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墨房间空气净化用中央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9534阅读:510来源:国知局
注墨房间空气净化用中央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净化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注墨房间空气净化用新型中央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新风换气机是用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其主要部件是外壳和热交换芯体,热交换芯体可以利用排风在夏季是预冷干燥新风,在冬季预热加湿新风。现有的新风换气机的排风口和进风口均设置在换气机的两端,风机开动时,噪音较大,影响用户使用,同时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设计不能充分利用空间,导致空间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提出一种注墨房间空气净化用中央热交换器,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设计合理,结构紧凑,有效减小新风换气装置体积,同时保证新风和污风能够充分进行热交换。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注墨房间空气净化用中央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和全热交换芯,所述壳体包括底板、前挡板、后挡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底板、所述前挡板和所述后挡板一体成型,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通过螺栓与所述底板、所述前挡板和所述后挡板连接,所述全热交换芯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全热交换芯为四方形,所述全热交换芯同一对角线上的两角分别固定在所述前挡板和所述后挡板上,所述全热交换芯另一条对角线上的两角分别通过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固定,所述上支撑板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撑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下支撑板、所述后挡板和所述底板围成进气腔,所述前挡板、所述下支撑板和所述底板围成出气腔,所述进气腔内设置有导向板Ⅰ,所述出气腔内设置有导向板Ⅱ。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板Ⅰ和导向板Ⅱ均为弧形板,所述导向板Ⅰ一端与所述全热交换芯靠近所述左侧板的一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Ⅰ另一端与所述进气腔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Ⅱ一端与所述全热交换芯靠近所述左侧板的一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Ⅱ另一端与所述出气腔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Ⅰ和所述导向板Ⅱ能够对新风和污风流动方向进行导向,并同时保证与所述通道Ⅰ和所述通道Ⅱ之间紧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右侧板上开设有进气口,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出气口,所述全热交换芯包括通道Ⅰ和通道Ⅱ,所述通道Ⅰ和所述通道Ⅱ形成X型交换通道,所述进气口依次与所述进气腔和所述通道Ⅰ连通,从室外进来的新风通过所述进气口进入再经由所述进气腔和所述通道Ⅰ进入到室内,所述出气口依次与所述出气腔和所述通道Ⅱ连通,室内的污风通过所述通道Ⅱ从所述出气口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口通过螺栓固定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中垂直设置多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圆心指向进风方向,所述弧形板能够对新风起到导向和聚集作用,使新风进入所述通道Ⅰ内。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外表面包覆一层密封材料,对新风换气装置进行密封,保证内部气体流动时不会产生外泄现象。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注墨房间空气净化用中央热交换器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注墨房间空气净化用中央热交换器结构紧凑,体积较小,方便安装和使用。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注墨房间空气净化用中央热交换器换气通道设计合理,新风和污风能够进行充分热交换。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注墨房间空气净化用中央热交换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注墨房间空气净化用中央热交换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注墨房间空气净化用中央热交换器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注墨房间空气净化用中央热交换器气流方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401-全热交换芯;1040101-通孔Ⅰ;1040102-通孔Ⅱ;1040103-间隔条;10402-底板;10403-前挡板;10404-后挡板;10405-左侧板;10406-右侧板;10407-上支撑板;10408-下支撑板;10409-进气腔;10410-出气腔;10411-导向板Ⅰ;10412-导向板Ⅱ;10413-进气口;10414-出气口;10415-通道Ⅰ;10416-通道Ⅱ;10417-导风部件;10418-弧形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注墨房间空气净化用中央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和全热交换芯10401,所述壳体包括底板10402、前挡板10403、后挡板10404、左侧板10405和右侧板10406,所述底板10402、所述前挡板10403和所述后挡板10404一体成型,所述左侧板10405和所述右侧板10406通过螺栓与所述底板10402、所述前挡板10403和所述后挡板10404连接,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

