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源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8592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源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源空气净化领域。



背景技术:

生活中,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都要进行新陈代谢,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自我更新过程,在建筑物内活动的用户也是如此。

为了让建筑物内的空气实现循环通风,将已使用过的污浊的废气排出建筑物,让在室内活动的用户一直使用清新洁净的空气,通常会给建筑物安装门窗,或设置空气净化器等设备进行通风换气。同时为了使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等指标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还会增设空调和加湿器等设备来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然而当建筑物无法与室外进行良好的通风换气时,即使安放了空调或其他设备,室内的空气也会处于污浊或不流通的状态,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源通风系统,其优点是连续不断地为建筑物室内提供温度适宜、湿度适中、含氧充裕的洁净空气。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地源通风系统,其特征是:包括用于输送空气的走风装置、对空气进行第一次处理的自然生物系统和对空气进行第二次处理的空气处理系统。所述走风装置包括主进风管、附进风管、上风管和出风管。所述主进风管与所述自然生物系统的入口连通,所述附进风管连通所述自然生物系统的出口和所述空气处理系统的入口,所述上风管连通所述空气处理系统的出口和建筑物室内的入口,所述出风管与所述建筑物室内的出口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大气环境中的空气由主进风管进入自然生物系统,空气在自然生物系统内进行第一步处理,之后通过附进风管送入空气处理系统,空气在空气处理系统内进行第二步处理,之后通过上风管送至建筑物室内,最终通过出风管排出至大气环境。大气环境中的空气再次进入走风装置,并在再次进行处理后通入建筑物室内。在建筑物没有窗户或不用窗户进行通风换气的时候,建筑物室内一直通有处理过的空气,实现建筑物室内空气的循环换风。同时该地源通风系统可以对多个建筑物室内通入空气,具有节能环保、节省资金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自然生物系统中设置有用于净化空气的若干种植物。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空气进入自然生物系统后,空气中大部分的烟、尘等悬浮的微粒被植物过滤或沉降在植物表面,空气中大部分的有毒有害气体被植物吸收,空气更加清洁。同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内的二氧化碳,向空气释放氧气,提高空气的含氧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空气处理系统设置在地下设备间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空气处理系统设置在地下设备间内,减少了地上占地面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空气处理系统包静电除尘器、空气净化器、除湿加湿器、补氧器、表冷单元、温度调节器和风机。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空气在进入空气处理系统后依次进行除尘、净化、除湿加湿、加氧和换热处理,使从空气处理系统流出的空气具有无尘、无毒、湿度适中、氧含量高、温度适宜的特点,适宜用户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表冷单元包括循环管和液体循环泵,所述循环管包括与地下水进行热交换的液-液热交换单元和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气-液热交换单元。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循环管内的导热液在液-液热交换单元与地下水进行热交换,使导热液释放给地下水热量或吸收地下水的热量,保证导热液的温度适宜,之后导热液在气-液热交换单元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使空气释放给导热液热量或吸收导热液的热量,保证空气的温度适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地下设备间的底部开设有水井,所述液-液热交换单元浸在所述水井里的所述地下水中,所述液-液热交换单元包括上行液管和下行液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地下水常年保持在适宜的温度,冬暖夏凉,液-液热交换单元长期浸在地下水内,导热液经由所述下行液管和上行液管与地下水进行热交换,保证导热液的温度适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井的深度至少30米。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保证水井内存有充足的地下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液-液交换单元设置在距离所述水井的底部2米的位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液-液热交换单元设置在距离井底2米的位置,保证接触的地下水的水温恒定,导热液与地下水进行热交换后,导热液的温度适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风管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用于将空气输送至所述建筑物室内的上风支管,一个所述上风支管与一个所述建筑物室内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若干个上风支管将空气送入若干个建筑物室内,提供空气给多家用户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大气环境中的空气通过主进风管进入自然生物系统进行第一次处理,之后通过附进风管进入空气处理系统进行第二次处理,之后通过上风管送入若干个建筑物室内供用户使用,保证建筑物室内一直通有温度适宜、湿度适中、含氧充裕的洁净空气,实现建筑物室内空气的循环换风,同时达到节能环保、节省资金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体现空气处理系统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1、走风装置;11、主进风管;12、附进风管;13、上风管;131、上风支管;14、出风管;2、自然生物系统;21、植物;3、空气处理系统;31、静电除尘器;32、空气净化器;33、除湿加湿器;34、补氧器;35、表冷单元;351、循环管;3511、下行液管;3512、上行液管;352、液体循环泵;36、温度调节器;37、风机;4、建筑物室内。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地源通风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走风装置1、自然生物系统2、空气处理系统3和建筑物室内4。

