与窑车之间的缝隙间形成微正压。这样即可实现阻止热气流下溢,防止窑内上下温差过大损坏窑车和影响产品质量等问题。
权利要求1.一种窑炉车封结合部调压调温装置,它由窑车(6)、砂封(4)、曲封(3)等组成,其特征在于在窑体(1)的下方设置敞开式砂封下墙自然通风散热系统(2),并在窑体(1)上设有车封调压风机系统,给在窑炉高温段侧墙曲封(3)与砂封(4)之间均匀分布若干支细小吹风管(5)送风,所述小吹风管(5)的一端与风机系统的主风管连接,其位置、直径、数量视窑炉燃料、温度和断面而定,使窑车(6)与窑墙曲封(3)以及窑车(6)之间的缝隙间形成微正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窑炉车封结合部调压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管(5)每间隔15-30CM安置一根,使其零压位控制在车台面下10-15CM处。
专利摘要一种窑炉车封结合部调压调温装置,它适用于以窑车装载产品并运动于窑内轨道上的各种类型的窑炉,如隧道窑、抽屉窑、梭式窑等,其特征在于:以敞开式砂封下墙自然通风散热取代车下吹冷风系统(2),并设置车封调压风机系统,给窑炉高温段两侧墙曲封(3)与砂封(4)之间均匀分布若干细小吹风管(5)吹风,使窑车(6)与窑墙曲封(3)以及窑车(6)之间的缝隙间形成微正压,保证其零压位控制在车台面下有效位置处,从而达到阻止热气流下溢,有效地防止了窑内上下温差过大损坏窑车和影响产品质量等问题。
文档编号F27D15/00GK2444196SQ0023053
公开日2001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0年8月1日 优先权日2000年8月1日
发明者汪寿平, 黄亮, 杨云, 徐少强 申请人:湖北省黄冈市中陶窑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