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和空调器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54557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和空调器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和空调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的风道的同一出风口具有至少两个子出风口的方案中,例如,柜式空调器其所有子出风口都是同时出风,因而导致空调器存在送风模式单一、无法变换送风方向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和空调器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器存在送风模式单一、无法变换送风方向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风道,风道的同一个出风口被分隔为至少两个子出风口,且所有子出风口的送风方向之间均具有夹角;挡风切换机构,挡风切换机构活动设置在风道的出风口处以使至少一个子出风口处于切断闭合状态、并使另一个子出风口处于打开送风状态。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扫风叶片,扫风叶片设置在挡风切换机构上,在处于打开状态的子出风口处的扫风叶片处于导风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挡风切换机构包括挡板,挡板的两个导风表面均设置有扫风叶片。

进一步地,挡风切换机构翻转设置在出风口处。

进一步地,子出风口为两个,两个子出风口包括第一子出风口和第二子出风口,挡风切换机构翻转设置在出风口处,挡风切换机构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当挡风切换机构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挡风切换机构遮挡第一子出风口并打开第二子出风口;当挡风切换机构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挡风切换机构遮挡第二子出风口并打开第一子出风口。

进一步地,挡板的两个导风表面包括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挡风切换机构的挡板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挡板的搭接侧搭接在风道的第一内壁上,且第一导风面与风道的第一内壁光滑过渡连接并成为风道的导风壁面的一部分;挡风切换机构的挡板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挡板的搭接侧搭接在风道的与第一内壁相对的第二内壁上,且第二导风面与风道的第二内壁光滑过渡连接并成为风道的导风壁面的一部分。

进一步地,挡板的第一导风面呈平面。

进一步地,挡板的第一导风面的搭接侧具有与第一内壁搭接配合的搭接凹部。

进一步地,挡板的第二导风面呈弧面。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面与第二导风面之间的距离为挡板的厚度,且挡板的厚度由挡板的两侧向挡板的中部方向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挡板的厚度峰值位置处于挡板的搭接侧与挡板的中间位置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子出风口的送风方向在竖直平面内朝下设置,第二子出风口的送风方向在水平面内向前设置。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贯流风叶,贯流风叶可枢转地设置在风道内。

进一步地,空调器为壁挂式空调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空调器的风道的同一个出风口被分隔为第一子出风口和第二子出风口,空调器控制方法包括制冷模式控制和制热模式控制,当处于制热模式控制时,挡风切换机构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挡风切换机构遮挡第二子出风口并打开第一子出风口;当处于制冷模式控制时,空调器的挡风切换机构处于第一工作位置,且挡风切换机构遮挡第一子出风口并打开第二子出风口。

进一步地,第一子出风口的送风方向在竖直平面内朝下设置,第二子出风口的送风方向在水平面内向前设置。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角度可调节地设置在挡风切换机构上的扫风叶片,通过手动控制和/或自动控制改变扫风叶片的导风角度。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扫风叶片,扫风叶片角度可调节地设置在挡风切换机构上;扫风连杆,扫风连杆与扫风叶片连接;驱动部,驱动部与扫风连杆驱动连接并控制扫风叶片的导风角度。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风道的同一个出风口被分隔为至少两个子出风口,且所有子出风口的送风方向之间均具有夹角,挡风切换机构活动设置在风道的出风口处以使至少一个子出风口处于切断闭合状态、并使另一个子出风口处于打开送风状态。由于在风道的出风口处设置有挡风切换机构,因而通过挡风切换机构自身的动作变换可以改变子出风口的使用状态,从而改变空调器的送风方向,并使空调器的送风模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以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提高用户体验度、并提高了空调器的控制调节可靠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中的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本发明中的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风道;11、第一子出风口;12、第二子出风口;13、第一内壁;14、第二内壁;20、扫风叶片;30、挡板;31、第一导风面;32、第二导风面;33、搭接凹部;34、搭接侧;40、贯流风叶;50、底壳;60、面板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器存在送风模式单一、无法变换送风方向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器包括风道10和挡风切换机构,风道10的同一个出风口被分隔为至少两个子出风口,且所有子出风口的送风方向之间均具有夹角,挡风切换机构活动设置在风道10的出风口处以使至少一个子出风口处于切断闭合状态、并使另一个子出风口处于打开送风状态。

由于在风道10的出风口处设置有挡风切换机构,因而通过挡风切换机构自身的动作变换可以改变子出风口的使用状态,从而改变空调器的送风方向,并使空调器的送风模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以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提高用户体验度、并提高了空调器的控制调节可靠性。

