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整直送料穿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9666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物件整直送料穿设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物件整直送料穿设装置,尤指一种穿设芯线至热导管内部的送料穿设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不断演进,许多以往仰赖人力制造的产品如今都可以或多或少由机械取代人工制造,此一自动化的趋势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时的效率及精确性,亦能够省去制造商的成本,同时让人力资源分配到需要更高度技巧性以及机械较无法取代的作业。

但制造产品的过程千变万化,并非每种过程都能够顺利地由人力转化为机械制造,因此现今的制造业当中,依旧还是需要仰赖大量人力进行许多重复化以及机械化的制造流程。

譬如,在一种加工管状物以及其内部芯线的制造过程中,其加工过程为要在管状物内放置入特定的芯线或其它条状物,而当管状物管径太小时,芯线穿设进管状物内部的过程便会变得困难,因为该过程就如同在裁缝中要将线头穿过裁缝针的孔,此一过程如果没有将芯线整直拉平,则其失误率便会很高;另外,用来穿设进管状物内的此等芯线,其通常在穿设前都是卷成一芯圈的方式来收纳,因此当要穿设时,其芯线通常都会因长时间的收卷而不平整,进一步增加机械加工的难度;因此,现有技术中,此种将芯线先整平再穿设进管状物的过程,通常还是都是通过人工来进行。

而此种加工过程,特别会用在热导管的制造流程中,热导管的目的在于协助电子仪器如手机或计算机内部的散热,而随着这些电子仪器效能不断提升却又同时欲缩小或轻量化其外型,其内部使用的电子组件也势必需要在体积上不断缩小,因此由于热导管的体积不断缩小,其内部需要穿设芯线的难度便也随之增加,提高了其要自动化的难度,因此,现在多半此种热导管的加工过程一如前述都是以人力进行,但智能型产品的需求量只会不断增加,因此如何有效改善制造过程的效率以及使其自动化,是现有技术中亟欲解决的一项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物件整直送料穿设装置,其将物料穿设的过程自动化,并能够同时有效提高其精准度。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一种物件整直送料穿设装置,其包含有

一基座;

一送料平台组,其包含有一送料平台、一送料轨道、一送料开口及一穿设开口,该送料平台设置于该基座上,该送料轨道向下凹陷于该送料平台的顶面,并沿一水平方向延伸至该送料平台的两端,该送料开口及该穿设该口分别形成于该送料平台沿该水平方向的该两端,并且与该送料轨道相连通;

一压轮组件,其设置于该基座上,并沿该水平方向设置于该送料开口处,且沿该送料开口的外侧延伸,其包含有一支撑部及至少一压轮组,该支撑部固定于该基座上,该至少一压轮组固定于该支撑部上,并包含有

一第一凸轮,可转动地设置于该支撑部上,并该第一凸轮的侧壁面上环绕凸设有一第一环凸缘;

一第一凹轮,可转动地设置于该支撑部上,并该第一凹轮的侧壁面上环绕凹设有一第一环槽,且该第一凸轮的该第一环凸缘配合进该第一凹轮的该第一环槽中,并该第一环凸缘选择性地抵靠该第一凹槽的底面,该第一环凸缘及该第一环槽相接触的位置与该送料开口的位置相对应;

一夹持部,沿该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该送料平台上,且包含有一动力装置、一支撑臂及一抵压臂,该动力装置设置于该基座上,该支撑臂设置于该动力装置上并可沿该水平方向移动地设置于该送料平台的上方,且其一端向下延伸至该送料轨道的底面并且贴靠该底面形成一支撑平面,该支撑平面与该送料轨道的该底面平行,该抵压臂设置于该动力装置上,且可向下移动并抵压该支撑臂的该支撑平面;

一穿设部,其设置于该基座上并包含有一穿设部本体、一入口面、一出口面及一穿设孔,该穿设部本体沿该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该穿设开口的外侧,该入口面为该穿设部本体朝向该穿设开口的一侧面,该出口面是位于该穿设部本体上且位在该入口面的相对侧面,该穿设孔沿该水平方向贯穿该穿设部本体,并连通该入口面及该出口面,并且该穿设孔的两端呈椎状向内渐缩;

