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介质加热装置及具备其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18097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介质加热装置及具备其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PTC加热器加热热介质的热介质加热装置及具备其的车辆用空
调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动车及混合动力车等所应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加热作为供暖用的热源的被加热介质的热介质加热装置之一,已知有使用将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Posi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 ;下面,称为PTC元件。)作为发热要素的PTC加热器。在这种热介质加热装置中,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以下结构,构成为,设有将具备热介质的出、入口路的箱体内分割为加热 室和热介质的循环室的多个隔壁,在该加热室侧插入设置PTC加热器并使其与隔壁接触,加热在循环室侧流通的热介质,并且将PTC加热器的控制用基板配置于其上部位置。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层叠结构的热介质加热装置,夹着PTC加热器在其两面层叠配置一对热介质流通部,并且在其一面侧设有容纳控制用基板的基板容纳部。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以下热介质加热装置,在具备热介质的出、入口路的外壳内配置在一对集管间设有多个扁平热交换管而成的热交换部,在该扁平热交换管间设置PTC加热器,并且在它们的上部位置配置有PTC加热器的控制用基板。可是,专利文献1、3中所记载的热介质加热装置具有以下课题:难以使成为传热面的隔壁或扁平热交换管和PTC加热器密接,其间的接触热阻变大,传热效率降低等。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热介质加热的装置,由于可将PTC加热器和热介质流通部层叠而紧固固定,因此,能够提高密接性而降低接触热阻,但是,难以将PTC加热器配置成多层,在小型轻量化、低成本化方面有局限性。在这种状况下,人们正在推进如下热介质加热装置的开发,即,使用扁平结构的热交换管,将该扁平热交换管和PTC加热器层叠多层而构成热交换单元,通过将该热交换单元紧固固定并装入外壳内,提高传热效率,并且可实现小型轻量化及低成本化。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 - 710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 — 16489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 - 793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的现有热介质加热装置中,采用了将对PTC加热器进行通电控制的控制基板配置在外壳的内部,对该控制基板的连接部直接连接从PTC加热器的电极板延长的端子的接线结构。根据该直接连接方式的接线结构,简化了热介质加热装置的构成,有助于低成本化、紧凑化等,相反,由于PTC加热器的发热会经由电极板的端子直接向控制基板进行热传导,因此,存在搭载有作为发热部件的IGBT等功率晶体管而本来应该冷却的控制基板暴露在过热的风险中等课题。
该过热的风险具有以下趋势:热交换单元的厚度越薄、PTC加热器的电极板和配置于外壳的内部的控制基板间的距离越短,越容易进行热传导,风险越变大。因此,为了小型紧凑等,在与PTC加热器接近地配置控制基板时,必须采取某种对策。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状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消除PTC加热器的发热经由从电极板延伸的端子向控制基板传导而使控制基板过热的风险的热介质加热装置及具备其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热介质加热装置及具备其的车辆用空调装置采用下面的方法。
S卩,本发明的热介质加热装置,具备:多个扁平热交换管,从入口集管部流入的热介质在扁平管部流通后从出口集管部流出;PTC加热器,由PTC元件及夹着该PTC元件的一对电极板构成,装入被层叠的多个所述扁平热交换管的所述扁平管部间;外壳,具有与所述扁平热交换管的出口集管部连通的热介质出口路和与所述扁平热交换管的入口集管部连通的热介质入口路,将所述扁平热交换管及PTC加热器层叠多层而装入所述外壳;以及控制基板,装入所述外壳内,控制所述PTC加热器,在所述控制基板的连接部上直接连接有从所述PTC加热器的电极板延长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扁平热交换管的宽度尺寸被设为比所述PTC加热器的PTC元件的在端子从电极板延长的方向上的接触面宽度更宽,在该宽出的部分上,除了所述PTC元件以外的所述电极板和所述扁平热交换管重叠。