在图1和图2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出风口11的送风方向在竖直平面内朝下设置,第二子出风口12的送风方向在水平面内向前设置。当然,第一子出风口11的送风方向还可以在竖直平面内朝上设置,而第二子出风口12的送风方向在水平面内向前设置。

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器还包括贯流风叶40,贯流风叶40可枢转地设置在风道10内。也就是说,本发明中的空调器为贯流式空调器,且上述的挡风切换机构特别适用于具有贯流风叶40的空调器内。

当然,还可以采用离心风叶替换上述的贯流风叶40。

本发明中的空调器还包括扫风叶片20,扫风叶片20设置在挡风切换机构上,在处于打开状态的子出风口处的扫风叶片20处于导风工作状态。由于设置有扫风叶片20,因而在对应打开的子出风口处,扫风叶片20可以对送风的方向进行导引,并通过改变扫风叶片20的角度 还可以对送风的方向进行调整,使送风模式和方向具有多样可调的特点,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要求。

在图1和图2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挡风切换机构包括挡板30,挡板30的两个导风表面均设置有扫风叶片20。由于挡板30的两个导风表面上均设置有扫风叶片20,因而在挡板30翻转至不同的工作位置后,不同侧的扫风叶片20会依据现实工况而导引风向。需要说明的是,子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时对应的扫风叶片20投入使用。

优选地,挡风切换机构还包括扫风电机,扫风电机与挡板30驱动连接。

优选地,每个导风表面上均设置有多个扫风叶片20,多个扫风叶片20间隔排列设置。本发明通过在挡板30的两面各设置一层扫风叶片20,随着挡板30转动,实现子出风口的左右扫风,结构简单,占用空间较小,提高了空调器的出风舒适性。

本发明中的挡风切换机构翻转设置在出风口处。由于采用翻转地方式将挡风切换机构安装在出风口处,因而使挡风切换机构具有易调节、可控性好的特点,从而保证了空调器的正常运行。

在图1和图2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子出风口为两个,两个子出风口包括第一子出风口11和第二子出风口12,挡风切换机构翻转设置在出风口处,挡风切换机构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当挡风切换机构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挡风切换机构遮挡第一子出风口11并打开第二子出风口12;当挡风切换机构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挡风切换机构遮挡第二子出风口12并打开第一子出风口11。由于挡风切换机构在翻转到位后可遮挡一个子出风口而打开另一个子出风口,因而使两个子出风口交替启用,从而使空调器具有至少两种送风模式,提高了空调器的送风多样化。

具体而言,挡板30的两个导风表面包括第一导风面31和第二导风面32,挡风切换机构的挡板30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挡板30的搭接侧34搭接在风道10的第一内壁13上,且第一导风面31与风道10的第一内壁13光滑过渡连接并成为风道10的导风壁面的一部分;挡风切换机构的挡板30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挡板30的搭接侧34搭接在风道10的与第一内壁13相对的第二内壁14上,且第二导风面32与风道10的第二内壁14光滑过渡连接并成为风道10的导风壁面的一部分。由于挡板30的第一导风面31和第二导风面32处于不同的工作位置时均可以成为导风壁面的一部分,因而使得挡板30具有挡风功能的同时,还对打开的子出风口起到导引风向的作用,有效降低了噪音和振动,从而保证了空调器的出风可靠性。

优选地,挡板30的第一导风面31呈平面(请参考图2)。呈平面的第一导风面31应作为风道10的出风侧内壁面的延伸段使用,以便导引出风。在图2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的风道10的出风侧内壁面为第一内壁13。

进一步地,挡板30的第一导风面31的搭接侧34具有与第一内壁13搭接配合的搭接凹部33(请参考图1和图2)。由于设置有搭接凹部33,因而使得挡板30在处于图1所示的状态时,能够与风道10的第一内壁13光滑过渡连接。

优选地,挡板30的第二导风面32呈弧面(请参考图1)。由于挡板30的第二导风面32呈弧面,因而第二导风面32能够使送风打在挡板30的第二导风面32后能够顺利导引至子出风口,从而保证了空调器的送风可靠性。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面31与第二导风面32之间的距离为挡板30的厚度,且挡板30的厚度由挡板30的两侧向挡板30的中部方向逐渐增大(请参考图1和图2)。考虑到风道10的型线需要满足一定的设计要求,本发明中的挡板30的厚度呈中部厚,两侧薄的状态。

