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热蒸发器悬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4274发布日期:2019-03-05 20:55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热蒸发器悬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集热蒸发器悬挂装置。



背景技术:

太阳能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中最引人注目的清洁能源,其有利于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可以说未来全球能源的主流就是太阳能,太阳能利用技术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太阳集热器是太阳能热利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太阳光中的热能,收集起来,通过连通管路,传递给水箱,加热水箱中的冷水;而蒸发器是制冷设备中很重要的一个部件,低温的冷凝“液”体通过蒸发器,与外界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气”化吸热,达到制冷的效果。

蒸发器与集热器具有相似的外观,大部分为板状结构,一般将其悬挂在墙面或屋顶,由于其尺寸较大并且厚度较薄,在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时发生变形。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集热蒸发器悬挂装置,采用两部分组合的可拆分的支撑件,通过支架与墙体连接,所述支撑件与支架与集热蒸发器空间上的多点相连接,以达到安装简易、提高集热蒸发器抗变形能力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体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集热蒸发器悬挂装置,将集热蒸发器4与垂直墙体进行连接固定,所述悬挂装置包括支架3,分别与支架3和集热蒸发器4相连的可拆分支撑件;所述集热蒸发器4的边缘与支架3相连、背面与支撑件相连,支架3与垂直墙体相固定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集热蒸发器4多为板状结构,在其背面设置有用于与支架3连接的支撑件,并且同时集热蒸发器4与支架3直接连接,形成与支架3和支撑件的多点连接,提高了集热蒸发器4抗形变的能力。

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是:所述支架3平行于集热蒸发器4的背面设置,并通过支撑件与集热蒸发器4的背面相连,令集热蒸发器4平行于垂直墙体设置。

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是:设有若干相互平行和/或相互垂直的支架3,令各支架3与集热蒸发器4各边缘相固定连接。

上述方案中,采用多个支架3,不仅可以增加其与墙体的固定强度,还可以增加对集热蒸发器4上下左右边缘以及背面的固定位点,防止板状的集热蒸发器4受环境影响产生形变。

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是:支架3两端设有延伸至集热蒸发器4外侧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分别与墙体和集热蒸发器4的边缘相连。

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是:所述支撑件包括相互卡接的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所述第一支撑件1与集热蒸发器4的背面相连,所述第二支撑件2与支架3相连,令集热蒸发器4通过支撑件与支架3相连。

上述方案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相互卡接的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两部分,利用相卡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可不用紧固件紧固,通过结构设计进行定位,降低了安装的难度。

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是:所述第一支撑件1设有相互垂直的第一安装部12和第一卡接部11,所述第一安装部12与集热蒸发器4的背面相连,所述第一卡接部11设有外凸于第一卡接部11所在平面并且向远离集热蒸发器4方向延伸的定位片111。

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是:所述第二支撑件2设有相互垂直的第二安装部22和第二卡接部21,所述第二安装部22与支架3相连,所述第二卡接部21垂直于支架3向解热蒸发器的背面延伸,并且设有卡接孔212。

上述方案中,由于集热蒸发器4厚度较薄,因此将第一支撑件1预装在集热蒸发器4背面,便于包装运输;在装配时,将第二支撑件2与支架3进行预装,之后利用结构设计将预装了第一支撑件1的集热蒸发器4通过第二支撑件2与支架3连接,降低了安装难度。

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是:所述定位片111与卡接孔212相匹配设置,卡接孔212上部覆盖设有定位卡211,穿过卡接孔212的定位片111与定位卡211相抵,第一支撑件1与第二支撑件2相互卡接,令集热蒸发器4背面通过支撑件与支架3相连。

上述方案中,以一定的角度倾斜第一支撑件1,令凸起于第一卡接部11平面的定位片111穿过卡接孔212,然后将第一支撑件1放平,令定位片111与覆盖在卡接孔212上设置的定位卡211相抵,实现卡接。

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是:所述支架3两端的定位部沿垂直方向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向集热蒸发器4弯折形成第一定位部31,另一部分保持垂直形成第二定位部32。

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是:所述第一定位部31与集热蒸发器4的边缘相连,所述第二定位部32与垂直墙体相固定连接,第一定位部31与第二定位部32相垂直设置。

上述方案中,延伸至集热蒸发器4在墙体投影区域外侧的支架3,具有与集热蒸发器4的边缘相连的第一定位部31和与墙体相连的第二定位部,其中第二定位部32为支架3本身两端设置的螺孔,通过膨胀螺栓将支架3固定在墙体上;第一定位部31向集热蒸发器4弯折,与集热蒸发器4的上、下、左或右端面相固定连接,实现多点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是:所述定位片111和第二卡接部21相对应的部位设有螺丝孔。

