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合金熔炼用真空感应熔炼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99334发布日期:2019-03-27 09:49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母合金熔炼用真空感应熔炼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母合金熔炼用真空感应熔炼炉。



背景技术:

1920年左右,真空感应炉开始用于熔炼镍铬合金。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真空技术的进步,使真空熔炼真正开始发展起来。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是真空熔炼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设备的容量、结构形式及产品种类都有很大发展,达到了高度工业化水平。

母合金的熔炼和铸锭需要在真空环境下进行,需要设计专门的母合金熔炼用真空感应熔炼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母合金熔炼用真空感应熔炼炉,其能在真空条件下完成母合金的熔炼和铸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母合金熔炼用真空感应熔炼炉,包括真空室,真空室内设有:熔炼炉,铸模,承载铸模的双层移动小车,支承双层移动小车的主轨道,以及平置短溜槽;

所述双层移动小车包括:由主轨道支承的下层滑台,设于下层滑台顶面的上层轨道,以及由上层轨道支承的上层滑台;铸模设于上层滑台顶面;上层轨道与主轨道垂直;下层滑台配有驱动其沿主轨道平移的下层滑台平移驱动机构;上层滑台配有驱动其沿上层轨道平移的上层滑台平移驱动机构;

所述熔炼炉和短溜槽分设于主轨道两侧;熔炼炉包括:坩埚,以及与坩埚相配合的感应线圈;坩埚位于铸模上方,坩埚配有驱动其向主轨道倾斜的翻转驱动机构;短溜槽与与主轨道垂直,短溜槽配有驱动其与熔炼炉的倾倒口相对接的短溜槽平移驱动机构;短溜槽设有与铸模相配合的落料孔。

优选的,所述真空室外接有抽真空装置。

优选的,所述真空室配有压力表。

优选的,所述真空室设有炉门,炉门位于熔炼炉一侧。

优选的,所述真空室由腔室阀门分隔出溜槽室,熔炼炉和溜槽室分设于主轨道两侧,短溜槽置于溜槽室中。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母合金熔炼用真空感应熔炼炉,其能在真空条件下完成母合金的熔炼和铸锭。

本实用新型母合金熔炼用真空感应熔炼炉的使用方法如下:抽真空装置对真空室抽真空,母合金在坩埚内熔炼,当需要浇注母合金时,下层滑台平移驱动机构驱动双层移动小车至坩埚处,腔室阀门打开,短溜槽平移驱动机构驱动短溜槽从溜槽室移至坩埚处,上层滑台平移驱动机构驱动上层滑台上的铸模与溜槽室的落料孔对位,翻转驱动机构驱动坩埚向主轨道倾斜,短溜槽与熔炼炉的倾倒口相对接,坩埚内的金属液倾倒至短溜槽中,并由落料孔定点浇注至锭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的技术方案是:

如图1所示,一种母合金熔炼用真空感应熔炼炉2,包括真空室1,真空室1内设有:熔炼炉2,铸模3,承载铸模3的双层移动小车4,支承双层移动小车4的主轨道5,以及平置短溜槽61;

所述双层移动小车4包括:由主轨道5支承的下层滑台41,设于下层滑台41顶面的上层轨道43,以及由上层轨道43支承的上层滑台42;铸模3设于上层滑台42顶面;上层轨道43与主轨道5垂直;下层滑台41配有驱动其沿主轨道5平移的下层滑台平移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下层滑台平移驱动机构);上层滑台42配有驱动其沿上层轨道43平移的上层滑台平移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上层滑台平移驱动机构);

所述熔炼炉2和短溜槽61分设于主轨道5两侧;熔炼炉2包括:坩埚,以及与坩埚相配合的感应线圈;坩埚位于铸模3上方,坩埚配有驱动其向主轨道5倾斜的翻转驱动机构21;短溜槽61与与主轨道5垂直,短溜槽61配有驱动其与熔炼炉2的倾倒口相对接的短溜槽平移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短溜槽平移驱动机构);短溜槽61设有与铸模3相配合的落料孔。

优选的,所述真空室1外接有抽真空装置11。

优选的,所述真空室1配有压力表12。

优选的,所述真空室1设有炉门13,炉门13位于熔炼炉2一侧。

优选的,所述真空室1由腔室阀门62分隔出溜槽室6,熔炼炉2和溜槽室6分设于主轨道5两侧,短溜槽61置于溜槽室6中。

本实用新型母合金熔炼用真空感应熔炼炉2,其能在真空条件下完成母合金的熔炼和铸锭。

本实用新型母合金熔炼用真空感应熔炼炉2的使用方法如下:抽真空装置11对真空室1抽真空,母合金在坩埚内熔炼,当需要浇注母合金时,下层滑台平移驱动机构驱动双层移动小车4至坩埚处,腔室阀门62打开,短溜槽平移驱动机构驱动短溜槽61从溜槽室6移至坩埚处,上层滑台平移驱动机构驱动上层滑台42上的铸模3与溜槽室6的落料孔对位,翻转驱动机构21驱动坩埚向主轨道5倾斜,短溜槽61与熔炼炉2的倾倒口相对接,坩埚内的金属液倾倒至短溜槽61中,并由落料孔定点浇注至锭模。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