如图1和图2所示,挡板30的厚度峰值位置处于挡板30的搭接侧34与挡板30的中间位置之间。这是根据风道10的型线优化处理后得到的,因而采用上述挡板30作为挡风、导风的部件,可以满足空调器的使用要求,并能够保证送风过程中空调器具有噪音低、振动小的特点。

在图1和图2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内壁13上开设有用于止挡挡板30的止挡凹部13a。挡板30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挡板30的搭接侧34止挡在该止挡凹部13a处以定位。

优选地,空调器为壁挂式空调器。此外,空调器还可以是柜式空调器、中央空调器等。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如图1和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器包括风道10,风道10的同一个出风口被分隔为至少两个子出风口,且所有子出风口的送风方向之间均具有夹角。由于壁挂式空调器的同一个出风口被分隔为具有不同送风方向的多个子出风口,因而使得壁挂式空调器具有送风量大、送风角度方位广、送风面积大、换热效果好的特点。

如图1和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器包括挡风切换机构,挡风切换机构活动设置在风道10的出风口处以使至少一个子出风口处于切断闭合状态、并使另一个子出风口处于打开送风状态。由于在风道10的出风口处设置有挡风切换机构,因而通过挡风切换机构自身的动作变换可以改变子出风口的使用状态,从而改变壁挂式空调器的送风方向,并使壁挂式空调器的送风模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以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提高用户体验度、并提高了壁挂式空调器的控制调节可靠性。

在图1和图2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出风口11的送风方向在竖直平面内朝下设置,第二子出风口12的送风方向在水平面内向前设置。当然,第一子出风口11的送风方向还可以在竖直平面内朝上设置,而第二子出风口12的送风方向在水平面内向前设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器还包括贯流风叶40,贯流风叶40可枢转地设置在风道10内。也就是说,本发明中的壁挂式空调器为贯流式壁挂式空调器,且上述的挡风切换机构特别适用于具有贯流风叶40的壁挂式空调器内。

当然,还可以采用离心风叶替换上述的贯流风叶40。

本发明中的壁挂式空调器还包括扫风叶片20,扫风叶片20设置在挡风切换机构上,在处于打开状态的子出风口处的扫风叶片20处于导风工作状态。由于设置有扫风叶片20,因而在对应打开的子出风口处,扫风叶片20可以对送风的方向进行导引,并通过改变扫风叶片20 的角度还可以对送风的方向进行调整,使送风模式和方向具有多样可调的特点,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要求。

在图1和图2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挡风切换机构包括挡板30,挡板30的两个导风表面均设置有扫风叶片20。由于挡板30的两个导风表面上均设置有扫风叶片20,因而在挡板30翻转至不同的工作位置后,不同侧的扫风叶片20会依据现实工况而导引风向。需要说明的是,子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时对应的扫风叶片20投入使用。

优选地,挡风切换机构还包括扫风电机,扫风电机与挡板30驱动连接。

优选地,每个导风表面上均设置有多个扫风叶片20,多个扫风叶片20间隔排列设置。本发明通过在挡板30的两面各设置一层扫风叶片20,随着挡板30转动,实现子出风口的左右扫风,结构简单,占用空间较小,提高了壁挂式空调器的出风舒适性。

本发明中的挡风切换机构翻转设置在出风口处。由于采用翻转地方式将挡风切换机构安装在出风口处,因而使挡风切换机构具有易调节、可控性好的特点,从而保证了壁挂式空调器的正常运行。

在图1和图2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子出风口为两个,两个子出风口包括第一子出风口11和第二子出风口12,挡风切换机构翻转设置在出风口处,挡风切换机构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当挡风切换机构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挡风切换机构遮挡第一子出风口11并打开第二子出风口12;当挡风切换机构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挡风切换机构遮挡第二子出风口12并打开第一子出风口11。由于挡风切换机构在翻转到位后可遮挡一个子出风口而打开另一个子出风口,因而使两个子出风口交替启用,从而使壁挂式空调器具有至少两种送风模式,提高了壁挂式空调器的送风多样化。

具体而言,挡板30的两个导风表面包括第一导风面31和第二导风面32,挡风切换机构的挡板30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挡板30的搭接侧34搭接在风道10的第一内壁13上,且第第一导风面31与风道10的第一内壁13光滑过渡连接并成为风道10的导风壁面的一部分;挡风切换机构的挡板30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挡板30的搭接侧34搭接在风道10的与第一内壁13相对的第二内壁14上,且第二导风面32与风道10的第二内壁14光滑过渡连接并成为风道10的导风壁面的一部分。由于挡板30的第一导风面31和第二导风面32处于不同的工作位置时均可以成为导风壁面的一部分,因而使得挡板30具有挡风功能的同时,还对打开的子出风口起到导引风向的作用,有效降低了噪音和振动,从而保证了壁挂式空调器的出风可靠性。

