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6184发布日期:2019-08-16 22:26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蓄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空调蓄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冰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电量在不断的上升,尤其是在用电高峰时段会出现电力供应不足,而用电量低峰时又会出现电力供应过剩的现象。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存在峰平谷电价差的客观情况,因而为了节约电力资源,目前通过在晚上用电低峰时通过蓄冰装置来制冷,而在白天通过该蓄冰装置内蓄存的冰来制冷的方法,可以移峰填谷,完美错开用电高峰期,从而不仅为国家降低了电网的用电压力,也为用户节省了电费。

目前,现有的蓄冷装置存在换热效率低且残余冰量高的问题,使得冷量释放的不是很充分。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蓄冰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蓄冰装置存在换热效率低以及残余冰量高而使得冷量释放不充分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蓄冰装置,包括蓄冰装置本体,所述蓄冰装置本体包括保温箱体以及设置在所述保温箱体上端的箱盖,所述保温箱体包括外层、中间层以及内层,所述外层由金属板构成,中间层由聚氨酯发泡保温板构成,所述内层由镀锌钢板构成,所述保温箱体内设置有第一盘管支架和第二盘管支架,且所述第二盘管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盘管支架的顶部,所述第一盘管支架中设置有第一蛇形盘管和第二蛇形盘管,所述第一蛇形盘管为下进上出,且所述第二蛇形盘管为上进下出,所述第二盘管支架中设置有第三蛇形盘管和第四蛇形盘管,所述第三蛇形盘管为下进上出,且所述第四蛇形盘管为上进下出,所述第三蛇形盘管和第四蛇形盘管上均设置有翅片。

所述第一盘管支架包括底座、第一固定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左侧,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右侧,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

所述第二盘管支架包括连接板、第三固定板、第二支撑板以及第四固定板,所述连接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固定板的顶端,所述第三固定板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左侧,所述第四固定板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右侧,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板与第四固定板之间。

所述保温箱体内还设置有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且所述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均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三固定板的左侧。

所述第一蛇形盘管的进液口通过第一进液分配管与所述进液总管相连通,所述第一蛇形盘管的出液口通过第一出液分配管与所述出液总管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进液分配管位于所述第一出液分配管的下方。

所述第二蛇形盘管的进液口通过第二进液分配管与所述进液总管相连通,所述第二蛇形盘管的出液口通过第二出液分配管与所述出液总管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进液分配管位于所述第二出液分配管的上方。

所述第三蛇形盘管的进液口通过第三进液分配管与所述进液总管相连通,所述第三蛇形盘管的出液口通过第三出液分配管与所述出液总管相连通,且所述第三进液分配管位于所述第三出液分配管的下方。

所述第四蛇形盘管的进液口通过第四进液分配管与所述进液总管相连通,所述第四蛇形盘管的出液口通过第四出液分配管与所述出液总管相连通,且所述第四进液分配管位于所述第四出液分配管的上方。

