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刨花干燥的烟气控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6807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木材加工领域,特别涉及用于刨花干燥的烟气控温装置。



背景技术:

刨花是指刨木料时刨下来的薄片,多呈卷状。在木材加工中,需要对湿刨花进行干燥工艺处理;而目前常用的刨花干燥方式采用管道式气流干燥,这是一种产量较高的干燥方式,刨花靠高速气流在管道内输送,同时进行干燥;而气流选择较多的是烟气,它利用干燥刨花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循环利用,防止废气排入空气,污染大气,具有环保节能的效果。但烟气的温度难以控制,当烟气温度过高时,容易引起刨花燃烧,造成工程事故,以致在推广上受到了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在刨花干燥处理工艺中,烟气温度难以控制,烟气温度过高,容易引起刨花燃烧,造成工程事故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用于刨花干燥的烟气控温装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

用于刨花干燥的烟气控温装置,包括干燥装置、进风管、出风管;所述进风管上连接有控温组件;所述控温组件包括温度感应器、输风管、环形空间、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控制器、进水管、出水管;所述温度感应器设置在输风管的输入端;所述输风管的输出端与进风管连接;环形空间包覆在输风管上,环形空间的上端与进水管连接,环形空间的底部与出水管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设置在进水管上,所述第二电磁阀设置在出水管上;所述温度感应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与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输风管为U型输风管。

优选地,所述输风管的材质为金属材质。

优选地,所述进水管内的液体为水或冰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1.控温组件的设置,实现了对于进入进风管温度过高的烟气进行降温处理,避免了烟气因温度过高而导致刨花燃烧,造成工程事故;

2.U型输风管增加了烟气的输送路劲,使得在对高温烟气降温处理时,能有效的降低烟气温度;

3.输风管的材质为金属材质,具有良好的导热效果,使得在对高温烟气降温处理时,环形空间内的液体能有效的降低烟气的温度;

4.进水管内的液体为水或冰水,可根据实际工艺需要,选择降低烟气温度的液体为水或冰水,有效解决烟气温度过高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干燥装置,10.进风管,11.出风管,2.控温组件,20.温度感应器,21输风管,22.环形空间,23.第一电磁阀,24.第二电磁阀,25.控制器,26.进水管,27.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用于刨花干燥的烟气控温装置,包括干燥装置1、进风管10、出风管11;进风管10上连接有控温组件2;控温组件2包括温度感应器20、输风管21、环形空间22、第一电磁阀23、第二电磁阀24、控制器25、进水管26、出水管27;温度感应器20设置在输风管21的输入端;输风管21的输出端与进风管10连接;环形空间22包覆在输风管21上,环形空间22的上端与进水管26连接,环形空间22的底部与出水管27连接;第一电磁阀23设置在进水管26上,第二电磁阀24设置在出水管27上;温度感应器20与控制器25电连接,第一电磁阀23和第二电磁阀24与控制器25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烟气控温装置的工作原理:当烟气经过温度感应器20时,温度感应器20将烟气温度反应至控制器25,若烟气温度合适,烟气直接通过输风管21进入出风管10,而控制器25控制第一电磁阀23关闭,控制第二电磁阀24打开;若烟气温度过高,控制器25控制第一电磁阀23打开,控制第二电磁阀24关闭,进水管26内的液体通过第一电磁阀23进入环形空间22,用以给输风管21内的烟气降温;最终,合适的烟气进入进风管10中。

在本实施例中,控温组件2实现了对于进入进风管温度过高的烟气进行降温处理,避免了烟气因温度过高而导致刨花燃烧,造成工程事故。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所述的用于刨花干燥的烟气控温装置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输风管21为U型输风管。U型输风管增加了烟气的输送路劲,使得在对高温烟气降温处理时,能有效的降低烟气温度。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所述的用于刨花干燥的烟气控温装置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输风管21的材质为金属材质,具有良好的导热效果,使得在对高温烟气降温处理时,环形空间内的液体能有效的降低烟气的温度。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所述的用于刨花干燥的烟气控温装置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水管26内的液体为水或冰水。进水管26内的液体为水或冰水,可根据实际工艺需要,选择降低烟气温度的液体为水或冰水,有效解决烟气温度过高的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即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