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预防蓄热体短路的蓄热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60535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预防蓄热体短路的蓄热箱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预防蓄热体短路结构的蓄热箱,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含有多个通气孔的烧嘴砖、用于通入或排出气体的进出气口、用于气体换热的大孔径蓄热体及蜂窝状蓄热体;还包括:用于气体导流的气体分流组件及用于防止蓄热箱短路的折板;气体分流组件设置在第一壳体的内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通;折板的顶面固连在第二壳体的顶部边缘;折板的底面固连在第一壳体的顶部边缘;折板、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组成一个封闭空间;所述折板的侧面紧贴在所述蜂窝状蓄热体的端面。该蓄热箱能提高蓄热体整体蓄热效果,且能有效防止因蓄热体变形垮下后上部形成空隙而导致的蓄热箱短路。
【专利说明】一种可预防蓄热体短路的蓄热箱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蓄热式加热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预防蓄热体短路的 蓄热箱。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的双蓄热式加热炉多采用外挂式蓄热箱,使用蜂窝状蓄热块,在使用 过程中,发现上层蓄热体变形破损速度较快,而下部蓄热体完好,因此更换蓄热体时需全部 拆除,浪费严重。并且上层蓄热体变形破损后,上部出现空隙,在蓄热过程中,热气流直接从 上部通过,而不经过蓄热体蓄热,造成短路。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提高蓄热体整体蓄热效果,且能有效 防止因蓄热体变形垮下后上部形成空隙而导致的蓄热体短路的可预防蓄热体短路的蓄热 箱。
[0004]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预防蓄热体短路的蓄热箱,包括:
[0005] 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含有多个通气孔的烧嘴砖、用于通入或排出气体的进出气 口、用于气体换热的大孔径蓄热体及蜂窝状蓄热体,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通,所述进 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二壳体与外界的蓄热式加热炉炉墙外壳固连; 所述蜂窝状蓄热体、大孔径蓄热体及烧嘴砖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部,其特征在于,还 包括:
[0006] 用于气体导流的气体分流组件及用于防止蓄热箱短路的折板;
[0007] 所述气体分流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所述气体分流组件将通入所述第 一壳体内的气体均匀分散到所述蜂窝状蓄热体的端面上;
[0008] 所述第一壳体的底板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板固连,所述第一壳体的侧板与所述第 二壳体的侧板固连;所述折板的顶面固连在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边缘;所述折板的底面固 连在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边缘;所述折板、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组成一个封闭空间;所述 折板的侧面紧贴在所述蜂窝状蓄热体的端面;所述折板将所述蜂窝状蓄热体和大孔径蓄热 体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由于所述蜂窝状蓄热体和大孔径蓄热体下垮产生的空隙封 闭起来。
[0009] 作为优选,所述大孔径蓄热体、蜂窝状蓄热体及烧嘴砖与所述第二壳体内壁紧密 接触;
[0010] 所述烧嘴砖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部;所述烧嘴砖与所述加热炉炉墙内侧平 齐;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烧嘴砖的通气孔与所述加热炉内部连通;
[0011] 所述进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位于所述气体分流组件的上方;
[0012] 所述进出气口与外界的烟囱连通。
[0013] 作为优选,所述气体分流组件包括:第一分流板及第二分流板;
[0014] 所述第一分流板设置在第二分流板的上方;所述第一分流板及第二分流板将所述 第一壳体内的气体均匀的导向所述蜂窝状蓄热体的端面。
[0015]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壳体及折板为耐火材料。
