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1317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文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通常,热交换器是用在热交换循环中的设备。热交换器可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以使其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流体进行热交换。

根据其形状,热交换器通常分为鳍片-管型热交换器和微通道型热交换器。鳍片-管型热交换器包括多个鳍片和呈圆形或类似形状的管,该管穿过这些鳍片。微通道型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从其中流过的多个扁平管以及设置在这些扁平管之间的鳍片。

在鳍片-管型热交换器和微通道型热交换器中,流入到管或扁平管中的制冷剂与外部流体进行热交换,且鳍片的作用是增加外部流体与在管或扁平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面积。

相关技术的微通道型热交换器包括:多个管;第一总管和第二总管,其分别与这些管的两侧联接;以及散热鳍片,其设置在这些管之间以使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的热交换能够容易地执行。此外,相关技术的微通道型热交换器可包括隔板,隔板设置在第一总管和第二总管的每个总管中,隔板引导制冷剂流动路径的方向改变,该方向改变对应于容量和流速,由制冷剂的相变引起。第一总管和第二总管的每个总管内部均可设置多个隔板。

申请人提交过一个申请(下文中成为“现有文献”),其涉及这样的微通道型热交换器,且该现有文献已经被注册为2006年1月20日的名为“微通道热交换器”的第kr10-0547320号韩国注册,该文献通过援引而整体合并入本文。

根据现有技术的热交换器,制冷剂不是被均匀地引入到每个管中。即是说,大量的制冷剂被引入到多个管中的一个管中,而较少量的制冷剂被引入到其它管中。

更具体来说,管中形成的制冷剂流动路径形成为仅有从第一总管朝向第二总管的一个方向,因此,由于制冷剂的加速度,制冷剂不会被均匀地引入到这些管中。

而且,根据相关技术的热交换器,第一总管和第二总管的每个总管中均设有多个隔板。因此引起较大成本,且制造过程复杂。而且,根据相关技术的热交换器,在总管与管之间的联接部会发生制冷剂泄漏。

附图说明

下文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多个实施例,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元件,且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视图;

图2是图1的“a”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3是图1的“b”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4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制冷剂管和分配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和图6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分配器的视图;

图7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分配器的分配通道的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分配器和第二分配器联接到制冷剂管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逆流在制冷剂流与空气流之间形成的状态的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分配器和第二分配器联接到制冷剂管的状态的热交换器的视图;以及

图11a和图11b是实验图表,其示出由于制冷剂流与空气流之间形成逆流,热交换性能提升。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多个实施例。然而,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下文公开的实施例,理解构思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容易地提出其它实施例。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视图。图2是图1的“a”部分的放大视图。图3是图1的“b”部分的放大视图。

参照图1至图3,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可包括具有制冷剂的流动空间的总管20和30,以及联接到总管20和30的多个制冷剂管50。总管20和30可包括第一总管20和第二总管30,它们可以彼此间隔开。例如,第一总管20和第二总管30可沿纵向布置。这样的总管可被称为“竖直总管”。

多个制冷剂管50可包括具有扁平截面的扁平管(flattube)。多个制冷剂管50可沿横向从第一总管20延伸向第二总管30。此外,多个制冷剂管50可彼此竖直间隔开。

热交换器10可包括在竖直设置的多个制冷剂管50之间设置的鳍片60,以增加制冷剂管50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面积。鳍片60可构造为在两个相邻制冷剂管50之间呈弯折或弯曲形状。

第一总管20可包括入口41和出口45,制冷剂可通过入口41被引入到热交换器10中,已经经过热交换器10的制冷剂可通过出口45被排出到外部。例如,入口41可位于第一总管20的上部,出口45可位于第一总管20的下部。

例如,热交换器10可作为冷凝器。通过入口41被引入到热交换器10中的气态制冷剂可在一过程中被相变为液态制冷剂,在该过程中,气态制冷剂在热交换器10中进行热交换。液态制冷剂可通过出口45被排出到热交换器10的外部。

如另一示例,热交换器10可作为蒸发器。在这样的情况下,图1中所示的入口41可作为制冷剂的出口,图1中所示的出口45可作为制冷剂的入口。

第一总管20可包括分隔第一总管20的内部空间的隔板70。通过入口41被引入到第一总管20中的制冷剂可通过第一总管20的上部空间中的制冷剂管50流入到第二总管30中,制冷剂管50可位于隔板70的上侧。

