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末端空气导流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56475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末端空气导流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末端空气导流装置,其要点是:包括主筒体和出风口组。主筒体的下端封闭设置,主筒体的上端设有进风口。出风口组有3组,3组出风口组按照从下至上的次序一次称为第一出风口组、第二出风口组和第三出风口组。3组出风口组均设置在主筒体的同一半侧面外周上。本实用新型的三层出风口组,每组出风口组的出风口的角度不同,位于下方的出风口为水平方向,位于中间的出风口与水平方向呈一定角度,位于上方的出风口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较位于中间的出风口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更大,有效减少船舱空间内的回流和涡流。
【专利说明】一种末端空气导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货船修造期间配套已有的通风装备使用的通风空气导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焊接和涂装作业是货船修造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工种,而在这两种作业过程中,都会产生严重影响工人健康的危害因素,如: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噪声、振动、放射性等,其中尤其以尘毒最为严重。按照GB/T5817-2009《粉尘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在我国货船船舱的焊接和涂装作业场所,如不采取除尘毒措施,危害程度均处于II级(严重超标)的等级。
[0003]为了改善工人的作业场所环境条件,货船修造现场通常采用薄膜通风管连接在通风机上往船舱送风,作业工人根据需要,把通风管临时固定在作业地点附近对着吹风。但是,这样形成的通风系统排出尘毒的效果十分不理想,在船舱内会产生大量的回流与涡流,大部分尘毒只是从工人作业场所附近转移到了船舱其它空间范围,如果有多个工人同时施工,则会使得作业环境条件更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明显提高排出尘毒的效果且能配套已有货船修造通风装备使用的末端空气导流装置。
[0005]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基本技术方案是:一种末端空气导流装置,其结构特点是:包括主筒体和出风口组。主筒体的下端封闭设置,主筒体的上端设有进风口。出风口组有3组,3组出风口组按照从下至上的次序一次称为第一出风口组、第二出风口组和第三出风口组。3组出风口组均设置在主筒体的同一半侧面外周上。
[0006]所述第一出风口组包括I至6个下出风口,且各下出风口均与主筒体的内部相通,各下出风口的轴线均沿主筒体的径向设置。
[0007]所述第二出风口组包括I至6个中间出风口,且各中间出风口均与主筒体的内部相通,各中间出风口的轴线与主筒体的轴线的夹角α为45度至55度。
[0008]所述第三出风口组包括I至6个上出风口,且各上出风口均与主筒体的内部相通,各上出风口的轴线与主筒体的轴线的夹角β为25度至35度。
[0009]以上述基本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主筒体采用铜材质制成。所述各出风口组的出风口采用铜材质制成。
[0010]以上述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主筒体的上部还沿其周向设有开口向外的呈环形的固定凹槽,固定凹槽位于进风口下侧。
[0011]以上述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出风口组的第一出风口组的各下出风口沿主筒体的周向等间隔角度设置在主筒体的一半侧面上。出风口组的第二出风口组的各中间出风口沿主筒体的周向等间隔角度设置在第一出风口组所在的主筒体的半侧面上,且与第一出风口组的各下出风口在上下位置上相对应。出风口组的第三出风口组的各上出风口沿主筒体的周向等间隔角度设置在第一出风口组所在的主筒体的半侧面上,且与第一出风口组的各下出风口在上下位置上相对应。