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为四方形,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同一对角线上的两角分别固定在所述前挡板10403和所述后挡板10404上,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另一条对角线上的两角分别通过上支撑板10407和下支撑板10408固定,所述上支撑板10407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板10405和所述右侧板10406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撑板10408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所述下支撑板10408、所述后挡板10404和所述底板10402围成进气腔10409,所述前挡板10403、所述下支撑板10408和所述底板10402围成出气腔10410,所述进气腔10409内设置有导向板Ⅰ10411,所述出气腔10410内设置有导向板Ⅱ10412。

所述导向板Ⅰ10411和导向板Ⅱ10412均为弧形板,所述导向板Ⅰ10411一端与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靠近所述左侧板10405的一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Ⅰ10411另一端与所述进气腔10409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Ⅱ10412一端与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靠近所述左侧板10405的一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Ⅱ10412另一端与所述出气腔10410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Ⅰ10411和所述导向板Ⅱ10412能够对新风和污风流动方向进行导向,并同时保证与所述通道Ⅰ10415和所述通道Ⅱ10416之间紧密连接。

所述右侧板10406上开设有进气口10413,所述底板10402上开设有出气口10414,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包括通道Ⅰ10415和通道Ⅱ10416,所述通道Ⅰ10415和所述通道Ⅱ10416形成X型交换通道,所述进气口10413依次与所述进气腔10409和所述通道Ⅰ10415连通,从室外进来的新风通过所述进气口10413进入再经由所述进气腔10409和所述通道Ⅰ10415进入到室内,所述出气口10414依次与所述出气腔10410和所述通道Ⅱ10416连通,室内的污风通过所述通道Ⅱ10416从所述出气口10414排出。

所述进气口10413通过螺栓固定导风部件10417,所述导风部件10417中垂直设置多组弧形板10418,所述弧形板10418圆心指向进风方向,所述弧形板10418能够对新风起到导向和聚集作用,使新风进入所述通道Ⅰ10415内。

所述壳体外表面包覆一层密封材料,对新风换气装置进行密封,保证内部气体流动时不会产生外泄现象。

具体工作流程:

室外新风从所述进气口10413进入所述进气腔10409内,在所述导向板Ⅰ10411的导向作用下进入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的所述通道Ⅰ10415中,然后进入室内;室内污风通过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的所述通道Ⅱ10416进入所述出气腔10410中,经由所述导向板Ⅱ10412的导向作用从所述出气口10414排出至室外,完成整个换气过程。

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为四方形,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包括通道Ⅰ10415和通道Ⅱ10416,所述通道Ⅰ10415和所述通道Ⅱ10416形成X型交叉结构,所述通道Ⅰ10415在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的其中一组相对面上开设通孔Ⅰ1040101,所述通道Ⅱ10416在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的另一组相对面上开设通孔Ⅱ1040102。

所述通孔Ⅰ1040101为长条状,所述通孔Ⅰ1040101长度方向与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表面宽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通孔Ⅰ1040101沿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长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

所述通孔Ⅱ1040102为长条状,所述通孔Ⅱ1040102长度方向与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表面宽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通孔Ⅱ1040102沿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长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所述通孔Ⅱ1040102设置位置与两个所述通孔Ⅰ1040101之间间隔处对应,这样可以保证所述通孔Ⅰ1040101与所述通孔Ⅱ1040102在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内部间隔设置,增加气体热交换率。

所述通孔Ⅰ1040101与所述通孔Ⅱ1040102开设宽度均为3-4mm,能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热传导特性增强交换气体的换热率。

所述通孔Ⅰ1040101和所述通孔Ⅱ1040102内部沿长度方向固定设置若干间隔条1040103,所述间隔条1040103长度与所述通道Ⅰ10415和所述通道Ⅱ10416长度相等,所述间隔条能够对气体进行导向,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加气体与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的接触面积,增加换热率。

所述间隔条1040103厚度为0.5-1mm。

所述全热交换芯10401为铸铝材质,铸铝材质质量轻,导热率较好,成型结构稳定,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热交换膜能够有效提高气体换热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