一固定柱,设置于该送料平台上,且设置于该穿设部及该夹持部的中间,该固定柱的底端选择性地向下抵压该送料轨道的该底面;

一剪刀,设置于该出口面的外侧并选择性地移动至该出口面;以及

一夹持手臂,设置于该出口面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该压轮组件的该至少一压轮组作为整直芯线的工具,原本外表不整平的芯线在通过压轮组件之后,便会大幅度地被挤压成平整的线路,接着通过该送料开口进入该送料轨道后,通过夹持部的带动被向前拉动至前方的穿设部的入口面并进入穿设孔;另一方面,欲将芯线贯穿入中心的中空管体则从穿设部的出口面通过一夹持手臂贯穿进穿设孔,由于该穿设孔中心的大小限缩了芯线可活动的范围,芯线便会因此精准的贯穿进入中空管体内,达到穿线自动化的目的;当芯线妥善贯穿进中空管体后,穿设部会朝向穿设开口的方向移动,裸露出一段未穿设进中空管体的芯线,接着剪刀会沿该出口面将该段芯线剪断,使中空管体能够脱离剩余的芯线,结束整个加工步骤。

综上所述,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利用人力进行无效率的加工步骤,本实用新型将整直、穿线以及截断收尾的步骤自动化且精准化,不仅提高加工效率,同时也节省了许多的人力资源。

进一步而言,前述的物件整直送料穿设装置,其中进一步包含有一第二凸轮,该第二凸轮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压轮组件的该支撑部上,且其设置于该送料开口的上方,其侧壁面上环绕突伸有一第二环凸缘,并该第二环凸缘配合进该送料平台的该送料轨道内。

进一步而言,前述的物件整直送料穿设装置,其中该支撑部进一步包含有至少一上支撑部及一下支撑部,该至少一上支撑部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该基座上,该下支撑部设置于该至少一上支撑部的下方,并且该至少一上支撑部及该下支撑部上下间隔设置。

进一步而言,前述的物件整直送料穿设装置,其中该至少一压轮组的数量为三组。

进一步而言,前述的物件整直送料穿设装置,其中各该压轮组件的该第一凸轮及该第一凹轮沿该水平方向前后交错地上下设置。

进一步而言,前述的物件整直送料穿设装置,其中各该压轮组件的该第一凸轮设置于该上支撑部,该第一凹轮设置于该下支撑部。

进一步而言,前述的物件整直送料穿设装置,其中各该压轮组件的该第一凹轮设置于该上支撑部,该第一凸轮设置于该下支撑部。

进一步而言,前述的物件整直送料穿设装置,其中各该上支撑部进一步包含有一弹性组件,该弹性组件套设于该上支撑部的外侧,并该将上支撑部向下推抵。

进一步而言,前述的物件整直送料穿设装置,其中进一步包含有一卷线柱。

进一步而言,前述的物件整直送料穿设装置,其中进一步包含有至少一滑轮,其设置于该卷线柱及该压轮组件之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压轮组件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压轮组件与芯线的平面正视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夹持步与芯线的侧视动作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与芯线的穿设动作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与芯线的穿设动作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与芯线的穿设动作图(三)。

图8为本实用新型夹持手臂的侧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以下配合图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创作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阅图1、图2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物件整直送料穿设装置包含有一基座10、一送料平台组20、一压轮组件30、一夹持部40、一穿设部50及一剪取组件。

送料平台组20包含有一送料平台21、一送料轨道22、一送料开口23及一穿设开口24。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送料平台21设置于基座10上,并具有一第一侧面211及一第二侧面212,该第一侧面211及该第二侧面212是以一水平方向100为中心的相对两侧面。

请参阅图1所示,送料轨道22沿该水平方向100设置于该送料平台21的顶面,并且由该顶面的中央向下凹陷的一凹槽轨道,且该送料轨道22沿该水平方向100延伸至该送料平台21的两端,分别形成该送料开口23及该穿设开口24。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压轮组件30设置于该基座10上,并且沿水平方向100设置于该送料开口23处,且沿该送料开口23朝其外侧延伸,其包含有一支撑部31及至少一压轮组32。

