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管和空气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11852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风管和空气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管和包括该风管的空气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空气处理系统中,送风口和回风口通常以格栅的形式被分别吊设在房间的天板内或嵌设在房间的立面墙壁内,这种设置形态因送风集中于某一点而导致房间内的送风不均匀,此外,施工难度也大。

为改善送风的均匀性并降低施工的难度,以往有一种如图10所示的空气处理系统,其能控制室内空气的流向,该空气处理系统包括风机3X、送风管7X和回风管4X,送风管7X和回风管4X安装于房间的顶面和立面的交界处,风机3X上设置的室外新风进风口1X与送风管7X相连通,风机3X上设置的排风口2X与回风管4X相连通,在送风管上设置有一个以上送风口6X,在回风管4X上设置有与送风口6X相对应的回风口5X(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国专利CN201072206Y

上述空气处理系统虽有利于提高房间内的送风均匀性,但受风机3X的驱动空气在送风管7X中高速流动时与管壁碰撞摩擦,会产生噪音,而且,空气在送风口6X处流动方向发生改变,也会因碰撞而产生很大的噪音,从而影响用户的舒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送风均匀且出风噪音低的风管和包括该风管的空气处理系统。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风管包括供气流流通的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为气流入口,在所述管体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气流出口,其中,在各所述气流出口处设置有导流部,该导流部具有使气流沿着与所述管体呈一定角度的方向流通的气流通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风管,能利用多个气流出口均匀送风,能利用导流部引导气流从风管流出时的方向,降低气流的流出噪音。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风管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风管的基础上,所述导流部具有使气流沿着与所述管体垂直的方向流通的气流通路,或具有使气流沿着相对于所述管体倾斜的方向流通的气流通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风管,通过根据需要选择具有合适的导流部的风管,有助于提升用户的舒适感,特别地,在风管的导流部具有使气流沿着相对于管体倾斜的方向流通的气流通路时,气流从气流出口流向导风管时受到的阻力小,有利于降低空气转向产生的噪音。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风管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风管的基础上,所述导流部是导风管或导流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风管,能以简单的结构形成导流部,有助于降低风管的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风管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风管的基础上,所述导流部是导风管,该导风管是渐扩管、文氏管和弯管中的任一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风管,通过根据需要选择具有合适的导流部的风管,有助于提升用户的舒适感。

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风管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风管的基础上,所述导风管的末端是斜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风管,有助于气流的扩散。

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风管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风管的基础上,各所述导流部的气流通路的方向不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风管,通过使各导流部朝不同的方向送风,有助于提升送风的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风管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风管的基础上,所述导流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管体的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风管,能使空气转向产生的噪音留在管体内,有利于降低噪音。

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风管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风管的基础上,所述管体上的多个所述气流出口的孔径沿气流前进方向逐渐变大,和/或,所述管体的管径沿气流前进方向逐渐变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风管,能缩小管体长度方向上各气流出口的风量因气流的流速在管体内逐渐衰减而产生差异,使管体长度方向上的送风更均匀。

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的风管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风管的基础上,在所述管体上设置有多列所述气流出口,多列所述气流出口错开排列。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的风管,有利于提升送风的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的风管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风管的基础上,所述导流部一体成型于所述管体,或通过卡接、焊接、粘接、螺接中的任一种方式与所述管体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的风管,通过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设置导流部,有助于提升风管的维护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第十一方面的风管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风管的基础上,所述导流部是末端封闭且管体上设有多个小孔的导风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一方面的风管,有利于提升送风的均匀性。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十二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风管。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以及包括该风管的空气处理系统,设置有多个气流出口,且在各气流出口处设置有导流部,该导流部具有使气流沿着与管体呈一定角度的方向流通的气流通路,因此,能利用多个气流出口均匀送风,能利用导流部引导气流从风管流出时的方向,降低气流的流出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风管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风管的气流出口处的导流部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风管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4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风管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4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风管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4C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另一变形例的风管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5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风管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5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的风管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5的风管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7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6的风管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7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6的变形例的风管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7的风管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5、7的变形例的风管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10是示意表示现有的空气处理系统的结构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1A、1B、1B’、1B”、1C、1C’、1D、1E、1E’~1F 风管

10、10A、10C、10D、10F 管体

101、101D、101E、101E’ 气流入口

102、102B、102C、102D、102E、102E’ 气流出口

103、103A、103B、103C、103D、103E、103E’、103F 导流部

104 吸音材

1X 室外新风进风口

2X 排风口

3X 风机

4X 回风管

5X 回风口

6X 送风口

7X 送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下面参照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风管1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风管1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风管1的气流出口102处的导流部103的局部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风管1包括供气流流通的管体10,该管体10的一端为气流入口101,在该管体10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气流出口102,并且,在各气流出口102处设置有导流部103,该导流部103具有使气流沿着与管体10呈一定角度的方向流通的气流通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管体10是同径管,在其长度方向(图1中是左右方向)上内径不变。当然,并不局限于此,管体10也可以是管径随着远离气流入口101而逐渐减小的异径管,以避免气流的流速在管体10内逐渐衰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流部103是垂直于管体10设置的导风管,该导风管是整体设置在管体10外部的直管,其具有使气流沿着与管体10大致垂直的方向流通的气流通路。