被引入到第二总管30中的制冷剂可包括在热交换过程中相变为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液态制冷剂可由于其重量而向下流动。在第二总管30的下部聚集的液态制冷剂可通过制冷剂管50流入到第一总管20的下部空间中。第一总管20的下部空间可以是位于隔板70的下侧的空间。

热交换器10可包括分配器100和200,其将多个制冷剂管50连接到总管20和30。分配器100和200可包括将多个制冷剂管50连接到第一总管20的第一分配器100,以及将多个制冷剂管50连接到第二总管30的第二分配器200。

可设置多个第一分配器100,其对应于制冷剂管50的数量。例如,当设置n个制冷剂管50时,可设置n个第一分配器100。n是2或更大的值。多个第一分配器100可联接到多个制冷剂管50的一端或第一端。

可设置多个第二分配器200,其对应于制冷剂管50的数量。例如,当设置n个制冷剂管50时,可设置n个第二分配器200。n是2或更大的值。多个第二分配器200可联接到多个制冷剂管50的另一端或第二端。

第一分配器100和第二分配器200可具有相同构造。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第一分配器100和第二分配器200的构造。

图4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制冷剂管和分配器的分解立体图。图5和图6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分配器的视图。图7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分配器的分配通道的视图。

参照图4至图7,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可包括联接到制冷剂管50的一侧或第一侧的第一分配器100。由于第二分配器200可具有与第一分配器100相同的构造,对第二分配器200的描述将由第一分配器100的描述替代。

制冷剂管50可包括主体51以及将制冷剂管5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管通道52的分隔件55。分隔件55可从制冷剂管50的内周面上的一个位置延伸到相对位置。被引入到制冷剂管50中的制冷剂可被分配和流入到多个管通道52中。

可设置多个分隔件55。例如,如图4中所示,可设置三个分隔件55。然而,分隔件55的数量不限于此。

第一分配器100可包括分配器主体110,分配器主体110中具有分配空间120。分配器主体110可呈与制冷剂管50的形状相对应的扁平状。此外,制冷剂管50可被插入到分配空间120中。

分配器主体110可包括联接到制冷剂管50的一侧或第一侧,以及引导制冷剂的引入/排出的相对侧或第二侧。分配器主体110可包括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第一端111具有一开口,制冷剂管50可通过该开口联接到第一分配器100,第二端112形成第一端111的相对端,第二端112具有入口/出口116,制冷剂可通过入口/出口116被引入或排出。

第一端111可呈敞开形状,从而制冷剂管50可被插入到该敞开形状中。第二端112可包括屏蔽墙115,屏蔽墙115阻挡除了入口/出口116之外进行的制冷剂的引入或排出。换言之,屏蔽墙115可屏蔽第二端112的至少一部分,入口/出口116可形成在屏蔽墙115中。

第一分配器100还可包括分配肋125,分配肋125从屏蔽墙115朝向分配空间120延伸设定或预定的长度。分配肋125可形成引导通道127,引导通道127将从制冷剂管50排出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引导至相反方向。

分配空间120可包括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制冷剂管50可被插入到第一空间中,引导通道127可形成在第二空间中。第二空间可被分配肋125分隔为多个引导通道127。可设置多个分配肋125。

例如,如图6和图7中所示,可设置三个分配肋125,且第二空间可被这三个分配肋125分隔为三个引导通道127和一个入口/出口通道128。该一个入口/出口通道128可连接到入口/出口部件116。

引导通道127可具有设定宽度或预定宽度w1和设定高度h1。可基于管通道52的宽度w2(见图8)和高度h2(见图4)来确定预定宽度w1和高度h1。预定宽度w1可被确定为对应于管通道52的宽度w2的两倍的值,预定高度h1可被确定为对应于管通道52的高度h2的值。

例如,预定宽度w1可形成在大约0.5mm至大约7mm的范围内。此外,预定高度h1可形成在大约0.5mm至大约4mm的范围内。

图8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分配器和第二分配器联接到制冷剂管的状态的剖视图。图9是示出逆流在制冷剂流与空气流之间形成的状态的视图。

参照图8和图9,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分配器100可被安装或设置在第一总管20与制冷剂管50之间。第一总管20可联接到第一分配器100的一侧或第一侧,制冷剂管50可联接到第一分配器100的相对侧或第二侧。

制冷剂管50可被插入到第一分配器100的一侧部或第一侧部中,即是说,插入到形成第一端111的侧端部中。制冷剂管50被插入到第一分配器100的一侧部中的长度(即是说,插入深度)可被成为“第一插入深度d1”。例如,第一插入深度d1可在大约2mm至大约30mm的范围内。