根据本发明,热介质加热装置具备:多个扁平热交换管、装入该扁平热交换管间的PTC加热器、扁平热交换管及PTC加热器被层叠多层而装入的外壳、被装入外壳内的PTC加热器的控制基板,在该控制基板的连接部直接连接有从PTC加热器的一对电极板延长的端子,其中,扁平热交换管的宽度尺寸被设为比PTC加热器的PTC元件的在端子从电极板延长的方向上的接触面宽度更宽,在该宽出的部分上,除了 PTC元件以外电极板和扁平热交换管重叠,因此,扁平热交换管被设定为比PTC元件的接触面更宽,在与电极板重叠的宽出的部分,电极板不会与PTC元件的接触面接触而被加热,而且能够使传递到电极板的热向重叠的扁平热交换管侧散热。因此,能够降低经由从电极板延长的端子向控制基板的连接部传递的传热量,能够防止控制基板因来自电极板的热传导导致的过热。另外,由此,能够提高控制基板的耐热性能,能够抑制错误动作等而提高热介质加热装置的可靠性。
另外,本发明的热介质加热装置的特征为,在上述热介质加热装置中,在所述电极板的比所述PTC元件的 接触面宽出的部分上沿着端边方向设有狭缝。
根据本发明,在电极板的比PTC元件的接触面宽出的部分上沿着端边方向设有狭缝,因此,利用狭缝遮断在电极板中传导并朝向端子侧的热流,使朝向端子侧的热的传导距离变长而在其间散热,能够降低向端子传递的热的温度。因此,能够降低经由端子向控制基板的连接部传递的传热量及其温度,能够可靠地防止控制基板侧的过热。
另外,本发明的热介质加热装置的特征为,在上述的任一热介质加热装置中,从所述电极板延长的所述端子从与设有所述狭缝的区域相向的端边部延长。
根据本发明,从电极板延长的端子从与设有所述狭缝的区域相向的端边部延长,因此,能够利用狭缝遮断在电极板中传导并朝向端子侧的热流,并通过使热流绕过该狭缝而绕远地朝向端子侧,能够使热流在其间散热而降低温度。因此,能够利用狭缝可靠地降低经由端子向控制基板的连接部传递的传热量及其温度,防止控制基板侧的过热。另外,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被构成为能够使被热介质加热装置加热的热介质循环到配置于空气流通路中的散热器,其特征为,所述热介质加热装置为上述的任一热介质加热装置。根据本发明,车辆用空调装置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配置于空气流通路中的散热器使被热介质加热装置加热的热介质循环,其中,热介质加热装置为上述是任一热介质加热装置,因此,能够利用防止了来自PTC加热器的电极板的热传导导致的过热、提高了控制基板的耐热性能、实现了可靠性提高的热介质加热装置,加热并供给向配置于空气流通路中的散热器供给的热介质。因此,能够使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供暖性能稳定,并且,能够防止错误动作的发生等,提高其可靠性。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热介质加热装置,扁平热交换管被设为比PTC元件的接触面更宽,在与电极板重叠的宽出的部分,电极板不会与PTC元件的接触面接触而被加热,而且,能够使传递到电极板的热向重叠的扁平热交换管侧散热,因此,能够降低经由从电极板延长的端子向控制基板的连接部传递的传热量,防止控制基板由来自电极板的热传导导致的过热。由此,能够提闻控制基板的耐热性能,抑制错误动作等而提闻热介质加热装置的可罪性。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能够利用防止了来自PTC加热器的电极板的热传导导致的过热、提高了控制基板的耐热性能、实现了可靠性提高的热介质加热装置,加热并供给向配置于空气流通路中的散热器供给的热介质,因此,能够使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供暖性能稳定,并且,能够防止错误动作的发生等,提高其可靠性。


图1是具备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热介质加热装置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构成图;图2是拆下图1所示的热介质加热装置的上壳体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是沿图2所示的热介质加热装置的短边方向的纵截面图;图4是图3所示的热介质加热装置的上下一对扁平热交换管和其间层叠配置的PTC加热器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扁平热交换管和PTC加热器的PTC元件及电极板的配置关系的立体图。符号说明:I车辆用空调装置2空气流通路6散热器10热介质加热装置IOA热介质循环回路11 外壳12扁平热交换管
