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剂余热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02512发布日期:2019-12-03 18:31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溶剂余热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干燥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溶剂余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以甲维盐为例的一些物料不溶或微溶于水,若要提纯这些物料,通常将物料溶于溶剂中,物料与溶剂混合形成浆料,再将浆料排入喷雾干燥闭式循环系统中,浆料在系统的干燥塔内受高温使溶剂蒸发,纯净的物料得以干燥析出。由于溶剂蒸汽具有毒性,因此需要回收溶剂,一般通过冷凝的方式回收,而溶剂蒸汽带有余热,冷凝会导致余热散失。

授权公告号为cn206467177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卤化丁基橡胶装置溶剂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溶剂冷却器一、溶剂冷却器二、气液分离罐及空冷器,通过溶剂冷却器一和溶剂冷却器二先后两次释放卤化溶剂蒸汽的余热,利用余热为系统内的工艺循环水升温,再通过气液分离罐将卤化溶剂的气液两相分离,最后使气相进入空冷器继续冷却成凝液,凝液与液相汇流进入卤化溶剂回收罐。

上述专利记载:经溶剂冷却器二冷却后的卤化溶剂温度为81.6℃,气相经空冷器继续冷却至60.5℃成凝液。由于空冷器为开放的冷却系统,冷却效率受天气(主要为气温)影响较大,因此这种溶剂余热回收系统在高温天气下冷凝回收溶剂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溶剂余热回收系统,可降低天气因素对溶剂冷凝回收效率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溶剂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竖直设置的冷凝塔,冷凝塔内设有第一换热管,第一换热管的两端连接冷水机组,冷凝塔的顶部用于通入溶剂气相,冷凝塔的底部连接有溶剂回收罐,所述冷凝塔内的顶部设有喷淋头,溶剂回收罐与喷淋头通过循环喷淋管道连接,循环喷淋管道上设有循环水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冷凝塔、溶剂回收罐及冷水机组构成闭式循环系统,而且用溶剂回收罐内的溶剂喷淋冷凝塔内的第一换热管,可除去第一换热管的外壁结霜(第一换热管内的循环液温度一般都低于零摄氏度),提高了第一换热管的换热效率,加快了溶剂冷凝速度,所以大大降低了天气气温因素对溶剂冷凝回收效率的影响。

优选的,所述循环喷淋管道上接通有溶剂回用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利用溶剂回用管将溶剂回收罐内的溶剂泵送至喷雾干燥系统内参与溶解物料,从而实现溶剂的循环利用。

优选的,所述冷凝塔上接通有第一管道,第一管道位于第一换热管下方、冷凝塔底部上方;第一管道连接有余热回收塔,余热回收塔也竖直设置,余热回收塔内设有第二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的一端与第一管道连接,第二换热管的另一端与喷雾干燥系统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凝塔内的溶剂气相降温后由第一管道进入余热回收塔内的第二换热管内,与更高温度的溶剂气相换热并使之初步降温。余热回收塔是对干燥塔排出的溶剂气相第一次降温,冷凝塔是对溶剂气相第二次降温。

优选的,所述余热回收塔上连接有第二管道,第二管道位于第二换热管下方、余热回收塔底部上方,第二管道连接冷凝塔顶部的进气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干燥塔排出的溶剂气相经余热回收塔第一次降温后由第二管道进入至冷凝塔内被第二次降温。

优选的,所述余热回收塔的底部与溶剂回收罐接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溶剂气相在余热回收塔内第一次降温时已出现冷凝液,冷凝液排入溶剂回收罐储存。

优选的,所述余热回收塔的顶部用于通入溶剂蒸汽,余热回收塔外设有排污管,排污管与第二换热管接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余热回收塔的第二换热管内通入的气体来自于冷凝塔内的溶剂气相,而冷凝塔内的溶剂气相来自于余热回收塔内的溶剂气相,而余热回收塔内的溶剂气相由干燥塔排出后经旋风除尘、布袋除尘等处理后得到,仍然含有少量杂质,所以系统长时间运行后第二换热管内会结垢,通过排污管可冲洗排出污垢。

优选的,所述冷水机组通过冷水循环管道连接第一换热管,冷水循环管道上设有电动阀门,第一管道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用于反馈控制电动阀门的启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温度传感器感应到第一管道内的溶剂气相温度高于某设定值时,此时温度传感器反馈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打开电动阀门向第一换热管内通入冷循环液与溶剂气相换热,当温度传感器感应到第一管道内的溶剂气相达到上述设定值时再次反馈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关闭电动阀门停止向第一换热管进冷循环液。由于无需一直向第一换热管内进冷循环液,可节省冷量,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冷水循环管道上设有回流管道,回流管道内的液流方向与冷水循环管道内的液流方向相反,回流管道与电动阀门并联,回流管道上设有单向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冷水循环管道内液流量过大时,冷循环液可从回流管道回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该溶剂余热回收系统具有闭式循环、换热管防结霜的优点,大大降低了天气气温因素对溶剂冷凝回收效率的影响;