[0012]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三层出风口组排出的风流具有不同的方向,且能达到合适的速度,可实现对整个船舱空间供风。(2)本实用新型采用铜质材料,避免了静电产生。(3)本实用新型设有三层出风口组,每组出风口组的出风口的角度不同,位于下方的出风口为水平方向,位于中间的出风口与水平方向呈一定角度,位于上方的出风口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较位于中间的出风口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更大,有效减少船舱空间内的回流和涡流。(4)本实用新型在货船修造过程中使用时,放置在船舱底部,经过导流使得风流能对整个船舱空间进行换气,并且在船舱空间范围内形成一种单向气流,大大增强了船舱排出尘毒的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0014]图2为从图1的前方观察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图2中的A-A剖视图;
[00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末端空气导流装置应用在货船船舱中时的示意图,其中末端空气导流装置采用简单示意。
[0017]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
[0018]末端空气导流装置1,主筒体11,进风口 11-1,固定凹槽11-2,出风口组12,第一出风口组12-1,下出风口 12-la,第二出风口组12-2,中间出风口 12_2a,第三出风口组12-3,上出风口 12-3a,
[0019]船舱2,船舱底板21,船舱侧壁22,甲板23,第一舱口 23-1,第二舱口 23-2,
[0020]送风机3,抽风机4,薄膜通风管5,下端自由端5-1。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本实用新型的方位的描述按照图1所示的方位进行,也即图1所示的上下左右方向即为描述的上下左右方向,图1所朝的一方为前方,背离图1的一方为后方。
[0022](实施例1)
[0023]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末端空气导流装置I包括主筒体11和出风口组12。主筒体11为铜材质制成。主筒体11的下端封闭设置,主筒体11的上端设有进风口 11-1,主筒体11的上部还沿其周向设有开口向外的呈环形的固定凹槽11-2,固定凹槽11-2位于进风口 11-1下侧。
[0024]见图1和图2,出风口组12有3组,3组出风口组12按照从下至上的次序一次称为第一出风口组12-1、第二出风口组12-2和第三出风口组12-3。3组出风口组12均位于主筒体11的同一半侧面外周上。各出风口组12的出风口由铜材质制成。
[0025]见图1至图3,第一出风口组12-1包括I至6个下出风口 12_la,本实施例为5个。各下出风口 12-la沿主筒体11的周向等间隔角度设置在主筒体11的一半侧面上,且各下出风口 12-la均与主筒体11的内部相通。各下出风口 12-la的轴线均沿主筒体11的径向设置。
[0026]见图1和图2,第二出风口组12-2包括数量与第一出风口组12_1的下出风口12-la的数量相同的中间出风口 12-2a,本实施例为5个。各中间出风口 12_2a沿主筒体11的周向等间隔角度设置在第一出风口组12-1所在的主筒体11的半侧面上,且与第一出风口组12-1的各下出风口 12-la在上下位置上相对应。各中间出风口 12-2a均与主筒体11的内部相通,各中间出风口 12_2a的轴线与主筒体11的轴线的夹角α为45度至55度,本实施例为51度。
[0027]见图1和图2,第三出风口组12-3包括数量与第一出风口组12_1的下出风口12-la的数量相同的上出风口 12-3a,本实施例为5个。各上出风口 12_3a沿主筒体11的周向等间隔角度设置在第一出风口组12-1所在的主筒体11的半侧面上,且与第一出风口组12-1的各下出风口 12-la在上下位置上相对应。各上出风口 12-3a均与主筒体11的内部相通,各上出风口 12-3a的轴线与主筒体11的轴线的夹角β为25度至35度,本实施例为31度。
[0028]见图4,本实施例的末端空气导流装置I可配套已有的货船修造通风装备使用。在描述时其方位与末端空气导流装置I描述时的方位一致,也即图4的左方为描述的后方,图4的右方为描述的前方,图4的上下为描述的上下,图4所朝的一方为左方,背离图4的一方为右方。该货船修造通风装备包括送风机3、抽风机4和薄膜通风管5。船舱2包括船舱底板21、船舱侧壁22和甲板23。甲板23后侧和前侧分别设有第一舱口 23_1和第二舱口23-2。
[0029]送风机3放置在甲板23上,且位于第一舱口 23-1附近。
[0030]末端空气导流装置I放置在船舱底板21上,且位于船舱2的后方,靠近位于船舱2的后方的船舱侧壁22。末端空气导流装置I的各出风口组12所在的主筒体11的半侧面朝向船舱2的前方。送风机3与末端空气导流装置I通过薄膜通风管5密闭连通。送风机3的出风口与薄膜通风管5的上端固定端密闭连接;末端空气导流装置I的主筒体11的进风口 11-1与薄膜通风管5的下端自由端5-1密闭连通,且薄膜通风管5的下端自由端5-1固定在末端空气导流装置I的主筒体11的固定凹槽11-2处。
[0031]抽风机4放置在甲板23上,且位于第二舱口 23-2附近。