12A扁平管部
12B入口集管部
12C出口集管部
13PTC 加热器
17控制基板
17B端子台(连接部)
24PTC 元件
25电极板
25A 端子
29扁平热交换管的宽出的部分
29A电极板的宽出的部分
30 狭缝
L宽度尺寸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图f图5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表示具备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热介质加热装置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车辆用空调装置I具备外壳3,该外壳3形成在吸入外气或车室内空气并进行调温后将其导入车室内用的空气流通路2。
在外壳3的内部,从空气流通路2的上游侧到下游侧依次设置有:鼓风机4,吸入外气或车室内空气而进行升压且将其向下游侧压送;冷却器5,冷却由该鼓风机4压送的空气;散热器6,加热通过冷却器5而被冷却的空气 ;以及空气混合调节阀7,调节通过散热器6的空气量和绕过散热器6的空气量的流量比例,通过在其下游侧进行空气混合,调节调温风的温度。
外壳3的下游侧与未图示的吹出模式切换调节阀及经由管道将调温后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多个吹出口连接。
冷却器5与省略了图示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等一起构成冷媒回路,使由膨胀阀进行了隔热膨胀的冷媒蒸发,由此对通过此处的空气进行冷却。散热器6与罐8、泵9及热介质加热装置10 —起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10A,使被热介质加热装置10加热的高温的热介质(例如,防冻液、水等)经由泵9进行循环,由此对通过此处的空气进行加温。
图2表示拆下上述热介质加热装置10的上壳体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是沿其短边方向的纵截面图,图4是上下一对扁平热交换管和其间层叠配置的PTC加热器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扁平热交换管和PTC加热器的PTC元件及电极板的配置关系的立体图。
热介质加热装置10包括:箱形结构的外壳11、多个(例如,三个)扁平热交换管12和多组PTC加热器13交替地层叠多层而成的热交换模块14、用于将该热交换模块14按压固定在外壳11的下壳体IlA的内底面的热交换按压部件15、通过多个固定螺丝16固定设置在该热交换按压部件15上并控制向PTC加热器13的通电的控制基板17。
外壳11设为被等分为上半部和下半部的箱形形状的外壳,并构成为通过将位于上半部的省略了图示的上壳体经由多根螺丝相对于位于下半部的下壳体IlA螺纹紧固固定而被一体化。而且,在该外壳11的内部空间,容纳设置有由上述的扁平热交换管12及PTC加热器13构成的热交换模块14、热交换按压部件15及控制基板17等。在下壳体IlA的下表面,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一体形成有:向层叠的三个扁平热交换管12引导被导入的热介质用的热介质入口路11B、和导出在扁平热交换管12内流通而被加热的热介质用的热介质出口路11C。另外,用于紧固固定热交换按压部件15的凸台部(省略图示)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一体形成于壳体内部的四个部位。下壳体IlA利用线膨胀率与形成容纳设置于其内部空间的扁平热交换管12的铝合金材料近似的树脂材料(例如,PPS)成形。理想的是,上壳体也利用与下壳体IlA同样的树脂材料成形。另外,在下壳体IlA的下表面开口有用于供电源线束18及LV线束19的前端部贯通的电源线束用孔及LV线束用孔(均省略图示)。电源线束18用于经由控制基板17向PTC加热器13供给电力,前端部被分支为二叉状,可经由螺丝20螺丝固定于控制基板17上设置的两个电源线束用端子台17A。另外,LV线束19用于对控制基板17发送控制用的信号,其前端部经由连接器19A与控制基板17连接。控制基板17基于来自上位控制装置(E⑶)的指令而进行对多组PTC加热器13的通电控制,表面安装有包括由FET、IGBT等构成的多个功率晶体管(发热性电气部件)21在内的控制电路22,并被构成为能够经由该控制电路22切换对多组PTC加热器13的通电状态。该控制基板17被设为如下结构,S卩,至少对应于安装有作为发热性电气部件的多个功率晶管体21的部位,以贯通基板的上下面的方式设有由铜及铝等高热传导性材料构成的热贯通部(省略图示)。而且,通过以将上述多组PTC加热器13从其两面夹入的方式层叠多个扁平热交换管12,构成热交换模块14。如图:T图4所示,该扁平热交换管12通过使对铝合金制薄板挤压成型而得到的一对管材重合而构成,如图3所示,例如将三个扁平热交换管12以彼此平行的方式进行层叠,在该扁平热交换管12间分别夹入PTC加热器13并层叠多层,由此构成一组热交换模块14。