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3201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其电池最佳工作温度范围一般在20~40℃,温差在5℃以内。这就要求动力电池的热管理系统具有较强的换热能力。动力电池的热管理系统一般采用液体循环的方式对动力电池的电芯进行换热,并采用并行结构,以降低电池系统的压降,提高电池温度的一致性。

电芯换热的液体循环装置多设置并行的换热管,并在并行换热管的端部设置总管进行分流与汇流。液体通过总管上设置的总管接头进出液体循环装置,并在换热管中流动、与电芯交换热量。目前总管接头与总管连接的管路为单根管路一进一出的形式,当分流的并行换热管数量较少,总管较短时,液体在并行换热管中的流量分配均匀。但随着电池成组个数增多,分流的并行换热管数量增多、总管增长,单根管路一进一出的形式使得并行换热管中的流量分配不均匀,影响了换热效果,进而导致电池温度的一致性变差。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换热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理想换热效果的换热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其包括第一总管、第二总管和多个并行的换热管,第一总管和第二总管分别设置于多个并行换热管的两端,各个换热管与第一总管及第二总管连通、形成相互并联的结构,第一总管或/和第二总管设有总管接头,总管接头通过至少两个分流支管与对应的第一总管或第二总管相连通,所述分流支管连接于对应的第一总管或第二总管的不同的部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换热管、第一总管和第二总管为直管,换热管、第一总管和第二总管在同一平面内,换热管之间相互平行,第一总管、第二总管与换热管垂直。

作为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总管设有两个总管接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分流支管与第一总管在同一平面内,且换热管与分流支管和第一总管所在平面垂直。

作为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分流支管、第一总管和换热管在同一平面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总管接头与分流支管和第一总管所在平面垂直。

作为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分流支管与第一总管的连接点位于分流支管所连接总管接头的一侧或两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总管接头向远离换热管的方向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总管和第二总管各自设有一个总管接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总管接头及其分流支管与对应的第一总管或第二总管在同一平面内,总管接头及其分流支管所在平面与换热管垂直,总管接头与第一总管和换热管所在平面垂直,分流支管与第一总管或第二总管的连接点位于分流支管所连接的总管接头的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通过在总管接头与总管之间设置分流支路,将进入总管接头的液体分为多路并输出至总管中的不同位置,进而实现流量分配,保证各个并联换热管中液体流量的均匀性,改善了电芯的换热效果,显著提升了电池温度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及其有益技术效果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的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是为了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总管20、第二总管30和多个并行的换热管10,第一总管20和第二总管30分别设置于多个并行换热管10的两端,各个换热管10与第一总管20及第二总管30连通、形成相互并联的结构,第一总管20或/和第二总管30设有总管接头40,总管接头40通过至少两个分流支管50与对应的第一总管20或第二总管30相连通,分流支管50连接于对应的第一总管20或第二总管30的不同的部位。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换热管10为直线型管状体,多个换热管10并排排布形成多个并行的流道。换热管10可以采用圆管结构,优选采用扁条型管或板型管结构,扁条型管和板型管的表面较圆管更为规整,能够增大换热管10与电芯的接触面积,并且可以减少所占用的空间,提高系统集成度。

第一总管20和第二总管30均为直线型管状体。第一总管20和第二总管30可以采用圆管结构,优选方型管结构,方型管便于与扁条型或板型的换热管10连接,且占用空间少,便于系统集成。

总管接头40为圆管状体,其一端连接外部设备,另一端连接两个分流支管50。总管接头40的中间段设有法兰等装配结构,用于与电池箱体相连接。总管接头40的装配结构与连接分流支管50的端部之间优选使用橡胶管等软管连接,并使用卡箍固定。两个分流支管50从与总管接头40的连接处相背延伸,且两个分流支管50均与总管接头40垂直。总管接头40与两个分流支管50形成三个流道交汇的三通结构。

换热管10、第一总管20和第二总管30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一总管20和第二总管30作为多个换热管10的连根总管,分别设置于多个换热管10的两端,并与换热管10垂直。每个换热管10均与第一总管20、第二总管30相连通,多个换热管10形成相互并联的结构。

第一总管20设有两个总管接头40,分别作为液体流入换热管10的进口和液体流出换热管10的出口。两个总管接头40及其分流支管50均位于换热管10和第一总管20所在平面的一侧,分流支管50均与第一总管20在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换热管10、总管接头40相垂直。分流支管50平行于第一总管20。各个分流支管50的端部向第一总管20延伸,并与第一总管20相交于第一总管20的不同部位。两个总管接头40及其分流支管50与第一总管20的连接点相对于第一总管20的中心径向截面对称。

换热装置工作时,设定温度的液体从其中一个总管接头40进入,经过分流支管50分流后从第一总管20的不同部位进入第一总管20,进而流入换热管10并通过第二总管30回流,最后从另一个总管接头40流出。液体在换热管10中循环流动,与电芯进行热交换,调节电芯温度使其达到最佳工作状态。由于液体在第一总管20中实现了流量分配,各换热管10中的液体流量分布均匀,增强了换热装置的换热能力。

实施例2

请参阅图2,实施例2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总管接头40远离连接外部设备端的一端弯折90度并直线延伸形成总管接头延伸部41,总管接头延伸部41与第一总管20平行。总管接头延伸部41的中段设有开口,总管接头延伸部41的端部开口与中段开口形成两条分流通道,两条分流通道与总管接头40的通道一起形成三通结构。总管接头延伸部41的端部开口、中段开口与第一总管20的不同部位相连接形成两个分流支管50,且两个分流支管50与第一总管20的连接点位于总管接头40的同一侧。实施例2的其他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3

请参阅图3,实施例3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分流支管50与第一总管20、换热管10在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总管接头40垂直。实施例3的其他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4

请参阅图4,实施例4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总管20和第二总管30各自设有一个总管接头40,分别作为液体流入换热管10的进口和液体流出换热管10的出口。第一总管20的总管接头40与分流支管50、第一总管20在同一个平面内,且该平面与换热管10垂直。第二总管30的总管接头40与分流支管50、第二总管30在同一个平面内,且该平面与换热管10垂直。实施例4的其他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结合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描述可以看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通过在总管接头与总管之间设置分流支路,将进入总管接头的液体分为多路并输出至总管中的不同位置,进而实现流量分配,保证各个并联换热管中液体流量的均匀性,改善了电芯的换热效果,显著提升了电池温度的一致性。

根据上述原理,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