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液跨段分流的聚热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6538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聚热板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进液跨段分流的聚热板。



背景技术:

传统聚热板的工质流道均是从进口到出口串联式的管路,工质从进口以液堆形式进入工质流道进口段,部分汽化,流经中间段,此时气态的工质占据了部分管道接触面,液态工质换热效果降低,再到出口段排出,整个过程,进口段的大流量液堆汽化不充分,工质分配不均匀,中间段和出口段换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进液跨段分流的聚热板,将进口工质部分直接分流至工质流道中间处,并联式结构,提升聚热板的换热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进液跨段分流的聚热板,包括板体,所述的板体内设置有工质流道,所述的板体上设有工质流道的进口和出口,其特征是所述工质流道的进口处通过一分流管道与工质流道的中间位置处连通。

本技术方案抛弃了传统的工质流道设计,从串联式改成了微并联式流道结构,在压缩机吸力的作用下工质从进口处进来部分直接分流至工质流道的中间位置处,使得进口段处的工质流减少,液态工质得到较充分汽化,汽化后的工质流经中间位置处时,将进入的液态工质冲击打散,使得大体积的液堆变成小体积的液态珠,能够更充分的与管壁接触,实现较佳的换热效果,进口段、中间段和出口段的工质分配更加均匀,从而提升聚热板的能效。

作为优化:

所述的工质流道进口处为网格状管路,所述的进口设置在所述网格状管路的中上部,平衡网格状管路的上下部工质流量,避免上部流量过小。

所述的分流管道一端连通所述网格状管路的上端,另一端连通工质流道的中间位置处,结构合理,分流效果好。

与分流管道连通的工质流道中间位置处为缩径段,形成喷射形态,被气态工质冲击更易形成小体积的液珠,已经部分蒸发的气液混合态工质可以通过预留通道配合缩径直接进入聚热板上部进行蒸发,保证聚热板上半部分蒸发效果不衰减。

所述的分流管道为弧形,通过圆弧型设计使下端工质分配更均匀。

在网格状管路中笔直连通进口的管道第一个转弯处为弧形管道,工质流道介质分配更均匀,并且避免流速过大垂直冲击管壁,致使管壁长时间使用后破损。

所述的工质流道为“弓”字型,所述的进口和出口均设置在板体同一侧,所述的工质流道中间位置处位于靠进口和出口侧的竖向管道上,安装方便,工质流道分布更均匀。

所述的工质流道中间段支流数量从进口到出口逐渐递增且上下相邻的支流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竖向连通管相互连通,适应性利用工质的惯性特性,逐步降低进入聚热板的工质压力,提高聚热板的耐压性。

本实用新型所得到的一种进液跨段分流的聚热板,将进口工质部分直接分流至工质流道中间处,实现工质小体积液态珠化,提高换热接触面,并且结构布局合理,工质分布均匀,提升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板体;2-工质流道;3-进口;4-出口;5-分流管道;6-网格状管路;7-缩径段;8-弧形管道;9-竖向管道;10-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描述的一种进液跨段分流的聚热板,包括板体1,所述的板体1内设置有工质流道2,所述的板体1上设有工质流道的进口3和出口4,所述工质流道2的进口处通过一分流管道5与工质流道的中间位置处连通。

所述的工质流道2进口处为网格状管路6,所述的进口3设置在所述网格状管路6的中上部。所述的分流管道5一端连通所述网格状管路6的上端,另一端连通工质流道2的中间位置处。与分流管道5连通的工质流道中间位置处为缩径段7,图中分流管道5与中间位置处的连接处为直角转弯处,则直角两侧的管路均为缩径段。所述的分流管道5为弧形。在网格状管路6中笔直连通进口的管道第一个转弯处为弧形管道8。所述的工质流道2为“弓”字型,所述的进口3和出口4均设置在板体1同一侧,所述的工质流道2中间位置处位于靠进口和出口侧的竖向管道9上。所述的工质流道2中间段支流数量从进口到出口逐渐递增且上下相邻的支流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竖向连通管10相互连通。

运行时:液态的工质从处于聚热板下半部的进口3进入,然后一部分从网格状管路流入工质流道2的中间段,大部分工质汽化,另一部分直接进入工质流道2的中间段的中间位置处,进入的液态工质被气液混合的工质冲击分成小体积的液态珠子,在聚热板的后半段进行换热,最后从出口流出。整体工质分布均匀,换热效率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