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纸浆模塑多层输送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99097发布日期:2019-03-27 09:48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型纸浆模塑多层输送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干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改进型纸浆模塑多层输送干燥机。



背景技术:

目前己有的燃油或燃气干燥机,一般都采用直接加热介质(空气或水),再将加热的介质引入干燥箱的方法。针对这种方法存在的风机热负荷大,风管温度高,不易保温,热损失大等不足,申请人此前申请有中国专利CN200820203320.7,基本解决了上述问题。

但该专利公开的纸浆模塑多层干燥机的技术方案在运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缺陷:

1、该燃烧机采用的干燥方式,导致燃烧后的废气直接与制品接触,容易造成制品污染,尤其对于一次性餐具和食品级包装物而言,直接与废气接触将直接导致制品无法使用,进而产生大量制品损耗。

2、制品干燥不均匀,经干燥后的制品一边干,一边不干。干燥箱宽度越大,这种现象越为严重。

3、干燥机在运行时,在进出料口有很大的热气冒出,浪费热能,且污染环境,热效率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4、出料时,干燥制品随托盘翻转,顺着滑道自由落体,落到成品输送带上。在滑落过程中,制品容易发生转位,导致制品不能进入堆叠机,浪费人工成本,且容易导致严重故障。

因此,需要在CN200820203320.7专利公开的干燥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以克服以上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型纸浆模塑多层输送干燥机,有效解决干燥制品与废气接触导致污染以及干燥不均匀的问题,且运行稳定,热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改进型纸浆模塑多层输送干燥机,由排风管、干燥系统和装卸料系统组成,所述干燥系统由下风道、引风管、风机、主风管、加热机构、上风道及干燥箱按照气流循环方向依次连接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管一端与所述主风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装卸料系统连通;所述加热机构由加热源与炉膛组成,所述炉膛包括炉膛内胆、炉膛外胆、保温层,均为圆柱形筒体且同轴安装;所述炉膛外胆一端与所述主风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上风道连通;所述炉膛内胆一端与所述炉膛外胆齐平,另一端与废气处理装置及烟筒连通;所述炉膛内胆外部设有多头螺旋状的散热片,所述风机吹入的气流包裹所述炉膛内胆,在所述螺旋散热片引导下高速旋转后进入上风道。

优选地,所述风机与风机出风管连通,所述风机出风管与所述炉膛连通,所述出风管轴线下端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轴线同轴,向上逐渐向所述炉膛方向偏转,直至与所述炉膛的进风口轴线垂直并保持内壁各接口处平滑。

优选地,所述加热源为燃烧器或锅炉。

优选地,所述保温层为硅酸铝纤维毡保温层。

优选地,所述风机置于所述主风管下端,所述加热机构置于所述主风管上端,所述上风道底部设有上隔板,所述下风道顶部设有下隔板,所述干燥箱内设有若干层中间隔板,所述上隔板、中间隔板和下隔板所用材料相同,且各板上开有多个直径为10~30mm的孔,顺着气流方向各板上孔的直径逐渐增大。

优选地,所述装卸料系统按照物料输送方向依次设置为成型机、送料机构和接料机构,其中所述送料机构绕所述干燥箱内的所述中间隔板形成多层输送结构;所述送料机构包括驱动轴、输送链、多个托盘、多个轴承座、紧张装置、拨料器、翻转导轨和复位导轨;所述驱动轴置于所述输送链与所述成型机的连接处,所述多个托盘通过其两端的销轴安装在所述输送链上,所述多个轴承座分布于所述输送链的各个转弯处,且所述轴承座上设有用于保证所述输送链运行平稳的所述紧张装置,在所述输送链与所述接料机构的连接处依次设置所述拨料器和所述翻转导轨,所述复位导轨置于输送链末端,并与所述驱动轴连接构成所述输送链的循环。

优选地,所述输送链采用标准空心销套筒滚子链,所述托盘采用能自动保持水平的物料输送盘。

优选地,所述接料机构由接料器及输送带组成,所述接料器包括接料输送带、机架和导流板;所述接料器置于所述翻转导轨下,所述接料器下端与所述输送带连接。

优选地,所述成型机与所述干燥箱连接的进出料口底部与所述干燥箱底部高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型纸浆模塑多层输送干燥机,其气流循环过程为:风机将下风道内的湿空气送入主风管中,主风管再将大部分湿空气送入炉膛内,其余部分送入排风管;加热源不断加热所述炉膛内胆中的空气,所述主风管输送至所述炉膛外胆的空气经过螺旋状的散热片被加热,使之成为常压过热蒸汽,进而被送入上风道,再经上隔板,进入干燥箱,对制品进行干燥,再穿过下隔板进入下风道,至此完成一个气流循环。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干燥机,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燃烧废气与用于干燥制品的工作介质完全分流,解决了废气污染产品的问题;

2、风机出风管的气流与炉膛进风口垂直,进而由炉膛进入上风道的气流便均匀进入干燥箱,解决了制品干燥不均匀的问题;

