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凝用的高效换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74975发布日期:2019-07-03 04:11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凝用的高效换热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凝用的高效换热管。



背景技术:

在制冷与空调等许多工业领域,水冷式冷凝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们大多为满液式壳管式换热器,制冷剂在管外冷凝相变换热,载冷剂在管内流动换热。因为制冷剂在管外侧冷凝换热热阻大于管内侧对流换热热阻,所以对换热管的换热性能进行强化可以提高冷凝器的传热性能。

目前常用的换热管的换热面积较小,换热效率较低,进而导致换热管的换热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凝用的高效换热管,用以解决现有换热管换热面积较小,换热效率较低以及换热性能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凝用的高效换热管,其包括换热管本体和多个外翅片,所述换热管本体的内表面设置有内螺纹,多个所述外翅片呈螺旋状且均匀分布于所述换热管本体的外表面,所述外翅片侧面设有延伸至所述外翅片的翅根的第一凹槽,在所述外翅片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换热管本体的外表面形成利于液体流动的通道。

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外翅片的顶部均匀分布,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凹槽之间设置1-3个所述第一凹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外翅片的单侧或者两侧,且所述第一凹槽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由底部向顶部逐渐增加。

优选地,所述外翅片的高度为0.75-1.1mm。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为0.05-0.2mm,宽度为0.05-0.2mm,所述第一凹槽的数量为75-200个/周。

优选地,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为0.1-0.3mm,宽度为0.1-0.3mm,第二凹槽的个数为20-75个/周。

优选地,所述冷凝用的高效换热管还包括内齿,所述内齿均匀设置于所述换热管本体的内表面。

优选地,所述内齿的高度为0.25-0.45mm,螺旋角为35-60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凝用的高效换热管,其包括换热管本体和多个外翅片。其中,外翅片侧面设置的第一凹槽、外翅片的顶部设置的第二凹槽与换热管本体的外表面形成利于液体流动的通道。第一凹槽使得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快速并通畅地流到外翅片的底部,这大大提高了换热管本体表面的排液速度。

另外,外翅片顶部设置的第二凹槽,显著地增加了换热管本体的换热面积,同时,冷凝下来的液体很容易克服表面张力的影响,很快滴落,使得气体制冷剂在外翅片继续冷凝,如此循环,进而大大提高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冷凝用的高效换热管的外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换热管本体,2-外翅片,-3-第一凹槽,4-第二凹槽,5-内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凝用的高效换热管,其包括换热管本体1和多个外翅片2。

具体地,换热管本体1的内表面设置有内螺纹;多个外翅片2呈螺旋状且均匀分布于换热管本体1的外表面。同时,外翅片2侧面设有延伸至外翅片2的翅根的第一凹槽3,在外翅片2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凹槽4,第一凹槽3、第二凹槽4与换热管本体1的外表面形成利于液体流动的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3使得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快速并通畅地流到外翅片2的底部,这大大提高了换热管本体1表面的排液速度。

另外,外翅片2顶部设置的第二凹槽4,显著地增加了换热管本体1的换热面积,同时,冷凝下来的液体很容易克服表面张力的影响,很快滴落),使得气体制冷剂在外翅片2继续冷凝,如此循环,进而大大提高换热效率。

优选地,外翅片2沿换热管本体1的外表面呈螺旋状分布,这显著地增加了制冷剂液体沿换热管本体1的外表面流动的路径长度,进而增加了换热管本体1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3位于外翅片2的单侧或者两侧,且第一凹槽3的横截面为矩形,第二凹槽4的宽度由底部向顶部逐渐增加。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凹槽3的整体形状为长窄矩形,第二凹槽4的纵截面可以但不限于于三角形或梯形。

同时,多个第二凹槽4沿外翅片2的顶部均匀分布,且相邻两个第二凹槽4之间设置1-3个第一凹槽3。需要是说明的是,相邻两个第二凹槽4之间的第一凹槽3可以均匀分布,也可以不均匀分布。位于外翅片2的两侧的第一凹槽3,以及相邻两个第二凹槽4之间设置的第一凹槽3,进一步增加了外翅片2的排液速度,从而很好地提高了换热管本体1的换热效率。

优选地,冷凝用的高效换热管还包括内齿5,内齿5均匀设置于换热管本体1的内表面。内齿5提高了换热管本体1内部换热接触面积,进而大大地提高了换热管本体1的换热效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冷凝用的高效换热管,其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下面仅对不同部分进行介绍。

在本实施例中,外翅片2的高度为0.75-1.1mm;第一凹槽3的深度为0.05-0.2mm,宽度为0.05-0.2mm,第一凹槽3的数量为75-200个/周;第二凹槽4的深度为0.1-0.3mm,宽度为0.1-0.3mm,第二凹槽4的个数为20-75个/周;内齿5的高度为0.25-0.45mm,螺旋角为35-60度。需要说明的是,外翅片2的高度过大或过小,外翅片2之间的翅距过大或过小,都会使传热性能变差。

综上,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外翅片2的排液速度,而且显著地增加了换热管本体1的换热面积,容易克服表面张力,快速滴落,使得气体制冷剂在外翅片2继续冷凝,如此循环,进而大大提高换热效率。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