所述内层由镀锌碳钢板构成,且所述内层的内侧壁涂覆有环氧富锌漆。

所述箱盖由镀锌钢板和保温层构成,且所述镀锌钢板设置在所述保温层的上表面,所述保温层由聚氨酯发泡保温板构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蓄冰装置,所述保温箱体内设置有第一盘管支架和第二盘管支架,且第二盘管支架固定设置在第一盘管支架的顶部,第一盘管支架中设置有第一蛇形盘管和第二蛇形盘管,第二盘管支架中设置有第三蛇形盘管和第四蛇形盘管,且第三蛇形盘管和第四蛇形盘管上均设置有翅片;由于在第三蛇形盘管和第四蛇形盘管上均设置有翅片,降低了结冰厚度,提高了结冰效率;在融冰过程中,由于冰的密度小于水,冰在融化过程中会不断上浮,当冰上浮至上方的第三蛇形盘管和第四蛇形盘管上的翅片附近时,与翅片直接接触大大增加换热效率,同时在此被翅片切碎,防止大的冰块继续上浮堆积在保温箱体上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蓄冰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保温箱体;101、外层、102、中间层;103、内层;104、第一蛇形盘管;105、第二蛇形盘管;106、第三蛇形盘管;107、第四蛇形盘管;108、翅片;109、底座;110、第一固定板;111、第一支撑板;112、第二固定板;113、连接板;114、第三固定板;115、第二支撑板;116、第四固定板;117、进液总管;118、出液总管;119、第一进液分配管;120、第一出液分配管;121、第二进液分配管;122、第二出液分配管;123、第三进液分配管;124、第三出液分配管;125、第四进液分配管;126、第四出液分配管;200、箱盖;201、镀锌钢板;202、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冰装置,一种蓄冰装置,包括蓄冰装置本体,所述蓄冰装置本体包括保温箱体100以及设置在所述保温箱体100上端的箱盖200,所述保温箱体100包括外层101、中间层102以及内层103,所述外层101由金属板构成,中间层102由聚氨酯发泡保温板构成,所述内层103由镀锌钢板构成,所述保温箱体100内设置有第一盘管支架和第二盘管支架,且所述第二盘管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盘管支架的顶部,所述第一盘管支架中设置有第一蛇形盘管104和第二蛇形盘管105,所述第一蛇形盘管104为下进上出,且所述第二蛇形盘管105为上进下出,所述第二盘管支架中设置有第三蛇形盘管106和第四蛇形盘管107,所述第三蛇形盘管106为下进上出,且所述第四蛇形盘管107为上进下出,可确保上述第一蛇形盘管104、第二蛇形盘管105、第三蛇形盘管106和第四蛇形盘管107的周围结冰均匀;所述第三蛇形盘管106和第四蛇形盘管107上均设置有翅片108。通过上述设计,在保温箱体100内上部的第三蛇形盘管106和第四盘管107上设置翅片108,由于降低了结冰厚度,因此提高了结冰效率;在融冰过程中,由于第一蛇形盘管104和第二蛇形盘管105以及第三蛇形盘管106和第四蛇形盘管107内部载冷剂均处于强制对流状态,换热系数较大,热阻较小,钢的导热系数大,钢管管壁的热阻也很小,影响换热的主要障碍集中在钢管外壁的自然对流换热(盘管外的水基本处于静止状态),而第三蛇形盘管106和第四蛇形盘管107上的翅片108大大提高了盘管外壁的换热面积,提高了盘管的融冰效率;另外,由于冰的密度小于水,冰在融化过程中会不断上浮,当冰上浮至三蛇形盘管106和第四蛇形盘管107上的翅片108附近时,与翅片108直接接触大大增加换热效率,同时在此被翅片切碎,防止大的冰块继续上浮,解决了万年冰现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冰装置,所述第一盘管支架包括底座109、第一固定板110、第一支撑板111和第二固定板112,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110设置在所述底座109的左侧,所述第二固定板112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109的右侧,所述第一支撑板111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109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110与第二固定板112之间。通过上述设计,提高第一蛇形盘管104和第二蛇形盘管105固定在第一盘管支架中的稳定性,安全可靠性得到提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冰装置,所述第二盘管支架包括连接板113、第三固定板114、第二支撑板115以及第四固定板116,所述连接板113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110、第一支撑板111和第二固定板112的顶端,所述第三固定板114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板113的左侧,所述第四固定板116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板113的右侧,所述第二支撑板115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板113上且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板114与第四固定板116之间。通过上述设计,提高第三蛇形盘管106和第四蛇形盘管107固定在第二盘管支架中的稳定性,安全可靠性得到提升,使用寿命得到延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冰装置,所述保温箱体100内还设置有进液总管117和出液总管118,且所述进液总管117和出液总管118均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110和所述第三固定板114的左侧。制冰时,低温载冷剂从进液总管117分别进入第一蛇形盘管104、第二蛇形盘管105、第三蛇形盘管106以及第四蛇形盘管107中,使第一蛇形盘管104、第二蛇形盘管105、第三蛇形盘管106以及第四蛇形盘管107的外表面结冰,温度升高后的载冷剂经经出液总管2流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冰装置,所述第一蛇形盘管104的进液口通过第一进液分配管119与所述进液总管117相连通,所述第一蛇形盘管119的出液口通过第一出液分配管120与所述出液总管118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进液分配管119位于所述第一出液分配管120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冰装置,所述第二蛇形盘管105的进液口通过第二进液分配管121与所述进液总管117相连通,所述第二蛇形盘管105的出液口通过第二出液分配管122与所述出液总管118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进液分配管121位于所述第二出液分配管122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冰装置,所述第三蛇形盘管106的进液口通过第三进液分配管123与所述进液总管117相连通,所述第三蛇形盘管106的出液口通过第三出液分配管124与所述出液总管118相连通,且所述第三进液分配管123位于所述第三出液分配管124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冰装置,所述第四蛇形盘管107的进液口通过第四进液分配管125与所述进液总管117相连通,所述第四蛇形盘管107的出液口通过第四出液分配管126与所述出液总管118相连通,且所述第四进液分配管125位于所述第四出液分配管126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冰装置,所述内层103由镀锌碳钢板构成,且所述内层103的内侧壁涂覆有环氧富锌漆。通上述设计,本实用新型的蓄冰装置的保温箱体100的强度增加,进而提高该蓄冰装置的使用寿命;另外,通过在内层103的内侧壁涂覆有环氧富锌漆,可提高内层的耐水防锈性能,进一步延长保温箱体100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冰装置,所述箱盖200由镀锌钢板201和保温层202构成,且所述镀锌钢板201设置在所述保温层202的上表面,所述保温层202由聚氨酯发泡保温板构成。通过上述设计,箱盖200的强度得到进一步增加,且通过在箱盖的下表面设置保温层,可使箱盖200的保温效果更好,进一步提高该蓄冰装置的换热性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冰装置,所述第二盘管支架还包括顶板127,所述顶板127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三固定板114、第二支撑板115以及第四固定板116的顶部,所述顶板127用于对第三固定板114、第二支撑板115以及第四固定板116进行固定,安全可靠性得到提升,另外,还可用于对第三蛇形盘管106和第四蛇形盘管107上设置的翅片108进行保护,进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