走风装置1包括主进风管11、附进风管12、上风管13和出风管14。大气环境中的空气通过主进风管11送入自然生物系统2,并在自然生物系统2内进行第一步处理,之后由附进风管12送入空气处理系统3。空气在空气处理系统3内进行第二步处理,之后由上风管13送至各个建筑物室内4,最终由出风管14排出至大气环境。

自然生物系统2里种植有用于净化空气的若干种植物21,植物21能够吸收有毒有害物质(如甲醛、二甲苯、PM2.5等)。空气进入自然生物系统2后,空气中大部分的烟、尘等悬浮的微粒被植物21过滤或沉降在植物21表面,空气中大部分的有毒有害气体被植物21吸收,空气更加清洁。同时植物21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内的二氧化碳,向空气释放氧气,提高空气的含氧量。

空气在自然生物系统2内进行第一步处理后,含氧量增高且更加清洁的空气由附进风管12送入空气处理系统3。

如图2所示,空气处理系统3设置在地下设备间内,空气处理系统3由静电除尘器31、空气净化器32、除湿加湿器33、补氧器34、表冷单元35、温度调节器36和风机37组成。

空气进入空气处理系统3时,第一步是进入静电除尘器31,静电除尘器31通过物理作用对空气进行除尘。

第二步是进入空气净化器32,因植物21仅对空气起到初步净化的作用,所以需要空气净化器32再次净化空气,用来去除空气中残留的有害气体和物质。

第三步是进入除湿加湿器33,除湿加湿器33内设置有传感器,可以检测进入除湿加湿器33的空气的干湿度,除湿加湿器33根据用户需求进行除湿和加湿工作,调整空气的干湿度,使空气湿度保持在适宜用户活动的范围内。

第四步是进入补氧器34,补氧器34上设置有检测元件,检测元件可以检测进入补氧器34的空气的氧气含量,如果检测到氧气含量过低,则补氧器34工作并对空气加氧。

第五步是进入表冷单元35,表冷单元35对空气进行温度调节。表冷单元35包括循环管351和液体循环泵352。循环管351内有导热液,循环管351包括与地下水进行热交换的液-液热交换单元和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气-液热交换单元。

地下设备间的底部开设有水井,水井的深度一般在地下30-100米,液-液热交换单元放置在距离井底2米的位置,并长期浸在井水中。液-液热交换单元包括上行液管3512和下行液管3511,上行液管3512和下行液管3511呈U形(当然也可以是蛇形或其他形状)连接。

地下水常年保持在适宜的温度,冬暖夏凉,导热液经由下行液管3511和上行液管3512与地下水进行热交换,使导热液释放给地下水热量或吸收地下水的热量,保证导热液的温度适宜。液体循环泵352设置在上行液管3512上,将导热液抽送至气-液热交换单元。

导热液在气-液热交换单元内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空气释放给导热液热量或吸收导热液的热量,使得从表冷单元35流出的空气温度适宜,冬暖夏凉。导热液循环通过循环管351的液-液热交换单元和气-液热交换单元,实现导热液与地下水的热交换和与空气的热交换。

第六步是进入温度调节器36,温度调节器36对空气的温度调节起辅助作用。当空气从表冷单元35中流出时的温度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时,温度调节器36工作并对空气温度进行小幅调节,使空气温度满足用户需求。

第七步是进入风机37,风机37将空气从空气处理系统3送入上风管13。空气在空气处理系统3内进行了第二次处理,使得从空气处理系统3内流出的空气具有无尘、无毒、湿度适中、氧含量高、温度适宜的特点,适宜用户使用。

如图1所示,上风管13上设置有若干个上风支管131,一个上风支管131与一个建筑物室内4相通,多个上风支管131对多个建筑物室内4提供空气并供用户使用。

建筑物室内4的大气压力为正压,出风管14位于建筑物室内4的顶部,送入建筑物室内4的空气与建筑物室内4自有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之后由出风管14排出至大气环境。大气环境中的空气再次进入走风装置1的进风管11,空气再次进行第一次处理和第二次处理,之后通入建筑物室内4。建筑物室内4一直通有处理过的空气,实现建筑物室内4空气的循环换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