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干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41838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粮食干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粮食干燥器。



背景技术:

目前粮食作物的收割均采用机械化,快捷方便,粮食收割季节大多数在夏季和秋季,夏、秋季均为多雨季节,经常连续几天都为阴雨天。当粮食收割遇到阴雨天,农棉一般都会赶在阴雨天之前将粮食抢收到仓库里,被抢收回来的粮食水分含量较大,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不能及时晾晒将会出现发霉变质的情况,造成经济损失。即使后期无阴雨天可以把仓库内的粮食搬出晾晒,工作量依然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粮食干燥器,将干燥管的出风管与干燥管连接,将干燥管插入粮食堆中,利用干燥箱内产生的热风将粮食堆中的水分带走,起到在仓库中起到快速干燥粮食的目的,不受天气影响,而且不需要来回搬运粮食,节省了大量人力。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粮食干燥器,包括干燥箱和硬质干燥管,干燥箱内固定有过滤网片、风扇和电加热片,风扇位于过滤网片与电加热片之间,靠近电加热片的干燥箱侧壁上开有若干个出风口,靠近过滤网片的干燥箱侧壁上开有进风口,出风口上安装有出风管,出风管上设有阀门,出风管与硬质干燥管的第一端连接,硬质干燥管的第二端连接有锥形管,硬质干燥管的第二端及锥形管的周面上开有若干个通风孔。

过滤网片用于过滤空气中的杂质防止堵塞硬质干燥管的通风孔;风扇用于将电加热片产生的热风吹到出风口处,构成一定的压强;出风管直接连接硬质干燥管,将硬质干燥管第二端连接的锥形管均匀插入粮食堆中,然后由下至上逐步进行干燥,既克服了恶劣天气导致粮食发霉,也节省了大量人力。每个出风管上均设有一个阀门,可以通过阀门控制出风口的大小及通闭,防止热风从不使用的通风管吹出,降低通风孔出的风速。

为了防止出风口空气温度过高导致粮食失去生命力,在靠近电加热片的干燥箱内壁上安装温度传感器,可以根据设定的温度自动调节风扇转速和电加热片的功率,也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显示的温度来手动调节风扇转速和电加热片功率。

进一步地,还包括耐高温软管,所述的耐高温软管连接在出风管与硬质干燥管之间,使本发明的粮食干燥器应用起来更加灵活。

更近一步地,还包括扩展管,所述的扩展管呈“Y”字形,具有一个进口和两个出口,扩展管的进口安装在出风管上,扩展管的两个出口与扩展管、耐高温软管或硬质干燥管连接,扩展管为耐高温材料制成,在粮食堆较大,出风口不够的时候用于扩展出风口的数量,可以将一个出风口扩展成两个出风口,而且扩展管之间也可以连接,这样就可以把一个出风口扩展成多个出风口,然后通过与耐高温软管或直接与硬质干燥管连接,扩大干燥范围,提高干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粮食干燥箱的干燥箱的外观图。

图2 是本发明粮食干燥箱的干燥箱的内部构造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粮食干燥箱的干燥管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粮食干燥箱的耐高温软管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粮食干燥箱的扩展管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具体描述:

粮食干燥器,如图1—图5所示,包括干燥箱10、硬质干燥管20、耐高温软管30和扩展管40,干燥箱10内由左至右依次固定有过滤网片11、风扇12和电加热片13,风扇12位于过滤网片11与电加热片13之间,干燥箱10的左侧壁10a上开有进风口,右侧壁10b上开有六个出风口,每个出风口上都安装有出风管14,出风管14上设有阀门14a,右侧壁10b的内侧还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5。

硬质干燥管20的第一端21用于与出风管14连接,第二端22设有锥形管23,锥形管23与硬质干燥管20一体成型,锥形管23用于方便、省力地插入粮食堆中,且第二端22及锥形管23的周面上都开有若干个通风孔24,通风孔24的直径小于粮食的直径,避免粮食进硬质干燥管中。

耐高温软管30可以连接在出风管14与硬质干燥管20之间。

扩展管40呈“Y”字形,具有一个进口41和两个出口42,进口41安装在出风管14上,两个出口42可以与另一个扩展管40连接,也可以与耐高温软管30或硬质干燥管20连接,用于增加出风口的数量,提高干燥效率。

在使用时,可以根据情况直接将硬质干燥管20的第一端21与出风管14连接,将第二端22直接插入粮食堆中;也可以将耐高温软管30与出风管14连接,将硬质干燥管20与耐高温软管30连接,提高粮食干燥器的适用性。若粮食堆较大,则可以利用扩展管40对出风口进行扩展,将扩展管40的进口41与出风管14连接,扩展管40的两个出口42与耐高温软管30或硬质干燥管20连接,将六个出风口扩展为十二个,然后将硬质干燥管20的第二端22插入粮食堆中;也可以将扩展管40与另外额扩展管40连接,进一步扩展出风口的数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凡是利用本发明的设计思路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