上述方案中,在多风环境中,为保证集热蒸发器4安装稳固,在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之间增加对应的螺孔,在卡接连接的基础上使用螺栓固定以增加强结构强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采用了两部分构成的可拆分的连接的支撑件,通过结构设计实现卡接紧固,可以不使用额外的紧固件,降低了安装难度;

2.本发明的集热蒸发器不仅通过支撑件实现与墙体支架的连接,还直接与支架相连,令悬挂装置安装紧固。

3.本发明提供的悬挂装置的支架除了与墙体相连外,还设有与集热蒸发器边缘相固定连接的定位结构,实现支撑件、支架对集热蒸发器背面及上下左或右端面的多点连接,提高了集热蒸发器在复杂气象环境中的抗变形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悬挂装置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支撑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支撑件的连接结构的断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正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主要部件为:1—第一支撑件,11—第一卡接部,111—定位片,12—第一安装部,2—第二支撑件,21—第二卡接部,211—定位卡,212—卡接孔,22—第二安装部,3—支架,31—第一定位部,32—第二定位部,4—集热蒸发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将集热蒸发器4与垂直墙体进行连接固定,所述悬挂装置包括支架3,分别与支架3和集热蒸发器4相连的可拆分支撑件;所述集热蒸发器4的边缘与支架3相连、背面与支撑件相连,支架3与垂直墙体相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集热蒸发器4多为板状结构,在其背面设置有用于与支架3连接的支撑件,并且同时集热蒸发器4与支架3直接连接,形成与支架3和支撑件的多点连接,提高了集热蒸发器4抗形变的能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3平行于集热蒸发器4的背面设置,并通过支撑件与集热蒸发器4的背面相连,令集热蒸发器4平行于垂直墙体设置。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平行于集热蒸发器4背面设有两根相互平行的支架3,并且支架3的两端分别延伸至集热蒸发器4的上下端面的外侧,令各支架3的第一定位部31与集热蒸发器4的上、下边缘相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采用两个支架3,不仅可以增加其与墙体的固定强度,还具有对集热蒸发器4上、下边缘的四个固定位点以及背面的固定位点,实现对集热蒸发器的4下边缘的托举和对上边缘的固定,防止板状的集热蒸发器4受环境影响产生形变。

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是:支架3两端设有延伸至集热蒸发器4外侧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分别与墙体和集热蒸发器4的边缘相连。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件包括相互卡接的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所述第一支撑件1与集热蒸发器4的背面相连,所述第二支撑件2与支架3相连,令集热蒸发器4通过支撑件与支架3相连。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相互卡接的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两部分,利用相卡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可不用紧固件紧固,通过结构设计进行定位,降低了安装的难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支撑件1设有相互垂直的第一安装部12和第一卡接部11,所述第一安装部12与集热蒸发器4的背面相连,所述第一卡接部11设有外凸于第一卡接部11所在平面并且向远离集热蒸发器4方向延伸的定位片111。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二支撑件2设有相互垂直的第二安装部22和第二卡接部21,所述第二安装部22与支架3相连,所述第二卡接部21垂直于支架3向解热蒸发器的背面延伸,并且设有卡接孔212。

本实施例中,由于集热蒸发器4厚度较薄,因此将第一支撑件1预装在集热蒸发器4背面,便于包装运输;在装配时,将第二支撑件2与支架3进行预装,之后利用结构设计将预装了第一支撑件1的集热蒸发器4通过第二支撑件2与支架3连接,降低了安装难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定位片111与卡接孔212相匹配设置,卡接孔212上部覆盖设有定位卡211,穿过卡接孔212的定位片111与定位卡211相抵,第一支撑件1与第二支撑件2相互卡接,令集热蒸发器4背面通过支撑件与支架3相连。

本实施例中,以一定的角度倾斜第一支撑件1,令凸起于第一卡接部11平面的定位片111穿过卡接孔212,然后将第一支撑件1放平,令定位片111与覆盖在卡接孔212上设置的定位卡211相抵,实现卡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支架3两端的定位部沿垂直方向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向集热蒸发器4弯折形成第一定位部31,另一部分保持垂直形成第二定位部32。

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定位部31与集热蒸发器4的边缘相连,所述第二定位部32与垂直墙体相固定连接,第一定位部31与第二定位部32相垂直设置。

