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凹坑传热管减振卡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2757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凹坑传热管减振卡定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凹坑传热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凹坑传热管减振卡定装置。



背景技术:

传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是动力、核能、电子、交通、制冷、化工、石油、航空航天等工业中的常见过程。为提高传热效率,降低能源浪费,常采用强化传热技术。

凹坑传热管作为一种新型的强化传热技术,其具有如下特点:1)凹坑传热管增加了受热面积,能够提传热效率;2)由于凹坑传热管的凹坑的缩放作用,使流体能够冲刷管壁,强化了传热管的传热性能,且抗污垢性能较光管优越;3)凹坑传热管可减小流体压力损失,进而可选用小功率泵,减少额外能源消耗;4)凹坑传热管由于凹坑的作用,使传热管壳程和管程流体扰动,并发展为湍流,从而达到了强化传热的目的。因此,在相同换热量条件下,采用凹坑传热管能有效减小换热器所占的空间体积、减少金属消耗、并减轻换热器重量。

由于凹坑传热管外表面设置有球形凹坑,球形凹坑由传热管加工装置挤压后得到。然而,挤压后的传热管由于塑性变形,凹坑与凹坑之间的管壁向外鼓出,使凹坑与折流板的孔壁接触不充分,导致折流板对传热管的支撑作用、防止振动作用,以及防止弯曲作用减弱,从而增强了凹坑传热管的振动。其表现为:传热管与传热管之间相互撞击加剧、传热管与折流板孔的内壁相互撞击加剧。振动将导致传热管受到磨损,使得管壁变薄,传热管的承压能力下降,使用寿命减短,以及产生强烈的噪音等。振动严重时,甚至导致传热管开裂、切断、以及发生泄露等,进而严重威胁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减少传热管振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减小凹坑传热管振动的专利较少,专利号“85108586”公布了一种换热器传热管的防振动支撑装置,该装置采用圆形缺口状的薄支持板插入传热管之间的空隙,从而防止振动。该装置的缺点是,薄形支持板结构复杂,不便于装配,且薄支持板与传热管之间任然存在间隙,不能较好的解决凹坑传热管束自振问题。专利号“201510605752.5”公布了一种换热器传热管漩涡脱落诱导振动的分析方法,该专利实现了传热管漩涡脱落诱发振动计算,但没有对传热管提出减振措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凹坑传热管振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凹坑传热管减振卡定装置,该装置能减小凹坑传热管与折流板管孔的配合间隙,实现管与孔的紧密配合,增加管束的固有频率,使流体诱导振动频率远离换热管的频率,从而达到凹坑传热管减振的目的;并增强折流板的支撑和防传热管弯曲的作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凹坑传热管减振卡定装置,包括左管板1、凹坑传热管2、折流板3、衬套4、抱卡5、螺栓6、抱卡盖板7、右管板8,其特征为:凹坑传热管2左端外表面套有左管板1,凹坑传热管2右端外表面套有右管板8;凹坑传热管2中部外表面套有抱卡5,抱卡5外套有衬套4,衬套4外套有折流板3;折流板3右侧安装有抱卡盖板7,抱卡盖板7由螺栓6紧固于折流板3表面;

所述凹坑传热管2由凹坑段10及光管段11构成,凹坑传热管2的凹坑段10挤压成型有球形凹坑,凹坑传热管2的光管段11外侧套有抱卡5;抱卡5端面呈弓状,抱卡5内、外表面为圆弧表面,抱卡5外表面中部设置有斜矩形凸起,斜矩形凸起外表面设置有外斜面25;

所述抱卡5安装于衬套4内,衬套4呈空心阶梯轴状;衬套4内表面为圆柱表面20,圆柱表面20上设置有斜矩形凹腔,斜矩形凹腔的底面设置有内斜面22;衬套4内斜面22与抱卡5外斜面25的角度一致;衬套4外表面为圆柱面,外圆柱面上端设置有阶梯21;

所述衬套4安装于折流板3内,折流板3呈双弓形;折流板3端面设置阶梯通孔15,阶梯通孔15与相邻阶梯通孔15之间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折流板3端面处设置有圆形通孔16;

所述折流板3右侧设置有抱卡盖板7,抱卡盖板7端面设置有螺栓通孔30,螺栓6穿过螺栓通孔30将抱卡盖板7固定于折流板3的表面;抱卡盖板7端面设置有穿管通孔31,穿管通孔31与相邻穿管通孔31之间呈边三角形分布;穿管通孔31内套有传热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局部半剖视图。

