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水网分布式动力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89403发布日期:2019-04-13 00:22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水网分布式动力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区域集中供能(供热、供冷)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水网分布式动力系统。

(二)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大背景下,区域集中供能(供热、供冷)越来越成为城镇的标配。尤其是区域水网供能(供热、供冷)在安全、节能和环保方面表现出来的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更促进了水网区域供能(供热、供冷)在我国城镇的普及,以及区域供能(供热、供冷)规模的不断扩大。

但水网在运行时,管网系统水力失调是影响运行效果的一项主要因素;主循环水泵扬程选用过高是造成系统运行电耗过高的一项主要因素。目前,通行的技术处理方式是在管网近端分支设置节流装置(如调节阀、自力式控制阀等)进行调节,这种方式通过节流装置消耗掉近端用户的富余压头,以接近实现近远端用户的水力平衡。但这种技术路线既造成了能量的浪费,还无法实现宽幅线性调节,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用能负面体验。

怎么有效解决管网系统水力失调,以最优方式实现区域供能系统节能运行是目前区域供能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型水网分布式动力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新型水网分布式动力系统,特征在于:包括能源站,能源站通过管网与若干用户分别串联,所述用户通过管网并联;所述能源站包括能量制备装置或能量转换设备,所述能量制备装置或能量转换设备与低扬程源端循环水泵串联;所述用户连接的管网上设有用户端分布式加压水泵。

进一步,所述管网为闭式承压水网,输送介质为清洁水。

进一步,所述低扬程源端循环水泵为设置在区域集中供能系统能源站内的系统主循环水泵。

进一步,所述用户端分布式加压水泵为设置在用户端的管道加压变频水泵。

本实用新型包括能量制备装置或能量转换设备、管网、低扬程源端循环水泵、用户端分布式加压水泵、用户。

所述能量制备装置或能量转换设备为区域集中供能系统的热源或冷源,如热水锅炉、换热器、热泵等。

所述管网为闭式承压水网,输送介质为清洁水。

所述低扬程源端循环水泵为设置在区域集中供能系统能源站内的系统主循环水泵。应根据系统实现的工程条件确定其扬程,其扬程不负责克服整个系统最不利环路的阻力,仅以克服能源站内部或能源站内部及部分管网的阻力为确定原则。

所述用户端分布式加压水泵为设置在用户端的管道加压变频水泵,其扬程应负责克服该用户支路与能源站之形成的大闭式环路中除源端循环水泵负责之外的阻力。该泵既可以设置在用户回水上,也可以设置在用户供水上。

所述用户为能量用户,不限于用热或用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具有优秀的水力平衡能力;(2)具有优秀的运行节能效果;(3)具有优秀的降低系统运行压力效果;(4)具有高度多环境适应性。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对应示意水压图;

图中:1、能量制备装置或能量转换设备;2、管网;3、低扬程源端循环水泵;4、用户端分布式加压水泵;5、用户,6能源站。

(五)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能源站6,能源站6通过管网2与若干用户5分别串联,所述用户5通过管网2并联;所述能源站6包括能量制备装置或能量转换设备1,所述能量制备装置或能量转换设备1与低扬程源端循环水泵3串联;所述用户5连接的管网2上设有用户端分布式加压水泵4。

进一步,所述管网2为闭式承压水网,输送介质为清洁水。

进一步,所述低扬程源端循环水泵3为设置在区域集中供能系统能源站内的系统主循环水泵。

进一步,所述用户端分布式加压水泵4为设置在用户端的管道加压变频水泵。

本实用新型包括能量制备装置或能量转换设备1、管网2、低扬程源端循环水泵3、用户端分布式加压水泵4、用户5。

所述能量制备装置或能量转换设备1为区域集中供能系统的热源或冷源,如热水锅炉、换热器、热泵等。

所述管网2为闭式承压水网,输送介质为清洁水。

所述低扬程源端循环水泵3为设置在区域集中供能系统能源站内的系统主循环水泵。应根据系统实现的工程条件确定其扬程,其扬程不负责克服整个系统最不利环路的阻力,仅以克服能源站内部或能源站内部及部分管网的阻力为确定原则。

所述用户端分布式加压水泵4为设置在用户端的管道加压变频水泵,其扬程应负责克服该用户支路与能源站之形成的大闭式环路中除源端循环水泵负责之外的阻力。该泵既可以设置在用户回水上,也可以设置在用户供水上。

所述用户5为能量用户,不限于用热或用冷。

上面以举例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任何改动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