如上所述,各扁平热交换管12被设为如下构成的管,即,具备:通过使一对管材重合而构成的厚度为数毫米程度的呈扁平截面形状的扁平管部12A、形成于其一端部或两端部的热介质流入的入口集管部12B及热介质流出的出口集管部12C,另外,在扁平管部12A内,根据需要插入波纹板状的内翅片12D,在该扁平管部12A内形成多个热介质流通路。这种扁平热交换管12也可以是公知的热交换管。三个扁平热交换管12按照下层、中层、上层的顺序依次层叠,设于其一端或两端的入口集管部12B及出口集管部12C彼此相互经由0型环等密封件而被密接,设于入口集管部12B及出口集管部12C的连通孔12E、12F互相连通。这三个扁平热交换管12被构成为,以层叠的状态或一边依次层叠一边装入下壳体IlA内的内底面,如后述,利用经由四个螺丝23紧固固定于下壳体IlA的凸台部的热交换按压部件15,相对于下壳体IlA的内底面被按压固定。另外,通过在上述三个扁平热交换管12之间分别夹入PTC加热器13而构成一组热交换模块14。如图3 图4所示,该多组PTC加热器13通过在多个PTC元件(Posi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24的上下两 面接触配置一对正极侧及负极侧的电极板25而构成,经由绝缘膜26、热传导片27层叠配置在三个扁平热交换管12间。另外,PTC加热器13被构成为,在与三个扁平热交换管12层叠在一起的状态下或一边依次层叠一边装入下壳体IlA内的内底面,经由热交换按压部件15被按压固定于下壳体IlA的内底面。
一对电极板25用于对PTC元件24供给电力,俯视观察时由矩形状的铝合金制板材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电极板25夹着多个PTC元件24相对于其两面层叠配置,以与PTC元件24的上表面相接的方式左右各层叠配置一张电极板25,以与PTC元件24的下表面相接的方式层叠配置宽幅的一张电极板25,利用这些上表面两张、下表面一张的电极板25从上下两面夹住PTC元件24。
另外,配置于PTC兀件24的上表面侧的电极板25以其上表面经由绝缘膜26、热传导片27与扁平热交换管12的下表面相接的方式配置,另外,配置于PTC元件24的下表面侧的电极板25以其下面经由绝缘膜26、热传导片27与扁平热交换管12的上表面相接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板25分别配置于下层的扁平热交换管12和中层的扁平热交换管12之间及中层的扁平热交换管12和上层的扁平热交换管12之间。
这些电极板25 —体地设有从其一边的端缘延长的一个端子25A。该端子25A以在如上所述层叠配置各电极板25时互相不重合的方式沿电极板25的边方向错开位置而配置。即,设于各电极板25的端子25A沿其边方向错开位置而设置,由此层叠时将直列排列。另外,各端子25A被构成为,以从电极板25沿水平方向突出、再向上方延长的方式形成L字形状,经由螺丝28与并列设置于控制基板17的表面侧的一边的多组端子台(连接部)17B连接。
多个扁平热交换管12及多组PTC加热器13以如上所述层叠的状态或一边依次层叠一边装入下壳体IlA的内底面上,其最上层的扁平热交换管12的上表面经由用四个螺丝23紧固固定于下壳体IlA的凸台部(四处)的热交换按压部件15被压向下壳体IlA的内底面方向,由此,各扁平热交换管12的入口集管部12B及出口集管部12C的上下面彼此、以及各扁平热交换管12的扁平管部12A和PTC加热器13的上下面彼此分别被密接。
这样,对装入外壳11的内部的热交换模块14,从下壳体IlA的热介质入口路IlB导入的热介质从各扁平热交换管12的入口集管部12B被导向扁平管部12A内,在扁平管部12A内流通的过程中,通过PTC加热器13加热、升温而向各出口集管部12C流出。该热介质经由下壳体IlA的热介质出口路IlC向热介质加热装置10的外部送出。而且,从热介质加热装置10送出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循环回路IOA (参照图1)供给到散热器6。
热交换按压部件15兼备经由由铜或铝等高热传导性材料构成的热贯通部对安装于控制基板17的表面的多个发热性电气部件21进行冷却的散热片的功能,由铝合金制的板材构成。该热交换按压部件15设为将扁平热交换管12的上表面覆盖的大小,长度方向尺寸比控制基板17长,在按压固定由扁平热交换管12及PTC加热器13构成的热交换模块14时,为了确保扁平热交换管12的入口集管部12B及出口集管部12C周围的密封性,在通过其中心线的位置利用螺丝23将该热交换按压部件15紧固固定于外壳11侧的凸台部。