图2为凹坑传热管三维剖视图。

图3为凹坑传热管平面剖视图。

图4为衬套三维视图。

图5为衬套三维剖视图

图6为抱卡三维示意图。

图7为折流板示意图。

图8为折流板局部示意图。

图9为抱卡盖板平面示意图。

图中,1.左管板,2.凹坑传热管,3.折流板,4.衬套,5.抱卡,6.螺栓,7.抱卡盖板,8.右管板,10.凹坑段,11.光管段,15.阶梯通孔,16.圆形通孔,20.圆柱表面,21.阶梯,22.内斜面,25.外斜面,30,螺栓通孔,31.穿管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叙述。

参照图1,一种凹坑传热管减振卡定装置,包括左管板1、凹坑传热管2、折流板3、衬套4、抱卡5、螺栓6、抱卡盖板7、右管板8,其特征为:凹坑传热管2左端外表面套有左管板1,凹坑传热管2右端外表面套有右管板8;凹坑传热管2中部外表面套有抱卡5,抱卡5外套有衬套4,衬套4外套有折流板3;折流板3右侧安装有抱卡盖板7,抱卡盖板7由螺栓6紧固于折流板3表面;

该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凹坑传热管2穿过折流板3、衬套4;然后将六片抱卡5安装于衬套4的六个斜矩形凹腔内,再盖上抱卡盖板7,最后采用螺栓6将抱卡盖板7紧固于折流板3端面,且由抱卡5斜面的楔紧作用,螺母拧的越紧,抱卡5对凹坑传热管2的抱紧作用力越大,从而实现凹坑传热管2与折流板3的紧密配合,起到防止凹坑传热管2振动,以及支撑凹坑传热管2,防止凹坑传热管2弯曲的作用。

参照图1~3,所述凹坑传热管2外套折流板3,折流板3与凹坑传热管2之间安装有衬套4、抱卡5。所述凹坑传热管2由凹坑段10及光管段11构成;凹坑段10表面布置有球形凹坑,球形凹坑由加工装置挤压形成。然而,挤压后的传热管由于塑性变形,使凹坑与凹坑之间的管壁向外鼓出,导致凹坑传热管2与折流板3的孔壁接触不充分。因此,在加工凹坑传热管2时,设计有光管段11,光管段11即为装配预留段,该部分未经过加工装置挤压,光管段11外表面为光滑的圆柱表面,用于安装抱卡5,从而使凹坑传热管2外表面与抱卡5充分接触。

参照图1、图6,所述抱卡5安装在凹坑传热管2与衬套4的中间。抱卡5抱端面呈弓状,抱卡5内、外表面为圆弧表面;抱卡5内侧圆弧表面与凹坑传热管2相配合;抱卡5外表面设计有斜矩形凸起,斜矩形凸起用于与将抱卡5安装在衬套4内。斜矩形凸起外表面设置有外斜面25,外斜面25具有楔紧作用,能使抱卡5与凹坑传热管2的光管段11紧密接触。

参照图1、图4~5,所述衬套4安装在抱卡5与折流板3的中间。衬套4整体上呈空心阶梯轴状。衬套4内表面为圆,形表面,圆形表面上设置有六个斜矩形凹腔,斜矩形凹腔用于安装抱卡5。斜矩形凹腔的底面设置有内斜面22,且衬套4内斜面22与抱卡5外斜面25角度一致,起到楔紧作用。衬套4外表面为圆柱表面20,圆柱表面20上端设置有阶梯21,阶梯21用于限制衬套4的轴向移动。

参照图1、图7~8,所述折流板3内部紧密接触有衬套4。折流板3呈双弓状,弓形折流板3的流动死角较小,结构简单,且便于清洗。折流板3端面设计有阶梯通孔15,阶梯通孔15与相邻阶梯通孔15之间呈等边三角形分布,等边三角形布孔在划线、制造、装配方面都相对简单,且结构紧凑。折流板3端面设计有圆形通孔16,圆形通孔16位于折流板3的边缘处。圆形通孔16内有螺栓6穿过,且螺栓6拧的越紧,抱卡5对凹坑传热管2的抱紧作用力越大,从而实现凹坑传热管2与折流板3紧密配合,起到防止凹坑传热管2振动,以及支撑凹坑传热管2,防止凹坑传热管2弯曲的作用。

参照图1、图9,所述折流板3右侧设置有抱卡盖板7,抱卡盖板7端面设计有螺栓通孔30,螺栓通孔30内有螺栓6穿过。螺栓6将抱卡盖板7固定于折流板3的表面。抱卡盖板7端面设计有穿管通孔31,穿管通孔31的布置形式与折流板3的一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