第一分配器100的相对侧部,即是说,形成第二端112的侧端部,可被插入到第一总管20的内部空间中。第一分配器100被插入到第一总管20中的长度(即是说,插入深度)可被称为“第二插入深度d2”。例如,第二插入深度d2可在大约2mm至大约20mm的范围内。

第一分配器100可包括:入口/出口部116,第一总管20的制冷剂可通过入口/出口部116被引入到第一分配器100中;以及入口/出口通道128从入口/出口部116延伸到第一分配器100的内部。

入口/出口116可形成在第二端112处。入口/出口116可被称为“第一入口/出口”,入口/出口通道128可被称为“第一入口/出口通道。”

分配肋125限定的引导通道127可形成在第一分配器100中。引导通道127可被理解为两个分配肋125之间的空间。可设置多个引导通道127。

引导通道127可连接到制冷剂管50的管通道52。例如,在制冷剂管50的管通道52中流动的制冷剂可被引入到引导通道127中,且在制冷剂在引导通道127中流动的过程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可被改变到相反方向。

引导通道127的沿横向的宽度w1可大于管通道52的宽度w2。例如,如上所述,宽度w1的值可对应于宽度w2的两倍。

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分配器200可被安装或设置在第二总管30与制冷剂管50之间。第二分配器200可包括分配器主体210,分配器主体210具有联接到第二总管30的一个侧部或第一侧部,和联接到制冷剂管50的相对侧或第二侧。

制冷剂管50可被插入到分配器主体210的第一侧部中,即是说,插入到形成第一端211的侧端部中。制冷剂管50被插入到第二分配器200的第一侧部中的长度(即是说,插入深度)可被成为“第一插入深度d1”。例如,第一插入深度d1可在大约2mm至大约30mm的范围内

分配器主体210的相对侧部,即是说,形成第二端212的侧端部,可被插入到第二总管30的内部空间中。第二分配器200被插入到第二总管30中的长度(即是说,插入深度)可被称为“第二插入深度d2”。例如,第二插入深度d2可形成在大约2mm至大约20mm的范围内。

第二分配器200可包括入口/出口部216和入口/出口通道228,在制冷剂管50中流动的制冷剂可通过入口/出口部216被排出到第二分配器200的外部,入口/出口通道228设置在制冷剂管50与入口/出口216之间,以允许制冷剂管50中流动的制冷剂通过其被排出到入口/出口216。

入口/出口216可形成在第二端212处。入口/出口216可被称为“第二入口/出口”,入口/出口通道228可被称为“第二入口/出口通道。”

分配肋225限定的引导通道227可形成在第二分配器200中。引导通道227可被理解为两个分配肋225之间的空间。可设置多个引导通道227。

引导通道227可连接到制冷剂管50的管通道52。例如,制冷剂管50的管通道52中流动的制冷剂可被引入到引导通道227中,且在制冷剂在引导通道127中流动的过程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可被改变到相反方向。

引导通道227的沿横向的宽度w1可形成为大于管通道52的宽度w2。例如,如上所述,宽度w1的值可对应于宽度w2的两倍。

以下将参照图8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制冷剂的流动。通过入口41被引入到第一总管20中的制冷剂可通过第一入口/出口116被引入到第一分配器100中。经过第一入口/出口116的制冷剂可通过第一入口/出口通道128被引入到制冷剂管50的多个管通道52之中的第一管通道52中。

制冷剂可沿第一管通道52流向第二分配器200,且被引入到第二分配器200中设置的多个引导通道227之中的第一引导通道227中。然后,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第一引导通道227中被改变到相反方向,且制冷剂被引入到多个管通道52之中的第二管通道52中。

流入第二管通道52中的制冷剂可流向第一分配器100,且被引入到第一分配器100中设置的多个引导通道127之中的第一引导通道127中。然后,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可在第一引导通道127中被改变到相反方向,且制冷剂可被引入到多个管通道52之中的第三管通道52中。

制冷剂的流动,即是说,沿一个方向或第一方向依次流向第一分配器100、制冷剂管50、和第二分配器200的流动,以及沿另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依次流向第二分配器200、制冷剂管50、和第一分配器100的流动可交替执行多次。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形成为彼此相反的方向。

此外,制冷剂的流动可被执行直至制冷剂被引入到第二分配器200的第二入口/出口通道228中。如果制冷剂到达第二入口/出口通道228,则第二入口/出口通道228中的制冷剂可通过第二分配器200的第二入口/出口216从第二分配器200被排出。