支撑部31固定于基座10上,并包含有一顶板311、至少一上支撑部312及一下支撑部313。

顶板311直立地设置于该送料平台21的第二侧面212邻近该送料开口23处,并且其顶部朝该第一侧面211的方向延伸,并成形于该送料平台21的上方。

本主要实施例中,至少一上支撑部312的数量为四个,且该四个上支撑部312的顶端设置于该顶板311上,并且该等上支撑部312可相对该顶板311上下移动;各该上支撑部312为一柱体,且其沿该水平方向间隔且等距的设置,并且对齐该送料轨道22,本主要实施例中,其中一上支撑部312设置于该送料开口23的上方,其它三个上支撑部312则是设置于该送料平台21的外侧,换言之,四个上支撑部312中,最靠近穿设开口24的该上支撑部312是设置于该送料平台21的上方,其于三个上支撑部312则是设置于较远离送料平台21的位置,但不以此为限,该等上支撑部312的数量、位置及形状皆可为其它形式。

请参阅图2所示,各该上支撑部312上进一步包含有一弹性组件314,该弹性组件314是套设在该上支撑部312上,并可将上支撑部312向下推抵,本主要实施例中,该弹性组件314为压缩弹簧,但不以此为限。

下支撑部313设置于该基座10上,且其位置于该等上支撑部312上下相对称,本主要实施例中,该下支撑部313为一板体,并且由该送料开口23沿该水平方向100向外延伸,但不以此为限,下支撑部313亦可为其它形状。

至少一压轮组32设置于该支撑部31上,并本主要实施例中,该至少一压轮组32的数量为三组,但不以此为限,其亦可为其它数量。

各该压轮组32包含有一第一凸轮321及一第一凹轮322,本主要实施例中,该三个压轮组32的三个第一凸轮321分别设置于相对应的三个较远离送料平台21的上支撑部312上,而三个第一凹轮322则分别设置于该下支撑部313上且其垂直位置分别对应于该三个第一凸轮321,但不以此为限,第一凸轮321及第一凹轮322亦可上下颠倒设置。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该第一凸轮321及其相对应的第一凹轮322是沿该水平方向100前后交错地设置,更精确地说,本主要实施例中,第一凹轮322沿水平方向100的位置较为靠近送料开口23,而第一凸轮321的位置略为远离送料开口23,但不以此为限,第一凸轮321及第一凹轮322亦可彼此垂直地设置。

第一凸轮321可转动地设置于该相对应的上支撑部312上,并且第一凸轮321的侧壁面上环绕凸设有一第一环凸缘323,第一凹轮322可转动的设置于下支撑部313上且相对于该第一凸轮321的位置,并且该第一凹轮322的侧壁面环绕凹设有一第一环槽324,该第一凸轮321的第一环凸缘323选择性地底靠该第一环槽324中,并本主要实施例中,第一环凸缘323与第一环槽324相接触的位置与送料开口23的位置相对应,更精确地说,该第一环凸缘323及该第一环槽324相互抵靠所形成的水平面与该送料轨道22的方向成一直线地对齐。本主要实施例中,压轮组件30进一步包含有一第二凸轮33,该第二凸轮设置于最靠近该穿设开口24的该上支撑部312上,并且其可转动的设置于该上支撑部312,并包含有一第二环凸缘331,该第二环凸缘331环绕突伸于该第二凸轮33的侧壁面上,并且向下配合进该送料轨道22内,但不以此为限,本实用新型亦可没有该第二凸轮33。

请参阅图1及图4所示,夹持部40沿水平方向100可移动地设置于送料平台21上,并包含有一动力装置41、一支撑臂42及一抵压臂43。

动力装置41设置于基座10上且位于送料平台21的第二侧面212,支撑臂42设置于动力装置41上并由该第二侧面212朝该第一侧面211延伸至送料平台21的上方,并且可沿水平方向100移动于送料平台21上方,支撑臂42的一端进一步向下延伸至送料轨道22的底面并贴靠该底面形成一支撑平面421,该支撑平面421与送料轨道22的底面平行,抵压臂43设置于动力装置上,并且更精确地说其是设置在支撑臂42的上方,并可向下移动并抵压支撑臂42的支撑平面421。

