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风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05615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风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风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节能、环保的热风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热风炉作为热动力机械,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开始广泛应用,它在许多行业已成为电热源和传统蒸汽动力热源的换代产品。通过长时间的生产实践,人们已经认识到,只有利用热风作为介质和载体才能更大地提高热利用率和热工作效果。传统的热风炉大致分两类直接式高净化热风炉、间接式热风炉。直接式高净化热风炉就是采用燃料直接燃烧,经高净化处理形成热风;间接式热风炉即利用热交换,以蒸汽、导热油、烟道气等作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的热交换器来加热空气。上述热风炉虽然形式不同,但大多都以燃料燃烧作为热源,采用的燃料包括煤、焦炭等固体燃料,柴油、重油等液体燃料以及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燃料,不仅热效率低,在加热过程大量浪费能源;而且设备要求附属设备较多、 工艺过程复杂;同时,燃烧排放及残渣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近几年出现的电加热管作为热源的热风炉,虽然减小了污染,但耗能大、成本高,无法有效提高设备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有效降低能耗的热风机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热风机构,包括风机、具有入风口与出风口的箱体,风机的出口连接在箱体的入风口处,在箱体内设置有蜂窝状加热板,蜂窝状加热板的入口端与入风口之间在箱体内形成入风腔室,蜂窝状加热板的出口端与出风口之间在箱体内形成出风腔室,在蜂窝状加热板处设置有电磁感应线圈,电磁感应线圈电连接有交流电源。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蜂窝状加热板具有多块,从箱体底部叠放至箱体顶部, 电磁感应线圈设置在相邻两块蜂窝状加热板之间。进一步的是,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与蜂窝状加热板之间具有0. 5 8cm的间距。 进一步的是,在电磁感应线圈与蜂窝状加热板之间设置有保温层。进一步的是,在箱体的出风口处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箱体上设置有与温度传感器电连接的控制器,在电磁感应线圈与交流电源之间的电路中设置有与控制器电连接的开关单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工作过程中,电磁感应线圈在通交变电流的情况下产生高速变化的磁场,当磁场内的磁力线通过蜂窝状加热板时,在蜂窝状加热板中产生强大的涡流,而蜂窝状加热板本身处于短路状态,因此涡流在蜂窝状加热板自身电阻的作用下自高速发热,从而实现了电能与热能的转换,达到对蜂窝状加热板内空气加热的目的。由于蜂窝状加热板不需要其他发热体进行加热,而是在电磁场作用下靠自身电阻发热,没有空间介质,就不存在热量传导过程中的热损耗及电热元件自身的电能损耗,因此可大幅度节约能源;同时,电磁感应线圈本身也并不发热,同样减少电能的损耗,其使用寿命长,工作稳定可靠,维修成本低,尤其适合在各种用于干燥、固化、烘干的设备上推广应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多块蜂窝状加热板叠加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I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风机1、入风口 2、出风口 3、箱体4、蜂窝状加热板5、入风腔室6、出风腔室7、电磁感应线圈8、交流电源9、温度传感器10、控制器11、开关单元12、保温层1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热风机构,包括风机1、具有入风口 2与出风口 3 的箱体4,风机1的出口连接在箱体4 的入风口 2处,在箱体4内设置有蜂窝状加热板5,蜂窝状加热板5的入口端与入风口 2之间在箱体4内形成入风腔室6,蜂窝状加热板5的出口端与出风口 3之间在箱体4内形成出风腔室7,在蜂窝状加热板5处设置有电磁感应线圈 8,电磁感应线圈8电连接有交流电源9。工作时,电磁感应线圈8通交变电流,同时,风机1 开启,冷风经风机1从入风口 2处进入到箱体4内,并经入风腔室6进入到蜂窝状加热板5 内,然后从出风腔室7、出风口 3吹出箱体4。