上述制冷剂的流动可在热交换器10中设置的多个第一分配器100和第二分配器和200中同时执行。此外,从多个第二分配器200排出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即是说,第二总管30中的制冷剂的方向可被改变以执行朝向第一总管20的流动。这将在下文中参照图10描述。

以下将参照图9描述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制冷剂和空气的逆流。图9示出图8中描述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状态,即是说,示出了沿第一方向依次流向第一分配器100、制冷剂管50、和第二分配器200的流动,以及沿第二方向依次流向第二分配器200、制冷剂管50、和第一分配器100的流动被反复执行的状态。

基于从第一分配器100观察第二分配器200的方向,第一分配器100的第一入口/出口116在图中位于第一分配器100的左侧部,且第二分配器200的第二入口/出口216在图中位于第二分配器200的右侧部。

即是说,在制冷剂在第一分配器100、制冷剂管50、和第二分配器200中反复流动的过程中,制冷剂的方向可以是制冷剂沿一个方向(图9的右方向)从第一入口/出口116流向第二入口/出口216(流动方向f2)的方向。

制冷剂的流动方向f2形成多个制冷剂管50之间的空间中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f1的相反方向。制冷剂和空气的流动方向可被限定为“逆流”。如果形成了逆流,则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可被提升(见图11a和图11b)。

图10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分配器和第二分配器联接到制冷剂管的状态的热交换器的视图。参照图10,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可包括:多个第一分配器100a和100b,其将制冷剂管50连接到第一总管20;以及多个第二分配器200a和200b,其将制冷剂管50连接到第二总管30。

多个第一分配器100a和100b可包括:多个第一上分配器100a,其设置在对应于第一总管20的上部的位置;以及多个第一下分配器100b,其设置在对应于第一总管20的下部的位置。例如,多个第一上分配器100a可以是设置在高于隔板70的位置处的第一分配器,多个第一下分配器100b可以是设置在低于隔板70的位置处的第一分配器。

此外,多个第一上分配器100a中的每一个可以是具有第一入口116a的第一分配器,制冷剂可通过第一入口116a从第一总管20被引入到制冷剂管50中,并且多个第一下分配器100b中的每一个可以是具有第二出口116b的第一分配器,在制冷剂管50中流动的制冷剂可通过第二出口116b被排出到第一总管20。即是说,第一上分配器100a的入口/出口可形成第一入口116a,第一下分配器100b的入口/出口可形成第二出口116b。

此外,第一上分配器100a联接到第一总管20的方向和第一下分配器100b联接到第一总管20的方向可彼此相反。即是说,基于接近热交换器10的空气的流动方向f2(见图9),第一入口116a可形成在较远的位置,而第二出口116b可形成在较近的位置。根据上述构造,可容易地产生制冷剂和空气的逆流。

多个第二分配器200a和200b可包括:多个第二上分配器200a,其设置在对应于第二总管30的上部的位置;以及多个第二下分配器200b,其设置在对应于第二总管30的下部的位置。例如,多个第二上分配器200a可以是设置在高于隔板70的位置的第二分配器,即是说,在分别对应于多个第一上分配器100a的位置;多个第二下分配器200b可以是设置在低于隔板70的位置的第二分配器,即是说,在分别对应于多个第一下分配器100b的位置。

此外,多个第二上分配器200a中的每一个可以是具有第一出口216a的第二分配器,制冷剂可通过第一出口216a从制冷剂管50被排出到第二总管30,并且多个第二下分配器200b中的每一个可以是具有第二入口216b的第二分配器,第二总管30中的制冷剂可通过第二入口216b被引入到制冷剂管50中。即是说,第二上分配器200a的入口/出口可形成第一出口216a,第二下分配器200b的入口/出口可形成二入口216b。

此外,第二上分配器200a联接到第二总管30的方向和第二下分配器200b联接到第二总管30的方向可彼此相反。即是说,基于接近热交换器10的空气的流动方向f2(见图9),第一出口216a可形成在较近位置,第二入口216b可形成在较远的位置。根据上述构造,可容易地产生制冷剂和空气的逆流。

在图9中,在描述分配器的联接方向时,实线表示入口/出口形成在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f2较远位置的情况,虚线表示入口/出口形成在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f2较近位置的情况。