在上述的热介质加热装置10中,如图3所示,从PTC加热器13的电极板25延长的端子25A经由螺丝28与控制基板17侧的端子台(连接部)17B直接连接。因此,因PTC元件24的发热而传导至电极板25的热原封不动地经由端子25A进行控制基板17侧的热传导,控制基 板17有可能过热。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降低经由从电极板25延长的端子25A向控制基板17侧传递的传热量及其温度,采用了以下的构成。其一种构成是,如图5所示,将各扁平热交换管12的扁平管部12A及各电极板25的宽度尺寸构成为比构成PTC加热器13的PTC元件24的在端子25A从电极板25延长的方向上的接触面宽度宽出尺寸(宽度尺寸)L的宽度,在该宽出的部分29,除了 PTC元件24以外电极板25和扁平热交换管12重叠。由此,电极板25至少在宽出的部分29不会被PTC元件24加热,容易对扁平热交换管12散热。另一种构成是,在电极板25的设为比PTC元件24的接触面更宽的宽出的部分29A,沿其端边方向设有狭缝30。该狭缝30用于遮断在电极板25中传导并朝向端子25A的热流。如图4、图5所示,狭缝30可以设为沿端边方向较长连续的一条狭缝,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间断分离的多个狭缝。但是,狭缝30设置在与从电极板25延长的端子25A相向的区域。即,端子25A设为从与设有狭缝30的区域相向的端边部延长的构成。以上说明的热介质加热装置10,将三个扁平热交换管12和多组由PTC元件24及电极板25构成的PTC加热器13 —边在PTC加热器13的两面夹入绝缘膜26及热传导片27一边依次层叠装入壳11的下壳体IlA的内底面,在热交换模块14被装入了的阶段,利用热交换按压部件15按压其上表面而紧固固定于下壳体IlA侧,或者对热交换模块14进行了子装配后,装入下壳体IlA内,用热交换按压部件15按压其上表面,经由螺丝23朝向下壳体IlA的内底面按压并紧固固定,由此,能够以使各扁平热交换管12及各PTC加热器13各自互相密接的状态装入。·如上所述装入热交换模块14时,扁平热交换管12、PTC加热器13、构成PTC加热器13的PTC元件24及电极板25、绝缘膜26、热传导片27等分别通过使定位孔或凹部与定位突起等嵌合,进行定位装入。因此,能够使设于该电极板25的各端子25A和固定设置在上述热按压部件15上的控制基板17设置的多个端子台(连接部)17B的位置一致。装入热交换模块14后,在上述热交换按压部件15和控制基板17之间安装绝缘片等并用螺丝16将控制基板17螺纹固定在上述热交换按压部件15上,进行对控制基板17的电气系统的接线作业。这时,将电源线束18的分支为二叉状的前端部经由螺丝20螺纹固定于两个电源线束用端子台17A,将设于LV线束19的前端部的连接器19A与控制基板17侧连接,再将设于电极板25的各端子25A经由螺丝28相对于控制基板17侧的端子台17B螺纹固定,由此,能够对各自进行电接线。而且,如上所述完成电连接后,以覆盖其上部的方式将省略图示的上壳体与下壳体IlA螺纹固定,由此,能够组装成热介质加热装置10。该热介质加热装置10使经过热介质入口路IlB流入到扁平热交换管12的入口集管部12B的热介质在多个(三个)扁平热交换管12的扁平管部12A内流通,被PTC加热器13加热后,从出口集管部12C经由热介质出口路UC流出,由此,能够供在热介质循环回路IOA内循环的作为供暖用热源的热介质的加热。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介质加热装置10及车辆用空调装置1,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在构成热交换模块14的多个扁平热交换管12被层叠且在其扁平管部12A间夹入了 PTC加热器13的状态下,各扁平热交换管12及PTC加热器13通过热交换按压部件15相对于下壳体IlA的内底面被按压并紧固固定,因此,能够将多个扁平热交换管12和多组PTC加热器13各自互相密接地装入。
因此,能够降低扁平热交换管12和PTC加热器13间的接触热阻而提高传热效率,使热介质加热装置10高性能化,并且,通过将扁平热交换管12及PTC加热器13层叠配置成多层,能够减小其平面面积,能够使热交换模块14进而使热介质加热装置10小型紧凑化。
另外,采用了在热交换模块14的上部配置有进行向PTC加热器13的通电控制的控制基板17且在其端子台(连接部)17B上直接连接从PTC加热器13的电极板25延长的端子25A的接线结构,但这时,PTC加热器13的发热从电极板25经由端子25A向控制基板17进行热传导,为了防止控制基板17侧过热,设为如下构成,S卩,将扁平热交换管12的宽度尺寸设为比PTC加热器13的PTC元件24的在从电极板25延长有端子25A的方向上的接触面宽度宽出尺寸L的宽度,在该宽出的部分29,除了 PTC元件24以外电极板25的宽出的部分29A和扁平热交换管12的宽出的部分29重叠。
因此,扁平热交换管12设为比PTC元件24的接触面更宽,在与电极板25重叠的宽出的部分29中,电极板25不会与PTC元件24的接触面接触而被加热,而且,能够使被传递到电极板25的热经由重叠的宽出的部分29A向扁平热交换管12侧散热。由此,能够降低经由从电极板25延长的端子25A向控制基板17的端子台(连接部)17B传递的传热量,防止控制基板17因来自电极板25的热传导而导致的过热。另外,能够提高控制基板17的耐热性能,抑制误动作等而提高热介质加热装置10的可靠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极板25的比PTC元件24的接触面更宽的宽出的部分29A,沿其端边方向设有狭缝30,因此,能够利用狭缝30遮断在电极板25中传导并朝向端子25A侧的热流,朝向端子25A侧的热的传导距离变长而使热流在其间散热,能够降低向端子25A传递的热的温度。由此,能够减少经由端子25A向控制基板17的端子台(连接部)17B传递的传热量及其温度,能够可靠地防止控制基板17侧的过热。