[0016] 作为优选,所述蓄热箱还包括:
[0017] 换向阀;
[0018] 所述进出气口与外界的所述烟囱之间设置所述换向阀。
[0019]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预防蓄热体短路的蓄热箱通过设置气体分流组件能将 将进气和出气均匀分散到整个蜂窝状蓄热体截面上,提高蓄热体整体蓄热效果。通过壳体 与蜂窝状蓄热体接触的顶部边缘向下设置一个折板,蜂窝状蓄热体及大孔径蓄热体变形垮 下后上部会形成空隙,气体直接从上面的空隙穿过会造成蜂窝状蓄热体及大孔径蓄热体短 路,进而使整个蓄热箱丧失功能;该折板能将蜂窝状蓄热体及大孔径蓄热体的顶部与第二 壳体之间的空隙封闭起来,有效阻止气体从顶部空隙流通,保证气体通过蓄热体进行流通 和换热。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预防蓄热体短路的蓄热箱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是图1中AA向的截面图。
[0022] 图3是图1中BB向的截面图。
[0023] 图4是图1中CC向的截面图。
[0024] 图5是图1中DD向的截面图。
[0025] 图6是图1中E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为了深入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 明。
[0027] 参见附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预防蓄热体短路的蓄热箱,包括:第一壳体7、第 二壳体6、防止蓄热箱短路的折板8、含有多个通气孔的烧嘴砖5、用于气体导流的气体分流 组件1、进出气口 2、用于气体换热的大孔径蓄热体4及蜂窝状蓄热体3 ;第二壳体6与外界 的蓄热式加热炉炉墙外壳固连;将该蓄热箱外挂至蓄热式加热炉炉墙,蓄热箱的第二壳体 6与炉墙外壳相连,采用6mm钢板焊接。第一壳体7与第二壳体6连通;气体分流组件1设 置在第一壳体7的内部,气体分流组件1将通入第一壳体7内的气体均匀分散到蜂窝状蓄 热体3的端面上,大孔径蓄热体4、蜂窝状蓄热体3及烧嘴砖5依次设置在第二壳体6内部; 参见附图3?5,大孔径蓄热体4、蜂窝状蓄热体3及烧嘴砖5与第二壳体6内壁紧密接触; 第一壳体7的底板与第二壳体6的底板固连,第一壳体7的侧板与第二壳体6的侧板固连; 第二壳体6与蜂窝状蓄热体3接触的顶部边缘向下设置一个折板8,折板8的顶面垂直固连 在第二壳体6的顶部边缘;折板8的底面垂直固连在第一壳体7的顶部边缘;折板8、第一 壳体7及第二壳体6组成一个封闭空间;折板8的侧面紧贴在蜂窝状蓄热体3的端面的顶 部。该蓄热箱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箱内的大孔径蓄热体4和蜂窝状蓄热体3会发生下垮 变形,然后蓄热体的顶部与第二壳体6的顶部会形成空隙,气体直接从上面的空隙穿过会 造成蓄热体的短路,进而使整个蓄热箱丧失功能;折板8的侧面紧贴在蜂窝状蓄热体3的端 面顶部,当蜂窝状蓄热体3的顶部发生下垮变形后,蜂窝状蓄热体3的端面顶部始终与折板 8侧面紧贴,第一壳体7内的气体只能从折板8底面以下的蜂窝状蓄热体3中流通。因此折 板8能将蜂窝状蓄热体3和大孔径蓄热体4的顶部与第二壳体6之间的空隙封闭起来,有 效阻止气体从顶部空隙流通,保证气体通过蓄热体进行流通和换热。
[0028] 烧嘴砖5设置在第二壳体6的端部;烧嘴砖5与加热炉炉墙内侧平齐;第二壳体6 通过烧嘴砖5与加热炉内部连通;进出气口 2设置在第二壳体6-端的顶部,位于气体分流 组件1的上方;进出气口 2与外界的烟囱连通。
[0029] 参见附图2,作为优选,气体分流组件1包括:第一分流板及第二分流板;第一分流 板设置在第二分流板的上方;第一分流板及第二分流板将气体导向蜂窝状蓄热体3。采用 两层分流板,将进气和出气均匀分散到整个蓄热体截面上,提高蓄热体整体蓄热效果。
[0030] 参见附图6,作为优选,折边与蜂窝状蓄热体3的顶部贴合;当蜂窝状蓄热体3经 过长期使用后形成顶部位置的变形或破碎,进而使蜂窝状蓄热体3的顶部与第二壳体6形 成空隙;折边能将空隙封闭起来,进而保证气体通过蜂窝状蓄热体3进行流通和换热。
[0031] 作为优选,第二壳体6及折边为耐火材料。
[0032] 作为优选,蓄热箱还包括:换向阀;进出气口 2与外界的烟囱之间设置换向阀;通 过设置换向阀实现了蓄热箱内蓄热和放热过程的转换。通过调整换向阀使蓄热箱内的气体 流向为:从加热炉炉内排出的高温气体通过烧嘴砖5上的通气孔进入到第二壳体6内,依次 通过大孔径蓄热体4、蜂窝状蓄热体3及进排气口 2,最后通过进排气口 2将气体送入烟囱; 此时,蜂窝状蓄热体3、大孔径蓄热体4蓄积了热量,高温气体降低了温度;通过调整换向阀 使蓄热箱内的气体流向为:烟囱内的常温气体从进出气口 2进入到第二壳体6内,依次通过 蜂窝状蓄热体3、大孔径蓄热体4及烧嘴砖5,最后通过烧嘴砖5上的通气孔将气体送入加 热炉炉内;此时,蜂窝状蓄热体3、大孔径蓄热体4对常温气体释放了热量,常温气体升高了 温度。
[0033] 下面结合蓄热和放热过程详细介绍蓄热箱的结构及运行原理:
[0034] 蓄热过程:通过控制换向阀,蓄热箱在蓄热过程中进出气口 2处于出气状态,热空 气从加热炉内依次通过烧嘴砖5、大孔径蓄热体4、蜂窝状蓄热体3,从进出气口 2排除。热 空气在通过蓄热体时,将热量传递给蓄热体,气体温度降低后排往烟囱。