本实施例中,延伸至集热蒸发器4在墙体投影区域外侧的支架3,具有与集热蒸发器4的边缘相连的第一定位部31和与墙体相连的第二定位部,其中第二定位部32为支架3本身两端设置的螺孔,通过膨胀螺栓将支架3固定在墙体上;第一定位部31向集热蒸发器4弯折,与集热蒸发器4的上、下、左或右端面相固定连接,实现多点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片111和第二卡接部21相对应的部位设有螺丝孔。在多风环境中,为保证集热蒸发器4安装稳固,在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之间增加对应的螺孔,在卡接连接的基础上使用螺栓固定以增加强结构强度。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将集热蒸发器4与垂直墙体进行连接固定,所述悬挂装置包括支架3,分别与支架3和集热蒸发器4相连的可拆分支撑件;所述集热蒸发器4的边缘与支架3相连、背面与支撑件相连,支架3与垂直墙体相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集热蒸发器4多为板状结构,在其背面设置有用于与支架3连接的支撑件,并且同时集热蒸发器4与支架3直接连接,形成与支架3和支撑件的多点连接,提高了集热蒸发器4抗形变的能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3平行于集热蒸发器4的背面设置,并通过支撑件与集热蒸发器4的背面相连,令集热蒸发器4平行于垂直墙体设置。

本实施例中,平行于集热蒸发器4背面设有两根相互平行的支架3,还设有与前述两根支架相垂直的支架3,所述支架3的两端分别延伸至集热蒸发器4的上、下、左、右各端面的外侧,令各支架3的第一定位部31与集热蒸发器4的上、下、左、右各边缘相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采用三个支架3,不仅可以增加其与墙体的固定强度,还具有对集热蒸发器4上、下、左、右各边缘的六个固定位点以及背面的固定位点,实现对集热蒸发器的4下边缘的托举和对上边缘的固定,以及对其左右两侧边缘的固定,防止板状的集热蒸发器4受环境影响产生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形变。

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是:支架3两端设有延伸至集热蒸发器4外侧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分别与墙体和集热蒸发器4的边缘相连。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件包括相互卡接的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所述第一支撑件1与集热蒸发器4的背面相连,所述第二支撑件2与支架3相连,令集热蒸发器4通过支撑件与支架3相连。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相互卡接的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两部分,利用相卡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可不用紧固件紧固,通过结构设计进行定位,降低了安装的难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支撑件1设有相互垂直的第一安装部12和第一卡接部11,所述第一安装部12与集热蒸发器4的背面相连,所述第一卡接部11设有外凸于第一卡接部11所在平面并且向远离集热蒸发器4方向延伸的定位片111。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二支撑件2设有相互垂直的第二安装部22和第二卡接部21,所述第二安装部22与支架3相连,所述第二卡接部21垂直于支架3向解热蒸发器的背面延伸,并且设有卡接孔212。

本实施例中,由于集热蒸发器4厚度较薄,因此将第一支撑件1预装在集热蒸发器4背面,便于包装运输;在装配时,将第二支撑件2与支架3进行预装,之后利用结构设计将预装了第一支撑件1的集热蒸发器4通过第二支撑件2与支架3连接,降低了安装难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定位片111与卡接孔212相匹配设置,卡接孔212上部覆盖设有定位卡211,穿过卡接孔212的定位片111与定位卡211相抵,第一支撑件1与第二支撑件2相互卡接,令集热蒸发器4背面通过支撑件与支架3相连。

本实施例中,以一定的角度倾斜第一支撑件1,令凸起于第一卡接部11平面的定位片111穿过卡接孔212,然后将第一支撑件1放平,令定位片111与覆盖在卡接孔212上设置的定位卡211相抵,实现卡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3两端的定位部沿垂直方向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向集热蒸发器4弯折形成第一定位部31,另一部分保持垂直形成第二定位部32。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31与集热蒸发器4的边缘相连,所述第二定位部32与垂直墙体相固定连接,第一定位部31与第二定位部32相垂直设置。

本实施例中,延伸至集热蒸发器4在墙体投影区域外侧的支架3,具有与集热蒸发器4的边缘相连的第一定位部31和与墙体相连的第二定位部,其中第二定位部32为支架3本身两端设置的螺孔,通过膨胀螺栓将支架3固定在墙体上;第一定位部31向集热蒸发器4弯折,与集热蒸发器4的上、下、左或右端面相固定连接,实现多点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片111和第二卡接部21相对应的部位设有螺丝孔。在多风环境中,为保证集热蒸发器4安装稳固,在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之间增加对应的螺孔,在卡接连接的基础上使用螺栓固定以增加强结构强度。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