在该过程中,电磁感应线圈8在通交变电流的情况下产生高速变化的磁场,当磁场内的磁力线通过蜂窝状加热板5时,在蜂窝状加热板5 中产生强大的涡流,而蜂窝状加热板5本身处于短路状态,因此涡流在蜂窝状加热板5自身电阻的作用下自高速发热,从而实现了电能与热能的转换,达到对蜂窝状加热板5内空气加热的目的。由于蜂窝状加热板5不需要其他发热体进行加热,而是在电磁场作用下靠自身电阻发热,没有空间介质,就不存在热量传导过程中的热损耗及电热元件自身的电能损耗,因此可大幅度节约能源;同时,电磁感应线圈8本身也并不发热,同样减少电能的损耗, 其使用寿命长,工作稳定可靠,维修成本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入风腔室6设置,使得由风机1吹入到箱体4的风量能全部通过蜂窝状加热板5进行加热,并能通过出风腔室7将热风有效排出。入风腔室6与出风腔室7均可以在箱体4内通过设置隔板实现,此时,将蜂窝状加热板5的两端固定在隔板上,并使蜂窝状加热板5的入口与入风腔室6相通,出口与出风腔室7相通。作为优选方式, 所述蜂窝状加热板5具有多块,从箱体4底部叠放至箱体4顶部,电磁感应线圈8设置在相邻两块蜂窝状加热板5之间。由于多块蜂窝状加热板5从箱体4底部叠放至箱体4顶部, 则在箱体4内部自然被蜂窝状加热板5分隔为入风腔室6与出风腔室7,结构简单。为了提高加热管9的发热效果,所述电磁感应线圈8与蜂窝状加热板5之间具有 0. 5 8cm的间距。这样,可使加热管9处于尽可能强的磁场区,保证较高的热效率。为保护线圈、增大线圈使用寿命,如图3所示,在电磁感应线圈8与蜂窝状加热板 5之间设置有保温层13。该保温层13可对电磁感应线圈8进行有效的保温隔热处理,其材料可采用石棉或硅酸铝等材料制作。为准确控制蜂窝状加热板5内的热风温度,在箱体4的出风口 3处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0,箱体4上设置有与温度传感器10电连接的控制器11,在电磁感应线圈8与交流电源9之间的电路中设置有与控制器11电连接的开关单元12。通过该温度传感器10实时检测热风的温度,并将该温度传递给控制器11,通过控制器11闭合或断开开关单元12,达到闭合或断开电磁感应线圈 8的电能输入的目的,从而得到合适的热风温度值。温度传感器 10可采用热电偶或热电阻等传感器,开关单元12可采用交流接触器或其它开关器件。
权利要求1.热风机构,包括风机(1)、具有入风口(2)与出风口(3)的箱体(4),风机(1)的出口连接在箱体(4)的入风口(2)处,其特征是在箱体(4)内设置有蜂窝状加热板(5),蜂窝状加热板(5)的入口端与入风口(2)之间在箱体(4)内形成入风腔室(6),蜂窝状加热板 (5)的出口端与出风口(3)之间在箱体⑷内形成出风腔室(7),在蜂窝状加热板(5)处设置有电磁感应线圈(8),电磁感应线圈(8)电连接有交流电源(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风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蜂窝状加热板(5)具有多块,从箱体(4)底部叠放至箱体(4)顶部,电磁感应线圈(8)设置在相邻两块蜂窝状加热板(5)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风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电磁感应线圈(8)与蜂窝状加热板(5)之间具有0.5 8cm的间距。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风机构,其特征是在电磁感应线圈(8)与蜂窝状加热板(5) 之间设置有保温层(13)。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风机构,其特征是在箱体(4)的出风口(3)处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0),箱体(4)上设置有与温度传感器(10)电连接的控制器(11),在电磁感应线圈(8)与交流电源(9)之间的电路中设置有与控制器(11)电连接的开关单元(1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风机构,具有可有效降低能耗的特点。该热风机构,包括风机、具有入风口与出风口的箱体,风机的出口连接在箱体的入风口处,在箱体内设置有蜂窝状加热板,蜂窝状加热板的入口端与入风口之间在箱体内形成入风腔室,蜂窝状加热板的出口端与出风口之间在箱体内形成出风腔室,在蜂窝状加热板处设置有电磁感应线圈,电磁感应线圈电连接有交流电源。在电磁感应线圈的作用下,蜂窝状加热板不需要其他发热体进行加热,而是在电磁场作用下靠自身电阻发热,可大幅度节约能源;同时,电磁感应线圈本身也并不发热,同样减少电能的损耗,尤其适合在各种用于干燥、固化、烘干的设备上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F24H9/20GK202141189SQ20112000693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11日
发明者徐海卫, 曹江萍, 曾潇, 李刚, 谭和平 申请人:四川中测量仪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