通过多个第一上分配器100a的第一入口116a被引入到制冷剂管50中、且通过多个第二上分配器200a的第一出口216a被排出到第二总管200的制冷剂可被引入到多个第二下分配器200b的第二入口216b中。然后,被引入到第二入口216b中的制冷剂可通过多个第一下分配器100b的第二出口116b经由制冷剂管50被排出到第一总管20。然后,第一总管20的下部空间中的制冷剂可通过出口45从热交换器10被排出。

在制冷剂流动时,制冷剂的方向通过第一分配器100中形成的多个引导通道127、制冷剂管50的管通道52以及第二分配器200中形成的多个引导通道227来改变,从而可以增加制冷剂流动路径的长度。因此,第一总管20或第二总管30中不需要许多隔板70来增加制冷剂流动路径的长度。

图11a和图11b是实验图表,其示出由于制冷剂流与空气流之间形成逆流,热交换性能被提升。

图11a示出当空气的流动方向和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彼此平行时,即是说,当形成了沿相同方向的平行流时,空气的进入/离开的温度变化和制冷剂的进入/离开的温度变化。另一方面,图11b示出在逆流的情况下(其中形成彼此相反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和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空气的进入/离开的温度变化和制冷剂的进入/离开的温度变化。

参照图11a,可见,基于水平轴线的位置,空气到达热交换器10处的进入位置和制冷剂被引入到热交换器10的制冷剂管处的进入位置形成在近似相同位置;空气被排出热交换器10处的离开位置和制冷剂从热交换器10的制冷剂管被排出的离开位置形成在近似相同位置。此外,假设制冷剂的进入和离开处的温度分别是t1和t2,空气的进入和离开处的温度分别是t4和t3。

参照图11b,可见,基于水平轴线的位置,空气到达热交换器10处的进入位置和制冷剂被排出出热交换器10的制冷剂管处的离开位置形成在近似相同位置;空气被排出热交换器10的离开位置和制冷剂被引入到热交换器10的制冷剂管中的进入位置形成在近似相同位置。此外,假设制冷剂的进入和离开处的温度分别是t’1和t’2,空气的进入和离开处的温度分别是t’4和t’3。

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和热交换量(q)由以下等式确定:

q=u*a*δt_lmtd

其中,u是热传递系数(w/m2℃),a是热交换面积(m2),δt_lmtd是对数平均温差(℃)。

当u和a是常数时,热交换量(q)可依据对数平均温差而改变。对数平均温差可根据进行热交换的位置处(空气的进入和离开处)的温差值来确定,即是说,图11a中的(t3-t2)的值和(t4-t1)的值,或图11b中的(t’3-t’2)的值或(t’4-t’1)的值。

随着空气的进入处的温差值降低而空气的离开处的温差值增加,对数平均温差会增加。例如,当t1至t4的值分别为8℃、11℃、12℃、和27℃时,对数平均温差可为6.1℃。t’1至t’4的值分别为8℃、11℃、12℃、和27℃时,对数平均温差可为8.7℃。

参照图11a和图11b,对于对数平均温差来说,图11b中的值可大于图11a中的值。因此,可以看出图11b的条件下的热交换量大于图11a的条件下的热交换量。

如上所述,由于设置了第一分配器100和第二分配器200,所以形成了空气流和制冷剂流之间的逆流,从而能够提升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量和热交换性能。

根据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配器,使得制冷剂可被均匀地引入到多个制冷剂管中。而且,被分配肋分隔开的多个分配通道分别形成在对应于制冷剂管中的管通道的位置,以改变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从而可以增加制冷剂流动路径的长度。

而且,在制冷剂被引入到第一分配器的入口/出口中以便流入制冷剂管、随后通过第二分配器的入口/出口被排出的过程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可形成为与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反。即是说,可形成空气和制冷剂的逆流。因此,由于形成了逆流,所以能够提升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而且,由于制冷剂流动路径的长度在制冷剂管中增加,不需要制冷剂通过大量路径来从两个总管的其中一个总管流到另一个总管。因此,能够减少总管中的隔板的数量。所以,能够降低热交换器的制造成本且简化热交换器的制造过程。

此外,分配器的厚度可构造为厚于制冷剂管的厚度,且分配器可牢固地联接制冷剂管和总管,从而防止制冷剂的泄漏。

本文中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其中的制冷剂可被均匀地引入到多个管中。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其能够通过防止制冷剂失衡来提升热交换效率。

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可包括:制冷剂管,其具有多个管通道;多个总管,其设置在制冷剂管的两侧;以及分配器,其设置在多个总管之中的一个总管与制冷剂管之间。分配器可包括:开口,制冷剂管可通过该开口联接到分配器,以及屏蔽墙,其具有引导制冷剂的引入或排出的入口/出口部或入口/出口。