请参阅图1及图5所示,穿设部50设置于基座10上并包含有一穿设部本体51、一入口面52、一出口面53及一穿设孔54,穿设部本体沿水平方向100可移动地设置于穿设开口24的外侧,入口面52为穿设部本体51朝向穿设开口24的一侧面,出口面53为穿设部本体51沿水平方向100相对于入口面的另一侧面,穿设孔54沿水平方向100贯穿穿设部本体51,并连接入口面52及出口面53,并且穿设孔54的两端成椎状向其内部渐缩。

请参阅图5、图6及图8所示,剪取组件包含有一固定柱61、一剪刀62及一夹持手臂63,固定柱61设置于送料平台21上,更精确地说,其是设置在穿设部50及夹持部40的中间,另外该固定柱61可相对于该送料平台21上下移动,并其底端可向下移动地抵压进送料轨道22的底面。

剪刀62设置于出口面53的外侧,并且其可选择性地移动至出口面53上。

夹持手臂63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出口面53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包含有一卷线柱及一滑轮,该卷线柱及该滑轮分别设置于该压轮组件30的外侧,但不以此为限,亦可没有该卷线柱及该滑轮。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用于整直并穿设线体的自动化设备,通常该等线体都是以收卷的方式收卷在一卷线筒上,因此使用者先将欲整直穿设的卷线筒套设进本实用新型的卷线柱中,并将线材由该卷线筒拉伸出来并通过该滑轮进行第一次的整直,但因为并非所有线材都是以卷线筒的方式收卷,因此亦可没有此一步骤。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接着将线材逐一穿过该等压轮组件30的该等第一凸轮321及第一凹轮322,在此一过程中,线材会因为受第一凸轮321及第一凹轮322的轻微挤压变形而逐渐整平其原本可能极度不平整的表面,于此同时,由于线材的直径粗细有异,位于上支撑部312上的弹性组件314可使上支撑部312具有一向上的余隙来因应不同粗细的线材;在通过该等第一凸轮321及第一凹轮322后,线材接着由送料开口23穿设进送料平台21上的送料轨道22,在进入送料轨道22后,第二凸轮33会对线材进行最后一次的整直,由于此时的线材已经是较为平整的状态,故第二凸轮33不会另外搭配有一凹轮对线材进形扭转。

请参阅图4、图5及图6所示,线材进入送料轨道22后,使用者可操作夹持部40,利用动力装置41的带动将支撑臂42及抵压臂43移动至线材所在处,此时支撑臂42会在线材的底端而抵压臂43会在线材的顶端,接着抵压臂43下压抵住线材,进一步而言,抵压臂43上具有一相配合于线材的沟槽,该沟槽可更稳固地夹设线材,此后线材的动力来源便通过此一抵压臂43及支撑臂42的夹设,更精确地说,通过支撑臂42及抵压臂43来回往复地不断由送料开口22端夹设线材,前方的线材便会持续向前移动,达到传动的目的。

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夹持部40接着将线材持续向前拉动,并通过穿设开口24离开送料轨道22进入位在穿设开口24前方的穿设部50,并由该入口面52的穿设孔54穿设进入穿设部本体51内,此时,位于出口面53的夹持手臂63会夹持一欲穿设该线材的管状物由该出口面53贯穿进穿设孔54内,由于穿设孔54的设计是椎状并逐渐向内渐缩,该两端的管状物及线材都能够容易地穿设进入穿设部本体51内,并且由于穿设孔54的孔径小,位于其内部的线材持续移动便会贯穿进欲贯穿的管状物中,达到穿设的目的。

请参阅图5至图8所示,当管状物穿设完成后,夹持部40停止推动线材,此时固定柱61会下压位于送料轨道22内的线材使其稳固,接着穿设部本体51会朝向穿设开口24的方向移动,使管状物与线材交会的部分外露于穿设部50外并裸露出一部分后方多余的线材,接着剪刀62会移动至该处将该裸露出的线材剪断,夹持手臂63便能将管状物以及已套设进管状物的线材移至下一步的加工步骤中,完成整个整直、穿线及截断的过程。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应当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改变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