3、调整了进出料口的位置,解决了进出料口冒热气的问题;

4、增加了接料输送带,产品在落料过程不再发生偏转,顺利进入堆叠机,从而提高了设备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干燥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干燥机实施例中炉膛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干燥机风机出风管与炉膛连通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干燥机实施例中风机出风管与炉膛连通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干燥机实施例中接料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以下实施例中的加热机构采用燃烧器作为加热源。

其结构如图1所示,-种纸浆模塑多层输送干燥机,由排风管1、干燥系统和装卸料系统组成。所述干燥系统由下风道2、引风管3、风机4、主风管5、加热机构、上风道6及干燥箱7按照气流循环方向依次连接构成;所述排风管1一端与所述主风管5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装卸料系统连通。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加热机构由作为加热源的燃烧器8与炉膛9组成,所述炉膛9包括均为圆柱形筒体且同轴安装的炉膛内胆91、炉膛外胆92与保温层9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温层93为硅酸铝纤维毡保温层。所述炉膛外胆92一端与所述主风管5连通,另一端与上风道6连通;所述炉膛内胆91一端插入燃烧器喷火口。另一端与废气处理装置94及烟筒95连通;所述炉膛内胆91外部设有像多头螺纹一样的多头螺旋散热片96,所述风机4吹入的气流绕所述炉膛内胆91,在所述螺旋散热片96引导下高速旋转前进,进入上风道6。

所述风机4置于所述主风管5下端,所述加热机构置于所述主风管5上端,所述上风道6底部设有上隔板71,所述下风道2顶部设有下隔板73,所述干燥箱7内设有若干层中间隔板72,所述上隔板71、中间隔板72和下隔板73所用材料相同,且各板上开有多个直径为10~30mm的孔,顺着气流方向各板上孔的直径逐渐增大。

在现有技术中的干燥机风机出风管与炉膛连通方式如图3所示,由于出风管轴线呈”Z”字形,气流在出风管内需多次拐弯才能进入炉膛;且出风管轴线与炉膛内胆表面相切,气流进入炉膛时,由于惯性力作用沿炉膛内胆一侧进入上风道,再由上风道进入干燥箱。显然,干燥箱的这一侧高温气流大,制品干得快,同时另一侧则干得慢。

本实施例中的干燥机风机出风管与炉膛连通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风机4的出风管41在所述风机4的出风口处与出风方向平行,逐渐向所述炉膛9方向偏转直至与所述炉膛的进风口垂直,这样所述炉膛9进入所述上风道6的气流便均匀进入干燥箱7,进而解决了干燥不均匀的问题。

如图1所示,所述装卸料系统按照物料输送方向依次设置为成型机11、送料机构和接料机构,其中所述送料机构绕所述干燥箱内的所述中间隔板形成多层输送结构;所述送料机构包括驱动轴12、输送链13、多个托盘14、多个轴承座15、紧张装置16、拨料器、翻转导轨18和复位导轨19;所述驱动轴12置于所述输送链13与所述成型机11的连接处,所述多个托盘14通过其两端的销轴安装在所述输送链13上,所述多个轴承座15分布于所述输送链13的各个转弯处,且所述轴承座15上设有用于保证所述输送链13运行平稳的所述紧张装置16,在所述输送链13与所述接料机构的连接处依次设置所述拨料器和所述翻转导轨18,所述复位导轨19置于输送链13末端,并与所述驱动轴12连接构成所述输送链13的循环。其中,所述输送链13采用标准空心销套筒滚子链,所述托盘14采用能自动保持水平的物料输送盘。

所述接料机构由接料器及输送带22组成,所述接料器包括接料输送带211、机架212和导流板213;所述接料器21置于所述翻转导轨18下,所述接料器21下端与所述输送带22连接。

在风机4作用下,上风道6压力高于下风道2,将所述成型机11与所述干燥箱7连接的进出料口74底部设置与所述干燥箱7底部高度相同,这样,在此高度上压力差为零,因此所述进出料口74既无热气冒出,又不会将冷空气吸进去,避免热量损耗。

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型纸浆模塑多层输送干燥机,其气流循环过程为:风机4将下风道2内的湿空气送入主风管5中,主风管5再将大部分湿空气送入炉膛9内,其余部分送入排风管1;燃烧器8燃烧后产生的炽热气体不断地从内部加热所述炉膛内胆91,使之达到很高温度,炉膛内胆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至螺旋散热片96。此时,经所述主风管5送来的湿空气不断地吹过螺旋散热片,使温度极高的炉膛内胆一方面得到冷却,另一方面使流过散热片湿空气得到加热。当湿空气流出螺旋散热片时,成为常压过热蒸汽,过热蒸汽在风机4持续作用下,被送入上风道6,再经上隔板71,进入干燥箱7,对制品进行干燥,再穿过下隔73板进入下风道2,至此完成一个气流循环。

以上各器件都通过机架固定安装,整个工作过程可通过人机界面预先设置,实现自动完成,所述加热机构也可采用锅炉或其它加热器作为加热源。

以上描述的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等同变换和替换,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