在图1和图2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壁挂式空调器还包括底壳50和设置在底壳50前侧的面板体60,面板体60与底壳50之间具有风道10,挡板30可翻转地设置在底壳50上并位于出风口处。此时,挡板30的与搭接侧34相对的另一侧为枢接侧,并与底壳50枢转连接。同时,第一子出风口11由底壳50的下端板形成,而第二子出风口12由面板体60的下边沿与底壳50之间的缺口形成。

优选地,挡板30的第一导风面31呈平面(请参考图2)。呈平面的第一导风面31应作为风道10的出风侧内壁面的延伸段使用,以便导引出风。在图2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的风道10的出风侧内壁面为第一内壁13。

进一步地,挡板30的第一导风面31的搭接侧34具有与第一内壁13搭接配合的搭接凹部33(请参考图1和图2)。由于设置有搭接凹部33,因而使得挡板30在处于图1所示的状态时,能够与风道10的第一内壁13光滑过渡连接。

优选地,挡板30的第二导风面32呈弧面(请参考图1)。由于挡板30的第二导风面32呈弧面,因而第二导风面32能够使送风打在挡板30的第二导风面32后能够顺利导引至子出风口,从而保证了壁挂式空调器的送风可靠性。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面31与第二导风面32之间的距离为挡板30的厚度,且挡板30的厚度由挡板30的两侧向挡板30的中部方向逐渐增大(请参考图1和图2)。考虑到风道10的型线需要满足一定的设计要求,本发明中的挡板30的厚度呈中部厚,两侧薄的状态。

如图1和图2所示,挡板30的厚度峰值位置处于挡板30的搭接侧34与挡板30的中间位置之间。这是根据风道10的型线优化处理后得到的,因而采用上述挡板30作为挡风、导风的部件,可以满足壁挂式空调器的使用要求,并能够保证送风过程中壁挂式空调器具有噪音低、振动小的特点。

在图1和图2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内壁13上开设有用于止挡挡板30的止挡凹部13a。挡板30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挡板30的搭接侧34止挡在该止挡凹部13a处以定位。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其中,空调器的风道10的同一个出风口被分隔为第一子出风口11和第二子出风口12,空调器控制方法包括制冷模式控制和制热模式控制,当处于制热模式控制时,挡风切换机构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挡风切换机构遮挡第二子出风口12并打开第一子出风口11;当处于制冷模式控制时,挡风切换机构处于第一工作位置,且挡风切换机构遮挡第一子出风口11并打开第二子出风口12。

也就是说,在制热模式控制时,实现下出风时,挡板30与蜗舌连接在一起,贯流风叶40吹出的风经过蜗壳导流吹向挡板30,再经过挡板30导流,沿着挡板30的导风面向下吹出。所以下出风时,挡板30的导风面附近的风量较大,在挡板30上设置扫风叶片20最大限度的起到了导流作用。

也就是说,在制冷模式控制时,挡板30与蜗壳连接开启上出风口。此时,蜗壳、挡板30和蜗舌形成完整的风道系统。风沿着蜗壳和挡板30向外吹出,经过扫风叶片20的导向,实现上出风口的左右摆风。

优选地,第一子出风口11的送风方向在竖直平面内朝下设置,第二子出风口12的送风方向在水平面内向前设置。

本发明中的空调器还包括角度可调节地设置在挡风切换机构上的扫风叶片20,通过手动控制和/或自动控制改变扫风叶片20的导风角度。由于可以通过手动控制和/或自动控制改变扫风叶片20的导风角度,因而使得通过调节扫风叶片20的导风角度可以改变空调器的送风方向,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要求。

在自动化控制的空调器中,空调器还包括上述的扫风叶片20、扫风连杆和驱动部,扫风叶片20角度可调节地设置在挡风切换机构上,扫风连杆与扫风叶片20连接,驱动部与扫风连杆驱动连接并调节扫风叶片20的导风角度。优选地,驱动部为步进式电机。采用上述方式控制的扫风叶片20,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排布合理、占用空间小的特点。并且具有利于送风,保证气流顺畅流通,提高空调器的吹风舒适性的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