另外,将从电极板25延长的端子25A构成为从与设有狭缝30的区域相向的端边部延长。因此,能够利用狭缝30遮断在电极板25中传导且朝向端子25A侧的热流,通过使热流绕过该狭缝30而使其绕远地朝向端子25A侧,能够使热流在其间散热而降低温度。因此,能够利用狭缝30可靠地降低经由端子25A向控制基板17的端子台(连接部)17B传递的传热量及其温度,防止控制基板17侧的过热。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能够将利用防止了由来自构成PTC加热器13的电极板25的热传导导致的过热、提高·了控制基板17的耐热性能、实现了可靠性提高的热介质加热装置10而被加热的热介质,供给到配置于空气流通路2中的散热器6,因此,能够使车辆用空调装置I的供暖性能稳定,并且,能够防止错误动作的发生等,提高其可靠性。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进行适当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将扁平热交换管12层叠三层且在各层间装入了多组PTC加热器13的构成,但是,不限于此,当然也可以增减扁平热交换管12及PTC加热器13的层叠个数。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外壳11设为树脂材料制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铸铝制成等金属制成,这些也都包含在本发明中。
另外,由于接触配置于PTC元件24的两面的电极板25可对PTC元件24按每组数进行通电控制和容量控制,因此,不用说,可以根据需要按PTC元件24的每组数划分而进行夹装。
权利要求
1.一种热介质加热装置,具备: 多个扁平热交换管,从入口集管部流入的热介质在扁平管部流通后从出口集管部流出; PTC加热器,由PTC元件及夹着该PTC元件的一对电极板构成,装入被层叠的多个所述扁平热交换管的所述扁平管部间; 外壳,具有与所述扁平热交换管的出口集管部连通的热介质出口路和与所述扁平热交换管的入口集管部连通的热介质入口路,所述扁平热交换管及PTC加热器被层叠多层而装入所述外壳;以及 控制基板,装入所述外壳内,控制所述PTC加热器, 在所述控制基板的连接部上直接连接有从所述PTC加热器的电极板延长的端子, 所述热介质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扁平热交换管的宽度尺寸被设为比所述PTC加热器的PTC元件的在端子从电极板延长的方向上的接触面宽度更宽,在该宽出的部分上,除了所述PTC元件以外的所述电极板和所述扁平热交换管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介质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极板的比所述PTC元件的接触面宽出的部分上沿着端边方向设有狭缝。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介质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电极板延长的所述端子从与设有所述狭缝的区域相向的端边部延长。
4.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被构成为能够使被热介质加热装置加热的热介质循环到配置于空气流通路中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介质加热装置为权利要求`广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介质加热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介质加热装置及具备其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能够消除PTC加热器的发热经由从电极板延伸的端子向控制基板传导而使控制基板过热的风险。热介质加热装置具备多个扁平热交换管(12);装入扁平热交换管间的PTC加热器(13);扁平热交换管及PTC加热器被层叠多层而装入的外壳;装入外壳内的PTC加热器的控制基板,在控制基板的连接部直接连接有从PTC加热器的电极板(25)延长的端子(25A),其中,扁平热交换管的宽度尺寸被设为比PTC加热器的PTC元件(24)的在端子从电极板延长的方向上的接触面宽度更宽,在该宽出的部分(29),除PTC元件以外电极板和扁平热交换管重叠。
文档编号F24H9/18GK103241101SQ20131003393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日
发明者小南聪, 国枝直人 申请人:三菱重工汽车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