此处,导风管的横截面例如可以是矩形、圆形、椭圆形和星形中的任一种,该导风管可与管体10一体成型,也可以是通过卡接、焊接、粘接和螺接中的任一种方式固定连接在管体10的气流出口102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管体10上的多个气流出口102的孔径沿气流的前进方向(图1中是从左到右)逐渐增大,对应的导风管的管径也逐渐增大。此处,多个气流出口102的孔径可以是连续增大的,也可以是分段增大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风管的末端还罩设有吸音材104。当然,还可以在管体10的内壁、导风管的内壁贴敷吸音材,以进一步降低噪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1,结构简单,易加工。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1,在管体10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气流出口102,因此,气流可以在管体10的长度方向上均匀流出。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1,在各气流出口102处设置有导流部103,该导流部103具有使气流沿着与管体10呈一定角度的方向流通的气流通路,因此,能利用导流部103引导气流从风管10流出时的方向,降低气流的流出噪音。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1,多个气流出口102的孔径以及对应的导风管的管径沿气流的前进方向逐渐增大,因此,能缩小管体10长度方向上各气流出口102的风量因气流的流速在管体10内逐渐衰减而产生差异,使管体10长度方向上的送风更均匀。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1,在导风管的末端罩设有吸音材104,因此,能进一步降低气流的流出噪音。

<实施方式2>

下面参照图3,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风管1A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风管1A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风管1A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风管1基本相同,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风管1的不同之处在于导流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管体10A的气流出口处的导流部103A是末端为斜面的导风管。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风管1A,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风管1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风管1A,导风管的末端为斜面,因此,有助于气流的扩散。

<实施方式3及其变形例>

下面参照图4A~4C,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及其变形例的风管1B、1B’、1B”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4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风管1B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图4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风管1B’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图4C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另一变形例的风管1B”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风管1B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风管1基本相同,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风管1的不同之处在于构成导流部的导风管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作为气流出口102B处的导流部103B,导风管的中部有一段管径收缩部,导风管的管径沿空气的流动方向以先减小再增大的方式连续变化,近似于文氏管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如图4B所示,导风管也可以形成为管径沿空气的流动方向逐渐变大,或者如图4C所示,导风管也可以形成为中部的管径大于两端的管径,且管径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呈阶梯式变化,近似于消音器的结构。

根据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风管1B、1B’、1B”,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风管1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风管1B,导风管的中部有一段管径收缩部,因此,有利于提升气流的流速。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风管1B’,有利于空气扩散,使流出的气流分散均匀。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风管1B”,有利于降低噪音。

<实施方式4及其变形例>

下面参照图5A、图5B,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风管1C、1C’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5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风管1C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图5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的风管1C’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风管1C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风管1基本相同,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风管1的不同之处在于导流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所示,设置在气流出口102C处的导流部103C是同径的导风管,该导风管的一部分设置在管体10C的内部。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如图5B所示,导风管也可以形成为管径沿空气的流动方向以先减小再增大的方式连续变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风管1C、1C’,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风管1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风管1C、1C’,通过将导风管的一部分设置在管体的内部,能使空气转向产生的噪音留在管体内,有利于降低噪音。

<实施方式5>

下面参照图6,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5的风管1D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5的风管1D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风管1D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风管1基本相同,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风管1的不同之处在于导流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流出口102D处的导流部103D具有使气流沿着相对于管体10D倾斜的方向流通的气流通路。此处,如图6所示,作为导流部103D,设置了沿气流的前进方向倾斜的导风管。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风管D,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风管1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风管D,气流从气流出口102D流向导风管时受到的阻力小,有利于降低空气转向产生的噪音。

<实施方式6及其变形例>

下面参照图7A、图7B,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6及其变形例的风管1E、1E’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7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6的风管1E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图7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6的变形例的风管1E’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风管1E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风管1基本相同,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风管1的不同之处在于导流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A所示,设置在气流出口102E处的导流部103E是导流板,该导流板是具有一定弧度的曲面板。此处,在图7A中,导流板设置在气流出口102E的靠近气流入口101E的一侧,但并不局限于此,如图7B所示,作为导流部103E’的导流板也可设置在气流出口102E’的远离气流入口101E’的一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风管E、E’,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风管1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风管E、E’,导流板结构简单,可与管体一体成型,也可通过卡接、焊接、粘接和螺接中任一种方式固定连接在气流出口处。

<实施方式7>

下面参照图8,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7的风管1F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7的风管1F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风管1F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风管1基本相同,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风管1的不同之处在于导流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在风管1F的管体10F上设置有多列气流出口,这些列气流出口错开排列(此处在管体10F的周向上错开,但也可在管体10F的长度方向上错开或者在管体10F的周向和长度方向上同时错开),并且,在各气流出口处设置有导流部103F,该导流部103F具有使气流沿着与管体10F呈一定角度的方向流通的气流通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流部103F包括第一导风管103F1和第一导风管103F2,第一导风管103F1和第一导风管103F2的朝向不同。此处,第一导风管103F1和第一导风管103F2均相对于管体10F倾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风管F,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风管1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风管F,当风管吊设在房间顶面的中部时,第一导风管103F1和第一导风管103F2分别朝向风管的两侧送风,送风均匀。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5、7中,如图9所示,还可采用末端封闭且管体上设有多个小孔的导风管。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风管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根据实际安装需求由多段管件拼接而成,还可以是多节伸缩管,灵活性好,并且,风管的末端既可以封闭,也可以追加设置气流出口。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根据实际安装需求或配合安装空间的装修风格,将管件的截面形成为圆形、椭圆形、矩形、梯形、三角形和扇形中的任一种便于加工的形状,并且,气流出口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波浪形和矩形中的任一种。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7中,第一导风管103F1和第一导风管103F2对应的气流出口可以是单列气流出口,也可以是错开排列的多列气流出口。

此外,可根据实际安装需求,将上述实施方式1~7的风管吊设、挂设或嵌设在房间的任意适合安装的位置。

此外,在空气处理系统(例如图10所示的空气处理系统的送风管7X)采用上述实施方式1~7的风管时,送风均匀性好,施工方便,安装位置和方式灵活,且不破坏房间的装修整体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