[0035] 放热过程:蓄热箱蓄热完成后,通过换向阀动作,将常温空气/煤气送至进出气口 2,气体通过气体分流组件1,将气体平均分配至蜂窝状蓄热体3的整个截面,冷空气/煤气 通过已蓄热的高温蓄热体时产生热交换,空气/煤气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通过烧嘴砖5喷 入加热炉内燃烧。
[0036] 特别说明,经过实践生产检验,该蓄热箱的使用寿命比原来提高了 6个月以上。整 个蓄热体换热效果增强,充分利用全部蓄热体换热,蓄热后气体余温在70-120°C,比原设计 下降50°C左右。未出现换热短路现象。
[0037]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预防蓄热体短路的蓄热箱通过设置气体分流组件1能 将将进气和出气均匀分散到整个蜂窝状蓄热体3截面上,提高蓄热体整体蓄热效果。通过 第二壳体6与蜂窝状蓄热体3接触的顶部边缘向下设置一个折板8,蜂窝状蓄热体3及大孔 径蓄热体4变形垮下后上部会形成空隙,气体直接从上面的空隙穿过会造成蜂窝状蓄热体 3及大孔径蓄热体4短路,进而使整个蓄热箱丧失功能;该折板8能将蜂窝状蓄热体3及大 孔径蓄热体4的顶部与第二壳体6之间的空隙封闭起来,有效阻止气体从顶部空隙流通,保 证气体通过蓄热体进行流通和换热。因此该装置能延长使用寿命,增强整个蓄热体换热效 果。
[0038]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 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 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 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可预防蓄热体短路的蓄热箱,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含有多个通气孔的烧 嘴砖、用于通入或排出气体的进出气口、用于气体换热的大孔径蓄热体及蜂窝状蓄热体,所 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通,所述进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二壳体与 外界的蓄热式加热炉炉墙外壳固连;所述蜂窝状蓄热体、大孔径蓄热体及烧嘴砖依次设置 在所述第二壳体内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气体导流的气体分流组件及用于防止蓄热箱短路的折板; 所述气体分流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所述气体分流组件将通入所述第一壳 体内的气体均匀分散到所述蜂窝状蓄热体的端面上; 所述第一壳体的底板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板固连,所述第一壳体的侧板与所述第二壳 体的侧板固连;所述折板的顶面固连在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边缘;所述折板的底面固连在 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边缘;所述折板、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组成一个封闭空间;所述折板 的侧面紧贴在所述蜂窝状蓄热体的端面;所述折板将所述蜂窝状蓄热体和大孔径蓄热体的 顶部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由于所述蜂窝状蓄热体和大孔径蓄热体下垮产生的空隙封闭起 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孔径蓄热体、蜂窝状蓄热体及烧嘴砖与所述第二壳体内壁紧密接触; 所述烧嘴砖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部;所述烧嘴砖与所述加热炉炉墙内侧平齐;所 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烧嘴砖的通气孔与所述加热炉内部连通; 所述进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位于所述气体分流组件的上方; 所述进出气口与外界的烟囱连通。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分流组件包括:第一分流板及第二分流板; 所述第一分流板设置在第二分流板的上方;所述第一分流板及第二分流板将所述第一 壳体内的气体均匀的导向所述蜂窝状蓄热体的端面。
4. 根据权利要求1述的蓄热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及折板为耐火材料。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箱还包括: 换向阀; 所述进出气口与外界的所述烟囱之间设置所述换向阀。
【文档编号】F27D17/00GK203869566SQ201420280609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9日
【发明者】吴建宾, 代元, 段东明, 黄大军, 皮昕宇, 张光新, 周银波 申请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