2.阀门控制精确,无需持续提供冷量,节约了冷量,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溶剂余热回收系统的流程图;

图2是图1中a部放大图。

图中,1、冷凝塔;2、第一换热管;3、冷水机组;4、余热回收塔;5、第二换热管;6、溶剂回收罐;7、喷淋头;8、循环喷淋管道;9、循环水泵;10、溶剂回用管;11、第一管道;12、第二管道;13、排污管;14、电动阀门;15、温度传感器;16、回流管道;17、单向阀;18、冷水循环管道;100、喷雾干燥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溶剂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竖直设置的冷凝塔1,冷凝塔1内设有第一换热管2,第一换热管2的两端通过冷水循环管道18连接冷水机组3,冷水循环管道18上安装有电动阀门14。冷水循环管道18上连接有回流管道16,回流管道16与电动阀门14并联,回流管道16上安装有单向阀17,回流管道16内的液流方向与冷水循环管道18内的液流方向相反,当冷水循环管道18内液流量过大时,冷循环液可从回流管道16回流。

如图1所示,冷凝塔1的顶部用于通入溶剂气相,冷凝塔1的底部连接有溶剂回收罐6,冷凝塔1内的顶部设有喷淋头7,溶剂回收罐6通过循环喷淋管道8与喷淋头7连接,循环喷淋管道8上安装有循环水泵9。循环喷淋管道8上还接通有溶剂回用管10,可利用溶剂回用管10将溶剂回收罐6内的溶剂泵送至喷雾干燥系统内参与溶解物料,从而实现溶剂的循环利用。

如图1所示,冷凝塔1的侧壁上接通有第一管道11,第一管道11位于第一换热管2的下方、冷凝塔1的塔底上方,第一管道11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5,温度传感器15用于反馈控制电动阀门14的启闭。当温度传感器15感应到第一管道11内的溶剂气相温度高于某设定值时,此时温度传感器15反馈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打开电动阀门14向第一换热管2内通入冷循环液与溶剂气相换热,当温度传感器15感应到第一管道11内的溶剂气相达到上述设定值时再次反馈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关闭电动阀门14停止向第一换热管2进冷循环液。由于无需一直向第一换热管2内进冷循环液,可节省冷量,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如图1所示,冷凝塔1通过第一管道11连接余热回收塔4,余热回收塔4也竖直设置。余热回收塔4内设有第二换热管5,第二换热管5一端与第一管道11连接,另一端与喷雾干燥系统100连接。余热回收塔4的侧壁上接通有第二管道12,第二管道12位于第二换热管5的下方、余热回收塔4的塔底上方,第二管道12连接冷凝塔1顶部的进气口。余热回收塔4的底部也与溶剂回收罐6连接,余热回收塔4的顶部用于通入溶剂蒸汽,余热回收塔4外设有排污管13,排污管13与第二换热管5接通。

如图1所示,第二换热管5内通入的气体来自于冷凝塔1内的溶剂气相,而冷凝塔1内的溶剂气相来自于余热回收塔4内的溶剂气相,而余热回收塔4内的溶剂气相由喷雾干燥系统100内的干燥塔排出后经旋风除尘、布袋除尘等处理后得到,仍然含有少量杂质,所以系统长时间运行后第二换热管5内会结垢,通过排污管13可冲洗排出污垢。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干燥塔排出的溶剂气相经余热回收塔4第一次降温,形成的冷凝液(溶剂液相)排入溶剂回收罐6储存,溶剂气相由第二管道12进入至冷凝塔1内被第二次降温,溶剂气相基本上全部液化并进入溶剂回收罐6储存,此时冷凝塔1内为低温氮气环境,低温氮气由第一管道11进入第二换热管5内对来自干燥塔的溶剂气相进行第一次降温,换热升温后的氮气排入喷雾干燥系统100中与蒸汽换热进一步升温后进入干燥塔中参与干燥物料。

由于冷凝塔1、溶剂回收罐6及冷水机组3构成闭式循环系统,而且用溶剂回收罐6内的溶剂喷淋冷凝塔1内的第一换热管2,可除去第一换热管2的外壁结霜(第一换热管2内的循环液温度一般都低于零摄氏度),提高了第一换热管2的换热效率,加快了溶剂冷凝速度,所以大大降低了天气气温因素对溶剂冷凝回收效率的影响。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