分配器可包括:多个引导通道,其形成在分配主体的分配空间部或空间中,多个引导通道改变在管通道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分配器还可包括:分配肋,其从屏蔽墙延伸,分配肋将分配空间部分隔为多个引导通道。引导通道沿一个方向或第一方向的宽度w1可形成为其值对应于管通道沿该一个方向的宽度w2的两倍。

分配器可包括:第一分配器,其联接到多个总管之中的第一总管;以及第二分配器,其联接到多个总管之中的第二总管。入口/出口部可包括:在第一分配器中形成的入口部或入口,第一总管中的制冷剂可通过入口部被引入到制冷剂管中;以及在第二分配器中形成的出口部或出口,制冷剂管中的制冷剂可通过出口部被排出到第二总管。

多个引导通道可包括:第一引导通道,其将从多个管通道之中的一个管通道排出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改变到相反方向;以及第二引导通道,其将从多个管通道之中的另一个管通道排出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改变到相反方向。

第一分配器可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一分配器可包括:第一上分配器,其连接到第一总管的上部,第一上分配器具有第一入口部或入口,制冷剂可通过第一入口部或入口从第一总管被引入;以及第一下分配器,其连接到第一总管的下部,第一下分配器具有第二出口部或出口,制冷剂可通过第二出口部或出口从制冷剂管被排出。第一入口部和第二出口部的每一个均可构成该入口/出口部。

第二分配器可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二分配器可包括:第二上分配器,其连接到第二总管的上部,第二上分配器具有第一出口部或出口,制冷剂可通过第一出口部或出口从制冷剂管被排出;以及第二下分配器,其连接到第二总管的下部,第二下分配器具有第二入口部或入口,制冷剂可通过第二入口部或入口从第二总管被引入。第一出口部和第二入口部中的每一个均可构成该入口/出口部。

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其可包括第一分配器和第二分配器。第一分配器或第二分配器可包括:分配器主体,其具有分配空间部或空间;多个分配肋,其被安装或设置在分配器主体的内部;引导通道,其被多个分配肋分隔,引导通道改变从制冷剂管排出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及入口/出口部或入口/出口,其形成在分配主体中,入口/出口部引导第一分配器或第二分配器中的制冷剂的引入/排出,使得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形成为与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反。

分配器主体可包括:第一端部或第一端,其具有开口,制冷剂管可通过该开口联接到第一分配器或第二分配器;以及第二端部或第二端,其形成第一端部的相对端部。第二端部可具有入口/出口部和屏蔽墙,屏蔽墙屏蔽制冷剂的引入和排出。

分配肋可从屏蔽墙朝向分配空间部延伸设定长度或预定长度。分配空间部可包括:第一空间,制冷剂管可被插入其中;以及第二空间,引导通道可形成于其中。第二空间可被分配肋分隔为多个引导通道。

制冷剂管可包括:分隔件部或分隔件,其从制冷剂管的内周面的一个位置延伸到相对位置,以便将制冷剂管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管通道。

虽然实施例中的所有元件都联接为一体或在结合状态下操作,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这样的实施方式。即是说,所有的元件都可选择性地彼此结合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而且,若没有特定限制,则在描述一个实施例包括(或包含、具有)一些元件时,应理解其可仅包括(或包含、具有)这些元件,或者除了这些元件之外其还可包括(或包含、具有)其它元件。除非本文中另有特别限定,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含义。除非本文中另有限定,如词典中限定的术语一样,通常使用的术语需要被解释为在技术语境中所用的含义,且不应被解释为理想的或极为形式化的含义。

虽然已经参照其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实施方式,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其中可对形式和细节做出各种变化而不脱离随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因此,优选实施例应被考虑为描述性意义而非意图限制,而且技术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此外,技术范围并非由详细描述限定而是由随附权利要求限定,且其范围内的所有差别将被解释为包含在本申请中。

本说明书中,对于“一个实施例”、“一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等的任何引用意指与该实施例相关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括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说明书中各个位置出现的这样的用语无需全部表示同一实施例。而且,在与任何实施例相关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应认为其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认知的范围内,使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与实施例的其它特征、结构、或特性关联而产生效果。

虽然已经参照其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实施方式,但应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若干其它改型和实施例将落入本申请的原理的精神和范围内。更具体来说,对于本申请、附图和随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主题结合设置的部件和/或设置,能够有各种变化和改型。除了部件和/或设置的变化和改型之外,替代性用途对本领域技术人员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