[0032]使用时,新鲜空气通过甲板23上的送风机3经薄膜通风管5进入末端空气导流装置I中,然后从经过各出风口组12的各出风口的导流进入船舱2中,通过第一出风口组12-1的下出风口 12-1控制排出的风流方向为近似平行于船舱底板21,通过第二出风口组12-2的中间出风口 12-2a控制排出的风流方向与水平方向呈一定角度,通过第三出风口组12-3的上出风口 12-3a控制排出的风流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较第二出风口组12_2的中间出风口 12-2a排出的风流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更大一些,同时使得从各出风口排出的风流具有一定的速度,从而实现风流能供给到船舱2各个空间部位的目的。通过甲板23上的抽风机4,可以将携带施工所产生尘毒的空气从船舱2中抽出,进行排放。从而能对整个船舱空间进行换气,形成一种单向气流,大大增强了船舱排出尘毒的效果。
[0033]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和变化,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可以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启发进行相应的改造,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归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末端空气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筒体(11)和出风口组(12);主筒体(11)的下端封闭设置,主筒体(11)的上端设有进风口(11-1);出风口组(12)有3组,3组出风口组(12)按照从下至上的次序一次称为第一出风口组(12-1)、第二出风口组(12-2)和第三出风口组(12-3) ;3组出风口组(12)均设置在主筒体(11)的同一半侧面外周上; 第一出风口组(12-1)包括I至6个下出风口(12-la),且各下出风口(12-la)均与主筒体(11)的内部相通,各下出风口(12-la)的轴线均沿主筒体(11)的径向设置; 第二出风口组(12-2)包括I至6个中间出风口(12-2a),且各中间出风口(12-2a)均与主筒体(11)的内部相通,各中间出风口(12_2a)的轴线与主筒体(11)的轴线的夹角α为45度至55度; 第三出风口组(12-3)包括I至6个上出风口( 12-3a),且各上出风口( 12_3a)均与主筒体(11)的内部相通,各上出风口(12_3a)的轴线与主筒体(11)的轴线的夹角β为25度至35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末端空气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筒体(11)采用铜材质制成;所述各出风口组(12)的出风口采用铜材质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末端空气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主筒体(11)的上部还沿其周向设有开口向外的呈环形的固定凹槽(11-2),固定凹槽(11-2)位于进风口(11-1)下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末端空气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出风口组(12)的第一出风口组(12-1)的各下出风口(12-la)沿主筒体(11)的周向等间隔角度设置在主筒体(11)的一半侧面上;出风口组(12)的第二出风口组(12-2)的各中间出风口(12-2a)沿主筒体(11)的周向等间隔角度设置在第一出风口组(12-1)所在的主筒体(11)的半侧面上,且与第一出风口组(12-1)的各下出风口(12-la)在上下位置上相对应;出风口组(12)的第三出风口组(12-3)的各上出风口(12-3a)沿主筒体(11)的周向等间隔角度设置在第一出风口组(12-1)所在的主筒体(11)的半侧面上,且与第一出风口组(12-1)的各下出风口(12-la)在上下位置上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末端空气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出风口组(12)的第一出风口组(12-1)的各下出风口(12-la)沿主筒体(11)的周向等间隔角度设置在主筒体(11)的一半侧面上;出风口组(12)的第二出风口组(12-2)的各中间出风口(12-2a)沿主筒体(11)的周向等间隔角度设置在第一出风口组(12-1)所在的主筒体(11)的半侧面上,且与第一出风口组(12-1)的各下出风口(12-la)在上下位置上相对应;出风口组(12)的第三出风口组(12-3)的各上出风口(12-3a)沿主筒体(11)的周向等间隔角度设置在第一出风口组(12-1)所在的主筒体(11)的半侧面上,且与第一出风口组(12-1)的各下出风口(12-la)在上下位置上相对应。
【文档编号】F24F7/00GK203823988SQ201420121995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18日
【发明者】何敏, 武福生, 张忱 申请人: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