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筒水循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8673阅读:905来源:国知局
锅筒水循环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筒水循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筒水循环结构。



背景技术:

上下锅筒之间水循环分为自然循环和强制循环,自然循环是根据上下锅筒的介质水和汽水混合物的温度差维持的水循环;强制循环是通过锅炉回路的循环泵维持的水循环。

目前上下锅筒之间普遍存在水循环不好的问题,在锅炉运行过程中,此区域,温差变化不大,造成水流动性差。

由于上下锅筒之间的强制循环管和自然循环管的个数已经固定,因此上下锅筒水循环的改善很麻烦,改造成本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拱一种可改善上下锅筒之间的水循环的锅筒水循环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上锅筒和下锅筒,上锅筒和下锅筒内均包括强制循环水区域和自然循环水区域,其结构要点上锅筒的强制循环水区域包括上左隔箱、辅助隔箱和上右隔箱,上左隔箱与上右隔箱通过连接管连通,上左隔箱上端为横向左上封板,上左隔箱两侧为竖向左堵板,上左隔箱下端为隔板,上左隔箱前端为左侧封板,上左隔箱左侧与上锅筒内壁焊接。

上左隔箱下端为辅助隔箱,辅助隔箱上端为所述隔板,辅助隔箱两端为辅助隔箱堵板,辅助隔箱堵板上端与所述左堵板下端相连,辅助隔箱前端为辅助前侧封板,辅助隔箱下端为辅助下侧封板,辅助隔箱左侧与上锅筒内壁焊接。

上右隔箱上端为横向右上封板,上右隔箱两侧为竖向右堵板,上右隔箱下端为右下侧封板,上右隔箱前端为右侧封板,上右隔箱右侧与上锅筒内壁焊接。

所述连接管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封板、右侧封板相连。

所述下锅筒的强制循环水区域包括下左隔箱和下右隔箱。

所述上左隔箱分别与前拱管上端、后拱管上端相连,辅助隔箱分别与左进水管上端、左出水管上端相连,上锅筒的自然循环水区域与自然循环管的上端、补水管上端相连,上右隔箱与右出水管上端相连。

所述前拱管下端与左集箱相连,后拱管下端与右集箱相连,右集箱与强制循环泵出口相连,强制循环泵出口与左集箱相连,强制循环泵进口与所述补水管下端相连。

所述左进水管下端与下左隔箱相连,左出水管下端与下锅筒的自然循环水区域相连,自然循环管的下端与下锅筒的自然循环水区域相连,右出水管下端与下右隔箱相连。

所述下左隔箱与下进水管下端相连,下进水管上端与上集箱相连,上集箱通过进水排管与下集箱相连,下集箱与下右隔箱的出水口相连。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左进水管为四个,左出水管为两个,自然循环管为十一个,右出水管为七个。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后拱管的两端为一根主管,后拱管的上部分成三条支路。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管为多个,横向均布,相邻连接管的距离为700mm。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上左隔箱的下端设置辅助隔箱,可将一定数量的自然循环管与辅助隔箱连通,作为强制循环管使用,改善上下锅筒之间的水循环,使水循环更加合理。

本实用新型隔箱采用封板、堵板、隔板的连接结构,箱体与锅筒焊接,隔箱牢固,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通过前拱管、后拱管、前拱管、右集箱、强制循环泵组成锅筒水循环系统,水循环可靠、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以下内容的表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上锅筒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上左隔箱和辅助隔箱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上右隔箱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强制循环泵、2为补水管、3为右出水管、4为自然循环管、5为上右隔箱、6为上锅筒、7为连接管、8为上左隔箱、9为辅助隔箱、10为左进水管、11为后拱管、12为左出水管、13为上集箱、14为前拱管、15为左集箱、16为下集箱、17为下进水管、18为下左隔箱、19为下锅筒、20为下右隔箱、21为右下侧封板、22为右侧封板、23为右上封板、24为左侧封板、25为辅助前侧封板、26为辅助下侧封板、27为辅助隔箱堵板、28为右堵板、29为进水排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上锅筒和下锅筒,上锅筒和下锅筒内均包括强制循环水区域和自然循环水区域,上锅筒的强制循环水区域包括上左隔箱、辅助隔箱和上右隔箱,上左隔箱与上右隔箱通过连接管连通,上左隔箱上端为横向左上封板,上左隔箱两侧为竖向左堵板,上左隔箱下端为隔板,上左隔箱前端为左侧封板,上左隔箱左侧与上锅筒内壁焊接。

上左隔箱下端为辅助隔箱,辅助隔箱上端为所述隔板,辅助隔箱两端为辅助隔箱堵板,辅助隔箱堵板上端与所述左堵板下端相连,辅助隔箱前端为辅助前侧封板,辅助隔箱下端为辅助下侧封板,辅助隔箱左侧与上锅筒内壁焊接。

上右隔箱上端为横向右上封板,上右隔箱两侧为竖向右堵板,上右隔箱下端为右下侧封板,上右隔箱前端为右侧封板,上右隔箱右侧与上锅筒内壁焊接;

所述连接管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封板、右侧封板相连。

所述下锅筒的强制循环水区域包括下左隔箱和下右隔箱。

所述上左隔箱分别与前拱管上端、后拱管上端相连,辅助隔箱分别与左进水管上端、左出水管上端相连,上锅筒的自然循环水区域与自然循环管的上端、补水管上端相连,上右隔箱与右出水管上端相连。

所述前拱管下端与左集箱相连,后拱管下端与右集箱相连,右集箱与强制循环泵出口相连,强制循环泵出口与左集箱相连,强制循环泵进口与所述补水管下端相连。

所述左进水管下端与下左隔箱相连,左出水管下端与下锅筒的自然循环水区域相连,自然循环管的下端与下锅筒的自然循环水区域相连,右出水管下端与下右隔箱相连。

所述下左隔箱与下进水管下端相连,下进水管上端与上集箱相连,上集箱通过进水排管与下集箱相连,下集箱与下右隔箱的出水口相连。

所述左进水管为四个,左出水管为两个,自然循环管为十一个,右出水管为七个。

所述后拱管的两端为一根主管,后拱管的上部分成三条支路。三条支路可形成凝渣管,使烟气在此处冲刷、沉降。

所述连接管为多个,横向均布,相邻连接管的距离为700mm;使水量分配均匀。

本实用新型前拱管下端可分为两条折形支路,其中一条再分为两条并联在下端再并为一条的结构;便于锅炉前拱的设置。

实施例。

根据本实用新型方案对SHW29-1.6/130/70-AII(H)型热水锅炉进行改造。在SHW29-1.6/130/70-AII(H)型热水锅炉使用过程中,现场反馈上下锅筒之间水循环不好,上下锅筒之间共有24排管束,其中参与强制循环有9排,而其它15排参与自然循环,但在锅炉运行过程中,此区域,温差变化不大,造成水流动性差。

现对水循环进行完善,通过水动力计算,将15根自然循环管中的4根与辅助隔箱相连,实现了13排强制循环,11排自然循环,使水循环更加合理。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